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344-黑魔方07年修订版考研政治哲学真题宝典 >

第3部分

4344-黑魔方07年修订版考研政治哲学真题宝典-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主张人具有主观能    

动性并非都是“实践唯物主义”。    

【相关知识衔接】划清主观唯心论、客观唯心论、机械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    

     

     

【命题趋势】流传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看法、观点,有许多是不符合,以至违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贴近日常生活出考研哲学命题是近年来哲学命题的一种趋势,希望引起考生的的注意。    

     

5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    

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2000年理科单选第1题)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    

此题出自《荀子·解蔽》。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认为,“心”居人身之央,是人身主宰,并具有精神活动的功能,荀子也有这种看法。他认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解蔽》)“心”对五官(感官)具有统帅和支配作用,他主张用“心”想才能形成正确认识    

。考题中荀子的话是说,不用“心”进行思维活动,黑白颜色摆在而前也眼睛看不见,雷声    

鼓声在旁边响着耳朵也听不见。一般用以说明荀子重视理性思维对感官活动的指导和能动作    

用,不用心,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荀子这段话蕴涵着意识具有能动性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意识反映世界总是根据自身的实践需要,对认识对象作出能动的选择,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关注什么,忽略或忽视什么,都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和需求。这是意识能动性在认识世界方面的重要表现。因此,B是正确选项,最符合题意。意识固然具有对象性、客观性、有时有任意性,但均不合题意,因此,备选项A、C、D应排除。【相关知识衔接】注意意识的对象性、能动性、客观性、任意性的含义及区别。    

     

【命题趋势】引用中外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的话作为考研试题是经常出现的,但只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以此为指导进行分析,都不难作出正确的回答。这类考题一般出    

选择题。    

     

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诚”或“不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或效验。一件事情能否成功,达到预想的结果,关键在于在实践中是否尊重客观规律;否则,违背客观规律,虽然具有完成任务的诚心和诚意,也难免遭受挫折或失败的结果。某一种学说的“灵”或“不灵”,关键在于它是否是科学真理,一切客观真理,最终都会在实践中得到证明,显示它的“灵验”,从而取得人们的“诚信”。一切歪理邪说,虽然也曾使一些人一时诚信它,但最终要在实践中被证明的谬误而“不灵”。试题中引用的说法片面夸大了“心诚”的作用,即片面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客观唯心主义是把精神夸大为脱离人的独立存在,不是夸大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备选项C不合题意。备选项A和B更与本题内容不合。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这些概念的含义和区别。    

【命题趋势】“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这种说法在现实生活中广为流传,也是宣扬迷信者惯用的话,要注意对类似的俗语从哲学上进行理性分析。    

     

7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2001年文科单选题第2题)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具体说来是语言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于物质具有依赖性,从而揭示了意    

识的起源和本质。这种依赖性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    

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的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    

在阐明意识的原始发生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劳动的决定作用和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的作用,语言的产生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意识从而产生。语言和意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意识的物质外壳,意识需要通过语言表达、记录、固定下来,意识是语言的精神内容。因此,马克思说:“意识并非一切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81页)因此,无论是随着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自然语言,还是后来产生、发展起来的人工语言(如国际语、符号语言等),都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C是唯一正确选项。    

备选项A否认了语言的物质性,备选项B把语言排除在物质和意识之外,备选项D把语言和    

意识的关系说反了,都是错误的,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意识和语言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要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2002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在改造物质世界中的重大作用。    

“自在之物”和与之相对应的“为我之物”这两个概念,在哲学史上的用法是有差别的,一    

般说来,“自在之物”或“自在世界”指未被认识或改造、自行存在之物,主要指天然自然    

;“为我之物”指已被人认识或改造、体现人的目的和需要、为人所用之物。马克思主义哲    

学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能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它使统一的物质世界一分为二,造成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介入,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日益转化为“为我之物”。试题以化学工业制造出品种繁多的人工化合物的事实,说明了实践在改造物质世界中的重大作用。因此,正确选项是B。    

备选项A是明显的事实性错误,物质世界首先是自然界是从来就有的,不是人类创造的,它    

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先在性”(马克思语)。备选项C认为“物质世界依赖于    

人的意识而存在”,是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备选项D认为“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    

质而存在”,也是明显的事实性错误;人造物质是对天然物质的加工,以天然物质的存在为前提,只是改变了天然物质的结构或存在形态。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在实践观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旧唯物论的区别。    

     

【命题趋势】关于实践在改造物质世界中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实践的作用具有正负效应的二重性。今后考研中还有较大可能出涉及这一知识点的试题。    

    

9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2003年试题单选题第2题)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答案】C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仍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必须和世界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实践进行的,实践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交    

错点”(列宁语),是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具有改造客体和优化主体的功能,因此,    

在实践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    

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5页)他把实践理解为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同上书,第77页)。因此,C为正确选项。    

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和世界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并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而自然界    

的变化却是相对“微小”(马克思语)的,因此,造成人和世界发展、改变的根本原因不是“    

自然界自身的运动”,备选项A是错误的。人的意识固然具有能动作用,但意识的能动作用    

要达到改变世界和改变人自身的目的,必须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的途径,因此备选项B    

是不准确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固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但它本身就属于人的    

实践活动,而且,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还包括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因    

此,备选项D也是不准确的。    

【相关知识衔接】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活动”、“工具的制造与使用”,这三者的关系和区别。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仍然有再考的可能性。在理论上,要弄清楚“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和“工具的制造与使用”三个问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0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2002年理科单选题第1题)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案】A    

【简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即人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    

为,人类世界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指被人类实践改造、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它已经属于人类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即社会有机体,它是由人和人群组织、生产力、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意识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世界”这个特定的概念,要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由上分析可知,选项A是正确答案。    

备选项B认为人类世界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不准确。主观世界,即人的精    

神世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固然属于人类世界,但客观世界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其中    

却包含着天然自然界,则不属于人类世界。备选项C则明确把自在自然即未被认识、改造    

的自然也列入人类世界之中,扩大了人类世界这一概念的范围,但却把人类社会排除在人类世界这一概念之外,则又大大缩小了这一概念的外延。备选项D只把“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理解为人类世界的内容,而“社会关系”只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又缩小了这一概念的范围。【相关知识衔接】人类世界和人类社会、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社会关系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再考的可能性不大。要在概念上注意人类世界和人类社会、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社会关系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1。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2005年单选题第1题)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富口袋”,是创造物质财富;“富脑袋”,指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和党的方针、政策。“富脑袋”对创造物质财富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作用。因此,“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体现了精神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说明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所以,正确选项是B。    

但精神(意识)是主观反映性的存在,它是物质的主观反映,它同物质有着原则的区别。单纯的精神(意识),连一个原子也移动不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备选项C关于精神力量可以“代替”物质力量的说法混淆了物质和精神的原则区别,也夸大了精神的作用,因此应排除。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精神(意识)是物质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反映,简言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