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35岁前要培养的66种明智思维 >

第6部分

35岁前要培养的66种明智思维-第6部分

小说: 35岁前要培养的66种明智思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 文泉杰
  013 获得与失去不对立,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鱼是美味,熊掌是佳肴,都是上帝赐予人类的食物。
  可是我们的祖先却义正词严地告诉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祖先的话不可不听,于是看到了熊掌或鱼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收敛起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即使唾手可得也会用古人的遗训来聊以自慰,绝不越雷池半步。如果得知别人有不安分的念头,还会前去劝阻,并振振有词:“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在这里,孟子并没有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是说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做出准确的选择。孟子预设了“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前提。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事实:第一,鱼和熊掌都是好东西,都难以割舍;第二,熊掌的价值大于鱼。不错,危难关头舍生取义的伟大壮举的确是可歌可泣的。
  但现实中的我们却断章取义,认为鱼和熊掌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兼得,选择一方必须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否则就要招来“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骂名。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是一种呆板的错误的思想。如果我们有能力,为什么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一个计算机软件研发部门为前来面试的求职者出了这么一道题:
  你开着一辆车。
  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
  你经过一个车站。
  有三个人正在焦急地等公共汽车。
  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
  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也许这一次错过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但你的车只能再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有的面试者写道,老人快要死了,首先应该救他。
  也有的面试者认为,让那个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我,知恩图报是做人最起码的原则。
  还有的人选择了梦中情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没有理由不去珍惜。
  在众多的求职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用了。他的答案是:“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只有这一个人的答案是最全面的,最完美的。真可谓啃了熊掌又吃鱼,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万全之策是怎么想出来的呢?关键是他能跳出别人为其预置的思维定式,多问了自己一个“为什么”,即 “为什么驾车的一定要是我自己呢?”在开发软件的过程当中,尽善尽美是一项重要的标准,所以这个求职者被录取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论断,其实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了矛盾的对立性,而忽视了矛盾的统一性。
  由此我们想到了体育明星。一些体育明星从事商业活动得不到观众的理解,认为国家花钱培养他们成才是为国家争取荣誉的,从事商业活动就是对国家荣誉的玷污。这实在是一种保守落后的思想,是一种不讲求资源利用的观念。没有人天生跟荣誉有仇,也没有人天生跟钱有仇,若把二者比喻为鱼和熊掌,都是好东西,兼得是众望所归。体育明星作为运动员,训练比赛为国争光,固然是国家需要的;而作为一个饱含着商业价值的公众人物,在另一个领域所创造的收益如果也能为国家所用,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话说回来,做任何事情都是有一个限度的,为了商业活动而丢了自己的体育事业就得不偿失了。
  说到底,信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人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无欲者,鱼和熊掌他都不想要,于是他劝别人也不要。这种人总会以自己的立场来劝说别人,完全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第二种是无奈者,鱼和熊掌他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于是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好免去妒忌之心。这种人心胸狭隘,你在他下面或者和他平等,他就接受你,你一旦超过他,他就受不了了。
  第三种是无能者,鱼和熊掌他一样也得不到,于是只好大肆鼓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平衡自己的内心。
  如果你不属于这三种人,你就可以同时拥有鱼和熊掌。
  获得和失去并不是对立的,获得并不一定以失去为代价。
  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争取你应该得到的,不要犹豫,我们没有错!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愿意,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当你认为可能的时候,事情就会朝着你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第15节:求己不如求人
  作者: 文泉杰
  014 不要以能人自居,求己不如求人
  有一位商人在生意上遇到了麻烦,于是去庙里朝拜观音。走进庙里,他发现观音像前有一个人正在参拜,那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
  商人感到非常惊讶,忍不住问道:“请问你是观音吗?”
  “是。”正参拜观音的人说。
  “那你为什么还拜自己呢?”商人张大了嘴巴。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观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这就是求人不如求己的典故,被我们恪守了千年。
  诚然,求人不如求己,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首先得靠自己。前几年有本书颇为流行,书名是《万事不求人》,取其含义的一部分来说,遇事不要老依赖别人,我们要试着做自己的观音。人这一辈子若万事皆求人,就太没骨气了。
  但是现在的社会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支撑的,谁也离不开谁,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和别人共同完成,单枪匹马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在当今的社会,我们不仅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
  有时候,我们往往过于自信,在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的时候仍然大言不惭地说,求人不如求己。我们拒绝了别人,自以为拒绝的有理。结果我们失败了,就差那么一点点。
  独立很重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没错。可是你无法保证每一件事情都能够独立完成。你明知道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事仍然要强迫自己独立去完成,这样做的后果只有一种——陷入绝境。这时候,最为明智的做法是,向能帮助你的人求助。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然后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就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没过几天,他就把鱼全部吃光了。不久,他便饿死在了鱼篓旁。
  另一个得到鱼竿的人,提着他的鱼竿朝海边走去,他忍饥挨饿走了几天,当他已经能看到远方蔚蓝的大海时,他用尽了浑身最后一点力气,再也走不动了。最后他只能倒在了他的鱼竿旁,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鱼。但他们没像前两个人那样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们两个带着鱼和鱼竿踏上旅程。在路上,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经过艰难的跋涉,他们终于来到大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自己的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和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同样是面对着鱼竿和满篓的鱼,四个人却有不同的表现。前两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只是暂时的满足和长久的悔恨。后两个人却很有心机,懂得人生的智慧在于目标存高远但立足于现实,于是两个人合作,发挥了鱼竿和一篓鱼的双重功效,最后过上了自己所期望的幸福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合作很重要。
  对!合作很重要。什么是合作呢?顾名思义,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人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所以,人们常说: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如果你学会合作,你就会获得成功、自信、友谊与爱情。阿德勒先生说:“我们的最大目标就是,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和我们的同类合作,以延续我们的生命。”
  英国南部的一个城市,每年都举办西瓜品种大赛。
  有一个农场主的成绩相当优秀,经常得奖。他得奖以后,毫不吝啬地将得奖种子分送给街坊邻居。
  有一位邻居惊讶地问他:“你的奖项来之不易,每年都看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品种改良,为什么还这么慷慨地将种子送给我们呢?难道你不怕我们种的西瓜超过你的吗?”
  这位农场主说:“我将种子分给大家,表面看起来是帮助大家,其实也就是帮助我自己!”
  邻居想不明白,于是农场主向她解释:原来,这位农场主所居住的城镇是典型的农业形态,家家户户的田地都比邻相连。农场主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邻居,邻居们就能改良他们西瓜的品种,也可以避免蜜蜂在传递花粉的过程中,将邻近的较差的品种转而污染自己种的西瓜,这位农场主才能够专心致力于品种的改良。相反的,若农场主不将得奖的种子送给邻居,则邻居们在西瓜品种的改良方面势必无法跟上,蜜蜂就容易将那些较差的品种污染给自己种的西瓜,他反而必须在防范外来花粉的侵袭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可见,一个人的力量是单一而有限的,众人的力量是多样而无穷的。农场主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并不以能人高人自居,而是在依靠自己的力量的同时也依靠邻居的力量,这样才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我们不仅要善于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也要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如果能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会更有利于我们走向成功。
  一道复杂繁琐的工序被分成若干个连贯的环节,由不同层次的人分别操作,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你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石匠,但你也仅仅是一个石匠而已,要盖一座美轮美奂的房子,不仅需要石匠,还需要出类拔萃的瓦匠、木匠等等。
  相信你自己,也要相信别人。
  你或许高人一等,你是一只鹤,当你站在鸡群当中四下观望的时候,你依然茫然无助。
  所以请不要做离群的孤雁,否则,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惊弓之鸟。
  总之,不能事事求人,也不能凡事不求人。应该有这样一个态度或认识:求己也要求人。
  第16节:要自卖自夸
  作者: 文泉杰
  015 王婆卖瓜,就要自卖自夸
  我们都以为王婆卖瓜,是在自卖自夸。
  其实我们都误解了王婆。
  瓜是好瓜,何须自夸?若是好瓜,怎叫自夸?
  比如一坛好酒,香飘四溢,从巷子的深处飘到大街上,从而路人皆知巷子深处有一坛好酒。这当然是在巷子并不深的前提下,假如巷子九曲回肠望不到尽头,那么这坛好酒终究免不了沦为平庸之物。再好的酒得不到别人的品尝也只能孤芳自赏。养在深闺人不知,很多美好的东西都湮没在默默无闻之中,这样的悲剧实在是太多了。
  有一匹千里马,身材瘦小,但却能矫健如飞,日行千里。这匹千里马混在众多马匹之中,黯淡无光,没有多少人知道它有与众不同的奔跑能力,因为它看起来实在太瘦弱了。马场的马一匹匹被买主买走,这匹千里马始终没有被人相中。但千里马并不为所动,甚至在心里耻笑那些庸庸之辈,对那些买主更是不屑一顾,认为他们目光短浅,与其被他们挑中,倒不如自己永远这样待着。马场的老板对这匹马渐渐没有了信心和耐心,给它的草料数量和质量越来越糟糕。但千里马仍然信心十足,它相信总有一天,一位伯乐会相中它的。
  有一天真的来了一位伯乐,他在马场转了半天,来到了这匹千里马面前。千里马高兴极了,心想,这下机会来了。伯乐拍了拍马背,要它跑跑看。千里马见伯乐如此举动,心里很是不快,心想,如果是伯乐,肯定一眼就会相中我,为什么还不相信我,还要我跑给他看呢?这个人一定不是真伯乐!于是千里马拒绝奔跑。伯乐失望地摇摇头,走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马场只剩下这一匹千里马了。老板见它可怜,本想骑着它回老家去,好好饲养它,可千里马就是不走。无奈之下,老板只好把千里马杀了,拿到街上去卖马肉。
  千里马至死也不明白,世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它。
  总有一些人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这匹千里马一样。是的,他们是英雄,他们也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英雄,却羞于出口,怠于行动。他们习惯等待,习惯等待别人来发现自己。只可惜这个世界上千里马很多,伯乐却不常有,而且即使伯乐站在你面前,你若不在他面前跑一下他也不会知道你是千里马。中国人是不愿意表现自己的,把谦虚视为一种美德,这在传统社会中没错,但如今的社会已经不是原来那个“酒香不怕巷子深” 的年代了,你有才能,你有创意,但是不说大家怎么知道呢?没有人有时间去做伯乐到集市上耐心地挑选你,是好马你就要叫两声,你就要跑出来。
  一切需要你自己主动,美好的东西不会主动跑到你面前来,就算天上掉馅饼,也要你主动去捡,而且你必须抢先别人一步。金子如果被埋在土里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