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不打不骂教孩子45招 >

第17部分

不打不骂教孩子45招-第17部分

小说: 不打不骂教孩子45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或者是乱扔东西。 
  对于父母来说,这是一个很伤脑筋的时期,于是,当孩子想自己一个人做什么时,父母很可能就不由分说地训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这种自己来做的愿望正是意欲成长的表现。因此,妈妈要了解1岁左右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时候就让他试着做一做。 
  爱发脾气是孩子在1岁以后出现的现象,一旦不如意,便大声哭闹、跺脚、打滚。这种“动肝火”不一定是对着别人,有时候还会冲着自己。 
  希望别人“那样”,自己想要“这样”——这些欲望过于强烈,而现实又无法满足,这时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乱起来,在情绪上表现出不安定。想睡觉了、肚子饿了、感到累了的时候,一点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发脾气。 
  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不声不响地把他抱起来,或者是平静地注视着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静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种脾气暴躁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父母需要了解这一点。不要觉得孩子这是“变坏了”,去责怪、训斥他。 
  在商店玩具柜台前常可见到这样的情景:孩子要父母买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发脾气,吵闹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怕丢面子的父母赶紧以满足孩子的愿望来使孩子停止吵闹折腾。 
  孩子由此感到,只要自己发脾气,在人前大闹,父母就会满足自己的愿望。于是,每当孩子有新的愿望,父母不答应,孩子就大发脾气,最后父母不得不屈从。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脾气也越来越大,人也变得越来越任性、粗暴。 
  乔庄4岁的女儿特能哭闹,以前乔庄夫妇总是姑息迁就她,结果她以哭为武器,眼泪说来就来。乔庄感到这样下去不行,遂找机会反复教育女儿,有什么要求,一定要说出充足的理由来,只要理由是正确和合理的,父母就一定会满足她。反之,如果不讲理地哭闹,那么即使是合理的要求父母也不答应。 
  这天,女儿又开始犯倔了,乔庄让她先练画儿。每天规定好的时间,而女儿偏偏要先玩新买的玩具。乔庄一再给她讲要养成先学习后玩的良好习惯的道理,但女儿就是不听,而且还使用了她惯用的伎俩——抹眼泪。 
  这时,乔庄见说理不行,马上断然宣布:“今天不能玩玩具了。”女儿一听,哭声又上了一个“音阶”,乔庄也马上“升级”,“明天也不许玩玩具了。”结果到了第二天,女儿果然没能摸着玩具,不过她也没敢再哭闹,以后她就很少再采用这种无理的方式来表达要求了。 
  孩子不是天生“坏脾气”的,而是做父母的慢慢地把孩子养成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出,孩子们的行为无论好坏,一旦受到了成人的赞扬或奖励,就使这一行为得到了强化,以后在遇到类似情景时,这一行为就很容易再出现。 
  当孩子第一次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以发脾气为手段来威胁父母时,做父母的担心孩子哭坏了嗓子,或怕在公共场所丢面子,就去搂抱孩子,满足孩子的愿望,这就使孩子发脾气这一行为受到了强化,即孩子懂得了他可以以发脾气来获得父母的搂抱或得到想要的东西。为了一个又一个愿望的实现,孩子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发脾气了,最终成为一个爱发脾气的孩子。 
  事实上,小孩子发脾气有很多种类型,只要区别其中的差异,才能有的放矢,做好排解工作。孩子为什么会有“坏”脾气呢? 
  疲劳或受挫折时发脾气 
  孩子在饥饿、疲劳或为他所做的事感到困惑时,很容易发脾气,其发泄方式主要是哭叫和踢东西。对此父母应及时作出反应,安排他小睡或给他小吃。如果这样还不行,就要设法使他安静下来,问清楚他哪里不舒服,并安慰他,鼓励他,给他提供帮助。如果还不奏效,就让他去做些别的事情,以转换心情。 
  寻求父母的关注 
  有时,孩子想要和父母玩,想要父母注意他,或者父母没有答应他的要求,或者父母出门不准备带他,于是他就连哭带喊,甚至重重地撞门。这时,父母需要对他微笑,对他说爱他,并把他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让他发他的脾气,等他安静下来,再主动与他谈话。 
  跟父母赌气,使小性 
  “该吃饭了”,父母宣布说,但孩子却说“不”;“我们去散步吧!”,他还是说“不”;无论父母说什么,他都反对。这时,父母可以推迟一些事情,可以放段轻音乐,让孩子放松一下,切忌做正面冲突。就像父母一样,孩子也有心情不顺的时候,雨过天就晴了。 
  破坏性或恶作剧的发脾气 
  第33招 理解孩子的坏脾气(2) 
  孩子可能会专门在公共场合和人多的时候,发出尖叫。对此,你可以采取隔离的办法,既让他冷静下来,又作为一种惩罚。事后,父母应该告诉他这样做是非常不礼貌也不受欢迎的,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行为和表现。 
  孩子的情绪失控 
  有时孩子会在身体上和情绪上完全失去控制,尖叫着而且连踢带敲地闹个不停,此时父母一定要冷静,尽量抱住他,让他平静下来,以防他伤害自己或他人。事后,父母一定要认真听取他的想法,了解事发原因,以防再犯。 
  孩子一旦发脾气,作为父母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其次,父母要尽量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你是否太“专权”了,什么都说了算,让孩子感觉不到自主和成就感,如果是这样的话,父母不妨在一些无关大局的事情上让他做决定。教他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这也是他真正成长的开始。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发脾气时,父母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急躁。如果他不愿洗澡,父母不妨让他再玩一会,但不能放弃让他洗澡。切记让步要有理、有利、有节,让步不能过大,也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他很可能会养成用发脾气与父母讨价还价的习惯。 
  一般来说,孩子越大,发脾气就会越加频繁和具有分裂性,而且难于控制。最好的策略是用以往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对待刚会走路的孩子,带他到寂静的地方去,叫他表达自己的感情,待平静后再与他谈曾经发生过什么,为什么。 
  如果孩子长在4岁到5岁时还继续发脾气,父母一定不要跟着生气。这时,可以告诉他父母是如何疲劳和心烦,帮助他认识到这种行为如何不好,千万不要对他进行身体或口头上的侵犯,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切记,在教育孩子方面绝没有捷径可走。 
  就像与成人交往一样,在孩子发脾气时不要与他争论不休。父母可以把这当作是孩子提高语言技巧的机会,诱导他把发脾气的原因说出来,一定要沉住气倾听他的解释。即便是孩子错了,也不要在火头上与他理论,一定要等到孩子火气消了以后,再与他谈话,指出他方才所做的有什么不对之处。 
  如果孩子一次发脾气的时间经常过长,或经常一天发三次以上脾气的话,那就应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儿科医生的帮助了。 
  第34招 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 
  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认为,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孩子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因此,作为父母应当多陪陪孩子,陪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一位刚下班回家的父亲,脸上写满了疲倦。儿子问父亲一个小时的工资是多少,父亲有点不高兴地说20元。 
  儿子听了以后叫父亲借他10元,父亲很气愤得说自己工作这么辛苦,一个小时也才20元,你这小子肯定要把我的钱拿去买什么玩具,气势汹汹得叫儿子马上回房间睡觉。待父亲冷静下来,他再去找儿子,说要把钱给儿子。 
  儿子听了很高兴,从床底又拿出了一些钱。父亲这时更加气愤了,问儿子为什么自己有钱了还叫我再给你。 
  儿子说,我这里钱还不够,现在够了,我有20元了,爸爸,我要用这20元买下你的一个小时,你陪我玩。 
  与很多家庭一样,父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根本抽不出时间陪孩子,但这样做的后果是遗失了一种亲情,一种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父母的爱——孩子不要你给他买多少玩具,他只要你陪着他,这就够了。 
  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单是靠丰富的物质生活来保障的,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关爱、亲情的慰藉。现在,很多父母,特别是父亲都很忙碌,忙事业、忙赚钱,也忙自己跳舞、打牌,就是缺少与孩子心灵的对话,缺少陪孩子唱儿歌、讲故事、玩游戏、捉迷藏的时间,孩子一有这方面的要求,就一句话打发:“自己玩去,你没见我正忙着吗”他们对孩子,除了给钱给吃穿给玩具之外,至于像陪孩子玩乐的需要,也许就顾不上了。 
  其实,钱可以慢慢赚,事业也可以一步步发展,今年不行还有明年。至于自己的娱乐,更要摆正位置,不要整日沉迷于吃喝玩乐,而漠视了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孩子成长中每一个脚步都是不可能重复的,许多事情,一旦错过就不可挽回了。童心是一张洁净的白纸,要在这张白纸上画上最新最美的画图。作为父母,除了用丰富的物质生活作颜料,还要用父母之爱、稚子之情作彩笔,去描绘孩子的童真、感受、能力、理想…… 
  每个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每天工作之余,作为父母,一定要腾出一些时间参加孩子的活动,例如扮演一名教师、售票员或足球教练、汽车司机等。这样不仅给孩子提供了向父母学习的机会,还会促进家庭成员的交流,增进家庭的和睦。 
  由此可见,父母和孩子接触,关键的不是接触次数的多少、时间长短的问题,而是接触的质量。即使父母只和孩子在一起几分钟的时间,只要专心致志地和孩子在一起,就能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情感和关爱。 
  所以,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应该非常投入地沉浸在孩子的世界里。 
  陪伴孩子不仅仅要求父母与孩子在一起,而且要求父母学会主动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积极地陪伴着他,而不是“人在心不在”。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父母心不在焉的举动休想欺瞒聪明伶俐的孩子。 
  可见,孩子并不会无理地要求父母一直陪伴自己,如果父母确实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他们也会“乖乖”地等待,只要父母没有忘记他们,只要父母在空闲的时候去陪陪他,跟他聊聊,孩子就满足了。其实,孩子的要求真的很简单,父母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呢? 
  不要总是以忙为借口,做父母的只要有心,并且行动,就能给孩子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第35招 不将过高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父母对孩子的前程都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在充满压力和注重成就的当今时代,父母无不忧心忡忡地迫切想为子女提供一切优良的条件。 
  于是,他们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条件,不顾孩子的禀赋,以自己认定的模式塑造孩子,让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当然,过高的期望除了给孩子平添极大的痛苦外,也给父母带来了无限的懊恼。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的未来,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的人,这本身无可厚非。期望是一种有信心的等待,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是一种信任,有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进取心,是进步的动力。同时,如果孩子也对父母爱戴,愿意以实际行动取悦于父母,让父母满意,这就会促使孩子自觉地经常地将自己的实际表现同父母的期望找差距,并努力达到平衡。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望,就不会放纵孩子或袖手旁观,就会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及时督促,具体帮助,加强指导,不断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父母的期望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促使孩子努力向上的精神环境,是潜在的动力。而对孩子不抱有任何期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客观上对孩子起着压抑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 
  但是,期望过高,脱离孩子的实际,不仅不会起到积极作用,反而起消极作用。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对800名上海市区孩子的父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5%的被调查者希望自己的孩子受教育的程度要达到甚至超过大学毕业,对子女就业期望率最高的几种职业依次是:医生、工程师、大学教师、科技人员、演员、运动员、作家、翻译。 
  在孩子的世界里,沉重的学业压力、日益复杂的学习环境、逐渐增加的家庭问题和多变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使孩子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有个居委会对500户家庭的调查表明:85%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是学习好,将来比自己有出息;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一半以上的孩子认为父母总是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近40%的学生诉说自己处在一种“一直不断努力,但却总是达不到目标”的状态,为此,他们心中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和焦虑感。 
  近一半的孩子“常常感到对不起父母”,并“一想到考不上重点中学,心里就害怕”。有的孩子甚至出现做噩梦、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病理反应,还有21%的孩子称“我感到活得累”。 
  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在孩子的身上实现自己当年的理想与宏愿,然而,当过高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状况产生矛盾时,孩子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 
  施晓慧是个14岁的小姑娘,对于父母对她的期待,她在日记里写道: 
  我的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这使我很苦恼。 
  小时候,妈妈把我送进了重点小学,凭借一点儿聪明才智,我每次考试都能高居榜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