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第13部分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13部分

小说: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相互渗透    
    ①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指导;感性认识的东西要借助于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来表达。    
    ②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理性以感性为基础;理性认识的东西要借助于感性认识的形式——语言来表达。    
    (4)割裂两者的相互联系,只强调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理论上称之为经验论,包括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两者的区别在于对象上的不同),在实践上称之为经验主义。只强调理性认识而否认感性认识称之为唯理论,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理论,在实践中称之为教条主义。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1)相互区别:    
    绝对真理(绝对性、无条件性):真理在内容上的客观性,真理总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就整个人类认识而言随实践的无限发展可达到对整个物质世界无限认识。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相对真理(相对性、有条件性):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只能达到对物质世界的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反映了人类认识的非至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相互联系: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总是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总是由无数个相对真理所构成)    
    (3)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地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的过程)。    
    (4)割裂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相对真理的称为绝对主义;反之,只承认相对真理否认绝对真理的称为相对主义。    
    1(2005年试题单选题第2题)“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的真理性。真理是关于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真理既有确定性、绝对性,又有不确定性、相对性,因此对一定时代来说不可能的事情对以后的时代来说往往就是可能的,所以说真理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故选项D正确。    
    2(2005年试题单选题第3题)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否能正确地认识和预测未来最终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加以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因为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直接地作用于对象,有效地改造和创造物质对象,故选项C正确。    
    1994年至2005年本章命题分值分布表    
    分值年份内容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合合合认识〖4〗10    
    分〖7〗11    
    分7    
    分2    
    分14    
    分〖15〗2    
    分7    
    分8    
    分认识的辩证    
    过程及其    
    规律5    
    分2    
    分3    
    分〖13〗1    
    分2    
    分〖18〗5    
    分〖20〗10分10分'22'1    
    分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惟一    
    标准2    
    分1    
    分10    
    分〖14〗10    
    分1    
    分〖18〗10    
    分10    
    分10    
    分10    
    分'22'1    
    分    
    从上述分值分布表可以看出,本章命题规律有如下:    
    (一)命题形式:从1994年到2005年为止,从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分析题、图例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最多,题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命制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章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是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体如下:    
    主要是:    
    (1)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尤其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尤其是真理的特性。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5)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6)认识论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7)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最大。    
    (四)命题素材:    
    运用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分析:    
    1中外哲学史上的著名论断。    
    2当代科学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发展。    
    3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4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五)命题方式:    
    1主要运用“引言式”题目,要求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哲理名言或判断哲学派别,理论联系实际命题的概率大。    
    2以材料分析题以及图例分析题方式考察各种知识点。    
    (一)哲学考试出题较多地集中在“辩证法”与“认识论”这两章,目前的考试在考考生知识把握的同时,又要考核考生的分析事物的能力,正是在这两章中,提供着对事物辩证运动和认识的辩证运动的方法和各种基本点,它具有直接分析事物及其运动的方法论意义,所以,这两章理所当然地成为考点最多的两章。    
    (二)本章历来年年必有题,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最多的一章,多数命制主观题。    
    本章2003年考思维方法分析题,2004年考理性与非理性分析题,2005年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辨析题(具体试题分析见第七章),近三年每年都有重点题。2006年仍应注意本章内容,重点注意认识论、真理论和辩证思维方法,价值观至少仍要作为选择题知识点予以重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人类社会的物质    
    基础和本质基础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经    
    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    
    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    
    生产关系本质    
    内在结构    
    社会政    
    治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定义    
    构成要素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社会观    
    念结构社会的观念结构含义    
    构成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阶级性    
    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文化本质    
    功能    
    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明和文明形态    
    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1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2生产力的特性    
    3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4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    
    5文明和文明形态    
    1“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修订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修订为:社会的实践本质。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修订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4。“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要素”修订为“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5。“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修订为:“意识形态的本质”。    
    1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2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3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4国家政权在政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5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6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切历史唯心主义从根本上说都是以不同方式颠倒了这两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揭示了社会的本质与结构,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历史。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内涵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物质基础。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长期的能量交换和物质演变,达到生态的平衡,构成了适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而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离开地理环境,人类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地理环境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人依赖于自然环境,人的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从而使得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影响和制约的作用。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发展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发展。    
    首先,地理环境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生产力和社会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地理环境好的国家和地区劳动生产率高,而地理环境差的地区劳动生产率就低。    
    其次,地理环境能决定生产部门的分布从而形成某一地区生产的特点,如平原地区易于发展农业,广阔的草原易于发展畜牧业,江湖河海地区易于发展渔业和养殖业,石油储量丰富的地区易于发展炼油业等等。    
    再次,地理环境能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这是说,各种资源丰富且蕴藏量大,这样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发展的潜力就大,前景就好;相反,如果资源贫乏,储量也少,生产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这样的国家的社会发展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地理环境恶劣对社会发展固然起制约作用,甚至妨碍人类生存,但也要看到人对地理环境改造的一面;另外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地理环境越是优越富饶对社会发展就越是有利。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和具有差异性,才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同时,片面依赖资源,反而会对国际其他部门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而资源贫泛的国家同样可以很好地发展经济。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    
    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地理环境在这里不起直接的决定作用。    
    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地理环境也是变化的,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要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显示出来;而社会制度的变化则要快速得多,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就会发生变化。    
    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一个社会对自然环境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和水平,跟这个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因素和人口生产的特点    
    人口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起码数量的人口就没有社会的存在。人口因素不仅指人口的数量,而且还包括人口的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有两种基本的生产,一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再有一种就是人自身的生产,即人口的生产。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    
    第一,人口生产的周期较长。一般说来,人口生产的周期至少要十五六年。这是因为妇女通常要到十五六岁才能生育。在现代,由于人们婚姻和生育观念的进化,晚婚晚育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非常普遍,人口生产周期进一步延长。    
    第二,人口生产的特殊形式。与物质生产根本不同,人口生产必须通过婚姻的形式才能实现,人类在婚姻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家庭,人口生产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第三,人口的生产是种的繁衍,是为人类自身的延续而进行的生产。这种生产具有某种惯性,即它不像物质生产产量的多少和高低能比较快地调节。一般说来,长期不断增长的人口具有一种持续增长的趋势;反之,长期缩减的人口具有一种继续缩减的趋势。人口生产的数量不像物质生产那样易于调节。    
    (2)人口因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