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第3部分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3部分

小说: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    
    动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概念(客观实在性)    
    物质观及其意义    
    物质观    
    物质观意义    
    物质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与空间    
    时间空间的有限与无限时空有限性    
    时空无限性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实践基本内涵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基本环节    
    实践主体客体实践主体    
    实践客体    
    主客体相互关系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    
    人类世界    
    二者区别与联系    
    意识与世界物质统一性意识产生    
    本质    
    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    
    规律客观性    
    世界统一性与多样性世界统一性(物质性)    
    世界多样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2。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修订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修订为“实践的本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修订为:“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修订为:“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哲学的基本任务。而要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探讨世界的本质,探讨自然、社会、人类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这是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唯物主义本身对“物质”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这对于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概念规定了所有事物的本质。但是,这个本质不是事物之外的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不同形态、不同性质的多样性的具体存在物之中。物质形态千差万别、千变万化,这本身就表明,物质处于运动之中,以运动为其存在方式。正如恩格斯所说,物质的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显示出来,而时间和空间构成了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同它的运动观、时空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1物质与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无运动的物质或无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能的。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2运动与静止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凡是运动,都有物质作为它的实在的基础和承担者,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不可思议的。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就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它表明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运动过程和另一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一事件存在和一种运动过程的长短持续。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具有不可逆性。古人常以“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样的至理名言,来说明时间的不可逆性,要人们珍惜时间。    
    (2)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并且它和周围物体也总是存在着前后、左右、上下的关系。    
    现代物理学还常常使用“四维世界”的概念,并不是说空间是四维的,而是说事物存在于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中。“四维世界”的概念,说明了具有内在联系的空间、时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    
    (3)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4)物质运动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决定了作为它存在形式的时间与空间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物质运动是无限的,决定了时间、空间也是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是运动着的物质无限性的表现。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时间的一维持续性是不可穷尽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无限发展的过程,所以宇宙在时间上也没有开端和终点。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空间三维的广延性是不可穷尽的。宇宙可谓广漠无垠,至大无外。从微观世界看,原子核的直径仅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而基本粒子更小,但仍有结构。强子由层子构成,轻子也有一定的谱系,表明也有内部结构。新的科学事实表明,这些也不是微观世界结构的最后层次。    
    时间、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对立统一。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是通过有限而存在的。离开了一个个具体事物的有限时间和空间,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二,有限包含着无限,有限体现着无限。任何有限的具体事物都包含无限的层次,这种无限的趋势,并不是存在于有限之外,而是包含于有限之中,无限是对有限的超越。    
    第三,有限是局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无限是全体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因此,要真正把握时间、空间的特性,不能光靠经验事实,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相对中把握绝对。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重要条件。如果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主张时空的有限论,就会引出一个超时空的神灵的世界,给宗教唯心主义留下地盘。    
    由于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有客观性、绝对性,任何一项事业总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有一个时空观念;又由于时间和空间具有相对性,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事物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合理安排和使用时间和空间,使其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效用。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在我国初露端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条件下,我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缩小了,时间的节奏加快了,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时间和空间的新特点,不失时机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类进步事业多作贡献。    
    二、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外部世界为什么会对人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自然界为什么会打上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答案只有一个:在于实践。同时,对于人的存在来讲,也只有实践才具有最突出的总体性与特点,实践既是人对物质世界的把握,又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强调的是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自然物质基础;其二是辩证法,强调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其三是文化进化论的历史主义,强调实践对自然和人本身同时进行改造的意义。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在实践中把握物质世界,强调物质观和实践观的统一。    
    首先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正因为实践具有“感性”的特点,因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从而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具有“感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也是实践高于意识的主要特点。其次,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性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能动性。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    
    第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社会活动,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每一历史阶段上的实践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古代人就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操纵自动化机器生产,用电脑遥控指挥道路交通。这些都显示了人们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一是生产实践,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三是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动物的本能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类的决定性条件。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不间断地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    
    2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3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人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所以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对主客体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唯心主义把主体看作精神的东西,认为客体是由精神创造或派生的东西;旧唯物主义把主体仅当作认识者,看不到主体是实践着的人类,把客体仅视为感性直观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人与世界互相作用的中介。实践对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