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第31部分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31部分

小说: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以下新特点:    
    (1)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以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    
    (2)竞争的规模比过去空前扩大。    
    (3)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无所不用其极。    
    (4)竞争的范围由经济领域扩展到各个领域、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5)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时间更加持久,破坏性后果更加严重。    
    (五)垄断利润    
    1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垄断利润的来源    
    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到底是本国工人、小生产者和其他国家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获取垄断利润的途径    
    (1)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2)掠夺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    
    (3)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    
    (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对垄断利润的追逐,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惟一的目的和动机,是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    
    (六)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的获得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垄断价格实现的。    
    1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有垄断高价(售价)和垄断低价(购价)之分。    
    2垄断价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原因在于:    
    (1)垄断价格的确定仍然要以价值为基础。    
    (2)全社会来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仍是一致的。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    
    (3)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利润,其来源依然是雇佣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3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垄断价格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由于垄断价格是市场价格,所以,价值规律就通过垄断价格发挥作用。    
    (七)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私人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发展为国家垄断,是资本主义自身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种调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社会生产力获得较快发展,实现了生产和管理的全面社会化,资本主义私人垄断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与这种更高程度的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日渐明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正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承认它的社会本性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所作的重大调整,即通过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强化和扩大国家的经济职能,促进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经常的、广泛的干预和调节。资产阶级国家就这样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总资本家”。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伴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国家出面加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表现在:    
    (1)科技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客观上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要求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    
    (2)市场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私人垄断资本家单靠自己的力量无力克服,要求国家采取“反危机”措施,刺激需求,帮助克服困难。    
    (3)对于一些投资多、周期长、风险大、收益小,但是发展经济必需的事业,如某些新兴产业和科技开发研究项目,私人垄断不愿或无力独立承担,需要国家投资和资助。    
    (4)国际竞争的激化使得各国私人垄断资本纷纷寻求各自国家政府的支持和扶持。    
    总之,为缓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克服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狭隘界限,以及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开辟道路等,促使一些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它不包含任何社会主义因素。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虽然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实现形式等方面与其之前的资本主义相比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私人垄断资本经济。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人垄断资本没有改变其资本的本质属性。    
    (3)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成分是资产阶级国家所有制,其资本主义性质没有丝毫改变。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保证垄断资本集团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通过对经济有意识的干预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③通过大量拨款和组织开发新技术,兴建新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④协调了资产阶级内部的利益关系,缓和了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    
    ⑤通过社会福利的收入政策直接干预劳资关系,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的根本性质,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表现在:    
    ①它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它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之间比例破坏和经济结构失衡。    
    ③它不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等问题,不能消除大量贫困问题。    
    ④它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不仅如此,实践表明,国家干预经济还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如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金融风险、国际经济中新的摩擦和斗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生产力方面的突出特征是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这种生产社会化表现在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过程以及产品分配等各个方面。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情况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分工协作关系越来越密切,整个社会生产日益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客观上要求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统一安排和协调社会生产过程。但是这种要求在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为突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框架下却难以得到充分实现。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之间是矛盾的。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在不断发展,从而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和激化。    
    (1)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从企业范围来看,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资料使用、生产过程、产品等方面的社会化程度都日益提高;从社会范围来看,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分工协作关系日益发展;从国际范围来看,生产日益走向国际化,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在国际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所有这些,都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也得到了迅速提高。    
    (2)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程度不断提高。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和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里,表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程度也得到了提高。    
    上述两个方面的发展,必定意味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和激化。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主要为以下三大矛盾:    
    (1)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企业归资本家私人所有。资本家为了追求尽可能多的利润或剩余价值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除了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以外,必定要加强对自己企业的组织管理,从而使得单个企业内呈现高度有组织性。但由于每个私有制企业与其它企业之间在根本利益上是矛盾的,每个企业都在追求本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这必然使得它们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而展开残酷的市场竞争,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严重的无政府状态。而且,单个企业内部越是有组织性,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就越严重。    
    (2)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为了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和在竞争中获胜,资本家必定要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出于同样的目的,资本家也必定不断加深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数量的增加需要相应的社会需求的扩大来适应。但对于广大雇佣工人剥削的加深以及资本主义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使得工人收入水平较低,从而整个社会的购买力水平不可能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同比例增长,这就必然造成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发生脱节、产生矛盾。    
    (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关系不过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在资本主义社会,广大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生产资料则归资本家阶级占有。各个资本家集团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瓜分和占有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由此决定了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及其对抗性质。    
    (二)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它反映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冲突日益严重,客观上要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也同时推动了资本关系的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趋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另外,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也为社会制度的转变准备了社会力量。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总是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如此。具体来看,这是由以下原因决定:    
    (1)资本主义制度在其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之前,是不会灭亡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走向衰败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不断地对其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2)社会主义要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3)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使得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状况各不相同,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又出现大的反复,所有这些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仅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    
    本章篇幅相当大,因此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自然也比较多且密集。    
    需要重点把握好的核心概念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利润和利润率、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银行资本、股票价格、地租、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土地价格、垄断、垄断利润、垄断价格、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等等。    
    需要把握好的基本原理包括: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区分C与V的标准与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