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第42部分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42部分

小说: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形式。    
    早期的跨国公司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后,跨国公司无论就其规模还是活动范围来讲,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    
    (1)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巨大发展,客观上要求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力的新的配置。    
    (2)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就地生产和销售,可以绕过关税壁垒,开辟和占领更多的市场。    
    (3)旧殖民体系的瓦解,迫使垄断企业采取比较隐蔽的方式对外扩张和掠夺。    
    (4)现代化交通和通讯设施的发展,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跨国公司与以前的国际垄断同盟不同,它一般是一国资本或以一国资本为主,但其活动范围和经营方式是国际性的,实施全球经营战略,以公司的整体长远利益而不是以某一子公司的暂时局部利益为决策依据。它在内部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公司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各子公司只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2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已成为当代国际范围内生产和资本运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具有巨大影响。跨国公司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加深了国际分工,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最优结合。    
    (2)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充分利用原材料、能源、劳动力优势,开拓市场,从而更有利于资本的增殖。    
    (3)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4)跨国公司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它操纵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加剧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等。    
    (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对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可望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各国在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中,可望充分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可望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开拓国家市场,实现“后发优势”的宝贵机遇;可望更好地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等。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情况下出现的,因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在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还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内在矛盾和消极方面、周期性波动和其他弊端的影响也全球化了,局部地区的危机极易引起全球经济的动荡和危机。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基本上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努力同步进行。从根本上说,中国以实现国家现代化为目标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有诸多一致或基本一致之处,因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好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我国的经济发展可以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高度自给自足,转向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保持适度自给率;可以从封闭型、半开放型市场,转向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资源、产业市场的开放;可以从主要利用国内资金,转而更多利用外资和全球资金;可以从面临外国较高的关税和较多的贸易壁垒,转向零关税、低成本引进技术设备和顺畅地出口我国商品。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加快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在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机遇的同时,我们也会遭遇它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其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播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成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其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这对我国也不例外。其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上处于不利地位,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所有这些情况都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和慎重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趋利避害,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可能的最低限度。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要求我们迎头赶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利用经济全球化大潮所提供的难得机遇,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    
    1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一个开放的世界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外开放在我国具有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具体表现在:    
    (1)它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与协作关系不断扩大。当这种分工与协作关系超出国家的界限,生产社会化就日益发展为生产的国际化。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趋势,客观上必然要求实行对外开放。    
    (2)它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使各国之间的生产和消费的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系。中国作为其中一员,也只有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才能使自己得到更快的发展。因此,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其客观必然。    
    (3)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断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闭关自守是与市场经济的性质格格不入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实行对外开放。    
    2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实行对外开放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在:    
    (1)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节约社会劳动。    
    (2)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率。    
    (3)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起步,加快现代化建设。    
    (4)可以有力地推进改革的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战略部署。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契机,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2)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使我国从贸易大国成长为贸易强国。    
    (3)进一步吸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4)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健全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或挑战,提高我们自身的对外开放水平,不仅要求我们“引进来”,更要求我们要能够“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又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对于我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要求我们要加强相关的总体规划,完善相关政策;要积极开展境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建立一批战略性资源开发生产供应基地;要推动境外加工贸易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要积极利用国外科技资源,利用当地科技智力资源和研发设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要建立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境外投资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要抓紧培养一大批外语好、懂经营、熟悉国际经贸法规的专业人才等。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应该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家不分大小南北、不论制度文化,都应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要反对少数国家把自身的富裕建立在其他国家的贫穷基础之上,更要反对将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否定、消灭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工具。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同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彼此之间需要的应该是相互尊重,共同获益。我们需要的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经济全球化,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是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交往中共同获益、实现双赢的经济全球化。    
    本章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包括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等。    
    本章需要掌握的基本原理包括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我国发展的影响、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应有的态度等。    
    2005年考题中没有出自本章的题目。    
    1994年至2005年试题分值分布表    
    分值年份内容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合合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8'2    
    分'10'1    
    分'18'10    
    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和第五章一样,本章也是在2004年大纲中第一次从《邓小平理论概论》中调整过来的一章。从这一章在过去几年在《邓小平理论概论》一课中和这一章在2004年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课中的命题情况来看,本章也属于经常在考试中被涉及到的一章。从过去几年考到的题型来看,考自本章的题目以选择题为主。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在2006年的考试命题中依然会是这个情况。由于这一章在2005年大纲中根据党的相关文件和纲领,增加了一些崭新的内容,因此在2006年的考试命题中,这些内容极其有可能被涉及到,甚至有可能被以主观大题的形式涉及到。对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    
    本章内容虽然不多,但是由于其阐述的都是当今时代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加以注意。本章在过去几年的考试中曾经不止一次地被涉及到。考生在复习时应充分关注有关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我国应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    
    


第三部分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    
    思想的    
    科学涵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理论渊源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    
    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实践基础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    
    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主要创立者    
    党的其他重要领导人,如翟秋白、邓中夏、    
    周恩来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    
    共产党的实践经验    
    毛泽东    
    思想形成    
    的社会    
    历史条件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    
    中国的政局的变动时代背景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物质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关于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本章2006年新增知识点是“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    
    2006年新《大纲》删除了“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所作的理论概括”,将毛泽东思想形成“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继续发展等多个阶段”改为“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