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263-媒介与权势 >

第52部分

5263-媒介与权势-第52部分

小说: 5263-媒介与权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年后,他在越南意外遇见了他的老朋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戈登•;曼宁(Gordon Manning)。曼宁问他,担任《洛杉矶时报》的编辑主任是一种什么滋味?“噢,”麦卡洛克说,“就像登上了一艘巨大的,满载着钱德勒家族的航空母舰,将身子探出船尾,头埋在水中,手掌握着船舵。”    
    20世纪60年代,《洛杉矶时报》就是这样奋争着以图摆脱过去的羁绊。它在华盛顿,在海外获得的成功比本部快,给人的印象是,越靠近本部,报道就变得越加软弱无力。在华盛顿,办事处里全是新人,不少都是以前《先驱论坛报》的记者。不过,在加利福尼亚的最高层中,增加了两个重要的编辑。1964年,埃德•;格思曼(Ed Guthman)加入该报,担任国内编辑,两年后,吉姆•;贝洛斯(Jim Bellows)成为软性新闻的编辑主任。格思曼的到来对于以加州保守主义的调门叫嚣了如此之久的报纸来说极为重要;他在须臾之间为管理的上层带来了声誉。20世纪50年代,他因为在《西雅图时报》(Seattle Times)报道麦卡锡主义的受害者而荣获普利策奖。随后,他又撰写了关于卡车司机的重要调查报道,这些报道又将他和一位名叫罗伯特•;肯尼迪的年轻诈骗案调查员联系在一起。当约翰•;肯尼迪任总统时,罗伯特•;肯尼迪出任总检察长,格思曼则到华盛顿任司法部的公共事务官员。60年代初奥蒂斯和博比•;肯尼迪成为密友,此时,格思曼开始对奥蒂斯有所了解,钱德勒对电视在新闻业里产生的影响的清醒意识给他留下了印象。格思曼本人也觉察到,在肯尼迪…尼克松辩论后,新闻界发生了变化,电视时代开始了。认识到这一点,并做出相应调整的出版商寥寥无几,这使他大吃一惊。奥蒂斯•;钱德勒则与众不同。他还向格思曼提议,如果他想找工作就给他打电话。1964年,罗伯特•;肯尼迪离任之际,格思曼接受了奥蒂斯•;钱德勒的提议。他几乎瞬息之间给《时报》国内编辑部带来了合法的地位。在此行业中,格思曼很受人尊敬,即便他曾为罗伯特•;肯尼迪做过宣传工作,却没人感到他是一个宣传员,人们认为他是一位植根于调查报道的、具有很强社会意识的人。他坚信涉足现实重大问题,而不持旁观态度是记者的责任;同样,努力奋进,揭露丑闻也是记者的责任。他以此形象网罗记者。有的同事称他为铁骑士(The Iron Duke),不过,他的朋友也认为他是一位在辩论中难以服输的人。这一切使人不难想象,他是一位与《时报》传说相悖的人。鲍勃•;多诺万风格优雅,文采俊美,能立刻产生不凡的气派,但他不是一位目光犀利,喜欢深究的记者,不是一位寻根追源的人,他在华盛顿的几年中,很少激怒高级官员,雇用鲍勃•;多诺万是一回事,雇用格思曼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代替立即产生的气派的是瞬息而至的麻烦。格思曼在报纸内外都成了变化的象征。他是报纸机构中肯尼迪的助手。开始时是康拉德,现在是格思曼。尽管在真正的关注者中间,他不是威廉斯的候补人,但是,《时报》的一些年轻记者却立即认定他是威廉斯潜在的接班人。依照钱德勒的标准,他过于东部化(他是西部人,但是,他与肯尼迪的关系使他看上去东部化了),过于自由化,过于犹太化了。    
    格思曼到《时报》两年后,尼克•;威廉斯招聘了另一位潜在的接班人。吉姆•;贝洛斯在《纽约先驱论坛报》最后的兴旺时期中,任该报的星期天编辑。当时,该报病疴日沉,所有的记者和作者获得的自由也随之变得越大。按钱德勒标准,贝洛斯也同样略显异端,可能是太自由化了,有些方面可能过于偏颇。(巴芙•;钱德勒从未真正喜欢过他,他似乎也并不认真看待她。几年后,他谈起这段时期时说,他从未感到合拍,因为他认为新闻应该有趣,而钱德勒夫妇却不以为然。)贝洛斯曾是汤姆•;沃尔夫(Tom Wolfe)和吉米•;布雷斯林(Jimmy Breslin)一类人的早期保护人;他是作家的编辑,他喜欢才能和风格,和才智充溢的人一起,他如鱼得水,但不少编辑并不属于这一类人。记者越有才华,越有创见,贝洛斯越高兴。从第一眼印象出发,他像是潜在的主编接班人,不过,这只是一种表面的欺骗性,因为在这个疾迅变化的年代里,他和钱德勒家族处在两个不同的进程之中。贝洛斯是一位傲慢不恭的人,他不仅意识到60年代发生的社会变化,而且对此持同情态度。以报纸当局的看法来衡量,他变得过于极端,他改变了穿着,留起了长发。其他编辑称他为“嬉皮士”。这对他的职业能力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别人眼里他成了不够严肃的人物。    
    这样一来,《时报》几乎变成了多中心,两家报纸汇成了一家。准确地说,它是由神奇的现代技术,将具有一套自己标准的新的现代东部报纸,嫁接到一家植根于另一个时代和地区的、虽然希望变化,但又陈旧保守的加州报纸之上的产物。事实上,这是在新闻界内最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移植。《洛杉矶时报》的上层结构改变了,但是,对报纸工作的压力却变化甚微。黑文强大有力,一如既往,他下属的编辑并未反映格思曼和贝洛斯的意见,他们反映的是黑文和黑文的兴趣。不论格思曼还是贝洛斯都未真正控制住这些编辑。报纸的这两部分无法密切配合。当时,尼克•;威廉斯告诉一位朋友,洛杉矶的报纸并不真正具有掌握和编辑来自华盛顿稿件的能力。华盛顿的记者感到洛杉矶过于区域化,在不断地遏制他们。相反,洛杉矶则对新的明星体系的气势和傲慢愤愤不满,编辑人员时而咕哝出他们对东部记者或犹太记者的厌烦,所用的语言和一位美国副总统将要说出来的大同小异。


第二部(三)改革的代价:《洛杉矶时报》(四)

    两面不是人的格思曼    
    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末期报纸不至于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尼克•;威廉斯个人的光彩和权威。他对新的报馆人员有真切恰当的评价,他们都是他寻找和聚合在一起的人,但是,他同样尊重原有的人员;他认为黑文是一位优秀的职业新闻人员,他强烈地感到报纸必须有它内部的平衡支架。他将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刚好保持在不至于混乱的工作格局中,几乎全体人员都尊重他。但是,十年中,黑文和格思曼之间始终潜伏着尖锐的紧张状态。    
    60年代是富有爆炸性的十年,旧的秩序受到挑战,这种挑战是全面的,从种族、道德、文化、直至精神,这种状况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十分丰富的十年。有一段时间,对于谁能界定新闻,是当权者还是街民,出现了真正的斗争。仿佛被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堵塞了二十年之久的社会泉流爆裂了,现存权力机构的所有因素都被逼入了守势。这是战后花朵的第一次真正绽开。格思曼和他的记者应时而起,为此推波助澜。他们都是卓越的能人,唐•;布鲁克纳(Don Bruckner),才华出众的著名记者,后来芝加哥大学的副校长,他以敏锐的感觉,细致入微地报道了公民权;杰克•;纳尔逊(Jack Nelson),一位强有力的、无情无畏的记者,开始追究联邦调查局及其过火行为;斯图尔特•;卢里(Stuart Loory),一位极干练、极独立的记者,报道了白宫。黑文既不喜欢卢里的工作,也不喜欢他的态度。实际上,黑文对时下发生的大多数事情都抱有反感。他不断地抱怨。布鲁克纳写了一篇关于芝加哥黑人的重要文章。“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印这玩意儿?那个杂种为什么不写点别的?”对纳尔逊写的关于联邦调查局的文章,他说:“那个充满偏见的杂种又干起来了,又在追踪权力机构。”对于卢里报道的错综复杂的白宫问题的文章,他说:“鬼知道这又和尼克松的话有什么干系?”难道布鲁克纳除了公民权就不能写别的了吗?黑文问。难道纳尔逊只能写联邦调查局?难道就没有一点好的新闻?黑文狂吠起的作用往往比他下口咬人更厉害。只要可能,他就嚼舌根子,他手下的黑文型编辑们只要听到老板的抱怨,就字字句句记在心里,只要知道他不喜欢某个记者,他们就感到可以肆无忌惮反对他,抽掉某个卢里或者某个布鲁克纳的文章;黑文不是保护这类记者,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发出信号,告诉人们这些为他工作的人易于攻击。    
    格思曼被夹在这个局面之中。如果黑文喜欢某个新闻事件,格思曼就向华盛顿提出要求,不过,他不附上黑文的名字,因为他不想给他的记者施加过大的压力。他不希望这些人仅仅因为高级编辑的要求而写某篇报道。这样就意味着这个要求可以不被考虑,黑文本来就对自己缺乏对华盛顿办事处的控制十分敏感,现在更使他大为光火,他感到自己被冷落忽略了,而事实上他也正在被冷落,被忽略。同样,格思曼常常为某篇报道直言不讳地和黑文争论,挡住黑文的抱怨。争论不起作用,他又将黑文的论点当做自己的发往办事处,这样又常常激起华盛顿办事处的怒气。他对双方都分外忠诚,所以,记者们不知道他受到黑文的斥责,而黑文也不明了记者对他的压力。黑文将他的受挫之感发泄在格思曼身上,这不是一段令人愉快的过程。若干年里,黑文一直对格思曼有点釜底抽薪,在新闻会议上抨击他,把他的形象搞得过于自由化,强调他和其他所有人的不同之处。格思曼不是办公室的好政治家,他渐渐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个次品,地位变得更加不稳,易受攻击,尤其在1968年,罗伯特•;肯尼迪遇刺之后,更是如此。黑文什么也未损失,他已经达到了他能够企求的最高地位。他不打算成为主编,而格思曼周围的人却认为格思曼是可能的编辑主任,甚至是可能的主编。    
    在1962年的溃败前后,《洛杉矶时报》逐渐拉开了和尼克松之间的距离。尼克松搬到纽约,从纯物理的意义上说这减弱了难堪的程度,报纸慢慢向非政治化发展。奥蒂斯不是一位总统塑造者,他不喜欢那个角色,不希望接近冲突。但是,报纸仍然是共和党的报纸,仍然存在着和尼克松的联系,主要是诺曼和他的联系。巴芙越来越不喜欢尼克松;她对政治的兴趣日益淡漠,她是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成员,她对鲍勃•;霍尔德曼产生了相当大的厌恶,此人当时正在为里根(Reagan)工作。再说,她认为尼克松本质上十分俗气。1967年,出现了两件令人不悦的小事。当年早些时候,尼克松和《时报》的行政人员一起就餐,除了巴芙之外都是男人,人们刚刚就座,尼克松想使自己成为报业人员的同类,却显得荒唐笨拙,他讲了一个极为恶心的故事。“我想我不应该讲这个故事,”他说,“不过我还是讲了吧。”下面就是这个笑话。“为什么农民要在娱乐室里放一个粪桶?”席间一片惊诧,随即就是静默,没有一个人能找到答案。尼克松给出了答案:“为了让苍蝇飞出厨房!”一阵难堪的沉默,然后,多少有些吃惊的巴芙•;钱德勒说:“你讲得太对了,你本来就不应该讲这个故事。”1967年底,他、帕特和诺曼、巴芙一起到好莱坞剧场参加晚会,尔后回到钱德勒家小酌。快分手时,尼克松直接向巴芙说,他正在考虑再试一次总统竞选。他告诉巴芙,不管怎样,她一定会理解处在世界最大舞台中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如果不再试一次,他是不会心安理得的,绝不会的,他必须试一次。现在他征求巴芙和诺曼两个关于总统竞选的意见。在他们的回答中,没有承担义务的意思。快要分手的时候,帕特•;尼克松出人意外地转向她丈夫,她注意到丈夫征求了所有人的意见,而没有征求她的,于是她说,她特别不同意他再次参加竞选,过去她经历的太多了,两人分开,充满了痛苦。再说,他第一次赚了不少钱,女儿们也到了需要父亲呆在家里的年龄了。所以,如果他能听进此话,她不愿意他竞选。巴芙不喜欢眼前的这一幕,没法应付这位当年《时报》的年度最佳妇女。她更加相信这男人的反自然性和野性胜过他的人性。    
    不过,他仍然踏入了那块领地,1968年,当另一位共和党候选人垮掉之后,这位美国政界的苦工,人们熟悉的马拉松式的竞选人独占鳌头,获得了共和党的提名。《洛杉矶时报》是共和党的报纸,当尼克松提名的消息传回洛杉矶时,尽管报纸态度十分克制,但仍然根据既成事实,支持了这位共和党候选人。对此,奥蒂斯•;钱德勒深感不安,虽然他对尼克松的顾虑还不及对戈德华特的大,但是,他也不喜欢尼克松,他真正中意的是休伯特•;汉弗莱。他在一定程度上认为休伯特代表了美国政治的最佳成分。如果奥蒂斯•;钱德勒处在另一个环境之中,有着另一个家庭背景,那他就会赞同汉弗莱。1968年,尼克松获得了胜利,他接到了他在加利福尼亚得胜的消息。第二天,当他登机返回东部时,罗恩•;齐格勒(Ron Ziegler)告诉记者,尼克松当天在加利福尼亚的行动之一就是拜访诺曼•;钱德勒,感谢他这些年来对他的支持。是《洛杉矶时报》将他们的孩子推进了白宫,尽管此时它已经不是过去的《时报》,而他也不再是他们的孩子了。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