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30.重生之官道 >

第440部分

030.重生之官道-第440部分

小说: 030.重生之官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局长董玉萍,气象局局长刘文,水利局局长常斌等相关干部。


  台州市是黄海的农业大市,粮食、畜禽、水产拥有“国强省冠”之誉,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百万吨大关,是鲁东这个鱼米之乡的一个缩影,但九十年代以来因为国内经济转轨,受购销体制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制约,粮食价格时起时伏,直接影响粮农收入的稳定性。使得台州这种传统的农业市县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2001年,台州市种粮收入与95年相比,因为粮价下跌减收近十亿元,而经历着阵痛的台州在黄海市委市政府要求下要继续保持种粮面积,同时进行着一系列变革,力图使得这个九十年代鲁东闻名的农业大县重新焕发出生机。


  台州市市委书记江日进、市长秦博仁陪同唐逸一行来到青阳、会陀等乡镇,深入田间了解灾情,现在正是麦子的拔节抽穗期,看到顶着炎炎烈日,在田间忙碌着浇水灌溉的农民们,唐逸就轻轻叹了口气。


  在公路和土路的交叉口下了车,唐逸一马当先。走上了黄土路。土路两边的麦田里是忙碌着浇水灌溉的人影。唐逸并没有去打扰他们,只是默默走着。


  二三十名官员陪同,加之便衣公安,打伞的工作人员,浩浩荡荡地队伍引来了老乡们好奇地张望。虽然离得远,仿佛也能感觉到那份肃穆地压力。


  “其实,天灾并不可怕。”唐逸突然没头没脑冒出了一句话。


  走在他身边的是农办主任董玉萍、水利局局长梁斌以及台州的一二把手,他们都不知道唐逸想说什么,就没人接茬。


  提着摄像机的台州电视台记者,抹了把额头的汗,又小声请示身边地台州市宣传部李副部长,问什么时候可以拍摄。李部长也有些作难,唐市长早说了不要上新闻,但问题是江书记和秦市长是怎么个想法。//Xiaoshuo520/县官不如现管,如果台州两位土地爷觉得这次视察应该宣传报道,最后却没有任何片子剪辑,那责任就是自己的,但开拍的话惹得唐市长发火,自己责任更大,李部长有些烦躁的对记者摆摆手,“等等吧,看情况。”


  唐逸慢慢停下了脚步,摆了摆手。说:“回了!”


  一长串小车车队风驰电掣行驶在公路间。最前面的警车虽然没有拉响警笛。但车里的公安人员还是不时通过扩音器提醒前面的车让路。


  唐逸没有注意这些,也没有理会。站在他的角度,关注这些“官威”“亲民”地问题已经有些本末倒置,为辖区千万民众造福才是他应该考虑的,就算在灾区和老乡打成一片又怎么样?没有能力为老百姓谋福祉,只博得一个好名声,这样的官员更加不称职。


  水利局局长常斌坐了唐逸地车,他本来是建委副主任、拆迁办主任,还是崔敬群任书记的时候那边和唐逸博弈,他成了牺牲品,被纪律处分,但今年年初,唐逸就提了他做水利局局长,常斌自然成了唐派干部中的死忠分子。


  看到唐逸闭目养神,很累的模样,常斌轻轻拍了拍前面驾驶位小武的肩膀,小武会意,将C里钢琴曲音量调的更低了一些。


  唐逸却又睁开了眼睛,对常斌笑了笑,说:“水利事业关系国计民生,你可不能轻忽啊!你搞的那个黄海水利发展十五规划就不错,但有一点,一定要搞好它,不要为了政绩搞面子工程。我可事先声明,你不搞好这个工程,就别想挪窝。”


  常斌笑着说好。


  下午,唐逸听取了台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抗旱救灾的工作汇报,又和台州市人大代表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台州农业发展的建议,大多数人大代表提到的最多地词汇就是“转型”,将台州这个农业大市转型为工业旅游大市。唐逸只是聆听,并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晚上台州市委书记江日进、市长秦博仁等在台州宾馆宴客厅招待唐逸一行时,秦博仁再次提出了台州准备引进几项重工业项目地构想,唐逸笑了笑道:“农业大市,未必不能成为农业强市,主要还是政策,咱们的政策,也是时候向农业倾斜了。”


  秦博仁就笑着说是,但明显有些失望。


  坐在唐逸身侧地江日进道:“农业是台州的根本,肥沃的黑土地注定了台州鲁东粮仓的地位,咱们的同类农作物平均亩产在全省是最高的,不大力发展农业,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秦博仁嘴唇动了动,想说话,终于还是忍住。


  唐逸摆摆手,说道:“说回这次的灾情吧,你们那个多元救灾措施是谁想出来的?浇一亩是一亩,保一棵是一棵,口号很悲壮嘛!”


  听不出唐逸语气是褒是贬,秦博仁犹犹豫豫的道:“是党委集体的决议。”唐逸就笑了,“提的不错,战略上重视敌人,抗灾也是一场战争啊,但也不要太悲观,气象部门的同志提过,这周内黄海有一场降雨,在台州我们可以实行火箭弹人工增雨,应该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旱情。”转头对气象局局长刘文道:“刘工,我说的对吧?”


  刘文笑着点头。他是技术人才出身。参加工作进入黄海气象研究所任助工。一步步上来,前年开始担任黄海气象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大家也都习惯喊他刘工。


  江日进微笑道:“那我们就放心了,人定胜天,是真理啊!”夜景华丽,唐逸在窗口站了一会儿,又坐到了书桌前,看着稿纸上自己写的大字标头《农业改革瞻望》,拿起笔,却是怎么也写不下去,心里有千言万语,但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就卡了壳。


  唐逸有些烦躁,又站了起来,在屋子里踱步。走回去坐下,拿起钢笔,写了几行,又丢下。


  呆坐了一会儿,唐逸就将稿纸塞进了手包,拎起手包出了书房,台州宾馆的一号套房,厚厚的红地毯踩在上面没有一丝声音,家具装潢极为奢华。


  唐逸出了房,敲响了隔壁的房门。不一会儿。常斌开了门,唐逸就道;“陪我出去走走。”


  常斌自不会多问。忙披上外衣,跟着唐逸下楼,小武也早接到唐逸电话,在奥迪旁等着呢。


  “唐,唐市长。”宾馆台阶上跑下来一个人,微胖,穿着黑西装,来到奥迪前,有些惶恐地道:“我是台州市公安局警卫科长李卫国,您这是?”


  唐逸就是一笑,挥挥手:“上车。”说着就钻进了奥迪,常斌跟着上了车,李科长无奈,只好上了前排副驾驶,回头说:“唐市长,您这是去?”


  唐逸自不会难为他,笑道:“出去随便转转,有你们在,我放心。”


  李科长这才松口气,在奥迪缓缓开动地同时他拿起对讲机说了几句,一辆黑色小车很快跟在了后面。


  李科长又很小心地回头说:“唐市长,按照规定我要向市局领导汇报。”


  唐逸点点头,李科长又拿起手机,打给了市局王局长,唐逸就对身边的常斌道:“给江书记和秦市长挂个电话。”常斌会意,拿出手机拨号。


  奥迪很快驶出了台州市区,李科长想问唐市长去哪儿,但又怕问多了唐逸不耐,只好忍住。


  很快公路两边就没了路灯,深邃的夜幕中,远处村庄灯光星星点点,唐逸看着车窗外,不知道在琢磨什么。


  在唐逸示意下,奥迪拐入了一处下路土道,颠颠簸簸的行驶着,土道两旁,有绿油油的麦田,也有三三两两地白色大棚。


  唐逸突然拍了拍小武的肩膀,小武就慢慢停了车。


  不远处的田间水井,抽水泵发出嗡嗡的声音,白花花的水喷出,沿着沟渠流向田间,三三两两打着手电筒的人影晃动,是乡民正在给麦田浇水。


  李科长忙介绍:“唐市长,这是浇水的设备,以前生产队的时候打地井,通过水泵抽出地下水浇田,这几年虽然雨水足,但我们台州对比较浅、已经抽不出地下水的水井还是进行了深井处理,就是将井打得更深些,看来,现在派上用场了。”他虽然不大懂,讲解的倒是简单明了。


  唐逸笑了笑,迈步走向了水井旁,常斌对李科长道:“唐市长在镇上工作过,比咱们懂得多。”李科长呆了一下,这位年青地市长,听说是红三代,也下过乡镇么?还以为是京城部委里喝着蜜水轻轻松松上来的。


  “喂,你们是什么人?”看到有人靠近水井,一名打赤脚,光膀子的男人走来,手电在几个人脸上晃了晃,刺眼的很,李科长皱了皱眉头,没说话。


  常斌笑呵呵道:“我们是市里农业局的技术员,来看看抗旱情况。”


  男人狐疑的看了看不远处土道上停着的两辆小车,瓮声瓮气道:“有什么好看的,别乱动啊,我们家好不容易排到泵,别捣乱!”说着回头喊:“小花,来看着水泵,别叫人乱动!”


  “嗳!”拉着长长的甜音,一个小小的身影跑了过来,随即男人扛起锹向田间走去。


  跑过来地是一名十三四地漂亮小女孩儿,裤脚挽的高高地,脚丫上全是泥。她警觉地看着唐逸几人。好像他们是来搞破坏地敌对分子一样。


  常斌就笑着问:“小妹妹。能给叔叔聊聊天吗?”


  小花不说话,常斌就在小武耳边说了几句什么,小武跑回奥迪,从车上拿了几罐饮料,又跑回来递给小花。说:“小妹妹,喝汽水。”


  小花没有接,跑开两步,蹲在水泵旁地沟渠上玩水,常斌尴尬的一笑:“市长,小丫头挺有意思。”


  唐逸点点头,说:“走吧。”刚刚转身,后面就有人叫。“是农业局的同志?”唐逸几人转身,就见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走来,边走边用背心擦拭额头的汗水。


  唐逸迎上去伸出手。微笑道:“老人家,辛苦了!”老人忙道“不辛苦不辛苦”,一边和唐逸握了握手,说:“你们才辛苦,这么晚了还要下乡,听我们家老大说了,刚才顶了你们几句,别往心里去,天旱,心里都憋着火。”


  唐逸就和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叫商庆国。曾经担任过村里地大队书记,谈吐倒也得体。小武递给老人和小花饮料,老人忙叫孙女说谢谢,小花这才接了。


  和老人聊了会旱情,听到老人说现在水井基本够用,只是每家每户要排队“打夜战”浇水时,唐逸就点点头。


  常斌突然插话道:“你们这是于陀镇,那应该离于陀水库不远吧?”


  唐逸就笑:“这里也有水库?”


  “是一座村属小型水库,我看到过它的资料。”常斌说着话,见唐逸微笑看着自己,就知道,自己的功课没白做。


  “但资料上说,于陀应该是有近千亩水田栽植水稻的,为什么没了呢?”常斌疑惑的看着田间。


  老人就叹口气,“那是老早的事儿了,自从几年前水库承包出去养鸭,水田就变成了天水田,别说水稻了,看看,现在这么旱,水库都没有供水,因为他们早就不蓄水了!”又盯着常斌道:“你们啊,应该向上面反映反映,水库承包出去,一年村里能拿几千块,但误了多少农活,这个帐不是那么个算法!”


  常斌忙握着老人手道:“放心吧,我们会向上级部门反应。”


  唐逸看着不远处的白色大棚问:“现在大棚受益应该不错吧?老人家,你们为什么没有蒙大棚呢?”


  老人叹口气道:“一亩大棚要一万多的垫本,头一年又收不回来本儿,咱们庄稼人,有几个一万啊?我们家老三也老大不小了,攒点钱,还要盖新房呢。现在农村结婚也讲究,女方都要北京坪,也要好几万啊。”说起这些,老人额头地皱纹好像更加深了。


  看着老人在生活重压下微微有些驼的背,唐逸轻轻叹口气,就道:“老人家,你忙你的,我们去那边看看。”指了指不远处地棚地。


  老人忙说好,又喊小花,“小花,给叔叔们带路。”说着话把手电筒给了小花,常斌推辞了几句,老人道:“都不容易,你们是城里人,摸黑道磕了碰了的咋办?放心吧,小花精灵着呢。”


  小花倒是很开心,拿着手电筒东照西照,蹦蹦跳跳在前面领路。


  白色大棚一列列都很整齐,大棚前,有用泥土搭建的简易小房子,农户晚上就住在这儿看大棚,防止有人来祸害瓜果。


  现在正是暖棚香瓜成熟的季节,不少大棚里都闪着微弱的灯光,里面影影绰绰有人劳作。


  常斌对小花道:“喂,小花,我们能进大棚里看看吗?”


  小花大眼睛骨碌碌转了转,说:“跟我来。”却是领着唐逸几个人进了一处大棚前的简易土屋,拧亮了电灯,土屋里用硬木板搭着简易床,铺着厚厚的麦秆和棉被,阴暗潮湿,倒是有一张瘸腿的破木桌和三条腿的椅子,小花说:“这是二婶家的,她人可好了,你们等着。”说着话就跑出了土屋,三钻两钻进了棚田。


  小武从旁边拿起一根木棍支在椅子下,晃了晃椅子,挺稳当。就对唐逸道:“市长。您坐。”常斌道:“还是武师傅眼光毒。他们看棚也是这么坐地吧?”


  唐逸笑着摆摆手,点起了一颗烟。


  几分钟后,小花又跑回了土屋,怀里抱着四五个香瓜,开心地道:“二婶给我的。叔叔,给你!”第一个就递给了唐逸,大概这位生得清秀,不大爱说话,但全身上下都散发着与众不同气息地叔叔很令小花另眼相看吧。


  常斌,小武和李科长,每人一个,警卫科两位便衣干警两人分了一个。小花自己却没了。看着咂吧嘴地小花,唐逸就笑,说:“来。咱俩吃一个。”小花兴高采烈地说好,抢过唐逸手里地香瓜,用自己的背心擦了擦,就在木桌上摔了几下,费力的用小手掰开,看得常斌一阵皱眉头,唐逸却是接过小花递来的一瓣香瓜,很香甜的吃起来。


  “叔叔,你们真是市里地官啊!”和唐逸坐在门槛上吃着瓜,觉得这位叔叔也不是那么难以亲近。小花就打开了话匣子。


  唐逸笑着点点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