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

第20部分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第20部分

小说: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屈服,结果养成孩子执拗、任性、不讲道理的坏毛病,在独生子女中尤为常见。    
        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呢?    
        首先父母不必对孩子的要求忙于表态,要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要求是否合理,了解一下孩子提出这一要求的动机是什么。即便不合理,也要尽量用平等的、商量的口气和孩子交谈,不要简单地拒绝。如开头举的例子,那位妈妈起初简单地拒绝了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一闹,又屈从了,无原则地任凭孩子抱着饼干盒饱餐一顿,结果就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以后不管提出什么要求,只要争取一下,吵闹一番,便可以达到目的。而如果这位妈妈改变一下做法效果要好得多。她可以先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饿,如果确实很饿,可以答应他先少吃几块饼干,但同时要说清楚晚饭前不能多吃东西的道理,决不能任孩子去吃,在这一点上不能妥协,孩子再哭再闹也不能让步,否则,虽然只应允一次,就会为下次拒绝其无理要求增加一份困难,不利于孩子品性的培养。    
        另外,大人之间要一致,要互相配合,不要拆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爸爸不答应,妈妈答应;父母拒绝了,老人又应允。结果大人之间互相埋怨,孩子则利用矛盾各个击破。当然,为了不太伤孩子的心,在拒绝的方法上要讲究,不要简单粗暴。如爸爸干干脆脆地拒绝,妈妈再柔声细语地讲清道理,耐心地诱导或转移注意力,使孩子感到爸爸妈妈对他的要求是认真考虑的,讲道理的,一般来说也是会听从的。    
    向孩子的哭闹妥协    
        哭,是孩子的一种本能。无论多大的孩子,都会哭。有的孩子把哭当成了一种“武器”,一见自己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就用哭来要挟大人。此法还往往十分奏效,孩子一哭,家长就屈服。应了那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于是,哭便成了孩子的武器。    
        孩子何以用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呢?原因还是在父母。常常看到孩子整天让人抱,放下就哭,于是父母就怪孩子不乖。其实,孩子并不是整天要人抱的,只是由于父母往往一听到孩子的哭声便马上抱起孩子,多次之后,哭和抱便联系了起来,形成条件反射。    
        当然,导致孩子哭的原因很多,并不都是要挟手段。例如,孩子感到身体不舒服;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做错了事情,受到成人的批评、训斥等。孩子的哭会使父母心烦,哭个不停还会惹他们动肝火,遇到不顺心,还会打孩子几巴掌,孩子的哭会越来越厉害,以此试探成人的态度,结果往往是父母束手无策,只得好言相劝,以致无条件答应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向孩子“检讨”一番。孩子的愿望也许就在此时得到实现,哭声立刻停止。在这场战斗中,孩子便利用哭这个武器战胜了父母,使家长屈服。孩子尝到了哭的甜头,便逐渐养成了习惯。    
      


第二部分第5章 管教孩子的误区(9)

     孩子年龄小,控制自己的能力差,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如果成人经常迁就孩子的要求,就不利于他们自己去控制情绪上的冲动性。在与成人交往中,孩子从成人的反应——满足或拒绝、支持或鼓励、批评或禁止中逐步学会了采用一些有效的行动。经过选择,把某些行为固定下来,成为习惯。对孩子过分的温存和迁就,常常会养成儿童放纵、爱哭的不好习惯。时间长了,就容易使孩子任性、执拗的个性逐渐形成和发展。    
        孩子的情感特点是比较丰富的,常常易变外露。高兴时,有说有笑;伤心时,大哭大闹。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由于自制力差,常常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情感。    
        如何对待孩子的哭?    
        第一是不要轻率处理。孩子一哭,家长就用简单的方法,训斥一顿或一味迁就,这都不利于孩子的教育。正确的方法是先稳定孩子的情绪,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想以哭闹要挟时,家长应立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跟孩子做游戏、讲段孩子喜欢的故事等等,使孩子忘却自己的要求。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家长要及时关心孩子,教育孩子。调查清楚孩子哭的原因,耐心向孩子讲道理。家长应指出孩子的缺点,鼓励他改正任性的坏习惯。教育孩子遇到事情不能哭,并告诉他们哭是没有用的,不应该用哭闹解决问题,要学会忍耐,有些事情必须等待。要让孩子明白,人并不能想要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第二,要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孩子受到委屈或跌倒受伤后,哭闹之中总是希望得到家长的安慰,这是正常的心理状态。父母应该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予关心和爱抚,不要担心孩子变得懦弱无能。坚持合理的要求,就会使孩子感到哭这个武器是不灵的,让孩子逐渐克服爱哭的习惯,使他们能听进成人的话,服从成人的合理要求。    
        在一个家庭中,安慰和同情是父母与子女情感交往中的一种正常手段。使用得当,不仅使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增进亲子感情,而且还可以引导孩子正确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变得更勇敢,更坚强。    
        第三,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要求。有时孩子没有说出或表达不清自己的愿望,就会撒娇、发脾气。这时,要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要求,“告诉爸爸妈妈,你想要干什么?”    
        第四,对孩子的缺点不能姑息迁就。改正孩子的缺点比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困难得多,因为在纠正错误时,孩子总是不满意的,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哭闹,此时,成人应坚持正确的要求。因为孩子的哭,不是因为痛苦引起的,而是企图以此威胁大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不正确的要求。家长的同情、怜悯会助长孩子的错误,所以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就什么都由着他。要让孩子懂得“哭”动摇不了家长的态度,眼泪不能换来成人的同情、有错必改才是好孩子。因此,有时运用转移法也不灵的时候,干脆沉默,孩子哭闹,既不火冒三丈地责备,也不动恻隐之心去迁就,而是不乱方寸,坚决不予理睬。让孩子在哭闹一阵后,自己觉得没趣、无望,最终自己收场。这样,还可以使孩子从中学会忍耐,懂得并不是自己的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    
    


第二部分第5章 管教孩子的误区(10)

    前苏联英雄舒拉小时候特别爱哭,爸爸妈妈下决心治治这个毛病。一次,舒拉非要在午饭前的时候吃粉羹(平时都是在午饭后吃),大声哭叫起来。爸爸妈妈并不哄他,先后走了出去。舒拉一边哭一边喊,可是听不到回音,哭了一会自觉没趣,就不哭了,自己玩起积木来。还有一次,舒拉在哭的时候,偷偷通过捂着的手指缝隙看爸爸妈妈的表情,结果他发现爸爸照常看书,妈妈仍然改学生的作业,谁也没理他哭,原来是没用的,慢慢地,舒拉爱哭的毛病改掉了。    
    听话才是好孩子    
        什么是好孩子的标准?中国的传统观点是:“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听话成为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首要和惟一的标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能太野,不能太不听话。于是许多父母从小就训练孩子老实听话,限制孩子,不让孩子太野。比如,不让孩子独自下楼,不让孩子与别的孩子玩,怕受欺负,日久天长就使孩子变得性格孤僻,特别是一些男孩子被父母训练得规规矩矩,甚至足不出户,倒像待字闺中的大小姐。其实,听话是不容忽视的儿童教育误区。    
        鲁迅先生曾经对中国的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提出过严厉批评。其中之一就是“终日给予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扑打,使他畏缩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鲁迅先生在这里批评了那些把孩子听话当成是好孩子标准的错误思想。    
        然而,纵观中国历史,历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把“只有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作为家庭教育的主线、贯穿从孩子刚刚懂事直到成人的整个过程,殊不知“听话”教育的结果是极大地制约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另外,对孩子进行的听话教育,还是造成我国青少年自理、自立、自主、自强思想淡薄,生活上过分依赖父母的主要原因。它销蚀了儿童的勇敢、好奇心和灵气,实质上就是对儿童个性的压抑。    
        经专家研究证实,两岁的孩子已经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中国的子女教育中心是让孩子服从父母,一切事情由父母做主。而西方国家则完全不同,他们的教育目标是着眼于孩子的未来,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自主、自强思想。两种教育态度造成了两种不同的效果。    
        无论是中国孩子还是美国孩子,他们所将要面对的都是同样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未来社会。另外,塑造听话的孩子还必须有训练孩子听话的措施,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终日给予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扑打”,塑造的结果自然是“使他畏缩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因此,听话教育还容易造成儿童屈服于强暴,成为胆怯、懦弱的社会弱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必然是思想软弱,缺乏主见,平庸无能,习惯于被安排,遇到变迁就徘徊,遇到挫折就沮丧,自立精神和应变能力都很差。    
        有个居委会对500户家庭的调查表明:没有一个家长愿意支持自己的孩子有冒险精神。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说,长期压抑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探索能力和坚强的个性,会造成孩子羞羞答答、畏畏缩缩、胆小怕事等性格弱点。    
        


第二部分第5章 管教孩子的误区(11)

    小孩子还是淘气一点好,现在已经有许多家长注意到了这一点,不光是孩子的父母,当年用“听话”标准塑造孩子父母的父母也都这么说,其实是有道理的。淘气就是有活力,淘气就会有好奇心,有创造力。而听话的孩子不见得就是有出息的孩子,并不一定有本事,不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从小就不安分,以致玩炸药炸掉了两个手指头……太听话就会什么都怕,什么都要看别人的眼色行事,长大了也不一定能改掉这种脾气。活得苦活得累,倒不如野一点无拘无束、潇潇洒洒。    
        不止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孩子”成年之后会发现,周围的一切竟是如此的平庸、无聊,师长们曾经许诺的荣誉和辉煌成为越来越模糊的影子。而许多同龄人中那些不听话的“野孩子”却在生活中左右逢源,日益发达,赢得了更多的掌声和鲜花——他们倒成了笑到最后的胜利者。这实在是有点让师长们尴尬,让孩子们迷惘。    
        在传统中,我们一直以“好孩子”的准则规范着每一代的未成年人。“好孩子”意味着温良恭俭让,意味着服从柔顺、一丝不苟,意味着所有止于至善的美德。然而,生命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让我们试着换一种方式思考:在我们要求孩子温良恭俭让的同时,是否淹没、窒息了他们的激情?当我们要求孩子一丝不苟的同时,是否考虑过这也可能导致孩子的呆板?绝对的服从和柔顺是以牺牲创造力为代价的。    
        的确,“野孩子”们目无师长,惹人生厌,但是他们在上树下河,捉狭捣蛋的同时也就保留了一份人性本真。有时,一次胆大包天的失范行为或许就是一次英雄主义的冒险。在人生的生存竞争中,“野孩子”比“好孩子”有更强的精神,更旺盛的斗志,因为他们一直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好孩子”不一定就是栋梁之材,“野孩子”也不一定就是一事无成。毕竟,事业的成功不再仅仅决定于某位老师赞许的目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许多年轻人也开始对从父辈们那里继承过来一些金科玉律进行甄别、审视、调整的过程,有探索也有思考,有痛苦也有感悟。    
          因此,孩子还是要从两点一线中解脱出来,让孩子“野一点”。让他们在活泼愉快,静中有动,稳中加野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吧!    
    管教时紧时松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习的大敌。可是有些父母在管教孩子时,特别是在抓孩子的学习时,时紧时松、阵风阵雨,造成孩子学习情绪不稳,甚至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一些家长经常抱怨:“我们的孩子学习不稳定,狠抓他一阵,成天督促他的学习,就好一阵,学习成绩也就上去了。不抓他,学习成绩就降下来了。” 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通过查找心理学书籍和深入学生中去调查发现,原来,学生也很抱怨父母这种时紧时松的教育方法。    
        一个学生拿出了一份练习题诉苦道:“您看,我妈妈平时对我的学习不闻不问,可是不知她什么时候心血来潮,也不知她从哪里抄来这么难的习题,硬逼着我把它都做对。”问及这位学生对这份练习题怎么办,她诚实地说,只好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做。学生们还大胆地分析和解释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学习忽上忽下、忽高忽低。    
      


第二部分第5章 管教孩子的误区(12)

     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知识结构是一环扣一环的,系统性极强,就像一条索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难以发挥作用,需要每一个环节都扎扎实实。时紧时松的教育,使孩子有些地方学得扎实,有些地方松懈,当孩子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地用起来时,必然会出现问题。    
        对孩子学习抓得时紧时松,打乱了孩子的正常的学习节奏。紧时,孩子们一方面要完成正常规定的作业,一方面又要服从父母的安排,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使孩子很反感;松的时候,孩子感到父母不管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