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托普检讨 >

第6部分

托普检讨-第6部分

小说: 托普检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报告中,宋如华还流露出对惠普公司管理之道的顶礼膜拜,他要求托普明年统一员工服装以及发型,“女同志有女同志的发型,男同志有男同志的发型,不外乎就那两种嘛!人家惠普、康柏公司就注重这点”——宋如华希望男员工一律留平头或三七开分头,据其后来讲话透露,“世界上最伟大最有战斗力的两个民族——德意志民族和日本人就是这两种发型。统一发型有两个好处,一是看起来忠厚老实,给人好印象,便于打交道;二是能产生广告效应,叫人们一看发型就知道我们是托普的员工”。    
    值得一提的是,至宋如华2004年消失在国内公众视线前为止,他一直留的是平头。    
    “10·14”会议上,宋如华还提醒托普管理层注意对新领域的开拓,他说,“惠普公司就很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局限于片面或者一个层面上的指导思想”。他向与会者透露,托普下一步准备去西昌、广元开发那里的草原资源,“说句笑话,假如有一天我们干不下去了,还可以到那里放牛羊嘛!”    
    就像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多元化经营让曾尝到过苦头的宋如华一直欲罢不能。    
    面对扑面而来的“喜报”,宋如华不断地激动着,“托普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每次统计人数时,总要在已有数字上浮二三十、四五十,这种超前速度已成为托普的象征”;“这种速度不得了。国外的惠普、松下初期发展的速度都比不上我们。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托普经济帝国的理想指日可待”;“西南是托普的根,一定要牢记根在中国、在西部、在西南、在四川、在成都。我们发展壮大了,也一定不要忘记了根”……    
    1995年那一年,托普高歌猛进,“超高速”发展,当年产值达1亿元,员工人数从年初的100多人猛增到300多人;市场网络也渐次铺开,形成了以打通东、西两条大动脉为总思路的新的市场蓝图;除了计税软件,计算机事业部还开发出了工商软件、条码阅读器等,显示屏事业部也陆续开发出了多媒体彩屏、条形屏、传呼屏等新产品。    
    1995年那一年,以“摩托罗拉内部控制标准”为学习样本,托普终于有了自己的“企业宪法”——《托普典章》,宋如华说,“未来的10年,我们将努力使《托普典章》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法典’,使它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指南。”    
    1995年那一年,或许因为有了资本,或许因为有了意识,或许其他,宋如华“行善”的动作也变得更大——他为电子科大捐资赞助近20万元;向成都市部分特困国有、集体企业职工提供生活补助达20余万元;整个1995年,他还投资2000万元在两年内分3期为四川省的83个贫困县免费或优惠安装计算机计税系统……    
    在1995年的年终工作总结大会上,宋如华第一次提出了“富民强国,为建立强大的‘托普经济帝国’而奋斗”的“伟大”目标,因“帝国”两字让某些政府领导不是很“爽”,后又改成了“王国”。所谓“托普经济王国”,宋如华认为它首先应该是精神帝国,没有强大精神力量支撑的“托普经济王国”,“是要垮的”;其次要有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他说到20世纪末,托普要培养100名技术骨干、100名管理骨干、100名业务骨干;第三要建立3个总投入不少于3000万元的实验室,同时,还要打造世界一流、国内第一的托普科学城。    
    在会上,野心勃勃的宋如华还第一次提出了上市的想法,他要求托普逐步从公司内部的股份合作制过渡到正规的股份制,“为1997、1998年公司股票正式上市打下坚实基础”;他还提出将成立“托普事业推动委员会”,组建“财务监督委员会”和“职业道德委员会”。在一个比一个美妙的梦想前,在一个比一个狂热的托普人前,宋如华更是在1995年产值过亿的基础上,提出了1996年托普要“坐二望三冲五(亿)”的口号。    
    幸福来得如此之快,台下的听众热血沸腾,掌声迭起。年终工作总结大会的闭幕词,是一位名叫李建友的托普集团副总裁作的,他声情俱佳地说——    
    “各位代表,各位托普的忠诚卫士,在此世纪之交,我们中国人能成为自由人,还是沦为世界的奴隶;能否享有可以称之为自己所有的财产;能否使自己免于陷入非人能拯救的悲惨境地——决定这一切的时刻已迫在眉睫。苍天之下,千百万尚未出生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至少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这支军队——托普的忠诚战士的勇敢和战斗,我们正创造跨世纪的辉煌,竞争的敌人残酷无情,我们别无他路,要么团结一心奋起反击,要么屈膝投降,而我们钢铁般的托普战士怎能投降呢?因此,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若不克敌制胜,缔造托普经济帝国,就是捐躯疆场。    
    祖国的尊严,我们托普人的尊严,都要求我们忠诚的托普战士在宋总的领导下进行英勇顽强的奋斗,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将感到羞愧,并将为后人所不齿。所以,让我们凭借我们事业的正义性和上帝给予我们的恩助,在此世纪之交,去创造伟大而崇高的业绩。全体托普人都注视着我们,我们有幸为他们效劳,我们将受到他们的祝福和赞颂。让我们相互激励、互相鞭策,并向世人昭示: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国土上,有一群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精英们,在宋如华领袖的带领下,高举宋总创立的托普思想及托普路线,为缔造托普经济帝国而不遗余力、奋斗不息。我们的第一需要是工作,我们的第一需要是宋如华式托普事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上苍一定会保佑如此伟大而正义的事业获得胜利。”    
    在结束讲话时,看着参会的200多名越来越激昂的“托普战士”,李建友放下讲话稿,振臂高呼,“现在,我提议,全体起立,高唱托普之歌《团结就是力量》,谨以此让我们向上帝宣誓:我们托普忠诚的卫士,为宋如华式的托普事业而奋斗终身!”    
    刚进入托普时,李建友是一个十分内向的人,“打死都不说一句话”,但他性格好强,不服输。虽然最初对做业务一窍不通,但在短短的两个月里,他就可以独当一面开展业务了。后来,他主管的北方市场片区,成为托普完成业务最好的片区——宋如华非常器重他,职位持续升迁,从普通业务员先后升迁到办事处主任、北方市场管理处处长、事业部行政总裁、集团总裁助理、副总裁。在公司内部,李建友的排名也从原来籍籍无名到排名第13位再到第3名,成为仅次于宋如华与戴礼辉的二号人物。    
    有人会觉得奇怪,“第3名”怎么是“二号人物”了呢?难道宋如华是“0”号?    
    没错,宋正是“0”号。1995年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宋如华在解释托普核心层时说:“作为集团公司的领导,我还是‘0’号嘛!接下来第1号就是我们的戴总了,我不在公司他主持日常事务;第2号是李建友李总,他负责市场和金税事业部;第3号是高云秋,主管财务;第4号是李正彬,主管生产;第5号陆兆祥,主管显示屏事业部;第6号杨秉楠,主管后勤;第7号鲁安利,总工程师;第8号,张克起,搞开发研究;第9号张蓉露,主管综合事业部;第10号文凌,第11号陈磊;第12号卢柏明;第13号吴立志。”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    
    这力量是铁    
    这力量是钢    
    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向着法西斯蒂开火    
    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死亡!    
    向着太阳,向着自由    
    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在雄壮有力的托普之歌——《团结就是力量》的大合唱中,在“让我们向上帝宣誓”的狂热张扬的口号声中,“在宋如华领袖的带领下”,1995年托普年终大会“胜利闭幕”……


《托普检讨》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托普检讨》 “二号人物”出走托普纪实

    ●“二号人物”出走托普纪实    
    新的一年,新的“目标”,宋如华都能一一如愿以偿吗?    
    “要想生活好,早晚要世贸”,1996年,是众多大事件酝酿厚积、等待薄发的一年。熊了3年的股市,终于在1996年4月牛了起来;一本叫《中国可以说不》的书,畅销中国,它用高亢而情绪化的言辞鼓吹中美对抗,并发出了美国即将崩溃的预言……    
    窗外的街市,车水马龙,依旧喧闹。1996年3月,宋如华在办公室以一种“过来人”的成功姿态接受了四川《厂长经理日报》记者的采访,“以我的经验想提三个建议”:    
    第一,最好选“小产品,大市场”的项目,以较小的投入,获得大收获。投资小,风险就小;硬投入少,软投入多,回旋余地就大一些。    
    第二,不要盲目赶时髦。在成都,这种赶时髦的现象尤为突出。即使赶时髦,也要赶在前头,这样才有利可图,否则,跟在别人后头,只能被别人把钱赚去。我觉得可以适当走点冷门,去做别人都不想做的生意,竞争小,一旦机会来临,会获利很大。    
    第三,坚定不移地走一条路,不要轻易改变道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把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不要去从事自己不熟悉或没有优势的行业,世界上很多知名企业都有这样一条经验。我们托普就绝不去搞证券、房地产,这在我们的《托普典章》里有明文规定。    
    当着记者的面,宋如华侃侃而谈,他对自己也作了一番评价,“有人说我是天才,我想,这是因为我一直都坚持虚心好学、努力勤奋”;“我以前学的是天文物理学,物理学既严谨又不失灵活,注重事物的条理化、理论化,往往把现象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分析、把握,从全局考虑问题,有胸怀宇宙的气势。这种知识结构的特点对我创办企业很有好处”。    
    “你的心胸有多宽广,你的事业成就就有多大;你的眼光有多远,你的前程就有多远。” 宋如华毫不掩饰地对《厂长经理日报》记者说,“托普希望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商和工程中心,即中国的微软和AT&T。”    
    为终于有资本说上一句成为“中国的微软”,托普只等了4年。宋如华似乎没有理由不为此感到欣慰,手下的员工们年轻又能干,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绝对忠诚,还有什么不敢做的梦呢?还有什么不能实现的梦想呢?那段时间,宋如华没闲着,他正考虑在托普“四周年庆典”前正式合并新潮公司,“新潮公司是电子部四个大计算机集团之一”。    
    然而,一场“腥风血雨”的风暴说来就来了。    
    因税务市场标准不统一,国家税务总局开始出台政策,对各地税务局自行上马建设计算机税务系统进行了限制,一些税务机构延迟上计算机计税系统。1996年第一季度,托普的销售收入仅300万元,其中还包括1995年年底结转到1996年的一些业务量——宋如华睁大眼睛,不敢相信,也不敢再看、再想——想也没有用了。盲目扩张的托普金税工程,看似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馅饼,实际上已成了一个大陷阱,正张着黑糊糊的大嘴……    
    由于个别市场人员急功近利,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盲目迁就客户,有合同就签,在付款方式、软件系统的技术指标、工程施工与验收等关键的条款上,出现严重漏洞。个别被称作“卖国合同”的工程使托普不但挣不到钱,反而要亏钱,造成“合同越多越恼火”的被动局面。在市场会上,业务负责人上报的销售目标浮夸,动辄上千万地报业务计划数字;在技术会上,少数市场负责人员对技术、财务、物资、人事等部门负责人横加指责,推卸责任。到1996年年中,应收工程款高达1700多万元,托普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    
    在托普内部,因意见严重分歧,管理层的矛盾也开始公开化。由于主管业务的副总裁李建友颇得市场人员的心,加之近两年业绩显著,难免有“功高盖主”之嫌,特别是在年终总结大会上振臂一呼,众人响应,让宋如华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难以安心。    
    在凶险又异常复杂的局面下,振臂高呼“为宋如华式的托普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副总裁李建友拉走了金税事业部的几乎所有技术和业务骨干,组建公司做显示屏和税务软件业务,与托普进行面对面的“较量”;一时间,托普的驻外机构混乱不堪,有人卷款私逃,有人阳奉阴违,有人直接倒戈,全国各地十几个办事处的负责人相继独立或去职,仅有济南、杭州等两三家办事处苦撑着……    
    业务没人做了,正在施工的工程没人协调了,工程完工的应收款没人催收了,托普两年多建立起来的市场营销网络被破坏殆尽。人心浮动,流言再度四起。原来有人质疑托普“红旗能打多久”,现在是直接断言,“托普集团不出半年,一定倒闭。”在那段时间,先后以各种方式离开托普的市场、技术和工程人员几乎达一半以上。    
    托普面临着自1994年危机以来最严峻的一次挑战。    
    看着一大批曾经是学生的员工在公司成长为骨干,今天竟不辞而别;看着昨天还在众目睽睽之下高呼“宋如华领袖”的干部,今天甚至站到公司的对立面——一种切切实实“上当受骗”的感觉,使得宋如华的心理和感情正承受着一次前所未有的煎熬:在公司,自己一直是以老师的身份出现;在日常管理中,自己努力营造一种大家庭和大学校的气氛,怎么有人说当“叛徒”就当“叛徒”了呢?怎么有人还会干出“卷款私逃”的勾当?    
    兄弟义气在托普荡然无存,转眼间只剩下你死我活的残酷争斗。    
    在一次托普高层办公会议上,被逼急的宋如华发狠地说到,“你们哪个敢在背后捅我的刀子,我就抱炸药包和他同归于尽!”参会人员不禁悚然。为“拯救”托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