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三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

第7部分

三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第7部分

小说: 三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华东地区是蒋介石进攻的重点,1946年1月份停战令生效时,国民党全部兵力是17个正规军47个师,但到6月份,又秘密增调7个军19个师,在华东解放区及其周围布下的兵力达23个军66个师,约52万人之众。其南线军队进行了整编:以从100万日军手中接收的以及美国援助的武器加强了装备;进一步加强和改编伪军,组织大批“还乡团”;其间向山东、苏皖解放区的蚕食进攻已达977次,侵占解放区城镇村庄400余座。总之,进攻部署已接近完成,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    
    通过与国民党谈判,陈毅明确地认识到,是和是战,最终不是取决于共产党,而是取决于国民党。因此,陈毅一方面参与和指导华东地区停战谈判斗争,另一方面又始终抓紧部队整编、练兵,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改运动等项工作。对于“和平民主新阶段”的到来,部队上上下下有许多混乱思想,对战争在短期内再度爆发的可能性普遍估计不足,所以从2月份起布置和开展了“百日军政大练兵运动”。5月1日,又在“百日练兵”的基础上,颁布了以军事训练为主的第二期练兵指示,进一步提高指战员战术、技术水平。以后,国民党的战争企图逐步暴露,对解放区蚕食活动日益加紧。陈毅及华东党政军领导人,于是进一步加强战备动员,批判和平麻痹及各种享乐腐化思想和个人主义打算,加强和扩组野战部队,并要求地方加紧进行土地改革工作,军队要积极拥护与支持土改。这样,使情况有所改观。    
    6月6日,陈毅向南京三人委员会及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发出照会:    
    “……其中最严重的两件事实,即一为原驻津浦南段(淮南)之国民党第73军之77师,第84军之138师,第7军之173师与172师一部,及安徽专署独立2、3两团,于5月11日开始,向淮南津浦路西以县城为中心之解放区进攻。至15日,已将抗战八年之老解放区的百万人民,40余座重要城镇侵占,并集中优势兵力反复全面‘清剿’,迄未停止,企图将该地区军民全部消灭。另一事实则是以山东枣庄国民党指挥官王钢统率下之伪军王继美部,在停战后屡次向我军射击,并撕毁3月14日撤兵协议,竟于5月21日化装便衣500余人,将二十二执行小组中共代表甘重斗及随员殴伤,奄奄待毙……”


第一部分:保卫抗战果实 准备应付内战自卫反击(2)

    陈毅在照会中,郑重要求南京三人委员会及北平军调处执行部,请令国民党部队立即停止向淮南津浦路西解放区“清剿”,退出侵占的地区,并解散枣庄伪军王继美部。    
    新四军和山东军区的照会没有得到南京三人委员会及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的响应。面对这种情势,共产党军队显然不能作无止境忍让而不反击,决定发起讨逆战役,首先打击的目标是枣庄伪军王继美部。    
    枣庄号称山东第一大庄,位于徐州东北75公里处,是陇海、津浦两条铁路上的要点。它北指丝山,东逼平原,既是徐州外围重要据点,又是挺进山东腹地之前进基地。    
    盘踞枣庄煤矿的伪军头目王继美,是一个死心踏地效忠日本侵略者的汉奸,是鲁南妇幼皆知的杀人恶魔,是山东的重要战犯之一。他是峄县郭里集小树村人,时年28岁,是一个穷凶极恶的歹徒。他1940年1月投奔枣庄的日本宪兵队长松本财喜,认贼作父,担任特务大队长,他拜日军军官森曹若芷和伪军团长杨桂岭作干爹,在日伪的羽冀之下,王继美在郭里集、税集一带,胡作非为。他抓丁派款,扩充其队伍,深得日伪赏识,先后升为峄县伪第三大队副,伪警备大队长兼区长、峄东剿共司令。    
    日本战败投降后,国民党不但不清算其罪孽,反而委之以要职。于是王继美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的少将司令,冠冕堂皇地成为接收大员。    
    在王继美充当日军帮凶的5年多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他指挥下属抢掠焚烧村庄60余个,致使6;000户村民、14万余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另有10多个村庄被其部抢光、杀光、烧光,成为只剩乱坟岗的无人村;被他杀害的抗日军民达167人,重伤73人,绑票196名;还抢走老百姓的牲畜2;000余头(匹),敲诈勒索的钱财不下5亿元(法币)。    
    投向国民党怀抱后,他继续与人民为敌。他封闭枣庄煤矿,变卖机器设备,使矿工2万人全部失业,10万人断绝生计。他修筑工事,埋设地雷,燃放毒气,袭击中共谈判代表。这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坏蛋,其滔天罪恶,罄竹难书。    
    攻打枣庄的任务由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罗炳辉亲自指挥。    
    1946年6月9日晚7时,罗炳辉抱病指挥7师第20旅和21旅一部,8师23团和第22团一个营,在煤矿工人的有力支援下,同时向枣庄王继美部据点发起攻击。    
    6月10日,枣庄获得解放。王继美被击毙。此役,计歼灭敌人2;300余名,俘获国民党第19集团军副参谋长王钢、专员鲍国良以下官兵l;423名,缴获轻重机枪95挺,炮15门,汽车5辆,步枪2;000多支,及大批军用物资。    
    枣庄的解放,给蠢蠢欲动的徐州国民党军队当头一棒。歼灭了罪大恶极的王继美匪部,使10万矿工居民重见天日,也为惨死者伸了冤。枣庄人民欢呼雀跃,庆祝胜利。    
    仅仅一夜之间,王继美匪部就被全歼,这是国民党当局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就在6月10日上午他们还两次派飞机空投弹药,这当然成了战利品而被我军一一收下。    
    6月21日,在枣庄战役胜利后的第11天,罗炳辉将军去枣庄前线部署战备,回临沂途经兰陵时,因脑溢血抢救无效,以身殉职。这位16岁就扛枪征战的农家子弟,戎马32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陈毅军长作长诗悼念罗炳辉副军长。诗中言道:“三军皆雨泣,临穴瞻遗容。立誓有五字:‘奋斗与君同’。将军之风义,于我称师友。患难共朝夕,进德君不朽。”


第二部分:全军奋起反击 迎敌全面进攻首战宣泰(1)

    调动敌人,苏中战役捷报频传    
    首战宣泰    
    1946年6月22日早晨,朝霞映红了晴朗的天空。    
    灿烂的阳光在延河的水面上留下一道道金色的光环。毛泽东伫立岸边,陷入沉思。    
    自抗日战争结束以来,蒋介石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消灭共产党军队的企图。现在东北方面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四平之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占领了长春。蒋介石认为他有把握消灭共产党军队,得意洋洋地飞往沈阳督战。美国方面的态度也越来越明显地偏向国民党一方。    
    中共中央不愿与国民党全面破裂,6月初周恩来回延安汇报时,中央还决定“竭力争取和平,哪怕短时期也好”。但蒋介石咄咄逼人,6月17日提出最后通牒式的停战条件:要求中共退出热河、察哈尔两省,山东的烟台、威海,东北的哈尔滨、安东、通化,以及6月7日后在山东解放的大小城镇。25日,更要求中共退出胶济铁路沿线、苏北和6月7日后在山西、河北解放的大小城镇。马歇尔也施压中共代表团接受蒋介石的条件,周恩来对此极为愤慨,表示根本不能考虑。国民党代表在与周恩来谈判时又提出由美方行使最后决定权,周恩来怒不可遏,严正声明:中国共产党人是爱国主义者,不能承认丧失国权的办法。    
    形势已经十分明显,蒋介石是决心要打全面内战,退让已经没有出路。毛泽东终于下定决心以自卫战争对付蒋介石的全面内战,并设想了一个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    
    当日,毛泽东电告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同志,请他们考虑:如果国民党军队向我大举进攻,山东、太行两区的我军主力则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刘、邓主力以豫东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相机占领开封;陈毅主力以徐州为主要作战方向,相机占领徐州,力求在野战中歼灭国民党军一部分有生力量。华中主要对付江北敌军,配合南线作战。毛泽东的意图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保护老解放区不受损害,同时开辟新解放区,并保障中原李先念部队的安全。对于苏中地区,毛泽东考虑到那里靠近南京,肯定是国民党要重点进攻的地方。    
    6月25日,毛泽东电告华中分局:“苏中地区在蒋优势兵力进攻下,有暂时失陷可能。你们宜作事先准备,以免临事仓促,受大损失。”看来,中央对华中局势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    
    为了实施这个战略计划,毛泽东于6月26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华中分局并告陈毅、舒同的电报,指令华中野战军西出津浦线作战。电报说:“你区应以一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通扬线上之敌,粟谭率主力(不少于15个团)位于三分区(津浦路以东、运河以西地区),与陈舒配合,一举占领蚌浦间铁路线,彻底破坏铁路,歼灭该地之敌,恢复三、四分区失地,并准备打大仗,歼灭由浦口北进之敌。”要求他们在7月10日以前完成一切攻击准备。    
    陈毅随即电令华中野战军主力西进淮南,执行津浦路蚌浦段作战任务,首先“集中陶(勇)、王(必成)两纵、五旅及谢(祥军)纵在六台、天长之间整训”。     
    7月上旬的一天,江苏海安,华中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室。    
    粟裕站在一幅巨大的地图旁,仔细地察看。    
    接到中共中央6月26日的电报后,粟裕立即从海安动身赶往华中分局驻地淮安,与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同志分析形势,商量对策。大家认为:抽调华中主力到淮南,苏中根据地可能有失陷的危险。苏中保不住,淮南作战也将处于不利局面。    
    经过慎重研究,华中分局领导人于6月29日联名致电中央和新四军军部:目前华中主力不宜调到淮南作战。建议将华中主力王必成、陶勇纵队仍留在苏中解决当面之敌,改善苏中形势,钳制敌人。待山东及太行主力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华中主力再西进津浦线,配合第二阶段作战。    
    毛泽东收到这份电报后,于30日复电华中分局:“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    
    以后的几天中,毛泽东从各方面转来的情报获悉,国民党军队可能向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几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7月4日,他以中央军委名义指示刘、邓、陈及华中局:“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根据毛泽东的决定,粟裕加紧进行苏中战役的准备。他一直密切注视着国民党军队的动向。根据江北国民党军队的调动集结和有关情报,他确信战争将会马上爆发。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粟裕决定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在国民党军队完成进攻准备之前,先打他个措手不及。他反复思索的是,第一仗究竟在哪里打响。


第二部分:全军奋起反击 迎敌全面进攻首战宣泰(2)

    为了应付战争,粟裕是有准备的。5月间经过“百日练兵”,部队的士气明显提高。为了攥紧“拳头”,他把华中野战军的两支老部队——陶勇的八纵和王必成的六纵恢复原来的番号。陶勇部为1师,粟裕兼任师长,陶勇为副师长;王必成部为6师,谭震林兼任师长,王必成为副师长。当时华中野战军这两个主力师和其他部队共19个团约3万余人驻扎在如皋、海安一带。    
    究竟先打哪一路敌军比较合适呢?粟裕考虑:泰州之敌离我军最近,威胁较大;但泰州县是个中等城市,周围水网密布,大兵团行动不便,不是理想的战场。而泰兴、宣家堡这一带是敌军蚕食解放区占据不久的地方,各有1个团把守。虽然临时修了些工事,但远不如泰州、南通坚固。打掉泰兴、宣家堡这孤立、分散的一路敌军,我军就能连续作战,打开局面。    
    粟裕十分熟悉自己的老部队。陶勇部比较灵活,就把他们用于宣家堡。宣家堡离敌人大据点泰州比较近,敌人来援的可能性大,必须赶在敌援军到来之前解决战斗。王必成部阻击能力强,把他们用于泰兴方向,虽然敌军增援的可能性小些,但攻打这个县城是要费力气的。只要陶勇能迅速解决战斗,腾出手来,就是敌军来援,我们也不怕,可以进行第二次战斗。    
    想到这里,粟裕决定立即召开作战会议。7月10日,华中野战军作战会议在海安举行。出席会议的有各师、各纵队首长。会议由粟裕主持。他首先传达了中共中央的南线战略计划和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等一系列指示,分析了苏中前线敌我态势,提出了作战方案,阐明了战役指导思想和对部队的要求。他说:    
    “在我们面前,有一连串的问题:敢不敢打?怎么打?战役指导上要求我们有哪些改变?这些,我们都要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在实战中逐渐取得经验,切实加以解决。现在敌人是三路而来,拉开架子要和我们拼消耗。我们恕不奉陪,专打他一路。问题是打两翼还是打中间。两翼嘛,是南通和泰州,其筑城坚固,对我军不利。中路敌人虽然占据泰兴、宣家堡半年有余,但我们群众条件好,对我军是有利的。”    
    说到这里,他提高嗓门,强调说:“这是初战,必须打好。”    
    大家对作战方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首先分析敌我双方条件,算了一笔细账:苏中是抗日战争中创建的老根据地,苏中人民经过艰苦斗争的考验;不久前进行了土地改革,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支持战争的积极性;参战部队大部是在苏中发展起来的人民子弟兵,熟悉民情、地形。这些都是对我军极为有利的条件,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我军在数量上装备上居于劣势,这是不利条件。但是,只要我们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就有把握战胜敌人。    
    经过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具体部署:除以第七纵队3个团监视东路之敌、第十纵队3个团牵制邵伯方向之敌外,集中第1师、第6师12个团的兵力歼灭中路敌人两个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