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庶门 >

第265部分

庶门-第265部分

小说: 庶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登基前后,刘愈进行一次大的洗牌。
    可一直到正月十八,登基大典举行的前两天,宫里那边依旧没有动静。
    正月十八这天并非是朝议之日,从早晨开始宫里就很安静,微熏的阳光之下也多了几分初春的暖意。刘愈跟韩升正在雅前殿里商讨赈灾筹款的事,吕楚儿心急火燎地过来汇报,说是有一群人在皇宫门口闹事。
    “敢在皇宫门口闹事?”刘愈站起身厉声问道,“何人敢如此造次?”
    “不……不知道。属下也是听别人说的……”
    刘愈叹口气,知道再问吕楚儿也是徒劳,正要出门查看一番。御林军总统领瞿竹匆忙过来。带来了宫门前的最新消息。
    “是一群太学学生。他们昨日刚复学,今日便来坐请,说是……”
    因为后面的话有些大逆不道,瞿竹也不太敢明说,刘愈不是计较这些缛节的人,道:“直说。”
    瞿竹这才为难道:“这些太学学生说当今天子得皇位不正,乱国纲,要陛下还政……”
    “切!”
    刘愈嘴里发出一声不屑的声音。也是春节假期过后,太学刚开学,这群学生就出来闹事。本来他们闹他们的,刘愈完全可以不理会,但如果置之不理,让这些学生闹出一些不好的动静,百姓间再多加一些议论,难免会破坏现如今安定的环境。
    “走,一起去看看。”
    刘愈说着要跟瞿竹一起去宫门那边,韩升想了想也跟刘愈一起。其实他也想知道宫门那边学生到底是如何闹的。
    到了宫门口,刘愈发觉来的太学学生还不少。有近百人,近乎将皇宫正门都给堵上。他们请愿的方式也跟瞿竹说的一样,“坐请”,没有过激的举动,也没有喊口号,就是坐在门口非暴力不合作。任凭御林军侍卫的驱赶,他们仍旧无动于衷,一个个大冬天坐在凉地面上如同一尊尊雕像。只是在见到宫里面出来人,而当首的又是这次“乱国”的魁首刘文严,他们才重新群情激涌起来。
    “还政!”的呼声此起彼伏。
    因为这些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太学学生,加上他们大多都是世家子弟,身份显贵。御林军也无法奈他们如何。就是以御林军总统领瞿竹的身份,在没得到刘愈正式授权前,也不敢拿这些官二代官三代们如何。
    刘愈随瞿竹出来,本来还想对这些学生好言相劝,可见到这些学生油盐不进的模样,登时心中有些恼火。他也没想到,在发动军事政变之后,长安城挑头出来跟他较劲的,竟然是这群吃饱了没事干的学生。而他原本担心的一些人和家族,到现在还在当缩头乌龟。
    “把他们轰走!”刘愈下令道。
    瞿竹有些为难道:“可是……”
    “如果他们不肯走,就打走,皇宫不是这些学生造次的地方!”
    韩升走过来道:“刘小兄,这么做……似乎不太妥当?”
    “那如何才算妥当?”刘愈有些焦躁问道。
    “这些不过是些不谙事理的学生,背后可能有什么人指使也说不定,不妨从他们背后的人下手。”
    韩升倒是提醒了刘愈,本来刘愈见到这些学生在闹事,只是想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经韩升的提醒,刘愈马上想到了这些学生背后的家族。
    “那就让这些学生继续在这呆着,招他们的父辈和祖父辈进宫来!哦,或者是他们的伯父叔父……”
    刘愈转身往雅前殿的方向回去,而瞿竹则领命出去传召这些学生背后家族中的掌舵人进宫叙话。
    等刘愈和韩升到了宫里,提前来请罪的太学院教习已经列在门口,他们得知学生出来闹事,又劝阻不住,除了来请罪也没别的办法。刘愈没理会这些当老师的,而是直接进雅前殿里等候。
    过了半个时辰,外面那些学生的家长陆陆续续到了皇宫,因为正门被堵,这些官员都是从东烨门进的宫。长安城几个大家族感觉到氛围的不同寻常,不关己的老早就派人到皇宫那边劝自家的孩子回去,而有些始作俑者的家族,也感觉到苗头不对派人去了宫门那边。而这一切也在御林军的监视之下。
    因为在外聚集的学生很多,这次被“请”来的世家官员也不少,雅前殿里撑不下,这些人便在雅前殿外的院子里等候,刘愈从门里出来,扫了这些人一眼,只是说了句“好好反省反省”,就回内廷吃午饭去了。下面的人一个个面面相觑,既不敢走,也不敢多问,就那么干站着,连去提拎宫门外自家的小子回府都没办法。
    逐渐的,皇宫里聚集的大臣越来越多,礼部的官员先是过来,之后是吏部的官员,当雅前殿外的这些人见到吏部官员,心中都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大概是刘愈想借着这次的学生闹事进行一次官场的清洗。一直到午后,刘愈还是没有露面,倒是跟刘愈一起进了内廷的右相韩升独自一人过来,先行进了雅前殿,又把礼部和吏部的官员叫了进去。
    原本雅前殿是天子办公的地方,但现在天子不过是个年方二八的少女,并不坐朝,现在事事都是刘愈一手掌控,而韩升跟刘愈“狼狈为奸”。在这些大臣的严重,韩升既是不能惹的那位也是不好惹的,同时也是一个想要颠覆顺朝国政的帮凶。现在韩升等于是公然用皇帝的办公场所在办公,这换做是以前就是大不敬,但现在特殊时期没人敢提。
    不多久,雅前殿里传出话来,要传召户部的人进来叙话。
    在外等候的学生家长们开始犯嘀咕,这应该商议的就不是学生闹事,可能是商量别的吧。那门外那些学生怎么处置?他们从进宫时就已经得知,宫门口方向已经被御林军给隔绝开了,现在不但是学生进不了宫,也回不了家,更不许他们跟任何人接触。难道刘愈想以严法来处置这些学生?虽然在这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如果刘愈真这么做也合乎法度,但没有哪个执政者敢对儒家的人下手,这也近乎是“文明封建社会”的体现。就看刘愈敢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皇宫门口那边的学生们从开始的群情激奋到逐渐冷静下来,再到不安,他们已经感觉到,朝廷的反应有些太“冷淡”了,冷淡到让他们觉得可怕,这种被吊着不上不下的感觉是最难受的。而他们的父辈们,同样也是吊着心在雅前殿外等候着,直到雅前殿里简单的会议开完,礼部、吏部和户部的人相继离开,右相韩升才不紧不慢拿着一叠纸从屋里走出来。
    “韩相,到底……怎么个处置?”有跟韩升熟稔的,还是忍不住上去问了一句。
    韩升脸上露出个高深莫测的笑容,把手上的纸,一张一张分给雅前殿外的官员,他们好奇地接过纸,发现自己手上的那张上都写着几个字,几个数目字。从几百到几千不等,官员们拿着纸条不明白是何意,韩升发完了也没解释,直到刘愈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姗姗来迟。
    “诸位,看到自己手上的字没?回去准备好了相应数目的银子,带到宫里来。”
    官员们这才知道手上的纸原来是关乎到银子的。
    “武义侯,您……这是何故要交银子?”马上有官员质疑,刘愈看了那官员一眼,应该是礼部的,他不记得是哪位,脸挺熟。
    “何故?”刘愈冷笑道,“本侯可回答不了你们这问题,要问就要问问诸位家中的公子了!竟敢到皇宫门前来捣乱,活腻歪了吧?现在,要你们交点银子把人给‘赎’回去,记得,这是给你们一点小小的教训。想不交银子也成,那贵家的公子就在宫门口等着,没吃没喝的能坚持几天算几天吧,听天由命,本侯也算仁至义尽了!”
    官员们大眼瞪小眼,这怎么好端端的一次闹事,就扯到银子上来了,一交还要交几百两上千两甚至是几千两。官员们互相望了一下便明白,他们要交的银子数量是不同的,也跟他们在长安城中的势力以及他们的祖产有关,那些大家族交的就多,而小官小吏的交的就少。
    本来有几个想哭穷的,但见到刘愈凶恶的面相,话也给噎了回去。没办法,只好乖乖回家准备银子。

第四百七十一章 生财有道(下)
    朝廷缺银子,原本看似富的流油的商贸司也被榨干净,朝廷还欠着长安城大商贾很多银子。拿不出银子来赈灾,而这些闹事的学生恰恰给了刘愈这样一次敛财的机会,让刘愈可以借此事把要银子的手伸向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长安门阀家族。
    这些世家子弟,虽然名义上也是儒家学者,但毕竟他们背后有政治的背景,那他们儒者的身份就不纯粹,刘愈也就无须为得罪他们考虑后果。一转眼,刘愈就把手伸向了这些人背后的家族,反正刘愈正愁没银子赈灾,这竹杠不敲白不敲。
    官员们从皇宫回到府里,本来还想互相商讨一下看能否拿出措施来应对刘愈的“卑鄙之举”,可在一些没立场的小官小吏交了银子之后,其他的大家族也不得不赶紧筹措银子。但凡皇宫门口有学生被“赎回”,其他的学生就会坐不住,毕竟他们在皇宫们偶一呆一整天,饥渴难耐,天又冷,这心劲一过去,谁当皇帝在他们看来已经无所谓了,热炕头比政治立场更有诱惑力。
    因为朝廷这次“狮子大开口”,各门阀家族又不想破财,因而很多家族在筹措银子上缺斤少两,本以为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也就过去了,只要让朝廷敲了竹杠,朝廷也就罢手不管了。谁知道负责此事的韩升很不好说话,不但让这些家族拿银子来,还要将作了记号的纸拿过来验证,而且有根有据容不得他们抵赖,但凡有对不上号的地方。缺的部分要两倍补上。
    韩升也明说了。如果不补。就不是赎人,而是赎脑袋。
    这些世家门阀都知道刘愈是一群浑人的头,又是现在乱国的贼首,跟他过不去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这哑巴亏他们不吃也要吃。
    以至于到最后,他们怨恨的不是贪财聚敛的刘愈,而是出主意让太学学生在宫门口静坐抗议向朝廷施压的人。最后朝廷没动摇,也没激起民众的响应,反而是被刘愈坑了银子。
    等下午把各家赎人的银子收上来。韩升让人点算清楚了汇报给刘愈,刘愈脸上带着几分奸诈的笑容,道:“不错,一百多个人,就能筹十万两银子,这些官还挺富的。”
    韩升对刘愈没为难那些学生还是感觉很欣慰,笑道:“先皇在世时,礼待官宦,这些家族光是每家的土地就有几十顷,还不算俸禄和俸米。”
    刘愈点点头。这年头,一顷有一百亩。光是他被封为前锋将军那会。就从朝廷那里领来了几百亩地,以后再立个功什么的,兼并点土地什么的,要几千亩地也不难。这还不算灰色收入,光是这制度下的**就已经让人挤破头要来当官,所以说这年头想做生意发财,还不如直接当个官,权财是伴生的。
    “才十来万两,还是不够啊!”
    刘愈叹口气,若有所思地掐着手指头,一旁的韩升脸上稍显尴尬,他猜想刘愈又在打其他人的主意了。
    果然,刘愈把赎银的清单合上,对韩升道:“先前不是跟礼部的人商议过太学院的扩招了吗?有什么结果?”
    韩升一笑道:“还能有什么结果,要招多少人,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
    刘愈嘿嘿一笑道:“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咱现在整天愁没银子来赈灾,想着怎么省钱,怎么节流,这思想本来就是错的,韩老哥,这次咱就好好开一次源。马上叫人去城中张贴榜文,就说以为太学院不但接受官家子弟入学,还接受一些贫家子弟,只要是学的好的,都可以来太学院读书。如果其他学的不怎么好的,也想进来凑个热闹的,那就适当交点学费,咱不能白养着他们不是?”
    在这年头,太学院是官学之首,从来都是朝廷开支,没有学生交学费的道理。
    韩升迟疑道:“交多少合适?”
    “多多益善嘛,就看学生的诚意了。”刘愈脸上诡诈的一笑,继续说道,“然后我们在太学院上面再成立个大学院,把全国最好的老师都调集过来,务求是求征召最好的学生,让他们出来,不用考试,就可以到中下阶层去当个小吏,一点点提拔。”
    韩升急道:“切不可,切不可,科举乃是兴国安邦之根本,若是不经考试就得仕进,那天下士子岂不是要心凉?”
    “不考试只是说说,其实还是要考很多试的,从入学,再到各种选拔,再到毕业,如果他们哪次考的不好就要重来,要么就直接劝退。选拔人才才是这大学院办学的宗旨嘛。”刘愈侃侃而谈道,“其实那些普通贫家子弟也可以来考大学院,不过要先过太学院那一关,太学院的学生既可以考大学院等毕业了当官,也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等于是为天下士子多了一条当官出头的门路,天下士子又怎会心寒呢?”
    韩升想了想,好像是那么回事。但再想想又觉得不是,因为他知道刘愈想借此敛财才是初衷,怎会便宜了天下的士子?
    刘愈其实心眼也很坏。说是太学院扩招,无非是想个门路坑那些商贾或者是地主出身的富家子弟的钱,让他们花了大把的银子把子弟送到太学去读书。本来太学毕业就已经可以谋个差事了,现在上面又开个大学院。那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子弟不好好读书,进不了大学,光是太学院毕业就跟家里蹲大学毕业一个道理,白搭。其实真正选拔上来的,必须是要有真才实学的,其实还是为天下士子谋福。
    韩升虽然觉得借办学来敛财不合适,但现在朝廷拿不出银子来赈灾,也没其他办法,只好按照刘愈说的走一步看一步。至于细节,自然还要跟礼部细细商议过才能决定,而事情的筹办也要尽快,毕竟眼看就要开春,救灾如救火,拖延不得。
    当晚礼部就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太学院扩招以及大学院成立的事,刘愈也到礼部衙门那边旁听了一下,礼部的人基本也没什么意见,这是朝廷的主张,对他们来说没什么损失也没什么收获。
    刘愈正要回宫,便在礼部衙门门口见到了隋乂,隋乂是过来给刘愈送昨日乱党审讯记录的。刘愈接过来看了看,也没什么进展,再看隋乂却在獐头鼠目往礼部衙门里打量。
    “怎么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