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335部分

借天改明-第335部分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钟进卫不知道,在后世的时候,像胡御医这样有本事的人已经非常少了,但也还有。
    不过因为学这本事需要很多实践,以及老师傅的言传身教,想要熟练掌握,是非常不容易的。
    又因为剖腹产成功率地提高,所以很多医生不愿再担风险,往往会推荐孕妇用剖腹产这种对孕妇其实伤害比较大的非正常手段。
    这么一来,有胡御医这种技术的医生在后世,就变得更为凤毛麟角了。
    钟进卫向胡御医一拱手道:“那就劳烦胡御医了!”
    “哪里,哪里,侯爷的这个东西,必然也会大大减少大明产妇的生产难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下官倒是沾了侯爷的光,说不得会被民间百姓感激。”胡御医笑着回道。
    自己就随口说说而已,胡御医去搞出来,那是胡御医的功劳。钟进卫没有一点想把此法据为己有,或者嘱咐胡御医要保密之类的想法。
    钟进卫客客气气地把胡御医送出了府门,看着胡御医高高兴兴地离去。
    胡御医不愧是御医,经验丰富,对于钟进卫只说了个概念的东西,并没用多少时间,很快就把产钳打造出来了。并且是根据胎儿的不同情况,设计了多种产钳种类。
    在上报朝廷之后,崇祯皇帝下旨在大明推广开来,算是造福了百姓。
    当然,这是后话。再说钟进卫送走了胡御医后,返身回到庭院里。他听到厢房里的教学声音,心情正好,就转身过去瞧瞧。
    钟进卫想起来,自己还真是已好久没有关注他们的学习了。
    厢房内的人一见侯爷进来,纷纷向钟进卫见礼。
    钟进卫走近讲台,看着面前的于海宁,笑着问道:“于叔,现在教什么了?”
    “呵呵,现在是读报时间,正在给他们读读报纸。”于海宁笑着答道。
    读报纸的主意是钟进卫想出来的,因为这么做的好处不少。
    “哦,那于叔继续,我旁听一下。”钟进卫饶有兴趣地道。
    钟进卫很是随和,于海宁也不拘束,就继续读了起来。
    钟进卫听了一会,转头看看四下。忽然发现于海宁边上还有几份报纸放着,就顺手拿了过来,自己在一边翻看了起来。
    原本他心情不错,脸带笑容地翻着报纸。忽然钟进卫的脸色就变得严肃起来,他拿着报纸问于海宁道:“这些报纸是哪里来的?”
    “都是从街上买来的。”于海宁不明究竟,实话实说道。
    钟进卫点点头,拿着报纸出了厢房,对院子里的护卫道:“走,进宫。”

第六百三十九章 严管报纸
    崇祯皇帝的紫禁城大门永远为钟进卫敞开着的,只要内侍一通报中兴侯求见,崇祯皇帝会马上停下手中的事情,传钟进卫觐见。
    这次也不例外,钟进卫很快就来到了文华殿,见到了崇祯皇帝。
    钟进卫先向一边的内阁首辅温体仁点头示意了下,然后看向等他说事的崇祯皇帝道:“臣在自个家发现一些东西,特来禀明陛下。”
    “哦,是何东西?”崇祯皇帝有点好奇地问道。钟进卫来求见自己,显然这东西应该是比较特别的。
    钟进卫从袖子中抽出卷着的报纸,双手呈上道:“家人在街上买了几份报纸,并不是朝廷让国企发行的《明报》。最关键的是,这报纸上并没有朝廷颁发的刊号。”
    一边的内侍一见钟进卫的动作,便过去接过那卷报纸转呈御前。
    “哦,那钟师傅的意思是?”崇祯皇帝没想到是报纸,他有点奇怪地问钟进卫道。
    钟进卫的眉头微微一皱,感觉到崇祯皇帝好像没有对此不敏感。他又转头看了下站一边的温体仁,发现他的脸上好像也是有点那种小题大作的意思。
    于是,钟进卫就郑重地说道:“陛下,臣还不知道这几份非法出版的报纸,只是在京师出版还是说也学《明报》,往全国发行?如果是全国发行的话,这事就严重了!”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说得这么严重,就低头翻起报纸,查看是什么内容。
    而温体仁一听,因为看不到报纸,就直接问钟进卫道:“中兴侯,可是报纸上有诽谤攻击朝政之举?”
    钟进卫闻言转头看向温体仁,摇摇头回答道:“好像没有。”
    温体仁听了,不由摇摇头,不过他并没有说什么。
    崇祯皇帝在翻报纸的时候,听到了钟进卫和温体仁的对话。在听完对话的时候,他已经翻得差不多了,就直接合上报纸,然后抬头问钟进卫道:“钟师傅,既然这几份报纸上没有什么问题,那为何如此大惊小怪?”
    毕竟在明朝的时候,只要不是匿名,大字报都是随便贴的年代,崇祯皇帝和温体仁不重视,也是可以理解的。
    钟进卫见他们都如此不以为然,就面色变得严肃起来,再次郑重地说道:“陛下,现在没有,不等于将来没有。如果不在报纸刚出来的时候规范起来,等以后大明百姓习惯了这些报纸,再要规范就难了。”
    他说到这里,就问崇祯皇帝道:“不知陛下是否记得,臣在建议出报纸的时候,说过报纸要纳入朝廷监管的事情?”
    钟进卫这么一说,崇祯皇帝就想起来了,他微笑着道:“记得,钟师傅说是要控制舆论,做好引导,是这样吧?”
    “正是!”钟进卫声音略微提高,首先肯定了一句,然后才又说道:“陛下,可千万不能小看了报纸的威力啊!南京民变案不就是被那些生员控制了舆论所致么?登莱明军的抗虏事迹,不也是报纸宣传的么?朝廷的各项政策,现在也都由报纸来向民间传达。如果轻视了报纸的作用,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虽然钟进卫说得夸张了点,可他强调报纸的威力却是没错的。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说得这么严重,加上他举得这些例子,就不再微笑了,态度变得慎重起来,他问钟进卫道:“钟师傅为何说可能是灾难性的?”
    “因为报纸有可能变为党争的工具!”钟进卫的回答掷地有声,让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听了都为之一震。
    在钟进卫来到大明之前,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深受党争之苦,知道党争带给大明的危害非常之大。
    “陛下,新闻必须管制。在臣家乡,不管哪个国家,不论它自以为多自由,都是有对新闻进行管制的。”钟进卫再次强调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称赞道:“幸亏钟师傅提醒,才能及时发现,防微杜渐。”
    他心中明白,只要朝廷重新陷入党争的话,不管现在的局面有多好,都会被破坏。
    “其实臣原本的想法,是想把所有的出版物,包括诗集、社论等等都纳入朝廷监管。但臣估计这个政策要实施的话,会遭到朝野上下的反对。因此臣才没说,只说把报纸这块监管起来。毕竟这报纸是新兴事物,一开始就这么做,反对的声音就比较小。”
    钟进卫的话让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相对无语,真要这么做,首先朝廷上的官员估计就会反对了。因为官员都是文人,文人都有出版诗集、著书的喜好。
    温体仁想了下,对钟进卫说道:“中兴侯,其实这事应该没有你说得那么严重。要是报纸上出现什么不妥,到时候查封了也是可以的。”
    钟进卫一听,马上摇摇头道:“不行,正如刚才陛下所说,要防微杜渐。如果事情做出来了,不好的影响已经形成。再去查封的话,属于亡羊补牢而已,不是最好的措施。”
    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他问钟进卫道:“那此事该如何操作为好?”
    钟进卫在来时的路上,已经想好了做法,他马上就回答崇祯皇帝道:“臣想了四点,第一,必须有德高望重之人为报纸做担保,才允许申请办理。”
    “第二,必须说明报纸刊登什么类的内容,只有审核通过后,才允许办理报纸。”
    “第三,万一报纸出事,担保之人要负对应责任,并且从重处罚,可以是金钱上的,也可以上升到判刑。”
    “第四,全国性的报纸必须由朝廷来审批,地方性的报纸可以交由地方来审核,并报朝廷备案。”
    听完钟进卫说得四点内容,温体仁又说了:“中兴侯,会不会管得太严了?”
    钟进卫看着温体仁,摇头道:“温大人,由严到松容易,由松到严难。而且我认为严与不严,主要取决于对报纸内容的管理。比如,可以对那些评论时政的报纸严加管理,此类报纸只有《明报》才可以刊发;而那种学术性的报纸,即各类物理、化学、医学之类的报纸,就可以放宽条件,让他们多多发表。说到底,还是舆论导向。”
    崇祯皇帝已经拿定主意,对温体仁道:“温卿,此事就按钟师傅所说,定个章程出来,交给礼部去执行吧!”
    “是,陛下。”温体仁不再有异议,直接领命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这事算了了,他转向钟进卫道:“钟师傅,你来得正好。三边总督洪承畴来了奏章,你来看看。”

第六百四十章 粮食问题
    崇祯皇帝说完之后,便由内侍转了一份奏章给钟进卫。
    不会是陕西又爆发农民起义了吧?钟进卫心中想着,手头便加快了速度,迅速翻开奏章,快速浏览了起来。
    他很快就看完了奏章的内容,心中松了口气,原来不是自己担心的事情。
    钟进卫合上奏章,看向崇祯皇帝道:“陛下,眼下还不能指望秦地藩王,去收留整编灾民吧?”
    从崇祯皇帝的脸色看,他并不是很担忧,只听他对钟进卫说道:“这个朕知道。收到三边总督的奏章之后,朕便与温卿在商量,目前已经有初步的措施。”
    钟进卫在崇祯皇帝说话的时候,侧头看了眼温体仁。心中想着,既然已经商议出措施,解决洪承畴在奏章中说灾情依旧严重的问题,那不就可以了么,还让自己看干嘛?
    “朕准备让巡盐御史张同敞前往晋地督察食盐生产,提高食盐产量,加大对秦地的粮食开中力度。同时已准了秦地修建通往蜀地的水泥路,以工代赈。”
    崇祯皇帝向钟进卫解释了下他和温体仁商议的措施后,顺便表扬道:“巡盐御史在江淮之地的成绩很不错,食盐的产量在短短地半年多时间内提高了十倍不止。之前存而未兑的仓钞已兑换的差不多了,由此带动了百姓积极响应开中之法,很好地解决了登莱的粮食问题。”
    钟进卫一听,心中才恍然,怪不得一直没听到卢象升提粮食不够吃的事情了。
    登莱靠海,只要开中法给江南和淮河一带百姓以信心,保证他们能及时兑换到食盐,粮食就能通过海运迅速运到登莱。张同敞不愧是张居正的后人,做事还挺麻利的。
    “因此,朕希望他到解州之后,也能快速提高那里的食盐产量。”崇祯皇帝最后说道。
    钟进卫点点头,张同敞应该能做到的。
    不过这时温体仁插话了,他对钟进卫说道:“但秦地开中之法可能效果不会有江淮这边的效果好。因为秦地属内陆,周边地区除蜀地之外,其他地方的粮食收成并不好。如果从南方运粮进秦地的话,成本太高,不见得有商人愿意去做。”
    在明初开中之法执行的时候,像秦地这些地方,那个时候的商人也是因运输费用太高而选择了边屯。
    崇祯皇帝听温体仁说完他就接着对钟进卫说道:“因此朕想问下钟师傅,秦地的灾情真得会持续多年么?”
    钟进卫在以前的时候已经说过这个问题,此次见崇祯皇帝又问这个事情,显然是带着一点侥幸心理。
    于是,他郑重地说道:“陛下,人事可以改变,但天气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据臣所知,至少还有十多年才会慢慢缓解。”
    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能明白他的意思是说,他穿越而来,能改变人事,天气却不会影响到。
    钟进卫说到这里,看了下温体仁,发现他的眉头皱了起来,就又转回头对崇祯皇帝道:“赈灾其实就是与天斗,和打仗一样,凡事预料到最坏的结果去做,是不会差的。万一和臣家乡所了解的不同,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坏,那就算是给了惊喜,也是一个好的结果。”
    崇祯皇帝一听,放弃了侥幸心理,对温体仁说道:“温卿,钟师傅说得不错,秦地开中之法就长期执行,鼓励商人往秦地屯边吧!”
    “是,陛下。”温体仁躬身答应道。
    钟进卫忽然想起一事,就问崇祯皇帝道:“陛下,锦衣卫有没有以国企的名义派往东南亚?”
    崇祯皇帝一听,稍微想了下才回答道:“在九月份的时候已经派去了。钟师傅,东南亚的事应该不急吧,大明现在还是要先解决辽东这个心腹大患才行!”
    钟进卫一听,笑着摇了下头回答道:“陛下,臣问这个不是说要马上着手东南亚之事。而是臣想起,东南亚的粮食应该有不少。可以让锦衣卫在刺探东南亚情况的时候以购粮为主,运回大明,算是一举二得了。”
    崇祯皇帝点点头,正待说话之时,温体仁已经先说了。只听他对钟进卫说道:“之前中兴侯好像说过大明南边海盗横行,运粮怕是会便宜了海盗;而通过陆路运输的话,消耗又太大了。”
    “是啊,我是这么说过。”钟进卫点点头回答道,“但现在大明境内的粮食总归会有紧张的一天,毕竟灾情可能会持续很久,而且会呈扩大的趋势。因此能从东南亚运些粮食回来,就运些回来。另外我想着还有一个法子或许可以部分解决海盗问题。”
    “哦,钟师傅是指什么法子?”崇祯皇帝一听,连忙问道。
    钟进卫转头看向崇祯皇帝,微笑着回答道:“让那郑芝龙加大剿匪力度,清剿海盗,这和他本人的利益一致,他是不会拒绝的。另外可以让阎应元带兵护送粮食北运。如果郑芝龙借口战船不够,不想让阎应元带兵的话,几个造船厂造出来的船可以尽快开往福建,由阎应元指挥。”
    现在朝廷的精力都集中在北方,因此对郑芝龙是听之任之的状态。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怕万一逼紧了他,郑芝龙就又重操旧业。毕竟郑芝龙原本是大明东南沿海最大的海盗头子,这股力量实在不容小视。
    当然,等以后大明从北方腾出了手,有了自己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