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35部分

借天改明-第35部分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中诸人见新封之中兴伯有策说可行,不禁都静候其音,看到底有什么良策可行。
    文华殿一下静了下来,钟进卫看着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到自己身上,也不怯场,毕竟这场面已经经历过了。
    钟进卫面向崇祯皇帝说道:“陛下,眼下的困难就是粮食,火炭之类生活物资不足,是这样的吧?”
    崇祯皇帝点点头,没有出声,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
    “臣刚才从难民营那边回来,沿途见到不少酒楼饭馆都有开业,吃喝之人并不算少,由此可以推测城内富裕之人家也不会缺少吃喝用度,只是京师城内的生活物资分布不均,造成吃得吃饱,饿得饿死。”
    有的人听到这里,听出了点意思,难道是建议朝廷劫富济贫?
    其实朝廷也并不是不会这么做,相反,朝廷以前也曾有过因为缺钱而找理由抄了富商的家来救急。可这里是京师啊,那个富商的背后不都有高官勋贵站着的,甚至有的富商只是一个明面摆设,实际就是京师高官勋贵的产业。这中兴伯仗着圣上的宠信,敢得罪京师里面的官员勋贵?
    钟进卫根本就不知道殿内的很多人,在肚里已经绕了好多小九九了,继续自己的发言:“那么,臣建议陛下,以朝廷的名义,接管所有的粮店,和火炭供应商或者其他类似急缺的物资,由朝廷统一进行调拨,可缓眼前之困局。”
    钟进卫一说完,殿内一片哗然,比他们想的还厉害,这不是说找一、两家富商下手的问题,而是抄京师所有富商的家了,要和全京师富商背后的官员勋贵为敌了啊,就是贵为圣上,怕也是不敢吧!
    孙承宗以为自己胆子够大的,没想钟进卫比自己的胆子还大,敢向京师所有官员勋贵挑战,殿内大部分人估计就要群起而攻之了吧。
    温体仁却暗道一声好,眼下朝堂上那还有钟进卫这么赤胆忠心,不顾及自己的前途,一心为朝廷考虑的官员了。只是有点可惜,钟进卫不和自己商量下,直接就在众人面前把此事抛了出来。没有用更圆润的方式来提这个法子,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在他后面帮他撑着了。
    崇祯皇帝想着钟进卫这法子,是能解决当前的难处,cāo作也简单,但崇祯皇帝也明白,只要稍有政治头脑,就知道这个法子根本是实现不了的。要这些臣子个个都大公无私,舍小利为大利的,朝政也就不会落到这一步了。
    果然,还没等崇祯皇帝开口表态赞同不赞同,底下站着的成基命首先跳出来反对了:“陛下,中兴伯此言包藏祸心,意yù陷朝廷于不义。要不是他有救驾之功,臣怀疑其是建虏的jiān细。”
    成基命的话一出口,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有人带头,就先看看好了,不行再上。不过反对就反对好了,怎么扣那么大的帽子啊?
    所有的人都看向崇祯皇帝,看他怎么处理。
    崇祯皇帝看看钟进卫,见他一幅愕然的样子,心中一阵好笑,暗道:“见识到这些文官的厉害了吧,随便就能拿帽子来压你,不只压你,朕都经常被他们压。”想归想,脸上还是很严肃的道:“此话怎讲?”
    没等成基命开口,温体仁出来了,对着成基命训道:“东西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讲,要敢随便诬陷小心老夫吐你一脸。”
    成基命没理这个老东西,奏道:“陛下,京师商人奉公守法,并无过错,中兴伯却要抄他们家,这是陷朝廷于不义。”
    温体仁直接打断了成基命的话:“嘉靖年间,就有查抄浙江丝绸商人沈一石家财用于军资之例,还有太祖。。。”
    “中兴伯这是要抄京师所有商人的家财!”
    “那又怎么样?平时为富不仁,眼见难民饿死而无动于衷,活该抄家。”
    成基命懒得理他了,要再争论下去,大家就不记得钟进卫了。
    “陛下,还有其二,建虏尚在京畿之地,要是查抄京师所有商人之家财,怕会引起京师内乱,而建虏趁机回攻京师,则京师危矣!故臣以此推断中兴伯心怀叵测,以为建虏jiān细。”
    “笑话,汝当城外的大军是吃素的么?”
    三番两次的被打断,被反对,成基命怒了:“老匹夫,欺我太甚,忍你好久了。”说完,就上前扯温体仁的朝服。温体仁也不愿吃亏,就去扯成基命的胡子。你来我往的,文华殿内一下乱了套。
    钟进卫这个当事人反而被冷落了,在一边看得相当的无语。后世的时候,在网上看有个网友说明朝官员在金銮殿里面打架的,自己还跟帖说网友乱编,没想还真给自己看到了。
    崇祯皇帝从御座上站起来,指挥站殿上的锦衣卫校尉赶紧去把打架的两人分开。
    其实温体仁和成基命看似打骂的很凶,实际上都有分寸,最多衣服破了点而已,其他啥事都没有。
    好不容易分开了两人,但嘴上都没停,互相说着,其他官员也加入了进来,基本都是赞成成基命的,反正就是一个意思:谁要是想抄京师商人的财物,谁就是我们的敌人。
    崇祯皇帝提高嗓门,咳了一下。底下的人看到圣上要发言了,才静了下来。温体仁和成基命也扶正自己的官帽,各自归位。
    “朕知道各位臣工公忠体国,都是为了朝廷着想,但也要注意点礼仪啊!”
    “臣等谨记。”
    这话都已说过多次了,最后还是这样,崇祯皇帝也很无奈。看他们那副一心为公,拼命的样子,就是给廷杖都不好意思的。
    解铃还得系铃人,崇祯皇帝知道钟进卫不可能就这么点主意,于是问他道:“钟师傅,对成阁臣的话有何话说?”
    “陛下,臣以为刚才的法子是最直接有效,cāo作简单的,所以先说了这个法子。不过好像刚才有人有误解。不是他们理解的要抄商人的家,只是由朝廷来统一分配急缺物资而已。”钟进卫回道。自己那个年代,曾经不就是有过这么一段历史时期来度过灾荒的么,现在好像除了温体仁,其他大臣都反对这个方法。
    崇祯皇帝一眼看见成基命又要出班,忙向他挥了挥手,然后对着钟进卫说道:“此法,确有不妥之处,暂不可行。钟师傅是否还有其他法子?”
    钟进卫见这个法子被崇祯皇帝和许多大臣否掉,也不着急,因为他就准备了后手,而这个后手才是他的重点救灾策略,只是第一个方法简单有效,就先说说看了,能通过就最好,通不过也无所谓。。
    “陛下,臣还有一个办法,只是麻烦一点。”
    温体仁想起第一次见到钟进卫的时候,他对当今时弊侃侃而谈,一幅胸有成竹的情形,脑中顿时一亮,原来这小子是还留有一手的啊,这个应该才是他的真正解决策略吧。不过自己也没损失什么,为他打上一架,落个人情不说,在圣上面前,还显得自己孤而不党,绝不苟同于那群尸位素餐之人。
    崇祯皇帝微微颌首,这才是朕印象中的钟师傅嘛。之前那个主意,稍微经历过世事的人都知道不可行的。要是只查抄其中一、两个富商的话,说不定还行,全京师一起抄了就骇人听闻了,历朝历代都没有过的事情。
    ……………………………
    沈一石那例子是参考了《大明王朝1566》的,历史上可能并不存在。但这样的事情是肯定有的,此乃小说,各位书友看过就成。

第五十四章 红会雏形
        “陛下,臣的法子是群策群力,君臣一起,共同度过此段困难时期。”
    “如何做法?”
    “第一,以朝廷名义出面向京师所有人等,包括士、农、工、商等等阶层,说明朝廷目前所遇到的困难,难民营百姓处境之艰险,号召京师所有人等,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共同帮朝廷,帮难民渡过这一关。”
    “陛下,此举有损朝廷脸面。”成基命又出班奏道。
    崇祯皇帝没理他,脸面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崇祯皇帝分得很清楚。他对着钟进卫道:“钟师傅,请接着讲。”
    “第二,可以由朝廷出面,一方面统计难民中能做工之人的名单以及所干之活,另外一方面登记京师中开chūn所需用工的人家以及所需何种用工,然后进行匹配,让开chūn后用工的人家提前和对应的难民签订用工合同,哦,契约。先行帮难民渡过这个严冬,后面以工代还用工人家前期之付出。当然,朝廷要是有能力,也可以给用工人家以部分补贴,或者给予其他政策优惠。”
    “还有么?”
    “第三,如果没有用工需求的人家,也可以凭自己的能力捐款,可以是钱,也可以是实物,比如吃的,穿的,等等。”
    “义捐之物是由谁来收,怎么样确保能到所需之难民手里?”温体仁出言问钟进卫道。
    崇祯皇帝很欣喜的看到温体仁是出言提问钟进卫方法中的漏洞,以便此法能完善,而不是像一些人一样只会反对,攻击。
    钟进卫看看脸上带着赞许提问的温体仁,微微点了点头,表示了解:“可有朝廷组织专人接受,帐目要透明,定期公布,比如一天一公布,要使捐助之人能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捐款去到哪里。最好是有另外部门的人再对此接受捐款的组织进行监督。”
    钟进卫此法只是让朝廷出面做个牵头,让百姓成为赈灾主力,对于在场的这些人,好像都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比起上一个法子,有天壤之别,自然就没有人反对了。
    因此,钟进卫的话一落,没有一个人出声,文华殿一下又安静了下来。
    崇祯皇帝一看终于有个群臣都能接受的办法了,心里也喜欢,看看下面,问道:“诸位臣工,可还有补充?”
    静了一会,还是管兵事的孙承宗出班了:“中兴伯所言用工之事,非是所有难民都有此能力来出工,对于那些老弱病残之人该如何安置?”
    “这个,我想,该大家出力了,京师那么多官员,勋贵,每个府认领几个养着,做做力所能及之事,应该没有压力吧?陛下,您以为呢?”
    “钟师傅说得正是,朝廷的难处,诸位臣工该心知肚明,先是百姓已经出力,如若诸位臣工只在一边看戏,百姓没意见,但朕绝不会答应!”说到后面,崇祯皇帝提高了声音,顿时,绝不会答应的话语在大殿内回荡,好像重复了几次。
    崇祯皇帝又想起一事,补充道:“朝廷如此困难,以致让百姓出力救灾,谁要还是在此期间奢侈无度,朕绝不会轻饶!”
    崇祯皇帝说得坚定有力,决心表露无遗,底下的臣子一时不敢出声,更不敢反对。
    过了一会,还是温体仁出来奏道:“陛下,寺庙道观,在平rì里并不用缴纳赋税,可令其也必须认领老弱之人。”
    崇祯皇帝点头。然后问道:“诸位臣工,可还有何言?”
    “陛下,认领之事,可有期限?”底下辅臣李标问道,他的意思是总不能养一辈子吧。
    这个不用钟进卫来回答,崇祯皇帝略一思索,然后说道:“待到明年天气转暖,建虏退去为止。”
    崇祯皇帝说完后等了一会,没再见还有人说话,就做了结论:“诸位臣工既然不再有意见,那一起议一议细则吧,钟师傅,你来牵头。”
    钟进卫见崇祯皇帝点了自己的名,也没什么不满,主意是自己出的,当然由自己来牵头了。
    于是,他奏道:“此法有几个关键,第一,给京师百姓的布告由谁来写,怎么写。第二,接受捐款的组织由谁来牵头,如何运作,又由谁来监督。第三,被雇工人和被认领之人是否会被非人待遇问题,由谁来跟进监督。”
    崇祯皇帝点点头,问钟进卫道:“钟师傅以为呢?”
    钟进卫有点不好意思道:“陛下,臣不善于写布告,这个,真写不来。”
    崇祯皇帝心里暗地好笑,却也没有露出来,而是转头问道:“哪位臣工来写此布告?”
    温体仁看看左右,复出班奏道:“臣愿写。”
    崇祯皇帝点点头:“甚好。”然后看向钟进卫,意思是这个写布告的问题解决了,你接着讲吧。
    “这个接受捐款的组织,臣建议让锦衣卫来做,东厂进行监督。”
    什么,这两头猛虎才关进去没多久,怎么能放出来,底下的大臣这下沉不住气了,纷纷出班进行反对。
    “陛下,万万不可!”
    “陛下,厂卫凶悍,此细腻工作恐不合适。”
    “陛下,我们工部来组织此事就可以了。”
    “陛下,户部来组织此事真好合适。”
    “陛下,可由都察院进行监督。”
    “陛下,。。。。。。”
    一时之间,群臣纷纷出言献计献策,其中心思想就一个,厂卫还是继续歇着吧,这事我们自己能干,不敢劳驾。
    这个时候,孙承宗,温体仁也都没有跟他们打对台戏,一旁默认以观。
    东厂厂公王承恩站在边上看着这群文臣汹涌的反对cháo,恨得暗地里咬牙切齿。
    钟进卫一看,东厂和锦衣卫重新出山的阻力不会小啊!
    崇祯皇帝也皱着眉头考虑这个问题,任凭底下闹哄哄的也不恼,就自己在御座上想着。
    过了一会,崇祯皇帝敲了下御桌,然后道:“朕意,让户部派专人处理此事,都察院派御史监督。”
    听崇祯皇帝这么一说,群臣都松了口气,纷纷赞扬皇上圣明。
    这下,钟进卫想不明白了,怎么崇祯皇帝也不同意把厂卫重新放出来,一会得再跟他仔细聊聊。
    有了定论,殿上渐渐的安静下来,第三个问题其实不是问题,钟进卫根据第二个问题的结论,就直接说让御史跟进得了。其他人等自然就没意见了。
    这个问题讨论完毕,天sè也不早了,崇祯皇帝准备休会,群臣也准备回家。
    钟进卫一看这形势,一下急了,大声喊道:“大家等等。”
    崇祯皇帝和群臣一听,都看向钟进卫,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情。
    “陛下,此事要去落实,至少要等明天,要有成效,至少还有几天时间。我们能等的,难民营的难民等不得啊,你们是没见到,一车一车的尸体拉出去火化。多一天时间,就要多死一些难民的!”钟进卫说着说着,眼前就出现了平板车上叠着的尸体,不由得说话声带着一点悲凉。
    崇祯皇帝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