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香港小亨 >

第78部分

香港小亨-第78部分

小说: 香港小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报》是一份在香港影响力最大的媒体。
    国际的传媒巨头、内地的资本,还有海外华人资本,对于《明报》有兴趣的,多不胜数!
    现在明报经营的比较稳健,不缺钱的时候,能保持自主姓——既不阿谀奉承中国的中央政斧,也不沦为外国舆论攻击中国的走狗。
    任何一份报纸都是报社老板的的公器,谁是老板,就给谁说话!如果明报保持政治立场一直中立,那必须是有一个立场中立的老板!
    金庸的立场的比较中立的。美军发动朝鲜入侵时,金庸大骂美国的侵略,赞誉过中国志愿军属正义一方。
    而在60年代开始中国的十年动荡期间,金庸也是敢于写文指责那些特殊年代的错误政策。后来等到动荡结束之后,内地中央开始拨乱反正时候,有识之士不免称赞金庸当年社评中的真知灼见。
    再过几年之后,金庸进入内地与中央高层交流香港问题之后,他的小说也能在内地出版,到那时候,金庸又被一些买办文人骂做是5毛、墙头草、晚节不保之类。
    但是,其实金庸的立场一直没有变的,他是站在中立客观的角度说话!
    十年动荡时期,金庸如果没有胆气,也不敢去直截了当的写社论抨击内地的错误政策。
    如果金庸真的是为西方国家说话,那么也不会在动荡结束不久,就开始写文赞内地政斧及时的拨乱反正。
    错的时候写文批评,做对了写社评赞扬,这才是拥有读力思想的文人!
    张少杰知道,答应下来,就是一个责任!
    因为成为了一个《明报》的老板,那么他面对的压力,将会比普通的商人更大。西方的、香港的、国内的,无数的政治力量,都要暗中的给他施加压力。
    那时候,依然顶住压力,依然保持读力的思想,不沦为任何政治势力的御用媒体,那不但要考验他的经营能力,更要考研他的政治智慧。
    任何一份媒体都是有立场的,任何一份媒体也从来不是民众的公器——而是媒体老板的公器!
    媒体给谁说话,说什么话,那都是媒体老板的意志影响的结果!
    张少杰苦笑——没有想到,真的没有想到!
    金庸会选择自己啊,《明报》,烫手的山芋!但是,张少杰最终还是接过了《明报》的股权文件。
    他郑重点头说道:“等我我拥有足够实力的时候,定会接管它,不辜负老师的心血!”
    金庸感到很是欣慰,说道:“你也知道《明报》不但是一份财产,更是一份责任!这些年,我一直想要急流勇退!不过却是找不到令我放心的人,现在少杰你拥有令我放心的才华和见识,缺乏仅仅是财力和威信!等到你能有实力接管明报,我肯定会退位让贤!”
    张少杰点头道:“如果我接管《明报》,那么我会保持明报的中立立场,而不是给任何政治势力说话!当然,那时候,我不能保证《明报》还是现在这种严肃的风格。我接管的话,可能会更轻松,更娱乐,更给大众读者服务,而不是为知识分子服务”
    金庸笑了笑道:“随你了!反正等你接管之后,我就退休享福,与好友下下棋,饱览祖国河山。更多的时间研究一些学术,翻一翻故纸堆,将前人的一些宝贵文化,重新读解出来。”
    张少杰知道,其实金庸是想从《明报》脱身,其实是想到内地活动一下,看看能不能寻找一些参政、议政的机会,至不济也参与个作协,到作协开一开会议,过一把官瘾
    金庸对于当年落选外交官,还是耿耿于怀的。
    不能在政斧,谋取一官半职,对于传统文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遗憾。
    一般中国的传统文人两大主流理想——第一的能上任做官,第二是青史留名!
    也许,当年的燕京政斧当局,聘用了金庸做外交官。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个积极忙于外交的老外交家,而就不会有一代武侠宗师金庸大侠了
    ————————《明报》公司的员工们,并不知道。
    报社多年没有改变的股权结构,已经发生了首次的巨变!
    以前的《明报》集团,金庸80%股权,沈宝新占据20%的股权,两人合作也算是珠联璧合。
    金庸的强项的管理编辑部,负责文字的审核、编辑。而沈宝新是商人出身,《明报》的发行销售,一直是沈宝新全权负责。
    现在明报公司的股权,变动之后。
    金庸占65%的股权,依然是牢牢掌握《明报》集团控股权的大股东,沈宝新20%股权占据第二股东,而新的股东张少杰拥有15%的股份。
    暂时而言,金庸、沈宝新在《明报》的地位,以及负责的工作,也是没有多少的变动。
    不过,张少杰拥有15%的股权,并且还是金庸指定今后的《明报》继承人,所以对于《明报》集团的各种业务和发展方向,也开始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现在《明报》在传统业务的上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报纸的读者数量增长潜力有限,广告的收入虽然一直在持续增长,但是仅仅是受益于香港经济景气,广告费不断提高而已。传统业务增长乏力,要应对未来行业发展,明报必须在保持传统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股东会议上,张少杰初次的表达自己对于《明报》发展的建议。
    张少杰第一次发言,就高举开拓创新的主旨,显得非常年轻气盛
    沈宝新颇为不屑:“少杰贤侄,你还是太年轻了,虽然你能写出很红的文章。但是,报纸的经营能力,你还差了点!我做报纸有20多年了,看到太多的报纸因为标新立异,做不下去!而我们的明报,却从一份报纸,发展从7份报刊”
    “《明报》占据主流的新闻市场,《明报周刊》牢牢的占据娱乐报刊的首把交椅,而《武侠与历史》也是香港的小说杂志中卖的最好的!专业的武侠小说杂志,那是我们首创的,后来《武侠春秋》、《武林》、《武魂》之类杂志,都是模仿我们的。《明报周刊》也是香港专业的娱乐媒体,能够卖25万本,比《明报》本身的发行量还要大我们一直在创新,从没有被超越,也不是你们认为的老古董”
    张少杰看着沈宝新老气横秋的指责,摇头说道:“沈叔叔,我并没有认为《明报》过去的经营有错误。相反,我很赞同这些年《明报》的稳打稳扎!不过,这些经营,都是作为传统的报刊媒体而设定,如果我来做《明报》。那么,媒体本身仅仅是一个发布内容的平台!更大的价值是内容本身,我们有必要将内容真正价值挖掘出来!”
    金庸、沈宝新听闻张少杰胸有成竹的应对,不由好奇;他葫芦里面到底卖的什么药?
    (未完待续)


第138章 《明报》转型
    “哦?少杰,你说说看,如果有意思,我会支持你的!”金庸表态说道。
    沈宝新也是难得的点头,道:“好!如果你确实有一点货,我也支持你的!”
    有老师金庸的支持,第二股东沈宝新也是洗耳恭听。
    “大家都应该对台湾的琼瑶并不陌生吧?”张少杰忽然笑了笑。
    沈宝新顿时不乐意道:“虽然我对琼瑶不屑,但是总不会不知道她吧!在台湾她的书每本能卖超过几十万,甚至百万本,加上她写的书读者群体很庞大,这么多年恐怕卖的书卖加起来恐怕有五六千万本了!卖的图书总量比她多的,恐怕也只有倪匡一人!”
    张少杰点头,知道哪怕自己的《大唐双龙传》在港台每集现在能卖60万本了,但是他的图书总销量还是比不过琼瑶的。
    现在因为才不过出了8集,所以《大唐》累计销量只有400多万本。
    如果《大唐双龙传》63集全部出版完成,张少杰自信,在这个80年代图书出版的黄金年代,光是在港台也能累计销售3000万本以上。
    如果自己再勤奋点,保持每年出版50集小说的话,总销量超过琼瑶,估计只需要两年时间即可。
    当然了,张少杰举例琼瑶,并不是仅仅因为琼瑶的小说卖的红火,而是因为琼瑶是最会经营自己作品改编版权的作者!
    49年琼瑶随家人赴台湾,63年琼瑶出版第一部长篇言情小说《窗外》,之后琼瑶保持每年出版数部小说,每部小说短的只有几万字,长的如《还珠格格》也没有超过百万字。但是她写的小说,总发行量却是极其惊人,少则一部卖二三十万本,多的甚至能够卖百万本!
    整个台湾2000万人口至少有四分之一买过琼瑶的书,香港、新加坡琼瑶的小说也是卖的惊人。
    除了她小说的出版火爆之外,琼瑶的作品,影视版权的运营,也是港台作家中最成功的一个。
    65年时候,琼瑶的小说,就被台湾的影视公司看中,改编成为电影。但是,琼瑶看到自己小说改编电影之后都能大赚票房,就先后成立了火鸟、巨星等等电影公司,在整个70年代迅速的制作了两百多部的琼瑶剧。
    每部琼瑶剧的成本不外乎是十几万,至多几十万的新台币。快的时候两三天就可拍完一部电影,精致打造的电影也不过是两三个月就杀青。
    这么短平快,以圈钱为目的而炮制的琼瑶剧,因为有琼瑶小说的名气支撑,居然在台湾电影市场杀的台湾本土导演群雄束手。
    除了香港的精良制作的大片,以及一些著名大导演的作品之外。
    台湾市场导演拍摄的电影亏损的占据八成,只有两成能赚钱,但是琼瑶剧改编成电影后妖孽一般大赚特赚,一部都没有亏本!
    古龙在在1980年的年初,忽然想要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也是被琼瑶这个成功的案例所刺激到了。
    “恩,我举例琼瑶,并不是说她的稿费本身!琼瑶的小说出版,每年也不过是赚100万港币,不客气的说,我一个月的稿费比得过她一年!”张少杰笑了笑。
    刚刚张少杰举例琼瑶,两人以为张少杰肯定是赞赏琼瑶的。没有想到,转眼间,张少杰就自恋的谈自己稿酬远超过琼瑶。当然,他们都知道,这并不是张少杰的目的。
    金庸、沈宝新也不由微笑,好奇的听闻张少杰下一步要讲什么。
    果然,张少杰笑道:“琼瑶如果仅仅是一年赚100万港元的稿酬,我也不会重视她。哪怕她的稿酬一年有400万港元,比倪匡高,我也不会佩服她。但是,我之所以佩服她,是因为她是首个大胆的以自己写的小说,投资拍电影,从73年琼瑶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以来,她恐怕的台湾最高产的电影公司了。短短的7年时间拍了200部电影,平均每年30部,几乎是能够和嘉禾的电影产量相比!她的电影投资成本是多少?——平均每部电影投资大约50万新台币,票房呢?平均每部的电影能够有300万新台币的票房!除去院线发行的费用之外,她一部电影能赚100万新台币”
    沈宝新不屑道:“平均300万新台币的票房,也不过是10万名观众观赏!香港的二流电影,也是有几十万观众的!盈利100万新台币?换成港元才多少?才25万港元!”
    张少杰笑道:“问题是,一部电影赚25万港元,琼瑶一年拍30部电影,就是750万港元的利润了。况且,她的电影基本上是以琼瑶自己的小说为剧本改编,市场基本上稳定,上映后赚钱那是十拿九稳的!”
    沈宝新这才深思,想到现在明报一年的利润3000万港元,位列香港第一流的大报社。
    琼瑶一个作家,以自己的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一年能赚750万港元。如果多几个像琼瑶这样的作家,不要多——只要四五个,每年将小说拍成电影,那么就足以比明报集团几百名编辑、记者,上万名作者创造的价值更多了
    沈宝新顿时明白了张少杰的意思!
    金庸对于张少杰的说辞,也是感触颇深,港台影视改编赚钱第一人当属琼瑶!
    这个年代,金庸剧改编还不像后来那么具有影响力,金庸的作品影视改编的高潮,主要是80年代中期之后,金庸小说被内地市场拥有数亿计读者,金庸剧才开始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后劲!尤其是83版《射雕》电视剧之后,金庸的影视剧每年开始和《西游记》、《还珠格格》、《包青天》一般,成为了每年暑假必不可少的节目。事实上,在60年代,金庸的小说,就基本上都拍过电影了。
    只不过,这个年代的电影技术,以及拍摄理念的限制。金庸的小说韵味,不能表达出来。所以,金庸剧在83年之前,影视改编完全不如古龙剧那么的成功!
    但是,金庸剧票房不如古龙剧,但是在票房上,也不逊色琼瑶剧。
    这个年代,金庸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是极奇迹一般,十拿九稳赚钱的!
    张少杰说道:“明报的报纸发行出版主业,可以说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报纸的发行量增长,是有限的。利润的增长,也不过是随着香港经济一年比一年好,商业公司付出的广告费逐年增加。实际上,公司的主业已经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了!现在,有多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是很多的国际传媒公司的做法,就是不断在海外各国设立新的报社,新的分公司,推出其他的语言版本报纸,不过,这条路我看还是不太靠谱!因为——世界第一成熟的报纸出版市场的曰本和美国!近代以来,曰本政斧的国策,就是要大力提倡国民看报纸、看新闻,来开启民智。所以,曰本报纸发行量是全世界最夸张的,大多数的曰本成年人,都订购几份报纸,上班之前的空闲时间,基本上在读报纸上度过!但是,曰本的报纸基本就是《读卖新闻》、《朝曰新闻》、《每曰新闻》、《经济新闻》、《中曰新闻》等等发行量达到千万份的巨头垄断,外国的报纸在曰本基本上不会有生存空间!美国的也是差不多,主要是被一些发行量数几百万份的大报社垄断市场!其他的人口少,报纸消费较低的亚洲各国,如果想要经营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那都是需要做好亏损十年以上的心理准备”
    沈宝新点头道:“大规模的海外扩张,确实不可行!发达国家市场饱和,发展中国家短期内又很难赚钱!《明报》没有那些国际传媒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