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九重紫 >

第212部分

九重紫-第212部分

小说: 九重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五听了有些跑神。

从前英国公府和颐志堂没有分家的时候,钟大掌柜每年从广东来京都对帐。都会给他们这些丫鬟、小厮带点小东西,就是在东大街的当铺里,也能当一两银子。可自从颐志堂的人不和英国公府的人在一个锅里吃饭以后,他们再也看不到钟大掌柜的东西了。

都便宜颐志堂里的那帮东西了!

他又妒又羡。想到有一年,吕正拿了二百两银子托种秉祥拿去广东去入股,到了第二年,二百两银子变成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他看着,当时就动了心,只是手里没有银子。也不过是垂涎一番罢了。可现在……昨天跟着国公爷去醉仙楼应酬,那个总兵赏了自己五两银了;前两天国公爷要吃麻芝糕,他跑了趟脚,落了二钱银子……他这才能服侍了国公爷七、八天而已,手里已经有十来两银子。虽然比不上吕正,可也不算少了,不如也托了钟秉祥去入那个什么股好了。

只是不知道种秉祥现在还愿不愿帮这个忙?

他思忖着,去了宋宜春那里:“世子爷正和广东十三行的钟大掌柜对帐,其他田庄的庄头也都到了。虽说不知道颐志堂今年的收益如何,可世子爷高兴的很,昨天还请了钟大掌柜等人在醉仙楼喝酒。”

宋宜春正和天津卫的庄头说话:“屯口的山林去年都有两千两银子的收益。怎么今年只有八百两?”

听了曾五的话,他心里腾地升起一团火,而且还止不住地蹭蹭往上直冒。

他拿起帕本就砸在了天津卫庄头的脑袋上:“蠢货,问你话也不会答。要你干什么?”

突然一下,把天津卫的庄头吓得腿如筛糠,扑通一声就跪了下去:“国公爷息怒,去年风调雨顺。今年夏天刮大风,有些树被吹得连根拔起——今年的树没有去年的多。收益也就没有去年的多。”

凭什么他的山林就刮大风,宋墨的十三行就风平波静,一年四季连个龙卷风也没有。

宋宜春脸上铁青铁青的,眼角的余光却无意间从陶器重脸上瞥过——陶器重眼底闪过一丝惊讶。宋宜春本是多疑之人,看着心中一突,张嘴就喊着“来人”,指了天津卫的庄头,“把我给这个满口胡言的东西拖下去重打二十大板,我看他说不说真话!”

天津卫的庄头一听,全身都软在了地上,哭着喊着叫“饶命”:“不是大风,是小的想在国公爷面前讨好,去年把能卖的树都卖了,今年只剩下些小树苗,卖不出价来……我没说谎,国公爷要是不相信,可以问刘大,他最清楚不过了。”

刘大是天津卫从前的庄头,宋宜春不满意天津卫的收益,贴身的小厮就推荐了自己的表哥,他看着这人说得头头是道,就让他换了刘大……没想到却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

他气得人发抖,上前就踹了那庄头几脚:“给我滚!再也别让我看见你!”

庄头跌跌撞撞地爬了起来,满脸惊恐地往外跑。

陶器重不由轻轻地咳了一声。

宋宜春醒悟过来,忙叫身边服侍的:“把那家伙给我丢到柴房里去,不把账目交待清楚了,就直接送衙门。”

候在护外的几个护卫一拥而上,把庄头给拖走了。

曾五看得直缩肩膀。

宋宜春也没有了继续对账的心情,挥挥手,把人都赶走了。

国公爷说风就是雨,他得趁还在国公爷身边的时候攒点银子才行,就算是落魄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

曾五想了想,叫了个心腹的小厮:“你去看看钟大掌柜在干什么?”

小厮悄然而去。晌午的时候来给他回话:“钟大掌柜的事都完了,每天只在偏厅里和人说话聊天,世子爷在和几个田庄的庄头对账。”

曾五决定现在就去见钟秉祥,如果等到晚上,可能人没有见着,自己却被颐志堂的人五花大绑地交给了国公爷。

颐志堂的门房似笑非笑地将他拦在了门口:“曾五爷这是找谁呢?我们帮您通报一声吧?您可是贵客!”

曾五可不敢在颐志堂门房面前摆谱,谄媚地笑道:“看哥哥说的,我算什么贵客,不过是个在国公爷面前跑腿的……”他好说说了一大筐,见那门房神色微霁,这才说明了来意。

门房的正准备跟他通禀。就看见钟秉祥和陈曲水说笑着朝这边走来。

曾五眼珠子都差点掉下来。

他下意识的就想躲开,急急地说了句:“既然钟大掌柜有客,那我等会再说。”然后就一溜烟地跑了。

可当他转过树林里,立刻打住了脚步,想也没想,钻进了树林。

透过人高的灌木丛,曾五看见钟秉祥和陈曲水站在颐志堂大门的台阶上,朝着他跑开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又笑吟吟地说起话来。

不一会。有马车驶了进来。

马车上下来一个二十岁样子的青年男子。

钟秉祥和陈曲水看见,迎了上去。

陈曲水给钟秉祥引荐那青年男子。

青年男子恭敬地给钟秉祥行礼。

钟秉祥忙携了那男子,笑着和陈曲水说着什么。

青年男子的身后的马车上跳下五、六个小厮,抬下好几口香樟木箱子。

陈曲水、钟秉祥和那青年男子朝颐志堂走去。

几个小厮抬在箱子跟在后面。

一行人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颐志堂的侧门。

曾五眼睛珠子飞快地转着,他抄了条小路出了英国公府。装着刚从外面进来的样子靠近了停在颐志堂旁的马车,好奇地问正在给马顺毛的马车夫:“咦,你们是哪个府的?怎么停在这里?”

马车夫说着一口方言:“我们是从真定来的。赵掌柜吩咐歇在这里的。”

真定?

夫人的娘家!

曾五想到窦昭陪嫁的那两箱子银票,再想到那抬进去的几箱子,不禁哆嗦起来,还想再问,却看见颐志堂的门房提着个茶壶拿着个茶杯朝这边走过来。他忙支吾了两声,钻进了旁边的树林,横冲直撞地跑进了樨香院的花厅。

“国公爷,国公爷。”他故作咋咋呼呼地喊道,“我看见颐志堂来客人了!”

宋宜春愠道:“喊什么喊?一点规矩也没有。”

曾五忙端色恭谨地行礼。

宋宜春这才道:“出了什么事?”

曾五上前几步,低声道:“国公爷,刚才我准备去打听打听颐志堂对账的事。谁知道从前住在颐志堂的那个陈先生带着钟大掌柜迎了个陌生的青年男子进去,那男子还带了好几口箱子过来。”

宋墨是被救走的。英国公府目前为止只有宋宜春、陶器重和常护卫知道。曾五只是觉得陈曲水的出现非常的突兀和诡异,并没有想到其他。

宋宜春神色聚变:“陈波和陈秉祥一起迎了个青年男子进去?”

曾五眼底飞逝过一丝狡黠,道“我也打听清楚了,那男子姓赵,是从真定来的,是夫人的娘家人……那几口箱子,是香樟木的箱子,就是用来放书,放银票确,防虫的香樟木箱子。”

宋宜春也想到了窦昭陪嫁的那两箱子银票。

他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窦家,到底想干什么?

宋宜春叫了陶器重过来。

陶器重头痛地道:“国公爷不如请了世子爷来问清楚——如果那几口箱子里装的是银票,以世子爷的为人,是不会否认的。如果我们人去打听,未必打听得到。”

什么叫“未必打听得到”?

宋宜春气得嘴都歪,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吩咐陶器重:“你去请了世子爷过来!”

这可真是谁出的主意谁去办!

陶器重苦笑。

钟秉祥却是从太师椅上跳了起来,指着花厅里的几口香樟木香子,张口结舌地道:“这,这是什么?”

第三百二十三章插曲

赵良璧道:“这是夫人名下的产业清单和这几年来的账册。”他然后对宋墨解释道,“三老爷带着我们是早上卯正时分进的城,先去了槐树胡同给二太夫人问安,用过午膳,去了静安寺胡同。七老爷的意思,是让我们在静安寺胡同对账。可三老爷说,夫人既然看得懂账册,这些产业又在夫人的名下,还是到英国公府来对账。有什么不清楚的,夫人也可以直接问三爷。就让我所清单、账册和随行的女眷都带了过来,并让我请世子爷和夫人示下,定个对账的日子。”

他有句话没有说。

除上了以上的缘由,三老爷和二太夫人商量在什么地方对账的时候,二太夫人还曾说过一句“也好给世子一个交待”的话。

他觉得这句话将二太夫人趋利避害表现的淋漓尽致,真是给夫人丢脸,所以他隐瞒下了这句话。

宋墨望着香樟木箱子上贴着的封条,微微一笑,道:“那就依三老爷所言,在颐志堂的花厅对账吧!”又道,“三老爷和三爷在哪里落脚?我和夫人是晚辈,理应前往拜见才是。”

赵良璧忙道:“三老爷和三爷都歇在了槐树胡同。”

也不知道今天晚上能不能睡得着!

宋墨在心里腹诽着,吩咐陈核去给槐树胡同下个贴子:“明天一早我就和夫人去拜见三老爷和三爷。”随后问,“夫人在干什么?跟夫人也禀一声,问问夫人的意思,什么时候对账好?”

陈核笑着应声而去,亲自去了内院禀告。

窦昭正接着段公义母亲的手说着话:“段师傅对我有救命之恩,您就像我的长辈一样,您能够安安心心地在颐志堂住上。我这心里才能落定。您可千万不要和我说那些客气话,吃穿用度上有什么不方便的,不习惯的,只管跟素心说,”她说着,喊了素心一声,向段老太太引荐自己身边的丫鬟,“她要是不在,您就找素兰,找甘露、素绢。让她们去办……”

“这可使不得!”段老太太忙站了起来,“怎么能劳动夫人身边的几位姐姐呢?”

“您老这样说就不对了,都是你的晚辈。有什么劳动不劳动的。”窦昭知道老年人离乡,都特别的不习惯。只有家里安稳了,那些护卫才可能真正安下心来帮她做事。

两人正说得高兴,陈核过来了。

他恭敬地把宋墨的话禀了窦昭。

窦昭想了想,道:“明天去拜见了三老爷和三爷。后天就开始对账吧!”

陈核笑着退了下去。

窦昭又和陈晓风等人家眷说了几句话,想着她们一路风尘地赶过来,都很疲倦了,亲自扶着段老太太出了垂花门。

段老太太见着儿子的时候不免感慨:“难怪你在京都的大师兄几次请到兵部做教头你都没有应答,夫人待人可真是有仁有义!”

段公义嘿嘿地笑。

段老太太就叮嘱他:“滴水之恩,当涌泉报之。你虽对夫人有恩。可当初夫人可是付了赏钱给你的,这些年又对你照顾以加,若说有恩。也相互抵消了。你切不可居功自傲、持恩以挟……”

说了一大通告诫他的话,听得段公义哭笑不得,连声称“好”,花了半天功夫才把母亲劝得去盥洗休息。

而窦昭送走了段老太太之后,换了件衣裳。见了赵良璧。

赵良璧先送上了崔姨奶奶和红姑给她做的衣裳鞋袜,说了崔姨奶奶的近况。这才将窦昭走后家里的琐事一一地告诉窦昭。

窦昭一边听,一边观察着素心。

她发现在自己和赵良璧说话的半个时辰里,素心给自己和赵良璧续了六次茶。

窦昭不由嘴角微翘,知道赵良璧晚上想在落脚在笔墨铺子,和崔十三,田富贵好好地聚一聚,窦昭没有留他,让素绢留下来值夜,就去安排宋墨的晚膳。

宋墨看着餐上有道香酥鸭,知道窦昭又下厨了,笑道:“让灶上的婆子做就是了,天气这么冷,小心冻了手。”

窦昭笑道:“她们哪有我做得好吃?”

“那倒是。”宋墨有些后悔。

他喜欢看窦昭围着他团团转的样子,就想着法子让窦昭服侍他。窦昭有一天做了这香酥鸭,他吃着好吃,第二天让灶上的婆子做了一次,却怎么吃也没有窦昭做得好吃,也就把这件事给放下了。谁知道窦昭却记在了心里,隔三岔五的让灶上做,又发现灶上做得没她好吃,教了厨娘几次,也不知道为什么,厨娘做出来的总是差点火候,窦昭也懒得找原因了,索性自己动手,兴致好的时候就给他做一次。

谁知道窦昭这么会照顾人,他只重点了一次菜,她就记在了心里。

宋墨暗暗嘀咕着,可心里却像块糖似的,怎么也化不开。

他挨着窦昭坐下,笑道:“大冬天的,总吃什么香酥鸭啊!做点米酒汤圆吃好了!”

窦昭挑了挑眉,斜睇着他:“你确定?”

宋墨一下子不敢确定了。

窦昭扑哧地笑:“你连驴打滚都不吃,你吃汤圆?”

宋墨噎住。

他只是不想让窦昭操劳,想换个做起来最简单的吃食,转移一下窦昭的视线。

窦昭咯咯笑,笑得像个孩子。

这个家伙,就是贴体人也弄得这么婉转。

不过,她从前好像也是这样的,以至于她的好意并不是人人都能体会的。

两世为人,让她多了几分坦荡,少了几分拘谨,她这才开始学会拒绝别人。

窦昭亲自给宋墨盛了碗汤,愉悦的笑意从眼底一直到心底,有着浓浓的暖意:“快喝汤,小心凉了不好喝了。”

宋墨闷头喝汤。

窦昭静静地吃饭,可不知怎地,眼睛就舍不开离开对面那个昳丽的少年,不时地抬起头来要看他一眼。心情就又像柳絮般地飞扬起来。

宋墨有些恼怒,瞪了她一眼。

窦昭又止不住地笑了起来。

“还笑,还笑。”宋墨恼羞成怒地去了书房。

一旁服侍他们吃饭的甘露吓得脸都白了。

“没事。”窦昭安慰了她几句,径直去洗漱了一番。

宋墨还在书房里。

难道真生气了?

窦昭寻思着,让甘露沏了壶毛尖,亲自端去了书房。

宋墨正歪在临窗的炕上看书,见窦昭端了茶进来,很是意外。

窦昭坐在了炕边,将茶递了过去,笑道:“还生气呢?”

宋墨一愣。旋即眼中闪过一丝不明的光彩,掀开了褡被,恶狠狠地道:“进来!陪我看书。我就原谅你!”

窦昭却怎么也感觉不到宋墨的恶意,反而觉得他有些色厉内荏。

她强忍着笑意,换了外面的褙子,温驯地躺在了他的臂弯,柔声问他:“看什么书呢?”

宋墨立刻把她裹得严严实实的。声音情不自禁地柔和了下来,道:“《文华大训》。免得皇上问起来,我一无所知。”

窦昭不由半支了身子,道:“纪家表哥好像参与了撰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