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九重紫 >

第28部分

九重紫-第28部分

小说: 九重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要紧的是嫁得远远的,”她嘱咐媒人,“也不要她的赎身银子,我们还倒送十两银子的嫁妆。”

这样好的事,媒人自己动了心:“我有个远房的亲戚,是个挑夫,在淮安漕运上谋生,刚死了老婆,若是能成,还有几封茶叶的谢礼。只是年纪有些大,有两个儿子……”

俞嬷嬷才不管那些,只要能把人远远地弄走,多的一句话没有问,就应了这门亲事:“我去跟七爷说一声。”

媒人欢天喜地坐在那里一面喝茶一面等着。

窦世英在鹤寿堂,俞嬷嬷赶过去的时候却被拦在了门外。

“老太爷正和七爷说事,”小厮与她小声地道。“吩咐了谁也不许打扰。”

俞嬷嬷就站在院子里等。

书房中,躺在醉翁椅上的窦铎像一下子老了十岁似的,疲倦而憔悴。

“万元,这次你一定要考个举人回来!”他手背搁在额头上。挡住了眼睛,低沉的声音里透着几分无奈和愤懑,“现在的窦家。已不是伯祖父当家时的窦家了,你想保住家业,就要争气。知道吗?”

窦世英直直地站在那里,没有作声。

窦铎猛地坐了起来,暴躁地大声喝斥道:“你到底听见了没有?”

“听见了。”窦世英平静地应着,问道:“王家的事,您准备怎么办?”

窦铎冷笑。森然地道:“这件事你不用管了,西窦有我,就不会任东窦搓圆捏扁!你只要安安心心地去参加乡试就行了。”然后大声道:“谁在外面当差?”

“是小的杜安。”

“你去请了王家的大爷过来。”

杜安应声而去。

窦铎回头对沉静地站在那里的儿子道:“你回去收拾行李吧,明天一早就启程去京都。”

窦世英恭敬地向父亲行了个礼,出了鹤寿堂。

俞嬷嬷急急地迎了上去。把去东府的事说了,最后道:“……六太太的意思,这样的人是留不得了,为着从前奶奶的名声,最好还是远远地嫁了。”

她怕再生波澜,把纪氏搬了出来。

窦世英错愕,半晌才道:“既然是六太太的意思,你就按着六太太的意思办吧!”

俞嬷嬷得了话,急急地去回了媒人。当天晚上就一副门板抬了玉簪出去。

而窦世英在原地呆立半天,吩咐身后的高升:“你去帮我收拾东西吧,我去趟六爷那里,看看寿姑。”

高升忙道:“那您早去早回,明天一大早还要祭拜祖先。”

窦世英点了点头,去了东府。

窦世横正在收拾要带到京都去的书卷。书房里有些狼藉,见窦世英过来,和窦世英到厅堂里坐下。

“寿姑和你六嫂去老二媳妇家串门去了,”他给窦世英倒了杯茶,道,“看时辰应该快回来了。”

窦世英轻轻地说了声“麻烦六嫂了”,端着茶盅沉默良久。

窦世横笑道:“怎么了?嫌家里烦?”

窦世英淡淡地一笑,答非所问地道:“六哥,诸家要退亲的时候,你为什么要给诸家说好话?”

窦世横有些意外,半是玩笑半是调侃地道:“你的名声已经够差的了,要是再被诸家退亲,以后恐怕找不到什么好媳妇了。”

窦世英听着想了想,突然展颜一笑,眉目舒展开来,如一副缓缓打开的画卷,有种自然写意的流畅与随意。

窦世横看着一愣,窦世英已抬了抬端着茶盅的手,笑道:“六哥,我敬你一杯。”

“哟!”窦世横压下心底的异样,笑道,“你这又是为哪一出?”

“就是想跟六哥说一声‘多谢’!”窦世英嘴角噙着笑,目光却认真又郑重,让窦世横微微有些惊讶,正想问他出了什么事,外面传来一阵嬉笑声。

“是寿姑回来了。”窦世横道,和窦世英一起出了耳房。

大红灯笼照得院子一片红彤彤的,一群丫鬟婆子簇拥着纪氏和窦昭走了进来,纪氏低着头,不知道和窦昭说了句什么,窦昭仰着脸,望着她咯咯地笑,耳边坠着的小小赤金丁香忽闪忽闪的,像夜空中忽明忽暗的星子般顽皮可爱。

窦世英鼻子一酸。

如果谷秋还活着……不知道有多高兴!

他不由蹲下身,张开手臂冲着窦昭喊了声“寿姑”。

窦昭抬头,看见剑眉星目的窦世英。

她静静地站在纪氏的身边,徐徐地喊了声“爹爹”。

窦世英的笑容僵在脸上,手臂仿佛托着千斤力,慢慢地垂落下来。

纪氏忙推了推窦昭,笑道:“你爹爹明天就要走了,他今天特意来看你的。”

窦昭佯装不懂。曲膝给窦世英行礼,脆生生地和父亲道别:“爹爹一路平安!”

窦世英失笑。

自己和一个孩子计较什么?

他笑着上前摸了摸女儿的头,笑道:“寿姑在六伯母这里,要听话。知道不?”

窦昭笑嘻嘻地点头。

窦世英给纪氏行礼:“寿姑就请六嫂多多费心了。”

纪氏忙还礼:“七叔客气了。寿姑乖巧懂事,我们都很喜欢。”

窦世英笑着告辞。

窦世横送他。

被窦世英拦住:“明天大家都要起早,就不用这么客气了。”

窦世横是个爽快人。笑着朝窦世英挥了挥手:“那我们明天见。”

和纪氏并肩而立,望着窦世英离开。

清风明月下,繁枝婆娑,窦世英的背景孤单而寂寥。

窦昭扭过头去,啪嗒啪嗒地跑进了内室。

※※※※※

高氏站在栖霞院东厢的台阶上,玉簪花浓郁的香味热烘烘地扑面而来,从正屋隐约传来庞氏娇滴滴的笑声。仿佛针尖刺在她的心上,是那么地令人难以忍受。

她顿时心浮气躁,忍不住在院子里打起转来。

自己怎么就和庞氏做了妯娌?

见过不要脸的,可从来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自己的脸都给庞氏丢光了。

想她从小到大行得端、走得正。不管什么时候都堂堂正正毫不畏惧,何曾像现在这样,走路都要看着脚尖……

高氏气呼呼地在庑廊前站定。

不管王知柄是怎么想的,反正她明天一早就回南洼,然后带着儿子去京都看望父亲,再也不趟这滩浑水。

王知柄丢得起这个脸,她可丢不起这个脸!

拿定了主意,她心中略微好受了些,就看见一个黑影从旁边的树林拐了过来。

她吓了一大跳。定睛一看,是丈夫王知柄。

他低着头,高一脚低一脚的,一副神不守舍的模样。

不知道窦家老太爷跟他说了些什么?

高氏思忖着,想到昨天自己劝王知柄不要住在窦家,随便到哪里窝一夜都行。王知柄不听,结果今天早膳的时候,窦家的丫鬟看他们的眼神就像他们是来打秋风的穷亲戚,她硬是一口气堵在胸口直到了下午才渐渐散去,高氏就不想理睬丈夫。

她转身回了厢房。

王知柄望着从半开的房门内泻出来的昏黄灯光,不由苦笑。

他何尝不知道他们住在这里言不正名不顺,可若是他不住在这里,庞氏没有人压着,谁知道还会做出什么泼皮事来?

也不知道这门亲事是谁做的媒人,这哪里是在给他们家做媒,这简直是在害他们家。

偏生他弟弟又懦弱无能,被这个弟媳掐得死死的,他一个做大伯子的,总不能越过弟弟去管弟媳吧?

王知柄头痛欲裂地进了屋。

高氏一句话也没有和王知柄说,默默地打了水给王知柄洗漱。

王知柄知道自家的事让妻子受了委屈,十分过意不去,拉了妻子衣袖,故作高深地道:“你知道窦老爷叫我去是为什么事吗?”

高氏敷衍地道:“什么事?”

“窦老爷问我,是想让爹做个名流青史的贤臣?还是想让爹做个昙花一现的诤臣?”

高氏骇然:“窦家老太爷都对您说了些什么?”

“说了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王知柄迟疑了片刻,把赵谷秋的死告诉了高氏。

高氏面白如雪,捂住胸口,嘴角微颤,好一会才颤颤巍巍地道:“会,会不会,弄错了?”却猛然间想起有一次婆婆说是故旧人家嫁女儿,没有钱随礼,不想去。还是她当时当了自己的一根金簪子才让王映雪去喝的喜酒……心里却已经信了几分,眼泪就忍不住扑扑落下来:“这是造的什么孽啊!”

“我也没有想到。”王知柄的眼睛也红了,“窦老太爷说,他要不是钦佩父亲的为人,是决不会让映雪进门的。原来只当是照顾旧识的女儿,却没想到惹出这样的祸事来。映雪想什么,窦老太爷清楚,可窦老太爷也说了,出了赵氏这件事,赵家是绝对不会答应扶正映雪的。你也知道,没有赵家的同意书,就算是窦家承认映雪,也是没有用的……”

不知道为什么,高氏听了这话脑海里却突然浮现出“祸水东引”这句话来。



第四十二章反应

第二天用过早膳,王知柄向窦铎告辞:“……家父只嘱咐我把妹妹接回去,有些事情还不知道,我要跟父亲说一声才好。”

在西北的那些年,王知柄不仅服侍父亲的饮食起居,尽了做儿子的责任,还帮着因在狱中倍受折磨而不能长时候伏案写字的父亲整理书籍,抄写邸报,书信旧友,把幕僚该做的事也做了,早就习惯了父亲交给他去办一件事,他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管把事情漂漂亮亮的完成就是了,而不是遇到困难就向父亲诉苦或是抱怨甚至是称功。

王映雪的事也是如此。

他以为虽有波折,但最终还是能把妹妹带回去。

可现在,事情早已偏离了方向,他已没有办法做决定。

窦铎笑道:“那是应该。”

亲自送王知柄到了门口。

转身却听到王知柄的小厮向王知柄低声禀着谁来了。

王知柄听了脸色微变,急匆匆往外走。

窦铎心中一动,悄声吩咐杜安:“你去看看!”

杜安应声而去。

过了约莫两炷香的功夫才回来禀道:“来的是王大人的一个随从,听那口音,好像是说王大人要到什么甘肃去做官了,让王大爷立刻启程前往西安……”

窦铎腾地一直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难道,皇上要开马市了?”他皱着眉头,望向了朝栖霞院。

与此同时,二太夫人也得到了消息。

她摩挲着手中的笺纸,沉思了半晌,叫了贴身的柳妈妈进来:“天天呆在家里也没意思,我们去六太太那里串串门。”

柳妈妈忙笑着应是。帮着二太夫人捯饬了一番,安排好近身服侍的丫鬟、婆子,扶二太夫人上了小竹轿,亲自打了把青绸桐油伞,去了纪氏那里。

纪氏正和王嬷嬷说着体己话:“……开马市有利有弊。曾阁老新晋。就算是有这样的打算,按理应该徐徐图之才是。否则一个不慎,就可能全盘皆输,未免太急了些。”又道。“不过这招也走得妙。人人都知道王大人是铁了心要开马市的。那些下面的人纵然反对,想到王大人的决心,想必也会思量一二,想很快就打开局面。还真就王大人不可。”

听说二太夫人过来了,两人都很意外。互相使了个眼神,纪氏带着王嬷嬷笑吟吟迎上前去。

二太夫人眼睛扫了一圈,笑道:“怎么不见寿姑?”

纪氏眼皮子微跳,笑道:“蕙哥儿已经开始学《论语》了,芷哥儿跟着我读了两天书,上学没几天,《三字经》已经快学完了,比起族学里同龄的孩子都要快很多,不免有些翘尾巴,我寻思着一时还好,长此以往,只会骄傲自满,得想个法子暗暗挫挫他们的锐气才行,”她说着,挽了二太夫人胳膊,“寿姑那里,不免有些照顾不过来,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看她先前跟着七叔每天练字,就找了本法帖,把她拘在家里练字,一来遵了西府那边的规矩,二来也免得她乱跑,碰到哪里或是撞到了哪里我没办法向七叔交待。”

二太夫人听得连连点头,把窦昭放到了一边,仔细地问起两个孙儿的学业来。

纪氏一边服侍二太夫人在厅堂坐下,一边把两个儿子在学堂的事讲给二太夫人听,把个二太夫人欢喜的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缝,不停地拍着纪氏的手:“都是你教是好,都是你教得好。”然后叹道,“我们窦家这么多的儿媳妇、孙媳妇,要说比你会说话的,有,要说比你会服侍丈夫、孩子的,有,可要说比你会管教孩子的,你若自谦是第二,却是没人敢自称是第一的!”说得纪氏满头冷汗,自己本想从这摊浑水里拔出来,不曾想三言两句的,又被太夫人绕了进去。心里明白的,知道太夫人这是给她搭台子,到时候了好把西府那边的孩子送到她身边教养,不知道的,还以为她自认为是江南名门之后,傲慢张狂,没有把窦家的这些媳妇、孙媳妇看在眼里。

若是以后两个儿子都比别人早早的就金榜提名了也就罢了,若是有哪家的儿子在蕙哥儿和芷哥儿之前中了进士,冷嘲热讽的话只怕听也听不完。

她一时间不知道婆婆这是在抬举她呢?还是要把她架在火上烤?

好在二太夫人并没有在这个话题上多打转,说是要去看看窦昭,由一大群人拥着去了书房。

窦昭坐在画案前练字,虽然有妥娘和采蓝帮着打扇,小脸还是红红的,鼻尖全是汗。

感觉到有人进来,她还是把最后一笔写完,这才抬头打量。

见是二太夫人,她笑着将笔交给了旁边服侍的小丫鬟海棠,由妥娘抱着下了太师椅,给二太夫人行了礼。

二太夫人呵呵地笑,对身的人道:“看这小人儿,这才跟着六太太过了几天,就规规矩矩的像个小大人似的了。”

旁边的人都跟着哈哈地笑。

纪氏的眼底闪过一丝无奈。

窦昭则似笑非笑地望着二太夫人。

前世,父亲懵懵懂懂地娶了王映雪,两家成了姻亲,五伯父为了得到王行宜的支持,成了王映雪在窦家最大的靠山,她成了个让人看了就不舒服的沙砾,她想平平安安地长大,最好别惹王映雪的眼,所以她被送到了山庄和祖母生活。这一世,王映雪成了父亲的妾室,五伯父为了让王行宜俯首,要利用她对付王映雪,她成了窦家的香馍馍,为了拿捏她,所以二太夫人要把她养在东府,养在眼前。

一生一死一念间,人生却颠了个个!

真是让人说不出来的可笑。

※※※※※

七月中旬,父亲和六伯父顺利抵达京都,各送了封平安信回来。

而远在延安府甘泉县的赵思,也接到了外甥女窦昭的一张纸条。

他气将纸条揉成了一团狠狠地丢在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