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工业为王 >

第3部分

工业为王-第3部分

小说: 工业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生之后,不知为何,付新的记忆变得特别好。这会儿,付新开始仔细回忆起中国的复合肥的历史来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东山省临沂革命老区的小镇上,发生了一场对于中国复合肥行业乃至中国化肥发展历史都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中国的化肥工业在这里急速地转了一个弯儿,改变了前行的方向。是“红日”,点燃了中国人对复合肥的激情梦想。

从1998年8月,东山红日年产量20万吨复合肥工程建成开工那天开始,中国复合肥产业拉开了技术创新大幕。那一年被业内称为“复合肥元年”。

1998年,中国的化肥产业还是单质肥的天下,在2956万吨的产量中,复混肥仅占15%左右,其中还有233。1万吨需要进口。依赖进口的日子并没有磨灭中国人对实现梦想的强烈渴望,中国化肥行业正酝酿着一场大变革。

王廷艾、李继进,作为硫酸钾型氮磷钾复合肥专利的主要发明人,曾是中国复合肥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发明的低温转化法生产硫酸钾复合肥技术,由于工艺流程简单合理、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被业内称为是硫基复合肥的里程碑,也正是这一技术的诞生和推广,使中国复合肥产业大踏步发展成为可能。

在“红日”的昭示下,更多的企业用技术挑战市场,实行引进与开发并举,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周期,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的复混肥行业从此开始向专业化、多元化、药肥化、长效化进军,在团粒型的基础上,向掺混型、料浆型、液体型、包膜(衣)型肥料方向发展。

硫基复合肥的诞生,再次演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科技推动生产力,再次验证了那位伟人的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技进步推动了中国复合肥行业的繁荣。

二十一世纪以后,在全国700多家复混肥料制造企业中,近90%采用的就是这项技术,这项技术一直到付新重生前,还影响着中国复合肥行业。

硫基复合肥生产技术的问世,成为了中国从一个复混肥纯进口国成为净出口国的重要因素。

真得难以想象,没有这项技术,中国的复合肥还要在这条行业发展必经之路上爬行多少年。也正是因为这项伟大的技术,王延艾和李继进被业界视为“中国硫酸钾复合肥行业的开山鼻祖”。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这项专利的发明人之一,在付新重生前那个时代的李继进,依然保持着对技术创新的执着。2001年,他又申请了“复合酸脱水催化生产二甲醚生产工艺”专利,解决了生产二甲醚过程中的世界难题。

李继进,作为东山久泰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他依然在用行动告诉人们:“创新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人类。”

一直到九八年,复合肥的序幕才在中国拉开,难怪,自己会不知道这回事,想必前世这事是不疾而终了吧,也难怪后来父亲站在那个位置一直到红星化工厂倒闭也没有升过,想必就是这件事影响的吧!

他付新,虽然主行业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但在其他方面,也不弱,要不然他的外号也不会有“全能王”一说,要不然他也不会“死在”研究有可能超越石墨烯的铋锑合金薄膜过程中。

但是,人,毕竟不是神,付新再全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懂得的。

特别是上辈子他年轻时挺叛逆,付振邦是化肥化工行业的专家,他就对化肥化工行业出自本能的有些不喜欢,年轻时不愿意学。

后来年纪大了,他自己做了父亲,终于懂得了当初父亲付振邦的苦心,按理说此时付新应该不会再抵触化肥化工这个行业了。

可是,好死不死,偏偏他付新是一名很重视环保的研究人员,化肥这种他认为是会污染环境的产物,依然有些本能的抵触。加上平时研究工作很忙,也没有时间去太多的去了解化肥化工这个行业,因此,付新对于化肥化工这个行业,算不得一个专家。

第六章私营企业

“娘,我去虎叔家借车子,去厂子里看看。”越想,付新越是觉得得赶紧去看看,复合肥这东西,现在去搞,实在是有些好高骛远,现在别说复合肥,就是单质肥,也是不够卖的,要不父亲所在的的厂子也不会那么牛气冲天。

“儿子!誒,你好歹先放下东西,吃个饭,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再去啊,你现在去,这么晚了,你到了乡里,也没出住去啊”李芳华看付新风风火火,还没踏进家门,就想放下东西往外跑,不禁有些不高兴了。

“这”付新这才想起,自己刚回来,还没进家门,这样做确实是过分了。

“好吧,娘,如果爹今天晚上没回来,我就明天一早去厂子里找找她,看看到底神什么样的技术攻关,需要这样没日没夜的”

只能感叹,这个时候,一般企业的保密性真心不怎么强,要是换了后世,一旦遇上技术攻关,别说前去探望,就是家里人想知道一点点东西,都不可能,全是含糊其词的回答。

当然,这种情况,也给了那些腐败分子可乘之机,什么出差啊,技术攻关啊,全是含糊其词,事实嘛,嘿嘿,自己脑补去。

付振邦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大付新,老二付旧,老三付文,老四付静,老五付武。

其中,一大一小就不对赘述了,说说另外三个吧。老二付旧,比付新小两岁。说实话,有时候名字真得会影响人,付新如果不是重生,一直就是个很叛逆的家伙,而付旧却如他的名字与复兴相反一样,他在家中,就是一个乖宝宝,人非常敦厚老实,现在在读初三,付新前世,再过几个月,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范中专,后来成为了一名老师。

老三付文,老四付静,这俩人是双胞胎,付文只不过比付静早出来几分钟,两人都比付新小了五岁。付振邦给他二人取名文静,就是不希望两人不会像付新那样,很不听话,可想付新有多混蛋,五岁就

名字虽然是这么取了,老四是随了名字,是个文静的女孩。老三却往了相反的方向发展,村子里住着一个无名老头,据说是是神枪“李书文”的记名弟子,没能继承李书文一手大枪绝学,但是李书文的一手八极拳,还是学得很精的,毕竟能被神枪李书文看中,就算是记名弟子,资质也不可能差到哪里去。付文五岁那年,付新听人说村里有这么一个高手,想去拜师,结果,付新师没拜成,反而成就了被他带去打酱油的付文。

当时付振邦是不大愿意儿子习武的,至于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付新就不知道了。

本来一被付振邦管教的十分文静的孩子,自此,就被这无名老头调教成了一名高手,至少,方圆十里之内的孩子,没人敢惹这付文。不过付文被师父调教的很有武德,从不敢随便出手。不过付文的文化成绩,实在不行,现在他十二岁,四年后,他被付振邦送入了军队,这小家伙,凭着一手好武艺,未来在军队是混出了头,肩膀上扛上了那颗金星。

夜,还没有深,只是这个时期,电视属于高档物,付新家里虽然收入不错,但还是买不起,想要看电视,就必须去村委会那儿,那里有一台电视机,也是东段村唯一的电视机。付新一家人吃完饭之后,并没有出门,因此并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这会儿,除了在乡里读初三,需要上晚自习的付旧没回来了之外,基本上都开始睡觉了。

晚上吃的食物,并没有后来那样的大鱼大肉,好好欢迎外归的游子。但也不是没有什么欢迎,这个时期物质不发达,肉属于好东西,家里买不起肉,也很难买到,买这东西,可是需要肉票的。

李芳华为了好好款待回家的儿子,特意拿出了两个珍藏的鸡蛋,做了一个韭菜炒蛋。这蛋,虽然在农村挺常见,但是,公社吃大锅饭的时期刚刚过去,而且鸡蛋可以卖给供销社换钱补贴家用,所以也不是能随便吃到,因此桌上多了一个韭菜炒蛋,这可让三个小家伙好好高兴了一阵子。

躺在床上,付新并没有睡着,刚刚吃晚饭的情形,让他有些心酸,他在想,自己是否应该用自己的知识,去赚点钱,不,是必须去赚钱。

还记得上辈子,自己唯一的妹妹,付静,就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吃好穿好,身子骨比较弱,导致在以后的日子,经常性的生病,烙下了很深的病根。以至于付静十八岁上高中那样,意外去世,这事情,曾经让付新一家人悲痛了好些日子。

这个历史,绝对不能再次上演,付新在心中暗暗决定,必须去想办法赚些钱,靠工资,家里的状况,恐怕改变不了多少。

只是怎么赚钱,付新很犯愁,先不说要赚钱,是需要本钱去投入的,自己身上拿点退役补贴金以及军功奖金,一也不够,二,恐怕这钱还得交到父亲手里去,不然他又会认为自己拿钱出去鬼混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场大动乱刚刚过去,改革开放才刚刚起步,国有企业都还在为那场动乱的清算茫然,更别说个体企业、私人企业了,这些,根本就没影。所以就算是有钱,也没处去找货源做生意啊。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遇到的挫折很多,私营企业,那要到1988年8月28日才有定义,这个时候,还是低调些好,枪打出头鸟,不是说说的。

付新清楚的记得,那一天,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了一个《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1998年8月28日,国统字〔1998〕200号),其中,第九条规定:“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从这开始,私营企业才真正有了定义,得到了法律的承认。

只是不干也不成啊,靠赚点小工资,能干出什么事来啊,想改变家里的历史,首先必须要有钱!

第七章要不要报警

第二天一大早,付新就跑到隔壁虎叔家借来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这时天才蒙蒙亮,虎叔刚好已经起床,正准备去田间看看。

农村的生活就是如此,每个家里的男人,都喜欢一大早去田间看看,看看水稻的长势,看看田里是否缺水,缺水就需要去找水灌溉。也许吧,这些作物,是一家人生存的根本,所以每个农民都喜欢将其看作宝贝,生怕出一点点小小的事故。

家里的弟弟妹妹们还没有起床,付新也没有去打扰他们,虽然说,这个时期,很多农村的孩子,几岁就要帮家里做事,一大早,基本上家里的大人都会去田间走走看看,或者劳作,所以几岁的孩子就需要一早起来煮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不过付新家却不必这样,因为付振邦是赚工资的,家里的生活也过得去,加上李芳华这个极度溺爱孩子的农村妇女在,所以一大早,通常李芳华是不会出去的,要出去,也是在菜园子里找点新鲜的蔬菜。

付振邦虽然是赚工资的,可是他一人的工资,也不够一家人的开销,所以,付新家里面分到的田地,并没有租出去,并且由于付振邦是赚工资的,分到的田地并不多,几亩地而已。因此,付新家的农活并不多,通常是付振邦在家时,一大早出去走走看看,付振邦上班去了,就是李芳华在照看,这几天,虽然付振邦厂里在进行技术攻关,付振邦没在家,可是缺了这几个早上,田间的作物又不会大变样。

走进厨房,李芳华正咳嗽着在灶台前烧柴火,锅里,一阵阵米饭的香气扑鼻而来。其实这会儿,米饭还远远没有熟,还只是在锅里煮,等煮到半熟之后,还需要捞出来,放到甄子上蒸熟,一家人一天的主食,就在这了。

甄子这东西,外部略像木桶,但底部为竹篾编成的向内、向上略拱的圆锥,因此有许多小孔,放于鬲、或锅上蒸食物。其大小不定,因需求不同而改变。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各地区的甑子外形各不相同,但以圆柱形最为常见。

甄子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甑盖、甑身、甑底。

甑底是可透气的木板做成,木板间留有空隙,是为了让水蒸气能透过空隙,将米饭蒸熟,甑底一般在甑子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地方,但一定不能和甑身底部对齐,否则饭将浸泡在水里;

甑身是一个类似于木桶样式的圆柱体,由于经常在水里蒸煮,再加上空气冷热变化,甑身易松动,所以需要竹条或铁丝在甑身中间处将其捆绑紧,若使用了正确的方式仍不能将米饭蒸熟,则可能是甑身松动在蒸饭时漏气了;

甑盖是用木头做的盖子,一般不易损坏。

甄子,在将来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世界,这东西,除了少数偏远的山区和一些比较高档的饭店或农家乐,已经很难见到了,基本上每家每户,都用上了电饭煲。

可人们何尝知道,用甄子做出来的米饭,远比电饭煲蒸出来香甜。这点可以从一些高档饭店用甄子做米饭看出。但也不可否认,想要米饭香甜,必须得付出更多,用甄子做饭,确实要远比电饭煲蒸饭麻烦。

见母亲还在忙碌,离这米饭蒸熟,也还需要半个多小时,付新也就打算不到家吃早饭了,招呼了一声,付新就骑上门口的自行车,直奔红星化肥厂而去。

车速很快,因为付新也不知道,去晚了,工厂开工了,是否还能进得去找到父亲。虽然父亲是副厂长,自己也认识那门卫,可两年时间已过,谁知道会不会换门卫,更何况这个时候父亲他们在技术攻关,谁知道能不能进去打扰。尽管这个时候管理很松,人们对产权意识也不是很高。

穿梭在蜿蜒的山路上,看着太阳渐渐地抬起了头,付新此时,可一点也没有欣赏沿途的风景的意思,赶紧的,加把力,还是抓紧时间去红星化肥厂要紧。

“喂!喂!前面的同志,让让,我没有刹车!”

这时,付新见前面有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正慢悠悠地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朝前行进,立马吓了一大跳,车子刹车已坏,速度又这么快,又是下坡,赶紧朝前叫到。

“啊!”危急关头,有些人能立马作出判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