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材料帝国 >

第129部分

材料帝国-第129部分

小说: 材料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一刹那的时间里,柳耀忠想到了无数种可能性,其中绝大多数都与欺骗、利诱等词汇相关。可是他想破脑子,也猜不透秦海能够使什么样的骗术,再说了,他们东耀厂现在已是破产边缘,秦海要行骗也犯不着找他们这样的倒霉蛋吧?(未完待续。。)
  ps:  今天第二更到了,啥也不说了,我继续码字,大家搜搜票仓,看看有没有漏网的月票,给本书投上三五十张的……


第二百零二章 何必找我们呢

  秦海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把柳、周二人的胃口钓起来了,他们虽然患得患失,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猫腻,但另一方面也被这个方案所吸引,因为这个方案几乎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东耀厂已经没有了流动资金,再加上仪表公司的业务受挫,其实厂子已经是岌岌可危,就算能够再找到几桩业务支撑下去,自身的造血能力要恢复起来起码也需要几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愿意给他们找到一个好的发展方向,而且提供资金支持,他们是没理由拒绝的。
  有了这种自信,秦海的态度便非常坦然了,他淡淡地笑着说道:“柳厂长这话说得太轻松了,我愿意投入二三十万的资金不错,但失败了怎么可能会无所谓呢?”
  周东屹沉声道:“我可不敢打包票,说投入这些资金之后,一定能够开发出符合你们要求的技术。”
  “你有几成把握?”秦海问道。
  周东屹想了想,说到:“八成,或者九成。”
  “如果我提供30万的研究资金,你打算怎么做?”秦海又问道。
  周东屹道:“我的思路与秦秘书你刚才说的思路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利用氯化聚乙烯来对聚氯乙烯进行改性。我的实验步骤大致是用不同规格和不同比例的氯化聚乙烯来对聚氯乙烯进行掺混改性,摸索其规律,最终找到最好的配方和加工工艺。”
  “如果是这样,那我估计你成功的概率只有五成。”秦海道。
  “为什么?”周东屹不服气地问道,“我并不是漫无目标地进行实验,我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会根据每次实验的结果来进行修正,所以我相信成功的概率会在八成以上。”
  秦海道:“因为你的方向是有偏的。单纯使用氯化聚乙烯来进行改性。无法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性能要求,必须在氯化改性之外,再用接枝改性的方法,利用接枝共聚物的性能来提高底材性能。你如果想不到这一点,前面的实验可能全是白费的。”
  “接枝改性!”周东屹差点把眼镜都惊得掉在地上了。秦海说的接枝,是一种对高分子材料进行化学改性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在原来的高分子材料上嫁接另外的一种材料,使之具有不同的性能。周东屹当然知道这种改性方法,但他没想过要用这种方法来改善聚氯乙烯的性能,而是把注意力一味集中于氯化改性上了。
  “你能不能说说看,用什么共聚物来做接枝?”周东屹问道,他想知道秦海到底是不是真的了解这项技术,或者只是搬弄几个词汇来唬人。
  秦海笑道:“你这算不算是套取我的核心技术啊?”
  周东屹有些脸红,他支吾道:“接枝改性这种方法,我倒是知道。但没想好用什么样的共聚物……如果再考虑共聚物的选择,整个实验就更复杂了,我担心再追加二三十万都解决不了。”
  秦海道:“算了,既然要合作,我也索性表示一点诚意吧。我选择的接枝物是聚丙烯酸酯,周工是行家,可以考虑一个这个思路对不对。”
  “聚丙烯酸酯?”周东屹重复了一句,然后猛地推了一下自己轮椅的轮子。一下子扑到实验台前。蒋巧云原本站在他身后扶着轮椅,轮椅这一动。让蒋巧云差点摔了个跟头。周东屹头也没抬地说了声“对不起”,然后便抄起实验台上的纸和笔刷刷刷地写起分子式来了,一大堆六边形的古怪符号迅速铺满了纸面。
  “真是牛人!”夏扬杰情不自禁地赞道,他看得出周东屹是在对新型聚合材料的性能进行理论计算。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他一时也看不出来,但周东屹那份娴熟的程度。足以让化工系那些教授们汗颜了。
  他不知道,周东屹为了节省实验经费,每次做实验之前都要自己先用理论算一算,然后再做实验,拿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对照。以便修正理论上的偏误。长年累月这样做下来,周东屹的理论计算水平也就达到了一个令人恐怖的程度,这不是那种实验经验丰富的教授们能够比肩的。
  “原来如此!”
  周东屹足足写了三大张白纸的公式,然后把笔一扔,兴奋地喊了起来:“我昨天晚上怎么也想不明白这种改性材料怎么能够保证尺寸稳定性和表面光泽,原来奥妙在接枝上!秦秘书,你可真是太了不起了!”
  听到周东屹这一声喊,柳耀忠的脸一下子变得红白不定,他凑上前去,小声地对周东屹问道:“东屹,怎么,你觉得秦秘书这个路子是对的?”
  “完全可行!”周东屹脸上泛着光芒,他对秦海说道:“秦秘书,经你这样一提醒,我明白了,如果照我原来的方案去做,的确最多只有五成的把握,而且这还取决于我能不能在关键的时候想到接枝这个办法。现在你把这个关键点说出来,我敢说,至少有九成的把握,至于可能是九成九,剩下1%嘛,哈哈哈,那就是运气的成分了。”
  柳耀忠明显没有周东屹那样高兴,相反,他还有些郁闷。他拍了拍周东屹的手,说道:“东屹,如果真像你说的这样,秦秘书其实已经掌握这项技术了,那还需要咱们干什么?”
  一句话,像是给了周东屹兜头一瓢凉水,他一下子从一个技术痴回到了一个商业合伙人的角色,刚才绽放的笑容顿时就僵化在他脸上了,他看着秦海,说道:“是啊,秦秘书,这么说来,你们已经掌握这项技术了?那还要我们干什么呢?”
  秦海道:“我接出的只是一个思路,要找到正确的工艺,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就算用聚丙烯酸酯进行接枝,具体用哪一种,比例如何,也是需要进行反复实验才能确定的。这些不正是周工的拿手好戏吗?”
  周东屹沮丧地摇着头说:“你们都已经研究到这种程度了,具体的工艺只要找大学里的老师随便做几个实验就可以解决了,何必找我们呢?”
  秦海笑道:“找大学里的老师来做,做出来的成果算谁的?用聚丙烯酸酯进行接枝共聚,是我的创意,而不是国产化办的知识。我没理由白白把这个创意奉献出去啊。”
  “呃……我还是回避一下吧。”夏扬杰再次提出了申请,秦海这话说得太赤果果了,夏扬杰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外人,不应该知道这样的事情。
  秦海道:“老夏,我既然敢在你面前说,自然就不怕你知道。我正需要你做一个见证呢,证明我并没有假公济私,我完全是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钱,做合法的事情。这一点。未来你可以向杨主任说明的。”
  “我可不敢保证杨主任会支持你这种作法。”夏扬杰嘀咕道。
  秦海道:“没事,我是征得了杨主任同意的,当然,对无关的人,就不必提起了,以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议论。”
  “那是,我知道的。”夏扬杰赶紧点头,他知道杨新宇对秦海颇为欣赏。如果这件事是杨新宇认可的,那他也无话可说。至于说秦海这样做是对是错。夏扬杰也想不明白,从制度上说,好像有点不妥。但细想想,人家秦海也没占公家的便宜,为什么不行呢?
  柳耀忠这会工夫却是把事情给想明白了,虽然他不知道秦海从什么地方能够弄到几十万块钱。但秦海意向中的运作方式,他却是明白的。如果由秦海出钱,再加上国产化办这个平台,还有他贡献的什么接枝的思想,那么这桩买卖几乎就是稳赚不赔的。
  按照秦海此前所说。一套导线套的利润有10元,一年国产化办的订货是10万套,这就有100万的利润。与生产厂家之间的分配比例,秦海并没有说明,但柳耀忠相信,这个比例应当是不错的,因为秦海作为局内人,不可能做赔本的买卖。自己这边贡献的只是周东屹的智慧,收获的却是与秦海平分的利润,这样的生意,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啊。
  不过,一个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照这个方案,周东屹才是秦海感兴趣的对象,自己以及东耀厂,又有什么价值呢?
  没等柳耀忠发问,秦海已经替他解开了这个疙瘩:
  “柳厂长,周工,我提出的方案,你们思考一下。如果可行的话,我的打算是这样,我出资30万,你们则以东耀厂入股,咱们双方成立一家新的公司,股权各占一半。这家总公司的业务,就是研发汽车用树脂产品。东耀厂原来的业务要逐渐退出,未来就成为实验车间,专门负责有关实验材料试制、测试等业务。至于公司的负责人,还是由柳厂长来担任,你们觉得如何?”
  “这……”柳耀忠和周东屹不知道说啥好了,东耀厂现有的全部资产加起来,也不到30万,秦海拿出30万,还提供了技术,占一半股份,已经算是很厚道了。
  最关键的是,在他们俩看来,秦海根本没必要与他们合作,有30万元的初始投入,再加上对改性材料的成熟研究思路,秦海完全可以自立门户,把这项技术开发出来。现在秦海提出要与他们合作,莫非是同情心泛滥,异或就是钱多得没地方扔了?(未完待续。。)
  ps:  第三更到了。看到书评区有同学批评说更新太慢,橙子还是郑重解释一下,作为一个兼职写手,的确没法保证一日三更五更,但开书以来,橙子多数时候都是一日两更的,偶尔有遗漏,也会赶紧补更。这个月因为俗事太多,欠了几更,橙子正在抓紧码字补上。说这么多,其实……嘿嘿,就是想问问大家还有月票不。


第二百零三章 人才难得

  秦海心里的算法,与柳耀忠、周东屹二人却有所不同。东耀厂有许多他所需要的东西,对他而言,远比30万元资金要贵重得多。
  首先一点,就是东耀厂现有的这套实验和生产体系,包括内部的管理制度。要重建一套这样的体系,也许花钱不多,但花费的心思可不会少。东耀厂原来是科研为生产服务,现在颠倒过来,让生产为科研服务,以实验室为中心,把原来的生产车间变成实验室的附属测试车间,就可以实现一个华丽的转型,把一家生产厂变成一家技术服务公司。
  柳耀忠和周东屹对东耀厂的资产估价很低,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厂子所占的土地价值计算在内。秦海明白,再过几年,想在浦江市郊租到一片这样大的厂区,没有300万也下不来。如果再过十几二十年,说不定这块地就要价值3000万,甚至3亿了。
  秦海看中的其次因素,则是柳耀忠和周东屹这两个人才。周东屹的技术是足够过硬的,只要加上秦海的金手指,周东屹完全能够胜任许多新材料的研发,是一个难得的实验室负责人。至于柳耀忠,做了这么多年企业,经营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可以担当起公司法人这样一个角色。
  秦海打算办一家科技服务公司,但他不可能亲自去从事公司的管理,一来是他没有这么多时间,二来则是因为他还在国产化办工作,自己的身份也不适合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有了柳耀忠在前面撑着,他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当个幕后老板了。
  柳耀忠和周东屹也许并不是最优秀的人才,但以秦海现在的地位,能够笼络到这样两个人与自己合作。已经非常不错了。再说,天底下也没有天生就能够成为商业巨擘的人,借以时日,谁敢保证柳耀忠不会是中国的乔布斯呢?
  至于说50%的股权,秦海是轻轻松松让出去的。东耀厂毕竟是柳、周二人花了五年心血建起来的,他如果想以10%或者更少的股权吃下来。恐怕这二位也不会接受。再说,如果不给他们两个留下50%的股权,他们又有什么动力去努力拼搏呢?
  秦海与人合作,从来都不计较股权的得失,因为在他的总体构想中,每一个合作企业都不过是他庞大材料帝国的一个小部分。他的想法是要与数以百计的企业进行合作,具体到每家企业上,他占有的股权并不大,但放到宏观视野之下。就可以发现他一个人独占了五成天下,而其余的成百上千的合作者,每人拥有的部分是微乎其微的。
  这样的想法,秦海当然是不会说出来的,他相信,日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柳耀忠和周东屹即使发现了自己只是秦海的合作者之一,也不会对他心存怨恨。而是会保持现在这种感激之心。因为秦海是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向他们伸出了援手。而且开出来的条件是非常厚道的。
  “秦秘书,你说的30万投资,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投进来呢?”柳耀忠开始关心实质性的问题了。
  秦海道:“只要二位同意我的合作条件,我会以现金的方式投进来。”
  “那么,资金的使用,由谁决定呢?”柳耀忠又问道。
  秦海道:“我没有时间管具体的事情。所以,我希望资金的使用和研发进程都完全由你们二位决定。我相信,柳厂长是成熟的企业家,周工也是有经验的工程师,这些钱不会被乱用的。”
  “但是……”周东屹欲言又止。有些不好听的话,他实在说不出来。
  蒋巧云倒是与周东屹心有灵犀,她替丈夫把话说出来了:“秦秘书,你就不怕我们把钱私吞了?”
  蒋巧云的话有些唐突,但问题却是很现实的。大家萍水相逢,没有任何瓜葛,秦海凭空投30万元资金进来,如果柳耀忠心术不正,找点理由把钱洗掉,秦海也是没什么办法追究的。蒋巧云要问的,就是秦海为什么会对他们如此放心,或者是不是秦海还有其他的监管手段。
  秦海哈哈一笑,说道:“既然要合作,起码的一点信任还是得有的吧?说难听点,30万元我还赔得起,如果是我看错了人,这些钱就权当是我付的学费了。”
  “秦秘书当真是做大事的人,我柳耀忠对天发誓,如果做了什么对不起秦秘书的事情,我全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