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第3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这趟出国,闹的动静可不小啊。”王鸿生让秦海在沙发上坐下,又亲自给秦海倒了一杯水,然后自己坐在侧面的单人沙发上,笑着对秦海说道。
秦海知道王鸿生说的是过滤膜的事情,便笑着回答道:“正好赶上了漏油事故,倒是一次难得的广告机会,我们当然要牢牢地抓住。我们的过滤膜把德国沃伦集团都比下去了,在欧洲也算是引起轰动了。”
“我听说连美国军方都找到你头上了。”王鸿生道。
“是啊,他们希望采购我们的过滤膜用于后勤补给,这件事我请示过冀老,他说不违反规定,所以我们就和他们签订了供货协议。”秦海解释道。
王鸿生倒没特别在意这个问题,当年的人们最多只是考虑到保密的需要,而不会想到向美军提供装备会不会提高对方的实力,毕竟双方的差距太大了。
“你们生产的过滤膜,在国内市场应当也有广泛的应用吧?”王鸿生问道。
秦海道:“是的,其实美军能够用这种过滤膜来作为海军和陆军的装备,我军也同样可以利用,这一点冀老已经跟我打过招呼了,我这两天还要和总后的同志谈谈这件事情。另外的一个大用途就是环保领域,我们生产的过滤膜能够用于过滤工业废水,我们希望能够在全国得到推广。”
王鸿生皱了皱眉头,说道:“你们提交过来的报告,我已经看过了。把工业废水经过过滤之后再排放到江河里去,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但是,这样会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恐怕很多企业会吃不消啊。你们的过滤膜价格不低,在废水处理中消耗量又很大,这样算下来,成本就控制不住了。”
秦海道:“王主任,我这次到计委来,正是想和您谈谈环保的事情。这些天,我在金塘和当地政府共同做了一些促进环保的工作,有些心得体会,想向您汇报一下。”
“是吗?说说看,是怎么回事。”王鸿生有些意外,金塘那边的事情毕竟还是太小了,根本不入王鸿生的法眼。他知道秦海在金塘呆了一段时间,却没想到是和环保有关。
秦海于是把在金塘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向王鸿生做了一个汇报,其中假称有中央领导要去视察的事情,也没有隐瞒。王鸿生听到此处,哈哈笑道:“小秦,你这可真算是假传圣旨了,到时候你怎么向金塘市的领导交代啊?”
秦海道:“其实,金塘的领导对此也是将信将疑,他们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借口来推动环保这件事,于是就假戏真做了。不过,王主任,我想向你私下里求个情,有没有可能真的请一位中央领导到金塘去走一走,一来是给金塘市一个交代,二来也是巩固一下金塘环保的成果,避免死灰复燃。”
“这个倒不困难。”王鸿生道,“金塘的80万吨乙烯项目在中央是挂了号的,好几位领导都表示愿意去为项目竣工剪彩,到时候肯定能够请到一位够份量的领导,至少不会让你在金塘的领导面前食言吧。”
“那我就放心了。”秦海笑了起来,“想不到我随口编出来的一个理由,还真的能够实现。”
王鸿生道:“如果你不嫌我的职位低,我倒是想抽时间到金塘去看看,看看你说的环保能做到什么程度。的确,咱们国家这些年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各地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了。如果金塘的成功经验能够复制到其他地方去,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十九章 又见杨新宇
秦海来见王鸿生,主要是例行公事地前来报个到。大秦集团虽然是民营企业,但也是全国排得上号的大型企业集团,尤其在钢铁生产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正在建设的80万吨乙烯更是全国最大的乙烯项目,所以王鸿生对大秦集团的事情一向比较关心。
除了公的一面之外,论私人感情,王鸿生与秦海也颇为亲近,经常会以长辈和前辈的身份给他一些指点。因此,秦海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王鸿生这里来坐坐,汇报一下工作,也聊聊对于国民经济以及技术发展的一些想法。
秦海对于环保问题的重视,给了王鸿生很大的启示。国家现在还很穷,从中央到地方,对于环保的关注都是让位于对经济发展的追求的。国家虽然在前几年已经颁布了环境保护法,也经常制订下发一些环保方面的政策措施,但除非是极其恶劣的环保事件,否则大多数时候各级政府都会对环保问题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沈传明是这样,贵如王鸿生这样的高级官员也是这样。
在王鸿生想来,秦海作为一名企业家,应当会对环保问题更加漠视,甚至采取抵触态度。毕竟如果国家要提高环保要求,拥有一批钢铁厂、化工厂、陶瓷厂的大秦集团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可是让王鸿生没有想到的是,秦海非但不排斥环保,还主动地推进环保工作,几乎是抢了政府的风头。
“你一个企业,怎么会对环保问题如此看重呢?”王鸿生不由得好奇地向秦海问道。
秦海道:“这是早晚都要做的事情。我们集团是搞材料的。各种材料的生产都属于污染工业,我不能等着别人戳我的脊梁骨了才来做环保的事情。”
“可是,这样一来,你们的生产成本不会提高吗?产品的竞争力会不会受到影响?”王鸿生问道。
秦海道:“要搞环保,企业的生产成本肯定会上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从国家的角度来说。现在省下一块钱的环保投入,日后恐怕要花十块钱才能消除污染的影响。这笔账,王主任应该能够算得过来的。”
“你说得对。”王鸿生郑重地点了点头,“这个问题我会认真地思考一下,然后以计委的名义向中央报一个文件。我们的确是需要未雨绸缪地对待环保问题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恢复环境的成本是非常大的,与其日后花大力气恢复环境,不如现在就把一些苗头控制住。”
“我要向您汇报的。主要也就是这个想法。”秦海说道。
“你这个小秦啊,每件事情都想到前面去了,真不简单。”王鸿生由衷地赞道。
说罢环保的话题,王鸿生又过问了一下曲武陶瓷公司方面的事,并询问秦海是否需要自己出面来干预一下超赛公司的事。秦海大摇其头,说道:“这个倒不必了,一个小混混而已,我还真没把他们放在心上。”
“这件事情的性质是非常恶劣的。尤其是还涉及到了日本企业,这简直就可以算得上是卖国了。”王鸿生严肃地说道。虽然此时中日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亲密的。各种宣传活动的主流都是宣扬中日友好,但作为经济一线的官员,王鸿生非常清楚日本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的刁钻,因此内心并不喜欢日本。听说王培超等人窃取曲武陶瓷公司的技术后,居然与日本人合作,王鸿生打心眼里感到愤怒。
秦海没想到王鸿生居然也有一些愤青情结。他呵呵笑道:“王主任,这件事您就别生气了,我离开曲武的时候,已经给他们布了一个局。他们如果不再伸手,那算他们幸运;如果他们还要继续搞名堂。那就对不起了,我会让他们栽一个大大的跟头。”
“是吗?”王鸿生来了兴趣,“说说看,你布了一个什么局?”
“这……”秦海面有难色,他的局实在是太简单了,一句话就能够说明白,也正因为此,他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虽然王鸿生绝对不是那种会告密的人,但保不齐老先生什么时候说漏了嘴,秦海的局就被破了。考虑到这一点,他决定还是不说出来为好。
“哈哈,对我还保密呢。”王鸿生看出了秦海的想法,他倒没因此而生气,只是笑了一声,便岔开了话题,说道:“算了,这事我就先不打听了,等到他们落到你的局里去再说吧。对了,我上次去中央开会的时候,碰上机械委的杨主任,他还问起你呢,好像是有事情想找你。怎么,你一直没有和他联系过?”
“是吗?”秦海一愣,他细想了想,好像自己是有一阵子没和杨新宇联系了,主要是因为自己忙着各种事情,而杨新宇也是日理万机,所以双方都没顾上和对方联系。杨新宇是有秦海的联系方法的,如果有急事,他自然会直接打秦海的手机,或者请大秦集团驻京办帮助联系。既然他没有这样做,想必也不是什么着急的事。不过,王鸿生提醒得很及时,秦海觉得自己也的确应当去拜访一下杨新宇了。
机械委和计委相距不远,都在三里河一带。秦海告别王鸿生,开车出了计委大院,转了个弯就到了机械委。走进机械委的大门,门卫居然还认识秦海,笑着上前打了个招呼道:“秦总,你又是来找杨主任的吧?”
秦海到机械委来过多次,好几次都是杨新宇亲自送出门的,门卫在感慨于领导对一个小年轻的重视之余,也就记住了秦海的姓名和长相,并且也了解到了这个年轻人的不俗背景。
“老张,今天是你值班啊?”秦海也笑着回应了一句。然后说道:“杨主任在委里吗?麻烦你问问,他有没有时间。”
“好的,秦总,你稍候。”门卫老张脸上始终保持着笑容,拿起值班电话,拨通了杨新宇的办公室。询问了一声之后,他放下电话,对秦海说道:“秦总,杨主任请你上去。”
“好的,多谢了。”秦海答应着,熟门熟路地顺着楼梯上了二楼,来到了杨新宇的办公室门前。
没等秦海敲门,门就自己开了,杨新宇笑着迎了出来。一边伸出双手与秦海握手,一边说道:“秦总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啊。”
“杨主任这是打算赶我走的意思啊,你这样说话,我还敢进你的门吗?”秦海也笑着回应道。他与杨新宇曾经有在浦江一同工作的经历,那时候杨新宇主管的浦桑汽车国产化办公室人数很少,领导和下属之间没什么距离,秦海作为杨新宇聘来的人才。在杨新宇面前更是没什么拘束。现在虽然时过境迁,杨新宇已经提升成了副部级干部。但秦海与他的忘年之交还是依然亲近。
两个人说笑着进了屋,杨新宇招呼秦海在沙发上坐下,自己也坐在了旁边。秘书对秦海也是颇为熟悉,知道此人是自己领导最赏识的人,因此不敢怠慢,赶紧拿出了杨新宇珍藏的好茶叶。给秦海沏了一杯茶,恭恭敬敬地放在了秦海面前的茶几上。
“你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到我这来了吧?怎么,最近公司的业务还顺利吗?”杨新宇随便地问着。
“公司的业务很顺利,我最近去了一趟法国,参加国际材料科学年会。后来又遇到法国海岸的漏油事故,去给他们帮了点忙。回国之后,听说曲武那边出了点事,于是在京城下了国际航班就直接飞曲武,接着又去了一趟金塘,现在才回来。”秦海简单地向杨新宇汇报了一遍自己的行程。
杨新宇问了几个细节,倒也没有多说什么,他知道这些事情都是秦海有能力应付的,不需要他这个政府官员过多参与。以他和秦海的关系,如果秦海遇到什么需要他帮忙的事情,肯定会主动开口的,既然秦海没有开口,想必也就没什么棘手之处了。
“其实,我一直有件事情想听听你的意见,你今天如果不过来,说不定过两天我也会和你联系的。”杨新宇说道。
“我刚从计委的王主任那里出来,我是听他说你有事要找我的。”秦海说道。
杨新宇笑道:“也就是说,如果他没说这事,你都不会到我这机械委来坐坐罗?”
“不是不是。”秦海赶紧否认,“不管有没有听说这件事,我都会来向杨主任汇报一下工作的。这么多年,我早就养成了习惯,两个月不听杨主任的指示,就浑身不自在,啥事也干不好……”
“你这家伙,什么时候学会拍马屁了!好的东西你怎么不学?”杨新宇爽朗地笑了起来,处在他的位置上,身边并不缺会拍马屁的人,但反而是一向不擅长拍马屁的秦海更受他的青睐。刚才秦海那番话,与其说是拍马屁,不如说是调侃,也只有秦海才敢和他这样随便。
“说正经的。”杨新宇笑过之后,换了一副正经的表情,说道:“我是有些事情想听听你的意见。这么多年,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重要的事情,如果不听听你小秦的意见,我就浑身不自在呢。”
第五百六十章 汽车发动机攻关
杨新宇这话,有三分是调侃,另外七分倒是出自于真心。他也是个技术干部出身,但要论对技术发展的敏感性和远见,是远远不及秦海的。早在浦桑汽车国产化工作时期,杨新宇就经常向秦海征求意见,这些年来,他向秦海求教的次数多达数十次,每一次都能够从秦海那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于是对秦海的依赖就越来越强了。
听到杨新宇这样说,秦海略略地谦虚了一句,然后便直奔主题,问道:“杨主任,是什么事情让你这样操心,说出来,看看我是不是能够帮你分担一点。”
“说起来倒是我的老本行,还是汽车的事情。”杨新宇说道。
“汽车?”秦海点了点头,“难怪,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搞汽车,倒也的确会让你这个大主任操心啊。”
90年代中期的中国汽车市场,用“诸侯林立”来形容也并不过份。继浦桑汽车引进项目取得成功之后,又有几家大型汽车企业通过合资方法,从国外引进了汽车生产技术,形成了几大合资汽车生产基地。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各省市都看中了汽车工业的广阔前景,纷纷申请建立自己的汽车企业,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
按计委和机械委原来的设想,国内并不需要建设太多的汽车企业,而是应当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少数几家企业,做大做强。然而,各省市在汽车产业上的决心是难以抵挡的。他们动用了所有的游说能力,向计委施压,迫使计委发放出一张又一张的汽车生产牌照,开始了一场汽车工业的跃进。
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不算晚,但因为中间有一段时间与国外隔绝,在技术上出现了断层。浦桑汽车引进项目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浦江汽车厂造了20年的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