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材料帝国 >

第651部分

材料帝国-第651部分

小说: 材料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艺,北溪能够成为浦桑汽车的重要配件生产基地,就是因为我们当初解决了大量的材料技术问题。”
  “你说的这些,我都同意。”柴培德应道。
  秦海继续说道:“材料科学的难度,在于一项技术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周期。一种新材料从提出概念到最终投产,可能需要经历数以万计的实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借助于高精度以及自动化的加工机床,我们能够很快地实现加工制造技术的升级。但材料技术的升级,却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没有任何捷径可循。”
  柴培德笑道:“我看到的情况怎么是恰好相反,某人说要解决什么材料问题,没几天就拿出成果来了,好像并没有什么积累嘛。”
  秦海的脸红了一下,他当然知道柴培德说的某人正是指他秦海,而他在材料技术上的这些逆天表现,其实都是靠着他这个穿越者的金手指。他支吾着说道:“我这边的事情,有些偶然性。其实我也是阴差阳错,得到一些启示,才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些比较快的成功。但这种模式是不可复制的,材料是一个广阔的领域,我不可能样样精通。凭运气能够赢得一时,但要赢得长久,还是要靠扎扎实实的积累。”
  “你这个态度是非常正确的。”柴培德评论道,“我一直担心,你少年得志,成功来得太容易,会导致你心浮气躁。现在看起来,你对于自己的成功看法还是比较客观的,这样我就放心了。”
  “谢谢柴省长的批评。”秦海摸着脑袋说道。他对于自己有多少斤两,还是看得清楚的。事实上,他的金手指还有不少可以施展的余地,要再做出十倍于此前的成就,也并非痴人说梦。但问题在于,他想要的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个足以傲视全球的材料帝国,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技术团队来作为支撑。打造这样一个团队,是需要时间和金钱的。
  “你继续说你的想法吧。”柴培德说道。
  秦海道:“综合我上面说的那些,我认为,我们国家要想成为一个工业强国,在材料学的研究上就不能有任何耽搁,必须从现在做起,而且是全力以赴地去做。然而,我这一次去京城,了解到的情况却令人担忧……”
  接着,他就把陈贺千向他讲起过的情况以及自己亲眼目睹的情况向柴培德一五一十做了一个介绍,最后说道:“咱们国家现在还处于经济困难的时期,各项投入都无法保障,这一点我完全能够理解。为了保留住这些珍贵的材料学人才,不丧失宝贵的机遇,我打算把他们都集中到安河来,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科研工作,把中国的材料科学体系支撑起来。”
  “这个想法非常好!”柴培德赞道,“国家需要管的方面太多,在这个特定的领域里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你只抓住一点,所以可以把这件事做得更好。这也是你为国分忧的表现,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你小秦是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并非一味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人。”
  “我还真没想过自己有这样高尚,我只是因为一直从事材料工作,对材料学有深厚的感情罢了。”秦海赶紧表示谦虚,他可不希望自己身上带上太多的光环。
  柴培德道:“在安河建立一个材料学院,只要你能够保证资金投入,其他方面,包括土地、政策等等,省里都可以给你提供,你不用担心。不过,我向杨省长汇报此事的时候,他问了我一个问题:把这样一个集中全国材料科学精英的学院建在安河省,是不是合适。像这样的学院,怎么也应当是建在京城的吧?”
  柴培德说的杨省长,也是秦海的老熟人,他正是原来的副省长杨亦赫,现在已经把前面的“副”字给抹掉了。杨亦赫的担心,说起来也是一个笑话,实在是安河省在国内一直属于经济上偏向落后的省份,领导们实在不习惯自己能够在某个方面具有代表全国的声望。
  秦海笑着答道:“其实,所有的精英都集中在京、浦、穗这样的大城市,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布局方式。科研又不是卖菜,哪有动不动就扎堆的道理?国外的研究机构就是分散在各个地方的,比如加州、麻省等等。这样分开来,可以减轻大城市的负担,也能够给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条件,何乐而不为?”
  “你说得有道理。”柴培德应道,“杨省长的本意,倒也是非常欢迎你的作法。这个材料学院如果真的能够建成,对于咱们安河在国内的地位,可是有大大的提升呢。”(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五章 把母校打包拿走

  “我也是这样想的,我毕竟也是安河人嘛,能够为安河省争光的事情,我当然会尽量去做。”秦海随口卖了一句乖。
  柴培德对于秦海的这种话直接就免疫了,秦海为安河省争的光已经不少,这种声明纯粹就是多此一举。他问道:“你想建材料学院,需要省里提供什么帮助?”
  “土地。”秦海说道,这是最关键的东西,而能够提供这东西的,也只有政府。
  正如秦海向杨新宇说起过的,他希望能够获得2000亩以上的土地,而且还要预留下未来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他把材料学院建在安河而非京、浦、穗等大城市,本身就已经让人觉得惊讶了,自然不可能再选择诸如平苑这样的小县城来作为院址,只能把学院放在省城红泽的周边。
  红泽周边的2000亩土地,放到在后世,差不多得值一两百亿了,他必须趁着地价还没有飚升之前赶紧占下来,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土地的问题,杨省长已经原则批准了,初步确定的位置,大概是在红泽北郊梅岭的前进村一带,你觉得怎么样?”柴培德说道。
  秦海想了想,忽然眼睛一亮,问道:“那个位置,是不是在导弹基地旁边?”
  “没错,就在导弹基地再进去一点。”柴培德说道。
  秦海对于那个导弹基地是有印象的,他最初出道的时候,曾经被岳国阳请到那里去帮助解决导弹尾翼合金的问题,在那还颇住了一些时日。他记得那是一片丘陵地带,缓坡、平地、小湖交错分布,植被保护得不错。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倒的确是一个搞科研的好地方。那一带的土地以红壤为主,没有太大的耕种价值,所以征地的成本应当没有多大。
  “我觉得那里不错。”秦海说道,“不知道能划给我多大的面积。够不够我建一个学院。”
  柴培德笑道:“杨省长说了,你要多少,就给你划多少。那一片基本算是荒坡,只有一个小村子,到时候你把村里的劳动力安置一下就行,你们总需要一些门卫、清洁工之类的人吧?另外还有一个青年干部学院,他们的校舍可以全部移交给你,省里再给他们重新找地方就是。整个一片,里里外外。算上一些山坡,总共是5000多亩。”
  “我都要了!”秦海像争宝贝一样抢着说道。开玩笑,那些地方现在是荒坡,日后可就是热土了。自己先圈下来,种上树,以后慢慢开发,十年、二十年的,还愁建不满房子?再说。山坡怎么啦,在山坡上建小别墅还别有一番韵味呢。到时候只有学霸、学阀才有资格分山坡上的房子,普通研究人员就在山下住着,这就叫区别待遇。
  “这事需要走一下程序,土地、规划、计划等部门都要画下圈,你还得交土地使用费,期限是50年。”柴培德说道。
  “没有问题。”秦海满口答应。
  “土地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什么?”柴培德又问道。
  秦海想了想,说道:“配套。包括水电供应,公交线路,子女上学,副食供应……未来学院的研究人员和家属加起来可能有上万人。这上万人的生活服务,需要跟上。”
  “嗯,我先记一下。”柴培德很认真地用小本子记下了秦海的问题,准备日后交代有关部门予以落实。
  秦海又提出了其他几个方面的问题,柴培德同样一一做了记录,最后秦海想起陈贺千特地交代过的事情,说道:“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可能有点难度,那就是我需要省里帮我解决一部分重要专家的编制,您看能不能办到。”
  “编制?”柴培德皱了皱眉头,“你不是民办的学院吗,怎么还有编制?”
  秦海道:“这就是一个矛盾了。我这个学院是民办的,所有的研究人员想过来,就必须放弃自己原来的编制。如果舍不得那个铁饭碗,我就管不着了。其实我的初衷也只是为了留住那些打算出国或者下海的人,这些人本身也是打算放弃编制的,所以我这里没有编制,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选择。”
  “对呀,如果是舍不得铁饭碗的人,他们也不会离开原单位了,你也不用替他们操心。”柴培德说道。
  “不过,有一些特别有才华的学者,我是很想把他们请过来的。他们在原来的单位,虽然不会离开,但也因为经费、科研条件的不足,做不出什么好的成绩。我想让他们到我这里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些人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是比较在意自己的干部身份的,如果我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挂靠单位,他们可能会犹豫不定。”秦海说道。
  柴培德听懂了,这些人其实才是秦海这个材料学院的关键,没有这些人,材料学院就纯粹成了一个公益机构,出不了顶尖的成果。而这些能耐比较大的人,在原来的单位上往往也已经有了一些职务、职称,牵挂要比那些小年轻多得多。
  “这样的人,大概有多少?”柴培德问道。
  秦海琢磨了一下,说道:“应当会在100至200人的样子。”
  “有这么多?”柴培德一愣,“这些都是你说的特别有才华的人?”
  秦海道:“当然不是,这其中要包括他们的家属,甚至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研究助手。搞科研是需要团队的,有些学者自己要过来,可能会把团队里一些主要人员也带过来,这样就必须考虑到对这些人的安置问题了。”
  “这么多编制,可不好解决。”柴培德犯愁了,“现在到处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要在一个单位同时填这么多人进去,可不容易。如果把他们的关系分散到很多个单位,管理起来又太麻烦了,我想你也不希望这样做吧?”
  “是啊,我的想法是,最好能够有一个统一的部门,一下子把100多人的编制都挂上,事情就简单多了。”秦海说道。
  柴培德轻轻拍了拍脑袋,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笑着说道:“这件事,其实也很简单,我直接拨一个学校给你不就得了?没错,就是一个学校,这样连你们材料学院学生的毕业证都解决了。”
  “毕业证……”秦海觉得有些懵,“我为什么要给学生发别的学校的毕业证呢?”
  “你自己发的毕业证,能让学生就业吗?”柴培德理直气壮地反问道。
  秦海把自己要办的这个研究机构叫作“材料学院”,还存着招收学生的想法。一来是因为把这么多优秀的人才集中在这里,如果不让他们抽时间带点学生,实在是浪费了资源;二来学者们搞研究也需要有助手,学生无疑是最听话的助手,当然,也是最廉价的助手……
  以秦海的想法,若干年后,国内的材料科学家、材料工程师等等,最优秀的那批都是出自于安河材料学院的,这是何等荣耀的一件事情。
  可是他没有想过另外一点,安河材料学院作为一家民办学院,发出来的毕业证和公立学校是不一样的。当年还有国家分配这一说,公立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由国家分配工作,民办学院就不享受这个待遇了。柴培德说秦海的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用别的学校的毕业证,其实是在替他着想呢。
  “柴省长,您不会想把安河工学院划给我吧?”秦海怯生生地问道,他琢磨了一下,好像安河的这些高校中间,也就是工学院和他的材料学院性质比较接近了,其他如师范大学、医学院之类,肯定是更不合适的。
  柴培德笑了:“你想得美,竟然想打工学院的主意,这是不可能的。我想划给你的,是你的母校。”
  “母校?”秦海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前一世的母校,那可是国内顶尖的大学,校长的级别和柴培德一样,根本不是柴培德能够做得了主的。愣了一秒钟,他才反应过来,此秦海不是彼秦海,自己现在扮演的这个秦海,是安河农机技校的毕业生,他的母校,全称叫作安河省农业机械化学校。
  “柴省长,您的意思是说,以后我材料学院毕业的学生,领的都是农机技校的毕业证?”秦海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自己是想培养全国顶尖的材料学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每人怀揣一本农机技校的毕业证,排在最前面的,是他这个大师兄,这画面……实在是太美了,让人不敢想象。
  柴培德笑道:“怎么,你才毕业几年,就看不起母校了?你不知道,农机技校那边,可一直都把你当成自己的骄傲呢。正好,农业厅那边一直说负担不起农机技校的经费,想把技校撤销掉,你直接打包拿走,把你那些需要解决编制的人才都放到农机技校去,你们的学生也用农机技校的名额招收,由你们培养,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吗?”
  “这样……似乎也是一个办法。”
  秦海终于确信柴培德是认真的,他忍不住琢磨了一下柴培德的这个建议,倒是越想越觉得真的有几分可行。(未完待续。。)
  ps:  有位兄弟投了50张12000字的更新票,想了想,算了,老胳膊老腿的,实在拼不起。
  谢了,兄弟,咱们还是细水长流吧,这本书怎么也得再写一年,别争这一时吧。


第三百一十六章 地里有青蛙

  红泽北郊,梅岭。
  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惯常的寂静,一台台推土机在红壤地上往返碾压,履带后面留下一片一片的平地。打桩机吭吭哧哧地喘着粗气,把一根根钢筋桩子深深地砸进地基。若干个水泥搅拌塔已经矗立起来,旁边堆积着如小山一般的袋装水泥。到处都是白灰洒成的标线,到处都是忙忙碌碌的工人,好一派沸腾的景象。
  与后世的建筑工地相比,这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