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记事簿 >

第196部分

重生记事簿-第196部分

小说: 重生记事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比如他现在看着的这个单位滨海自行车厂。
    滨海是一个丘陵的带。市区内,几乎没有一条正南正北的道路,也根本看不到过一公里的平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在以前,交通不是很便利的时候。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选。
    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滨海自行车厂日产自行车千余辆,也不用犯愁销路,而且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自行车还是结婚三大件之一,生意尚可。
    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交系统的日渐达,选择骑自行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太多的上坡对体力的消耗实在太大。
    有钱的人,大都选择购买摩托车,要么就坐公交车,不管是哪一种,起码不需要消耗太多的体力。
    而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滨海自行车厂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进入引年,已经显出颓势。资不抵债,到了必年,在抵扣掉了所有的固定资产之后,负债还是高达一亿八千多万。
    但是滨海自行车厂的规模却是不小,旗下员工三千多人,而且,当年滨海自行车厂还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
    此时已经糜烂到这种程度,实在让人痛心。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在滨海,自行车的销路已经差到一斤小令人指的地步,即便是经营体制改革也没有太大的价值,想让它起死回生,恐怕只有奇迹的生。
    但问题是,如果换做其他任何一个普通的企业,产品没有适合的市场,又亏损如此严重。大不了宣布破产了事。
    可是它欠的钱实在太多了,又有三千多张嘴等着吃饭,岂能简简单单破产了事?这样规模的企业要是简单的破产,不单单是吕文,也会有不少人跟着吃排头的!这种责任,并不是一个两个人就能担负的起来的。
    不看不知道。一看下一跳,当这份报告摆在吕文眼前儿的时候,他也深感头疼。
    实际上,此时如果有个人来直接收购掉这个企业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吕文可不是傻子,他也不会认为商人是傻子,这样多的负债,如果可以跟田柜坤收购毛仿厂的时候一样,把不良资产和负债录离出来然后宣布破产,那样他就不会这么头疼了。
    全是因为这个单位许多更高位置的人在看着,一旦操作不好,后果不堪设想,并不是简单的破产就能解决的。
    但是,这样却早就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这样高的负债,必须要解决,却不能完全的抛弃,但如果企业内部自行改革,会不会有效果就不说了,吕文也感觉恐怕就是让个经营天才过来也不见得会让他起死回生。
    要么,就有人出面来收购了这个企业。可这么高的负债,有谁会来收购?除非这人有着深不可测的背景,可以让这个单位破产而不会受到任何牵连,但吕文纵观他所了解的人,几乎都没有一斤小这样的背景。
    这可如何是好呢?
    他不是没有想到当初韩俊的承诺“完全按照合法的手续,不会让国家损失一分钱。”
    但在吕文的心里。却根本不会对韩俊抱有任何奢望,他海鑫集团就算财力再大,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来,恐怕不仅不会救活自行车厂,弄不好还会把海鑫集团这个刚刚新生的明星民营企业给搭进去。
    那样就太悲剧了。
    可是看到滨海自行车厂这种样子,吕文也倍感痛心疾,如果自行车厂的问题不能妥善的解决,或许他在滨海会捞取不少的政绩,但仅此一项就会让他的这些个政绩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抹杀。
    越想越是头疼。毫无办法的8文甚至有些恼怒起把这个资料摆到自己跟前儿的人来了。
    为今之计,却也只能拖一天是一天,在内部挖潜的同时,再观望一下,最后实在不行。就打个报告给省里,强行申请破产。反正滨海自行车也卖不动,跟全省各地的自行车厂相比也毫无竞争力。
    想到此处,再看自行车厂,给吕文的感觉,就像是一颗肉瘤,随时有癌变的可能。
    “吕书记看到了吗?。
    “看到平”
    “有什么反应?”
    “吕书记心情很不好,估计已经开始想对策了。”
    “很好。”
    “我们接下来怎么办呢?”
    “给吕书记提个醒啊?现在谁有能力接手这个单位,就把它给
    “呵呵,只是这样一来,接手的人就要遭殃了吧?我看现在有能力接手的,只有钢厂、石油化工这样的庞然大物了吧?”
    “这个,也不一定。”

第一百六十四章 借刀杀人
!“滨海模式,企业家的善举所带来的启8月中旬,《参考消息》上刊载了一篇文章,吸引了国内众多地市的正在处于改革中的人们的目光。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地说是哪一个企业家做出了这样的“善举。”却也写出了“滨海市某最年轻的企业家,有着一腔的热血。和恭恭爱国之心。”    远在上海的于长胜,看着眼前的这篇文章,微微一笑,暗道:“这个小子,还真是有一套。”这个“滨海最年轻的企业家”指的是谁,他感觉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了。
    实际上,他一直都在“关注”着滨海。
    因为,儿子去找韩俊事情,他早就知道,但他没有想到弗俊真的会借钱给儿子“折腾。”也没有想到儿子的研究成果还真能被韩俊所看。
    在当时,心里就微微有些感激。对于滨海的展,实际上他关注的并不多,但要说有所关注,那也是因为因为韩俊这今年轻人。
    而这天突然看到《参考消息》上的这篇文章,就连早就熟知韩俊为人的于长胜,也是微微有些感叹。
    韩俊投资眼光相当的犀利,这一点于长胜是相当明白的,但此时他所投资的这三个项目。看起来似乎盈利的能力并不大,更多的,却是为社会,为那些丧失了生活来源的人提供的一个机会。
    这一点,让于长胜大为感动,一个商厂”一个成功的商人,却能心怀大善,实在难能可贵。
    而且,安置下岗职工的问题,在全国各地都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不单单滨海有,韩俊的做法,自然也会对于长胜有所启。
    当《参考消息》登载了这条消息之后不久,国务院也下文,强调了妥善安置下岗工人的重要性,同时,中央银行也表示,全国各大银行,要放宽贷款标准,将为有创业需求的下岗职工提供低息小额贷款。
    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要求全国各地都向滨海学习。可于长胜凭着敏锐的噢觉,韩俊已经隐隐进入了更高层次的领导的目光,具体到达了哪个层次,他却不知道。当然,在他看来或许里面有陈老的影子也说不定,这些都不是他能去关心的,但对于韩俊。他还是准备提点一下。
    接到于长胜的电话,韩俊感到很意外,自从上次一别。两人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一来各自繁忙,二来没有这个必要。
    是以,暑假里的韩俊,压根儿就没有想到,于长胜会突然打电话给他。
    “于大叔,好久不见了,您还好吗?”
    “还好,不过我看你现在可是好的不得了呢。”他爽朗的笑声听起来心情不错。
    “说笑了,于大叔,您这么大的领导,百忙之中找我,不知道有什么指示啊?”韩俊嬉笑着说道,一如当初他在滨海的时候。
    其实在弗俊的心里,更希望于长胜能在滨海,俩人相互之间很熟悉,跟他交流也不似跟吕文那么纠结,自然的太多了。
    “呵呵。还真有事!”说道这个问题,于长胜收起了笑意。正色道:“小韩,你前段时间弄的那三个举措很成功。也很漂亮!希望你能继续保持。”
    “呃?”韩俊一怔,自己在滨海这边的动作,滨海人知道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可远在上海的于长胜居然也知道了?这就有些让他吃惊
    实际上。就连省委下达的嘉奖,吕文不知道是因为忘记了,还是有意如此,并没有告诉韩俊。
    听到于长胜这么说,韩俊讪讪一笑,问道:“怎么?于大叔您都知道啦?不都说好事不出门的么?”
    这句明显带着开玩笑口吻的话,让于长胜忍不住一乐,暗道,这说;小中央已经下达文件,隐隐有种要学习滨海模式的意思,上海得到的通知较早,我相信过不了一两天。滨海也会得到消息,这意味着什么你知道吗?”
    “嘿!于大叔。您就别跟我打呸谜了,我脑子可不够用。”韩俊圃了,;碟北。已经上市了,效果好的惊人,完完全全就是按照他当初跟姜万动俩人秘密研究的那种情况在不断展着。
    折旧的价格。哪怕再高的折旧率,也能保证三碟沉。的成本不亏损,而回收回来的大量的单碟机器,也在加班加点地翻新,此时备好的单碟“出口货”已经达到十多万台,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
    不仅是合肥。滨海的情况几乎也是一样的。
    这段时间韩俊也是忙的脚不点地,每天都保持着与姜万面、苏维康、周显光三人的联系。四块大哥大电池都不够用,哪里有时间跟于长胜猜谜语?虽然很久没有跟他沟通,这次接到他的电话。韩俊多少还是有些开心的。
    听出他话语中的疲惫,于长胜估计这段时间他或许在忙,也不背典头子,接着说道!,“有此领导凡经注意到你了对你来甩门打手允是件好事还是坏事,都是五五之数,所以,你一定要做出个姿态来,特别要注意你最近的言行。”
    “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明白?”韩俊有些疑惑,于长胜突然跟他说起这个,实在有些不着边际。吕文算是领导吧,于长胜也算是个领导,可在他口中却这么说。又代表着一个什么意思?
    “某些你不知道的。更高层次的于长胜并没有说完,也不能跟韩俊说的太透,毕竟那也是他自己的“猜测”尽管这种“猜测。几乎是可以肯定的。
    “啊?”韩俊听罢。有些吃惊。
    “呵呵,不用紧张,在我看来,时你或许是件好事,你想想,谁会关注一个普通人呢?。说道这里,于长胜笑了起来,从他开心的语气里,韩俊也能感觉出来。他告诉自己的这个消息,虽然说是“五五之数”但好消具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但实际上,对于他们的那个圈子,韩俊并不想参与,但是如果能有人照拂一下,还是不错的。
    最后,于长胜告诉他。该低调的时候低调,该高调的时候高调,他很期待他能做出一番让人眼前一亮的事业来。
    挂了电话,韩俊耸耸肩。他说一半留一半,云里雾里的,但不管怎么说,这份心意韩俊心领了。只是至于他为什么会这么热情地打电话提醒自己,韩俊也想不明白。
    其实,韩俊不知道的是。除了以往的交情,他投资于海军的六百万在里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韩俊那次“义举。”在滨海商圈引了一阵热潮,让那些原本以为自己下岗,成了没人要的工人们忽然感觉自己成了“香饽饽”市内不管是民营还是国有企业,但凡有工作岗位需求的,几乎都是第一时间考虑“下岗职工”虽然都不是一些重要的岗位,但起码这种做法,是一种很让人心暖的举动。
    而第一个举起“招聘下岗职工”大旗的海鑫公司,也成了的滨海乃至山东各大媒体热捧的对象。
    在接到于长胜电话没多久,韩俊便接到了《齐鲁晚报》的记者采访的请求。类似的请求,韩俊最近接受了不少,跟媒体向来有着比较不错关系的韩俊欣然同意。想必他们想知道的东西,无外乎是关于如何安置下岗职工,以及海鑫集团未来走向。不管是哪一种,对海鑫集团的形象,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这一点,是海鑫集团上上下下的共识。而最为热衷此时的,便是美国人麦克代森,他的观点深合韩俊的心意,那就是媒体的热情就是免费的广告。
    当天下午,韩俊就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而他们的问题,也的确没有出韩俊的预想。面对他们的赞扬和提问,韩俊表现的大方且谦和。
    “我们滨海市在市委的领导下,已经成立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研究小组,常驻滨海市人才市场。将为滨海市广大下岗职工再就业出谋划策。据说已经有两万余个工作岗个。填补各个行业的空缺,确保下岗工人生活,而中央也作出了明确的指示。”针对记者提问的“滨海市目前安置下岗工人的情况是怎么样的。”韩俊给出了如此的回答。
    而当记者问及韩俊当初的动机的时候,韩俊却笑笑,说道:“我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也没有其他的原因,谁家没有长辈,他们为工厂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情。而到了中年突然下岗,虽然是政策要求也是大势所趋,但对于个人来言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推己及人,能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是应该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渣,海鑫公司能提供给他们一个机会。相信更多的,实力更强的公司也一样会提供给他们就业的机会。”
    “在您做出这个决定伊始,有好多人都感觉海鑫公司是一种沽名钓誉的做法,您对这种说法有什么意见?”记者总会找一些相对尖锐的问题,韩俊也已经习悄了。早在昭年他就不断的跟记者打交道,类似的问题根本难不到他。
    “对于别人的说法。我无意评论,有句话说的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另外还有一句话。就是人在做,天在看。”
    韩俊的最后一句话,说的饶有深意,却令记者大感兴趣,执意想知道具体的含义,可韩俊却是笑而不答,这样却更吊足了记者的胃口。
    “我只是凭着良心做事,不管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质疑总是会存在的。但是当结局产生以后,所有的质疑也都会随之烟消云散,这一点您一定会很清楚。
    见记者一直纠缠在他网刚说的那句高,韩俊如此回答。
    实际上,他所指的,便是那些玩暗箱的人,或许现在迎合大潮流,不会有人说什么,但谁敢保证不会被秋后算账?
    韩俊顾左右而言旧引扒事。即便是采访他的记者也暗自赞叹。想从他口里剩山丽猛料,还真是不容易。
    不过,记看来采访之前,自然是做足了一番功课的。问道:“韩总,听说贵公司已经在筹备一项大动作,是关于参与收购国有企业的。不知道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