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走婚 >

第24部分

走婚-第24部分

小说: 走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迕住9彝耐撞灰唬话闶谴笸状螅⊥仔 4蠊彝50~80个扣子,称“姊米西日”,可挂住10~20斤重的鱼;中型网称“逆比西日”,可挂2~5斤重的鱼;小网称“那兹西日”,能挂半斤或一斤重的鱼。    
    摩梭人头天晚上划船下湖安网,网上有浮标,多以木块、树皮和葫芦瓢做成,下边的网坠则用铅和长形石块。安网放置在鱼群经常游过的地方,鱼头钻入网中,前有鱼鳃卡住,后有鱼腹阻拦,使之进退两难。第二天人们再划船入海,去收获捕得的鱼。    
    抄网,摩梭人称“差扣”。这种网大小不一,口径为30~40厘米,网长60~70厘米,口部横安一木柄,多在河里捞小鱼。    
    当地一般由妇女捕虾,她们划船下草海,用“西”——虾网捕捞。虾网与抄网相似,但网孔甚小,防止虾逃掉。该网直径30多厘米,网深50厘米,木柄长1。5米。捕虾多在十冬腊月进行,春天也能捕捞。我们曾看见左所区薄树村一妇女,在草海捕虾两小时,共捞了十多斤。据说过去每户都捞很多虾,除吃鲜虾外,还将多余的虾晒干,供夏秋两季食用。    
    泸沽湖鱼群产籽时间先后不一,洛水村向阳,日照长,多浅水沙滩,当春风吹开了桃花,暖绿了柳条,鱼群就游来产子了。随桃花开放而来的称为桃花鱼。洛水村的大规模捕鱼,就是从捕桃花鱼开始的。3~9月是捕鱼的大好时期,而以七八月鱼群来得最多。这两月之所以鱼多,一方面是因为天气热了,许多鱼要游到湖边产子。另一方面是因为雨水多,山洪大,许多鱼要趁洪水游来找食。据说,哪年雨水多,那年鱼也捕得多。    
    泸沽湖为永宁土司和左所土司分别占有,如同土地是土司的一样,湖泊、河流也是土司的,出产的鱼也归土司所有,所以捕鱼要交纳鱼税。左所土司地区,占有鱼坝的人家要交纳鱼税,无鱼坝而去鱼坝区捕鱼,又要向占有鱼坝的人交鱼税。一般在泸沽湖里捕鱼、捞虾和采菱果不交税。    
    集体捕鱼,要把最大的一条鱼送给“日保”。打鱼的人要聚餐,也要把最大的鱼头送给“日保”吃,以示尊敬老人。其他鱼实行平均分配。在捕鱼现场来了生人,也要分给他一些,摩梭人称“窝尼”,就是烧个鱼儿的意思。


第三部分 男娶女嫁第40节 地肥水美泸沽湖(1)

    泸沽湖是一座美丽的高原湖泊,方圆一百多华里,在湖的周围是一片山间盆地,土地肥沃,雨量充足,非常适于农业生产。    
    (一)农耕    
    1.土地种类    
    在泸沽湖地区,起初利用的土地皆为平坦地,伴随人口的增加,也在附近开垦了若干山坡地。因此形成多种多样的土地。总的划分,有旱地和水浇地两种。旱地包括火耕地、山地和园地。水浇地皆为平坝地,可以利用水利浇灌。    
    (1)火耕地    
    摩梭人称这种土地为“西赤”,即开荒山的意思。通常在八、九月以铁斧和砍刀砍倒树木,经过几个月的日晒之后,于来年二、三月点火焚烧,火熄以后稍加平整,均匀撒上草木灰,就可以播种了。火耕地只能耕种一、两年,然后就丢荒,变成二荒地,经过三、五年以后,又从头再来。    
    (2)山地    
    这是在山坡上多年耕种的土地,分为黄泥巴地和二巴地两种。黄泥巴地位于半山坡上,因多黄土而得名。这种地雨水多了容易土质流失,天旱少雨又容易板结。适合种植玉米、荞麦,产量不稳定。二巴地的地势比黄泥巴地略低,粘性较大,通常适合种植小麦、土豆。    
    (3)平坝地    
    这是在山下湖边的平坦土地,因地势不同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红沙地,地势较高,因土色发红又含沙多而得名。它是由山上流下来的冲积土所形成,因含沙性,粘性较小,雨水容易下渗,既不怕涝,又不怕旱。适合种植玉米、土豆。另一种为黑沙地,原为湖底,多腐植质,后来水位下降,开辟为耕地。这种土地比较疏松、肥沃,缺雨水容易板结,所以怕旱不怕涝。在适合灌溉的地方,平坝地又是水浇地。    
    (4)园地    
    这是在房前屋后的平坝地,一般总是以夯土墙围筑起来,防止牲畜践踏。这种土地施肥多,可以浇水,适合种植蔬菜和麻。    
    以上几种土地,除火耕地外大多已经固定化,可以连续耕种。当地对土地的计算,以架为单位。所谓一架地,就是一组牛耕(二牛二人或二牛三人)在一天内所能犁翻的土地,相当于《蛮书》上的“一双”。《(万历)云南通志》卷二地理志“大理府风俗”条称“田四亩曰一双”。摩梭人的一架地,因牛力、土壤和季节差异而不同,多者四亩,少者两、三亩,平均折合一架地三亩左右。    
    2.农具    
    摩梭人的农具比较落后,尽管已经使用犁铧、锄头和镰刀这类铁器,但木农具还占有重要地位。    
    (1)犁,摩梭人称“日鲁”,这是一种二牛三人犁,属二牛抬杠犁的一种。其中犁铧称“之阿”,等腰三角形,长33厘米,宽24厘米,由汉族和本族工匠铸成。犁板称“柴蒂”,原来为木质档泥板,长25厘米,宽15厘米,后来从汉族地区输入犁镜,长35厘米,宽17厘米。犁辕称“阿古”,长420米,特点是一长,二辕头与抬杠不固定,用绳索相连,绳长60厘米。犁杠称“暗恩”,长330厘米,两侧各有二孔,可穿绳套牛颈。此称“义喀”,汉意为牛肩绳。长50厘米。犁箭高0。8米,与辕固定,犁柱高130厘米。犁底称“阿沟”,长75厘米。此犁的优点是耕地深,能调节深浅,土质软硬都能适应,缺点是多占人力,犁架过大,转弯不便。    
    民主改革后传入一种曲辕犁,摩梭人称“义都”,有犁底,长65厘米,又有犁铧和犁镜,前者长30厘米,宽15厘米;后者长33厘米,宽18厘米。但无犁托。由一牛或两牛拉挽。犁地扶犁,可男可女。二牛三人犁,扶犁者不如掌辕者重要,因为后者不仅需要强健的体力,还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这样才能控制耕地的深浅和方向。当地有句民谚说:“掌辕的人是师傅,扶犁的人是徒弟。”可见,二牛三人犁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方法。    
    (1)铁斧:火耕的主要砍伐工具。    
    (2)砍刀:摩梭人称“呷达米”,又称弯刀,既便于砍树,又能勾拉树枝。    
    (3)挖锄:摩梭人称“除苦”(尖锄),它是在鹤咀锄式木柄上,安一尖状铁刃,供垦荒翻地使用。    
    (4)木锤:摩梭人称“库都”,它是在一根上木柄上,安一尖头或平头,是一种碎土、平地农具。    
    (5)方耙:又称“义车”,它是在一个长方形框上,安五排带齿横木,长2米。宽1。8米。由一牛牵引。    
    当地播种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撒播,比如稗子、麦子和荞子,所用工具仅仅是盛种子的竹筐和布口袋。另一种是点播,比如玉米、南瓜、豆类。    
    (6)木质鹤锄:摩梭人称“斯瓦苦”。由天然树叉砍制而成,长20至30厘米。这是当地的采集和播种农具。    
    (7)尖刃鹤嘴锄:形制与挖锄相似。    
    (8)薅锄:摩梭人称“花拔”(板锄),锄头圆肩、平板,安长柄,是主要的松土、除草农具。    
    (9)马鹿锄:摩梭人称“责任”,它是在长柄木锄的刃部,安一凹型铁套刃,形制如同汉代的铁口锄。    
    当地仅在玉米、土豆和豆类地上中耕除草;麦子、荞子和稗子不除草。在圆根地里一般就用手拔草。    
    (10)镰刀:摩梭人称“舒古”,有平刃镰和锯齿镰两种。    
    (11)荞棍:一根长一米多的木棍,供打荞子和玉米使用。    
    (12)枷:摩梭人称“恰拉”,由两根木棍联结而成,一粗一细。有趣的是,他们还把粗棍叫做母棍,细棍叫做子棍。    
    (13)竹扫帚:摩梭人称“巴租”。    
    (14)脚碓:摩梭人称“木朱”,由一人脚踏,一天能舂40斤粮食。    
    (15)手磨:摩梭人称“脚立”,小型石磨,有一摇柄。一天一人能磨30斤粮食。    
    3.耕作技术    
    摩梭人尽管农具落后,但很讲究精耕细作。    
    (1)耕作    
    摩梭人对土地要经过多次耕作,耕后土块较大,还要用木锤和锄头碎土、平地。有一首《碎土歌》这样唱道:    
    三月份的土地,    
    由女人来打。    
    我们不打谁来打?    
    有水的地方,    
    三月份撒下燕麦,    
    七月份就收割了。    
    这首碎土歌反映了妇女从事碎土的劳动过程。    
    当地实行休耕和轮作。休耕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火耕地种植两年后,弃而不种,变成二荒地,经过三、五年丢荒,再开垦为耕地;另一种是平坝地,由于土地充足,为了恢复地力,把一部分土地休闲起来,任杂草丛生,过一、两年再垦为耕地。过去,永宁坝区就分为三个轮作区,每个轮作区分别实行部分休耕。    
    这里,不妨再详细说说摩梭人的二牛抬扛,它对研究古代“二牛三夫”犁具有借鉴意义。    
    当地的犁由松杉木制成。下有一根犁床,底面平滑,前头偏尖,供安犁铧。犁铧形制呈等腰三角形,长33厘米,宽24厘米,重七斤多。因没有犁镜设备,翻土尚可,但不能碎土。所以,翻起来的土块还要用马鹿锄破碎、平整好土地后再播种。    
    犁床后安有向后上方倾斜的犁柱,长1。3米,两者夹角为112°,顶部有一个犁手,长12厘米,供扶犁者把握。犁柱中央偏下,向前安有一根笔直的长辕,长4。2米,直径一般为15厘米。犁床略粗于辕,而犁柱略细于辕。长辕前方有一孔,供穿绳系横木,这根绳子就是犁索,又称索链。犁索系的横杠,也就是牛轭,长度仅次于长辕,计3。5米。牛轭中央由犁索拴引犁辕,牛轭两侧有绳套,以便将牛轭压拴在两牛的肩上,故名二牛抬杠。两牛之间相距很远。    
    摩梭人的二牛抬杠还没有犁秤,犁柱和犁辕的夹角是固定的,因而无须以犁评调整深浅。这一点就比有犁秤的犁落后得多。牛轭和长辕是以犁索联系的,具有较大的活动余地,犁索长60厘米,所以,上下左右均有回旋余地。在一般情况下,犁铧入达13厘米,因土壤松紧不同,二牛拉力急缓有别,因而犁索是经常变动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一般说来,忽左忽右干扰前进的方向,忽上忽下影响犁地的深度。在犁柱和长辕夹角固定的前提下,当犁辕上升,长辕与地表角度扩大,犁铧也上升,入土则浅;犁辕下降,长辕与地面角度缩小,犁铧也随之下降,入土则深。同时,因种植对象不同,翻地中耕有别,对翻土深度的要求也不同。这就需要人力控制长辕,借以调整深浅。由于犁辕修长且重,这项工作是扶犁者所不能兼顾的,而牵牛者又相距很远,所以只能由第三人来掌辕。


第三部分 男娶女嫁第41节 地肥水美泸沽湖(2)

    掌辕,一管方向。平时掌辕,防止左右摇摆,摩梭人称长辕为“阿扣”,意思是犁舵之意。说明这一职责的重要。拐弯抹角,要与扶犁者协作,抬犁转向,同时声援牵牛者轰牛前进。二管深浅。要想深耕,就压住长辕,犁铧向下;要想浅耕,就抬辕向上。近几十年来,他们已不派专人牵牛了,但扶犁特别是掌辕者不可缺少。可见,掌辕者的任务是很繁重的,必须需要强壮的体力和丰富的生产经验,自然也是三人中最重要的角色。    
    当地二牛抬杠犁的效率不算很低,一般一牛一犁三人为一组,一天可耕一架地。摩梭人产量以筒计,每筒2~2。5斤。按每架地三亩计,一筒二斤计,各种作物产量如下:稗子每架地产770斤,折合亩产258斤;燕麦每架地产448斤,折合亩产150斤;荞麦每架地产320斤,折合亩产107斤;小麦每架地336斤,折合亩产112斤;玉米每架地产480斤,折合亩产160斤。显然,这比一般火耕和锄耕农业产量高得多。但这种二牛抬杠体积庞大,占地面积达15m2以上,拐弯抹角更为不便,它同别的长辕犁一样有共同的缺陷,因而这种牛耕方法在传播上受到很大限制。    
    摩梭人的二牛抬杠犁,使我们自然而然联想到西汉赵过倡导的耦犁,它也是“二牛三人”式的。但它有几张犁呢?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后人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二牛,各挽一犁,二人执犁,一人在前导牛,两犁平而进,故曰耦犁。”然而,既然是两张犁,各有一牛挽犁一人扶犁,本可各自为一组,独立耕作,灵活自如,要是把两组组合在一起,由一人牵牛,头相连而尾不连,这是扶犁者难以驾驶的。另外,二犁各犁一沟,两沟之间有相当距离,怎样穿插套犁,这也是一个问题。再说,迄今还没有找到任何考古学和民族学的旁证材料。另一种看法认为,二牛三人是二人牵牛,一人扶犁(一张犁)。这种看法把二牛挽一犁解释为耦犁是对的,耦同偶近,就是一对、一双、一套、一组的意思,说明耦犁不是二牛挽二犁,而是二牛合挽一犁。但“三人”又是如何分工的呢?    
    “二牛三人”中,有一人扶犁是肯定的,问题是另外二人都是牵牛人吗?从摩梭人的事例看,过去仅用一人牵牛,后来连这一个牵牛的也废而不用了。东汉崔寔《政论》中记载说:“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迴转相妨,既用二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般说来,人类最初使牛耕地,可能有一人牵一牛、二人牵二牛的现象,但到东汉,我国养牛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牛耕之始已相去很远,以二人牵二牛的现象早已消失了,所以“二人牵之”的记载是不大可信的。    
    这既有民族学材料说明,又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印证。《蛮书》卷七中说:“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持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