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走婚 >

第26部分

走婚-第26部分

小说: 走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猪是摩梭人最重要的饲养对象,一般家庭少则几头,多则十几头、几十头。做种的公猪,一般是几户合养的。母猪不大就产仔,一年生两、三窝。母猪下崽后,要加喂一些甜酒和骨髓汤。主要饲料是南瓜、洋芋、豆渣和野草。在沿湖地区时兴放牧,早晨把猪赶到草海里,晚上让猪自己回来。远望草海,黑斑点点,近而视之,原来是成群的猪在啃食水草、菱果和鱼虾。    
    猪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肉食,冬腊月还把整猪加工为猪膘。很久以来,在人们的观念里,占有多少猪膘仿佛意味着占有多少财产。猪下颌骨往往还陈列在室内的墙上,成了家庭财产的标志之一。猪膘早先还是当地的一种原始货币,供人们交换、借贷使用。    
    当地的马,个头偏小,但耐疲劳,善爬山。一般是白天放牧,晚上加草,运输时多加料,一天两斤燕麦、包谷。母马三年两胎,母马与驴相配生骡子。遇上母马下崽,要喂包谷、面粉汤特殊对待。当地人还讲究,母马下崽与牛、猪一样,不能见走远路的人,不能接触出汗、有臭味的人,否则母马无奶,马崽会饿死。至于骡子的饲养,方法大致与马相同。    
    摩梭人养狗很普遍,多数是用来看家护院。狗与人很亲近,所以他们禁吃狗肉。个别家庭还把狗训练为猎犬。方法是从小让它跟随大猎犬追击野兽,需经长达两、三年训练才行。出色的猎犬能与虎豹搏斗,寻找獐子踪迹,是猎人的好帮手。    
    家禽中的鸡,通常是各户散养的,鸭子则在泸沽湖边上饲养的,除了为人们提供肉食、蛋类外,往往还供占卜之用。    
    摩梭人对家畜和家禽有一套饲养经验。每家不论院落大小,大多少不了猪圈、羊圈和牛马圈,后者多在“尼扎意”下边。各种牲畜分开饲养,对牛马猪鸡实施阉割,充分说明摩梭人具有相当丰富的饲养经验和技术。    
    从民族学的资料来说,在世界范围内,蜂的驯化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从对野蜜蜂的照料开始的。当人们对发现的蜂群略加照顾和管理就能使它们来年生存下来起,正式的养蜂事业就开始了。这种对野蜜蜂的人工照料,实质上就是对蜂的人工驯化。    
    不过,摩梭人至今尚未引进任何蜂种,还依然保持养野蜂的习惯。他们收养的野蜜蜂有大、小两种:前者呈黑色,个头与家蜂相差不多,但繁殖较慢,一年仅一两窝;后者呈黄色,繁殖较快,一年能有三四窝。他们收养野蜜蜂方法主要有三种:    
    (1)挖巢取王:野蜂群也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抓来了蜂王,雄蜂和工蜂也会跟随而至。先用微火浓烟熏巢,使蜂群昏迷不醒,然后把蜂巢挖开,取蜂王和一些雄蜂和工蜂回家。如果蜂王在七天内不飞走,说明它已经坐巢,可以安心饲养了。但必须细加看管,否则飞走就无法再找回来了。盐源县的摩梭人,一般不用火熏,而是捉活蜂。他们做一个帽状的竹编蜂罩,帽顶有一木柄,用蜂罩扣住蜂王把它带回家里饲养。    
    (2)竹筒引诱:在野蜂房附近放一节竹筒,引诱工蜂和雄蜂飞入。在竹筒内壁涂抹一点蜂蜜,效果更好。当蜂群移进竹筒以后,就带回家放置于事先准备的人工木蜂房附近,久而久之,蜂王也会转迁于房内。这种方法可能也是受汉族影响而来的。晋代《永嘉记》记载说:“七八月中,常有蜂群过,有一蜂称先飞觅止泊处,家中人知,辄内木桶中,以蜜涂桶中,飞者闻蜜气,或停,不过三四,来便举群悉至。”《博物志》中也说:“远方者诸山蜜腊处,以木为器,中开小孔,以蜜涂器,内外令遍,春日蜂将生育时,捕取三两头著器中,蜂飞去寻将伴来,经日渐益,遂持器归。”    
    (3)泼水捉蜂:野蜂分窝,往往各以一王为核心,抱成一团。发现蜂王率领蜂群飞寻新的蜂房,摩梭人就向蜂群泼水,使蜂群翅膀沉重难飞,纷纷降落在地上,聚为一团;然后小心翼翼捉住蜂王,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独木蜂房内饲养。    
    蜂房,又称蜂巢,是蜂群的住所,也是产蜜的地方。过去各地因环境、材料不同,人工制作的蜂房也五花八门。既有利用空洞的树干作独木蜂房的,又有用树枝藤条编织而成的蜂房。还有以石板砌成的蜂房。人工制作的原始蜂房,最初不过是自然蜂房的一种模拟。野蜂一般构巢于树洞和岩穴之中,独木蜂房和编织蜂房,便是对树洞蜂巢的一种模拟;石砌蜂房、陶罐蜂房之类,是对岩洞蜂巢的一种模拟。摩梭人以制作独木蜂房为主,说明他们养蜂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     
    泸沽湖的摩梭人养蜂,一年通常采两次蜜:一次在八月,每窝蜂能收5公斤左右;一次在十一月,每窝能收30公斤。当然,每年产量的高低,是由当年气候、蜜源和蜂群强弱决定的。最后一次采蜜,他们并不取光,而是留下一部分,有时还另放一些糖和南瓜作越冬的蜂粮,使它们顺利度过寒冬以期来年还能有好的收成。


第三部分 男娶女嫁第44节 后记

    《走婚——女儿国亲历记》一书终于完稿了。这部书是1963~1981年作者对泸沽湖前后五次调查的一个总结,集中介绍了泸沽湖畔摩梭人的走婚和母系家庭。这个成果的背后有许多人付出了辛劳,谨向当时给作者大力支持的阿苏大力、刘尧汉、严汝娴和黄承宗先生表示深切的谢意。书中的照片除作者自拍外,有些是杨光海先生提供的;插图则是请盐源县文化馆馆长喇成志(摩梭人)、凉山州文化馆钱来忠先生绘制的。没有上述诸位先生的帮助,本书的顺利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宋兆麟    
    2004年4月于北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