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杂集]阅读改变人生 作者:巴丹 >

第6部分

[杂集]阅读改变人生 作者:巴丹-第6部分

小说: [杂集]阅读改变人生 作者:巴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您怎么看待网络文学?
  有好有坏,让现代人不可漠视,不可居高临下,是一种新的文化消费和创建方式。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青春年华不长,不希望青少年在网上生活。希望他们有正常的生活和人生经历。这就需要培养和健全多元生活。
  余秋雨:读书之要则(1)巴丹
  一、尽早把阅读当做一件人生大事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
  二、要把阅读范围延伸到专业之外
  阅读专业书籍当然必要,主要是为了今后职业的需要。鲁迅说:“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埋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杂谈》)
  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性。大学时代的生命弹性,除了运动和娱乐,更重要是体现为对世界整体的自由接纳和自主反应,这当然是超越专业的。
  现在很多大学都发现了学生只沉陷于专业的弊病,开设了通识教育课,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同样作为一门课程,即使通识教育也保留着某种难于克服的狭隘性和被动性。因此不管功课多重,时间多紧,自由的课外阅读不可缺少。
  更何况,时代的发展使每门专业的内在结构和外部界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整体视野,连专业都很难学好。
  三、先找一些名著垫底
  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因而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
  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什么样的楼,因此尽量要把底垫得结实一点。时间少,要寻找一种省俭方式。最省俭的垫底方式,是选读名著。
  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当代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不在话下了。对于专业之外的文化领地,我们没有时间去一寸一寸占领,收取几个制高点就可以了。
  四、名著读不下去也可以暂时放下
  即使是一位熟悉的师长很有针对性地为我们开了一份必读书目,书目里的名著也有读不下去的时候。
  读不下去就放下,不要硬读。这就是非专业阅读的潇洒之处。
  这么有名的著作也放下?是的,放下。因为你与它没有缘分,或许说暂时无缘。
  再有针对性的书目也只考虑到了你接受的必要性,而无法考虑到你接受的可能性。所谓可能,不是指阅读能力,而是指兴奋系统,这是你的生命秘密。别人谁也不会清楚。
  五、有一两个文化偶像不是坏事
  在选读名著的过程中,最终会遇到几部名著、几位名家最与你情投意合。你着迷了,不仅反复阅读,而且还会寻找作者的其他著作,搜罗他们的传记,成为他们的崇拜者。我的一位朋友说他一听到辛弃疾的名字就会脸红心跳,我在读大学时对法国作家雨果也有类似的情景。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偶像。
  偶像的出现,是阅读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能够与一位世界级或国家级的文化名人魂魄与共,真是莫大的幸福。然而更深刻的问题在于:你为什么与他如此心心相印?不完全是由于他的学问、艺术和名声,因为有很多比他学问更高、艺术更精、名声更大的人物却没有在你心底产生这样强烈的感应。根本的理由也许是:你的生命与他的生命有某种同构关系,他是你精神血缘上的前辈姻亲。暗暗地认下这门亲,对你很有好处。
  六、青年人应立足于个人静读
  青年人读了书,喜欢互相讨论。互相讨论能构建起一种兴趣场和信息场,单独的感受流通起来了。
  余秋雨:读书之要则(2)巴丹
  但是总的说来,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最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阅读的程序主要由自己的生命线索来联接,而细若游丝的生命线索是要小心翼翼地打理和维护的。这一切,都有可能被热闹所毁损。更何况我们还是学生,即使有点肤浅的感受也不具备向外传播的价值。在同学间高谈阔论易生意气,而一有意气就会坠入片面,肤浅变得更加肤浅。
  就像看完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一个善于吸收的观众,总喜欢独个儿静静地走一会,慢慢体味着一个个镜头、一句句台词,咀嚼着艺术家埋藏其间的良苦用心,而不会像有些青年那样,还没有出电影院的门就热烈谈论开来了。在很多情况下,青年人竞争式的谈论很可能是一种耗散,面对越是精深雅致的作品越可能是这样。
  七、读书卡片不宜多做
  读书有一个经常被传授的方法,那就是勤奋地做读书卡片。读到自己有兴趣的观点和资料,立即抄录在卡片上,几个月之后把一大堆卡片整理一番,分门别类地存放好,以后什么时候要用,只要抽出有关的一叠,自己也就可以获得一种有论有据、旁征博引的从容。
  这种方法,对于专业研究、论文写作是有用的,但不适合青年学生的课外阅读。从技术上说,课外阅读的范围较大,又不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卡片无从做起,即使做了也没有太大用处,白白浪费了许多阅读时间。如果要摘录隽语佳句,不如买一本现成的《名人名言录》放在手边。
  但技术上的问题还是小事。最麻烦的是,做卡片的方法很可能以章句贮藏取代了整体感受,得不偿失。一部好的作品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即使撷取了它的眉眼,也失去了它的灵魂。
  我不主张在课外阅读中做很多卡片,却赞成写一些读书笔记,概括全书的神采和脉络,记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读书笔记,既在描述书,又在描述自己。每一篇都不要太长,以便对即时的感受进行提炼,把感受提炼成见识。
  八、有空到书店走走
  大学生的阅读资源,主要来自图书馆。但是,我希望大家有空也到书店走走。书店当然比图书馆狭小得多,但它是很有意思的文化前沿。当代人的精神劳作有什么走向?这些走向与社会走向有什么关系?又被大众接受到什么程度?解答这些疑问的最好场所是书店。
  崭新的纸页,鲜亮的封面,夸张的宣传,繁忙的销售,处处让你感受到书籍文明热气腾腾的创造状态,而创造,总是给人一种愉悦的力量。这种力量对读书人是一种莫名的滋养,使你在长久的静读深思之后舒展筋骨,浑身通畅。
  你可以关注一下畅销书排行榜,判断一下买书的人群,然后,也准备为自己选几本书。在书店选书与在图书馆有所不同,对于重要的书,你会反复考虑永久性拥有的必要性,于是在书架前进行了一次短短的自我拷问。你也许会较少犹豫地购买几本并不重要却有趣、可爱的新书,由此你对自己与书籍的奇异关系产生了某种疑问,这种疑问的每一个答案都让人开心。
  巴丹:读书不限量巴丹
  读书应该有量,同时又不限量。
  在青少年时期,什么样的阅读量与阅读范围是合适的呢?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增加了阅读和推荐书目,“新课标”对原有的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与调整,将中小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放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小学生应达到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应达到的阅读总量不少于405万字,应背诵优秀诗文240篇;高中生应达到的阅读总量不少于555万字。
  我们认为,“新课标”对阅读量的要求和范围的界定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如果你喜欢读书,就不要给自己限量。
  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读书是文化资本的积累;从理想主义的观点出发,读书是心灵升华的过程,无论如何,都是多多益善。
  一些家长不鼓励孩子多读书,认为高考是第一位的。这种想法很片面。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书,考上大学又有何用?如果孩子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知识之源岂不断流?所以,书要多读,风物长宜放眼量。
  肖复兴:每一本书都把我们带向一个新天地
  对于青少年阅读来说,可以三“不读”:太老的不读,太长的不读,太时髦的不读。
  肖复兴,1947年出生;北京人。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作品已出版50余种,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书约肖复兴巴丹
  以心灵解析大千世界,以思想感悟芸芸众生。肖复兴一路走来,娓娓道来。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知青作家”步入文坛,他的创作一直颇为活跃,以对人生状态的准确描摹、对社会生活的深刻透视为人们所注目。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笔范围很广,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文学艺术天地。
  肖复兴简介
  肖复兴,1947年出生;北京人。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作品已出版50余种,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著有长篇小说《我们曾经相爱》、《早恋》、《青春梦幻曲》,中短篇小说集《四月的归来》、《北大荒奇遇》,报告文学集《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多梦时节——肖复兴报告文学集》等。报告文学《海河边的一间小屋》、《生当做人杰》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报告文学奖。
  肖复兴书缘(1)巴丹
  太老的不读,太长的不读,太时髦的不读。
  泰戈尔的《新月集》是必选的,冰心的《寄小读者》,法国作家列纳尔的《胡萝卜须》,普列什文的《林中水滴》,波斯萨迪的《蔷薇园》,乔伊斯的《都柏林人》,类似这样的书,比较贴近中学生的心理。这些书都是我自己当年读过并且抄写过的,我也让儿子背过。有意思他才读,并且读完后有收获。从小学到高中我都没让儿子看过大部头的小说,这并不影响吸收。中学主要是打两个基本功,即语言和文学阅读的基本功。现在中学生时间太紧张,不是大人左右得了的,是整个社会、老师约定俗成的,没辙,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功能。对孩子推荐不能大而无当,不然孩子会无所适从。这样符合时代的要求,也是孩子的兴趣所在。孩子读起来不费劲,会从中寻求相通的东西,把这几本书反复地读,看透了,一生受益无穷。与其蜻蜓点水,不如照着一口井深挖。
  改变您人生的书是什么?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我读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的中学老师借给我的书,是那种竖排的旧书。我整段整段地抄,记了好几个笔记本。书写得太好了,傅雷翻译得也太好了,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看过这样好的书,看书从来没有这样让我心动过,恨不得把整本的书都抄下来。书中有的地方,我看了两遍,后来翻看笔记,发现我竟然抄重了好几处地方,那些地方,我确实喜欢,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在那些寂寞而艰苦的日子里,他乡遇故知般,罗曼·罗兰是我最好的朋友。
  克利斯朵夫在那样的环境下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了我。从小他就是生活在那样艰苦恶劣的家庭,父亲酗酒,生活贫穷……一个个的苦难,没有把他压垮,相反把他锤炼成人,让他的心敏感而温润,让他的感情丰富而美好,让他的性格坚强而又不屈不挠。
  罗曼·罗兰在这本书卷七的初版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记忆深刻──“我就是创造了一个人。一个人的生命决不能受一种文学形式的限制。它有本身的规则,每个生命的方式是自然界的一种力的方式。有些人的生命像沉静的湖,有些像白云飘荡的一望无际的天空,有些像丰腴富饶的平原,有些像断断续续的山峰。我觉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像一条河,我在本书中前几页就说过──而那条河在某些地段上似乎睡着了,只映出周围的田野跟天边。但它照旧在那里流动、变化;有时这种表面上的静止藏着一道湍急的急流,猛烈的气势要以后遇到阻碍的时候才会显出来。这便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书中这一卷的形象。等到这条河集聚起长期的力量,把两岸的思想吸收了以后,它将继续它的行程,向汪洋大海进发──我们大家归宿的地方进发。”
  这段话是我理解克利斯朵夫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生命的行程和意义的一把钥匙。生命像一条河,这是一个并不新鲜的比喻,但当时它深深地打动了我并让我深深地觉得生命确实就是一条河。关键是这条河也许现在冰封着,在某些地段似乎睡着了,但这种表面上的静止却藏着一道湍急的急流,猛烈的气势要以后遇到阻碍的时候才会显出来。罗曼·罗兰给予我这样的启示和鼓励,起码让我在郁闷不舒苦不得志的时候,有了一点自以为是精神力量的东西。当社会在剧烈动荡之后,偶像坍塌、信仰失衡、整个青春时期所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产生了动摇而无所适从的时候,罗曼·罗兰所塑造的克利斯朵夫的形象和他所说的这些话,给我以激励,让我仰起头,重新看一看我们头顶的天空。太阳还在明朗朗地照耀着,只不过太阳和风雨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