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慈禧太后养颜长寿秘笈 >

第7部分

慈禧太后养颜长寿秘笈-第7部分

小说: 慈禧太后养颜长寿秘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当这个时候,安德海常笑容满面地进言:太后像月宫里的嫦娥,真正是仙人儿啊!  太后眉开眼笑。  每当看见太后安然端坐的时候,安德海就会恰到好处地说:太后真像那南海观世音菩萨啊,救苦救难,功德无量!    

    

  西太后离不开安德海,从饮食起居到休息就寝,安德海成了她身边上一刻也不能少的人物。安德海长得端正,身材也很标志,皮肤保养得也好,他每天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地侍候着太后,连太后就寝都不离左右,于是,太后私幸安德海、小安子是假太监之说,就甚嚣尘上。  安德海娶妻,更助长了这一传闻。  不过,太后确实是很爱小安子,无论什么好吃的,总要先给小安子留一份;无论有什么名贵的衣服,只要有可能,总要赏赐给小安子;如果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常问小安子有吗?赏小安子!  史书记载说:太后宠安德海,语无不纳。其后,遂干预政事,纳贿招权,肆无忌惮。  有一次,西太后正与安德海闲谈,两人说得高兴,真是忘乎所以,闹成一团。这时,总理政务的恭亲王来了,有军国要事,请求太后召见。可是,太后为了和安德海玩乐,竟然推辞不见!    

    

  一脸愠色的恭亲王无奈地退下,恼羞成怒,恨恨地对亲信侍从说:非杀安德海,不足以对祖宗,振朝纲!  安德海得知以后,逮着机会,就进谗言,损毁恭亲王。不久,西太后就削掉了恭亲王议政王之职,亲王失宠。  太后与小安子宫禁寻欢,传到了年轻的同治皇帝的耳朵里,皇帝气恨不已。有一次,皇帝也逮着个机会,狠狠地训斥了安德海一顿。安德海一肚子委曲,竟然向皇帝的母亲西太后倾诉,太后不仅不责骂太监安德海,反而还护着他,反过来却训斥自己的儿子即同治皇帝!    

    

  年轻的皇帝真是气昏了头,跺着小脚,在宫殿内来回地走,气恨恨地骂,并特地做了一个小泥人,长得和安德海一模一样,然后,皇帝骂着安德海,骂一句,毁一只手,骂一句,去一条腿,最后恨恨地砍掉了小泥人的脑袋。  近侍太监惶惶地问皇帝:这是怎么啦?  皇帝气恨地说:杀小安子!  机会真的来了。    

    

  同治八年,不可一世的安德海觉得在北京呆烦了,想出去散散心,于是,就借口置办龙衣,在太后的许可下,大摇大摆地出京了!  西太后对同治皇帝说:皇帝大婚快到了,叫小安子到广东为皇帝大婚置办龙衣。  同治皇帝表面上同意了,心里却说:好,机会终于来了!  同治皇帝密谕山东巡抚丁宝桢:拘捕安德海。  清廷对于太监的管理和约束,十分严厉。清顺治皇帝入关以后,宫内设立太监,但立下了严格的规矩,特地在后宫正宫之乾清宫后面的交泰殿内,立下铁牌,上书:    

  太监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特立铁牌,世世遵守。    

  安德海带一干男女,顺运河南下。他以女皇钦差自居,穿一身御赐龙衣,船上悬挂着迎风飘扬的日形三足乌旗,船边飘荡着五彩缤纷的龙凤旗帜。随行的官兵、苏拉、妻妾、太监、宫女、僧人等数十人,个个光鲜照人,分乘两条大船,浩浩荡荡,气势非凡。  素以严刚有威著称的丁宝桢,深得山东巡抚阎敬铭的器重,阎氏退休前,推举丁宝桢接替自己。这样,丁宝桢出任山东巡抚。丁氏到北京拜见同治皇帝,同治皇帝觉得他遇事可为也敢为,就同慈安太后密商,两人都认为他是有肝胆之人,可以信赖。  丁氏接皇帝密旨后,立即密嘱德州知州赵新:传闻安德海将过山东,如见有不法事,可一面擒捕,一面禀闻。赵知州是官场老手,特地以夹单禀报:如果丁氏不参奏,夹单非公事例行不存卷;如果参奏,丁氏祸福自当之。  丁氏一面上奏,一面派遣东昌知府程绳武追赶。程氏尾追,三日三夜,不敢动。丁氏命令王正起追赶捉拿,到泰安才将安德海擒获,解往济南。  一路上,安德海口出狂言:我奉皇太后命,谁敢犯者,徒自速死耳!  许多官员真的不敢动他,但巡抚丁宝桢却敢,他毅然不之顾!认为朝旨未可知,先杀之!  泰安知县何毓福一看要动真的,知道非同小可,长跪力谏,请求等候朝旨。  丁宝桢凛然正色地说:宦竖私出,非祖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  当天晚上,丁宝桢下令,杀了安德海,安氏随行的20余人,也一律处死。  丁宝桢杀了安德海,许多官员真的吓破了胆。丁氏的奏章,也随之送到京师。  西太后看到安德海被杀,大为惊诧,一时莫知所为。她阴沉着脸,同慈安太后一起,召集恭亲王、军机大臣和内务府大臣,商议对策。  众大臣异口同声:太监,祖制不得出都门,犯者死无赦,当就地正法。       心爱之人惨死,西太后万分悲痛,上谕扣发了两天,在恭亲王的敦促下,才发下:    

  丁宝桢奏,太监在外招摇煽惑一折。  据德州知州赵新禀称,七月间,有安姓太监,乘坐太平船二只,声势炫赫,自称奉旨差遣织办龙衣。船上有日形三足乌旗一面,船旁有龙凤旗帜。带有男女多人,并有女乐,品竹调丝,两岸观者如堵。  ……  览奏深堪诧异。该太监擅自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  蓍马新贻、张之万、丁日昌、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无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    

  事实上,上谕到达的前五天,安德海就已经人头落地了,并且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将安氏暴尸三日。  安德海所带的珍宝,也全部没收:翡翠朝珠1挂,碧霞朝珠1挂,真珠鼻烟壶1个,大珠5颗,元宝17枚,骏马30余匹,碧霞犀数十块,黄金1150两。


第五部分:稳私心腹李莲英(图)

     

    

      1)  心细如丝  李莲英,南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人,坐落在子牙河畔,距离北京大约300里。那一带是个贫穷的地方,也是中国最出太监的地方之一。通常说,过了子牙河,就是河间府,那是出老公(太监)之处,清宫里的太监,十之八九都出自距离北京二三百里的范围之内。  李莲英是河间府人,另一位西太后时期最有名的受太后宠爱仅次于李莲英的人物,就是崔玉贵,也是这子牙河边的河间府崔张吉庄人,与李家庄隔着一条河,相距约三十里。    

    

  这一带的人,说话口音很重,有很浓的鼻音,人们戏称为肮鼻子。  这一带的青蛙也很奇特,黄褐色,青瘦,尖嘴,两条脚奇长,也有很重的鼻音,当地人称之为肮鼻子。  当地谚语说:不怕雨下得暴,就怕肮鼻子叫。意思是说:夏天的雨,一下就过去了;而这种肮鼻子的青蛙一叫,连阴雨不断,就要发洪水了。所以,当地人又说:肮鼻子乱叫,吓得人心惊肉跳。谁能想象,就是这样两位肮鼻子的太监,竟然在中国满清历史上,举足轻重:李莲英对太后心细如丝,崔玉贵对太后忠心耿耿,两人都深得太后的信任和宠爱,太后爱称他们为小英子、小贵子!  举朝内外,宫中府中,无人不对他们二人心存畏惧。    

    

  李莲英的爷爷、奶奶就是在连阴雨天,饿死在路边的。他们留下一个男孩,刚刚十余岁,名叫李玉,小名铁蛋子,这就是他的父亲。李玉由同宗叔叔李柱老两口收养,娶能干的曹氏为妻,一连生了五个儿子。老大有点傻气,能干活;老二鬼机伶,小名就叫机灵,这就是李莲英。  李莲英的叔伯姑母嫁给崔玉贵的堂兄,李应称崔玉贵为表叔。    

    

  李莲英7岁时就上学,对老师很殷勤,很得老师的喜爱。他爱学习,能通读和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还喜欢写字画画,从小就很有心计。不久,李柱被同宗的人挤出家门,背井离乡,来到北京。  曹氏的堂兄在前门外珠市口大街路西,有一个皮货庄,他帮助李玉也成立了一个熟皮子作坊,收生皮子,熟好之后再卖给皮货庄。从生皮子到熟皮子,要经过很多手续,最重要的一道就是用硝来揉。硝有毒,气味大,辣眼,腐手,呛人。揉皮子、捞皮子等等都要力气大才行,每天都是一身脏臭。这是这个行当之中,最低贱、最辛苦的活儿。后来,李玉在西直门外堂子胡同开了一个正式作坊,立了一个牌子,上书:永德堂李皮作坊。  李莲英一直在这样的作坊中干活,人称皮硝李。  李莲英一生机伶,他想出人头地,自愿请求净身入宫。他的母亲曹氏听后浑身颤抖,但最后拗不过,只好求到了河间的沈姓太监,转求到小刀刘门下,净身、入宫。  李莲英说:我是八岁净身,九岁入宫,是随小刀刘的进纳名下进来的。临离家的那一天夜里,老母抽抽噎噎地一夜哭个不停,我爸爸拉着排子车,妈妈追着车子,送我到西直门门脸,最后,给我兜里放两个煮鸡蛋。  李莲英兄弟五人:李国泰、李英泰、李宝泰、李升泰、李世泰。  老二李英泰,进宫后改名为李莲英,并把小名机灵倒过来,谐音灵杰,作为他的字。他早年在白云观入了道,道号乐元。    

    

他过继了老四的二子,叫李德福。他还有两个妹妹,大的稳重,小的乖巧,因李莲英得太后的喜爱,他的小妹也得以入宫侍候太后,并嫁给了内务府郎中白来增。  李莲英的家人、身边的人,无人不佩服他,称赞他。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善解人意,心细如丝。2)  真心宠爱  西太后自从李莲英进入她的生活之后,再也离不开他了:一是他的梳头手艺是第一流的,也是京师之中的第一人;二是他的机伶过人、体贴入微,无人能比。    

    

  光绪十四年,西太后钦命七王爷视察北洋海军,李莲英为副使——太监任钦差大臣,这恐怕是大清历史上的第一次,更何况是视察军队。但一生谨慎的李莲英,将太后赏赐的二品顶戴换成了清制规定的四品,不住特地为他预备的钦差副使船舍,不和任何官员接触,白天只站在七王爷身边侍候,恭敬地侍候七王爷和大臣李鸿章,晚上还要侍候七王爷洗脚。他这样,感动得七王爷连连摆手。    

    

  一趟差事回来,七王爷、李鸿章争相向太后夸奖李莲英。  西太后乐不可支,喜滋滋地说:没白心疼他!  西太后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29日),李莲英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年岁上两人相差13岁,生日则是晚7天。    

    

  光绪十四年,李莲英钦差回京,完满地完成了任务,太后十分高兴。太后过了生日之后,就记着给心疼的李莲英过40岁生日。她特地赏赐御膳:让寿膳房预备,多少桌子都行。但李莲英只请了一桌老太监、同辈好友和几个徒弟,悄悄地过了这个重要的生日。    

    

  李莲英的乖巧和太后的宠爱,从一次赏鸟活动中可见一斑。  这是一个漫长的夏天,李莲英带着一个小太监,担两笼子鸟,来供太后赏玩。  这鸟名叫蓝靛,是鸟类之中最灵巧、也是最爱叫的一种。担鸟的时候,鸟笼子上要用布罩好,以免鸟乱动乱飞,保持鸟的精神。到达以后,把罩布拿开,鸟就开始叫了:学说学唱,学蝈蝈叫,学纺织娘叫,学油葫芦叫,学什么像什么。这种鸟还有一种本事,就是别的鸟在太阳下山以后两眼迷糊,没有精神,唯独这种鸟,黄昏和夜晚也都精神十足,又称为叫灯花鸟。    

    

  旗下达官贵族爱养这种鸟,特别是腰缠万贯的内务府高官们喜爱这种鸟,不仅因为这种鸟好玩,还因为它也是身份、身价的标志之一:只说一项,这种鸟在大叫的时候,要喝饱比黄金还贵的燕窝汤,谁人能够供得起?  西太后得宠的女官何荣儿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说:  竹子骨头,带节对缝的一对京笼,淡黄色,透着雅气。大白刷的底布,三道架,架底下雪白透青的粪兜肚。笼子边,带一枝极精致的四寸长铲粪的象牙铲子,看着就干净利落。    

    

  再看鸟,粉眉亮姹,九道蓝,葫芦纹,一对翅膀上有鲜明的膀花——眼上边的白毛叫眉,眼下边的白毛叫姹;鸟的胸脯下边,有九道蓝色,称为九道蓝;蓝色中,有葫芦形状的纹饰,叫葫芦纹;鸟的翅膀上,有圆有黄点,称为膀花。鸟的年龄,就是通过膀花来鉴别,一年的新鸟,有膀花,爱叫,一年以后,膀花就没了,不爱叫。  老太后是非常识货的,用眼一溜,就知道是奇货,笑逐颜开。  这是一对十全十美的新鸟,不知道从几千几万只鸟中才能选出这两只来,真是奇绝了!  西太后舒适地靠在矮榻的椅枕上,细听着鸟叫。两只鸟,好像是竟赛一样,你一段我一段地唱。  一会儿后,侍女小娟子、小翠儿来了,双脚跪安,对老太后说:启禀老祖宗,我们请李总管给看着猫。  这是太后喜爱的侍女,借题撒娇。太后慈祥地笑了,知道这两个丫头,在给李大总管出难题。  李莲英这个人,很知趣,无论在储秀宫,还是在乐寿堂,从来不使威风。  李莲英经常对太后身边的侍女说:你们是老太后的人,受老太后的教导,都是通情知礼的。不用说是你们,就是老太后后屋里、院里的一只狗、一只猫、一棵草、一棵树,也都应该受到尊重。  太后的屋里,真有两只猫,缅甸的,纯白色,鼻子、眼睛、嘴都挤在一起,扁扁的脸,对着人时,眼和嘴乱动,非常滑稽,老太后一见到它们,就会开心大笑,爱称它们为大白、二白。  这个时候,爱捉鸟的猫看见了这两笼子的鸟,立即两眼放光,兴奋起来。  李莲英听小娟子、小翠儿如此一说,赶紧请跪安:启禀老佛爷,奴才可没这个本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