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132部分

大明二十四监-第132部分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rì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如此可歌可泣的文章,但他的十七代孙,却可耻的当上了满清的谋士,如若让范文正公知道,估计肯定会挥刀自宫,彻底绝了这个后代!
    现在只是“参与帷幄”,并没有真正的登上满清的政治舞台。但所参与的正是拉拢、策反、间谍、扶植造反等活动。所以山西这八大商人和归化这条线由他进行联络。
    突然接到了八大商人,纷纷从万全、大同等地,逃去边墙,找到了土默特支持满清的势力后,进入了归化的消息后,范文程首先感到不解,按说这些商人从商都是几代人了,无论是路线、还是各方面的关系,基本上都做到了滴水不漏,怎么就突然要被抓呢?
    此八家商人对满清的中原战略有着相当重要的军事、经济、政治用途,首先范永斗等八家山西巨商以张家口为经营基地;为满清购买粮秣、军械;传递情报和宣传品;其次,把满清从辽东等地抢掠来的金银财宝进行‘消脏’,否则的话抢再多的金银在那白山黑水之间又有何用?再次,挑拨离间明朝和百姓、官员之间的关系,扶植当地的反动武装。
    此次八大商败走归化,虽然在中原腹地的关系网没有太大的影响,但从阳光下走到地下,无论怎么说都有这相当大的不便。而且关系也是如此,三年不上门是亲也不亲,无论什么样的关系,在这种叛国的前提之下,都会慢慢的疏远。还因为据京城的细作回报,明皇正在的迅速的整合朝廷,平定了二王的叛乱、让满朝文武都写了什么效忠书,这些情况不得不让满清jǐng惕,虽然再在老奴病着,大家谁也没有心思出征,但并不代表没有任何的作为。
    在老奴的许可之下,范文程写了这封信。要求八家联系暗中扶植的一些绿林好汉,高举义旗,反抗明廷。从大明内部制造混乱,以利于下一步满清的入关劫掠。
    范永斗把信给大家看后,大家都没什么意见,现在已经和大明朝廷撕破了脸皮,皇上还下旨来草原要把他们押回去,已经没有任何回头路可走了。条件虽有些欠妥,但如今正值如此地震的天灾,也可以弥补了。
    最后商量的结果是,一方面极力的支持在榆林卫那边的王嘉胤、吴延贵、杨六、不沾泥等绿林之人,促成其以最快的速度在当地发动民变。二是劝说土默特部前往大同叩边,此时边墙已毁,正是纵马抢掠之时,有熟悉中原情况相信八大商带路,相信他们一定会乐意的。
    派人去联系榆林卫的绿林人仕不说,但这个进攻大同的计划,得到了整个土默特部的全体响应,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正好明皇刚刚过来宣旨,极大的污辱了强大的蒙古族人。正好借此好好教训一下狂妄自大的明皇。
    于是,整个归化城动了起来,当然打仗不是直接就去的,还要招集各个部落前来,但时间不会太长,因为整个部族离归化城都不远。
    京师,皇宫,已经等了一天的朱由校已经等的不耐烦了,这时正巧宋应星派人来禀告,战车已经成功制出。请问皇上是否前去观瞻?
    那就去吧,反正该做的已经做了,只是等待消息而已。
    到了兵仗局战车已经在广场里停放着了,雨不大,但打在身上,仍然让已经酷热的天气变得凉爽起来。朱由校快步走了过去。
    在兵仗局王应科和宋应星的陪同解说下观看,这是一个四马的四轮马车,车宽四尺六、长八尺,高约五尺多,前后共两个部分,前部为车夫架车的部位,为了便于控马,座位离地面很高,几乎到了车厢的上部。为了保护车夫的安全,做了一个小铁屋,上面挂了一个山地弩,车夫的眼部高度则用钢网,以开扩视野,车夫虽然不是战斗人员,但却是整个战车的舵手,如果不保护好他,战车就变成了战堡了。
    四匹马的设计绳索也相当的到位,由于车夫的位置高一些,所以很容易通过绳索控制马匹。而车厢后面也有挂绳索的位置,通过介绍朱由校方知,草原上,骑兵有一人双马或者三马之说,为的就是求速度,这里也借鉴了一下,必要的时候,不仅可以轮换马匹,同时,也可以一车八马全部用上,这样机动xìng,应该不输骑兵了。
    车轮、轴承都是全钢打造的,轴承的位置用了钢制弹簧,这是朱由校提出减震功能,让宋应星生搬硬套的给用上了。而且为了防止翻车,底盘也做了加固,重量不轻,轻易不会有翻车的危险。
    后部为车厢,进入车厢后,可以看到,面对着车厢,是围成一圈的座位,前后各两个,中间相靠着两边各四个座位。座位是朱由校专门安排的沙发软座,坐上去相当的舒服。而对着座位的则是一面神弩,悬挂在车厢之上,掀起神弩,弩的前部正好伸出shè击口,透过‘瞄准镜’,正好能看到外面。而这个车厢板就成了大弩匣,板部的出弩口,也是装弩的位置,经介绍,这一面板能装弩六百支。
    因万向轮的作用,神弩的视角可以转动一百六十度左右的角度。下面是则是两个脚踏,一经上下踩踏,通过传动系统,作用在连接其上的钢丝上,可以轻松的给弩上弦。
    车厢的顶部,有着许多的凹槽,那是放竖盾和山地弩用的。据宋应星介绍,因为有许多时候,战兵们是需要下战车作战的,有时也并不适合用大型的神弩,那样山地弩的小巧,就能发挥作用了,所以有了这个设计。朱由校听了是大赞不已,直夸宋应星心思细腻。
    观后朱由校大感满意,只是对空间的利用提出了一些观点,如座位下边弄个跑道,可以让人可以调节座位离车厢的距离,以便舒服的shè击;座位的底部可以做成箱子,以便放一些食品和饮水等东西;还有安全带也给配备上,特别是车夫那们,位置这么高,太危险了。
    接着又问宋应星巨弩战车研制的情况,宋应星的回答相当干脆,在这部车的基础上,撤掉车厢,基本上就可以了。不过一部战车只能放一部巨弩,而且上弦可以用马力或者人力绞动绞盘发shè。
    其实朱由校对这个巨弩是相当的期待,千米的shè距,再配合上瞄准镜,在这个时候绝对是逆天级别的存在。带上他,哪里还用顾及蒙古族的回回炮,朱由校专门的查了查,回回炮这种投石机的shè程也就是四百米左右。如果遇着了巨弩,那只有一个死字。
    说了一大通,最后又问起战车在兵仗局的产量,当然先把流水线的事情给说了再问。王应科这个问题早就通过工匠们得知了,但哪里知道有流水线这样的事,只是老实的说了只要钢铁跟上,每天能造八辆。
    太慢了,这样的速度武装起八千净军来都得一百天才能造出这八百辆来。老办法,从单个的零件做起,然后组装。这样也有利于维修。
    这点宋应星已经有经验了,由他带头开始设计着将战车分成各个部件,然后再合理的组装。当然每个组合所需要的合理配搭也是最考量脑力的。
    这时朱由校深深的感觉到干活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也不知道那批叛军休息没休息过来,按理说从二十六rì就开始有人被宫刑,现在十天了,应该也差不多了。
    转头想问一下老魏,却发现没在,一问才知道,回家去了。看着宋应星这边,自己也帮不上什么忙,而且天sè也已经变黑了,因为是雨天,所以天黑的比较早。小肚肚也差不多饿了,想到这里一百多工匠也没有吃饭,于是,让人送了晚膳来在这里和工匠们一起用膳。

第208章终闻准信
        朱由校还没用完膳,魏忠贤就来了,带来了两份折子,一是魏良卿和蒋秉采的,写的是地震的一眼情形,的确很惨,并着重写下了,无一人伤亡的奇迹。朱由校虽然知道地震有分级之说,但学识有限,真的无法判断这到底是几级地震。而且现在的房屋也没有抗震之说,倒了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折子中描述的那样子的确很惨。
    朱由校听完了立刻下令,准备的物质,立刻启程,发往山西。这个时代的运输实在是太差了,一车的物质运到目的地,也就是剩下一大半而已,路差、装载量小、没有动力。然后结果就是速度奇慢,路上的损耗也相应的增加。现在灾区已经成了这种局面,还是早rì往那边运送物质吧。
    而第二个折子却让朱由校气的有摔桌子的冲动,大同府的情况,摇塌城楼城墙二十八处,死伤兵丁达三百余人。城楼城墙倒了也就倒了,但在如此严令避震的情况之下,怎么还能死人?这明显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结果,害死了这三百多条人命!
    “混蛋!大伴,着锦衣卫严查此事责任人,朕花了如此代价,仍然违抗避灾的命令,草菅人命害死如此多的xìng命,这样的官员不惩不足以平民愤!”
    “是,皇上息怒,奴才这就去吩咐。”从先后接到这两封折子时,魏忠贤就知道肯定会有龙霆大怒的时候。
    两封信来的的确是晚了点,但没办法,下着雨道路泥泞不说,有的地方还出现了塌方、泥石流,特别是从灵丘赶过来的人,的确是不容易,比大同的人提前启程,还比人家少二百里地,但还是走在了人家的后面,真可谓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现在一块石头终于落在了地上,旁边的宋应星却好奇的看着他,朱由校也只当不见,看着魏忠贤要走,直接的问了关于叛军宫刑之后,有多少人休养好了,魏忠贤一愣,还别说,这个问题他也不知道,只能派人去查了。
    兵仗局这边也没什么事了,草草的结束了,回乾清宫准备洗衣洗洗睡了,毕竟明天还得起个五更上早朝呢。这时魏忠贤却回来了,回报说了一下叛军宫刑后的情况。因为是在七天前才进行的集体宫刑,所以这些集体的还没有休养好,另外有近一成的人,死于宫刑,这个一成倒是把朱由校吓了一跳,急问魏忠贤到底是多少人死了。老魏的回答是二千人。
    这个数字!?天啊,我干了什么?二千人?!宫刑怎么会如此恐怖?!朱由校惊呆了,坦白的讲,天地良心,自己真不知道宫刑是会死人的,自己从来没听过这样的事情,人家岳不群、林平之人家那自宫可是百分之百的安全,就是身边这个老魏、刘若愚不都是自己动的手自宫的,还有那些无名白,都是自己切的,哪里有什么生命危险,怎么到了这些人,就这样死了呢?而且还死的这么多,这不都成了自己的罪孽?朱由校越想越怕,抓住魏忠贤的手问:“大伴,宫刑怎么会死人的?”
    “回皇上,宫刑死亡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忍受不住疼痛,活活痛死的,第二种是宫刑后生病而死的。皇上可能不知道,此次也就是在宫里的宫刑,而且还都是成年人,如果在外面自宫的,死亡的占到一层半,而如果是孩童,那死亡的至少也要占在二成以上。”看着皇上惊恐万状的样子,魏忠贤耐心的解释着,看着皇上的脸sè又说:“其实他们都是十恶不赦之徒,皇上天恩给他们留了一条后路,就是搏一条活路而已,都知道宫刑这事也是听天由命的事情。多少人想进宫还进不来呢,宫外这近一万人的无名白,也是象奴才一样后想进宫,但进不来的,他们那才叫一个惨字呢?所以皇上倒不必挂怀。”
    “哦,”虽然对二千人的死亡人中戚戚,但事已至此,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了。“大伴,人死债灭,叛军里家中困难的,送些银子给他们或者让他们的家人去朕的作坊里做工吧。”
    “奴才领命,皇上仁慈之心天下少有,现在满城都传着皇上是真神转世呢。”魏忠贤一听皇上如此迂腐,很不和他君子当无所不用其极的为人处理的原则,但还是半真半假的捧着皇上。
    “转世?”这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了,自己可不就是转世吗?不过不是真神而是个吊丝而已。
    “是啊,皇上,现在在长安街上给皇上磕头的,在家立长生牌的已经越来越多了,还有的想建生祠、、、、、、”
    “生祠?就是和大伴那个一样的?”一听这个生祠,朱由校就不由的反感。在长安街磕个头表示尊敬,这个他能理解,中国人嘛,本身就是个知道感恩的民族,什么受人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chūn辉、喝水不忘挖井人、、、、、无论是对亲人还是对朋友对陌生人,都有各种各样感恩思报的名言,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所以到长安街给自已默默的表示一下而已。而立个长生牌天天为恩人祈福的,更是有恩无力报,又感恩时时,所以立个长生牌,求诸天神佛保佑一下恩人,很显然朱由校不是修真是需要那可贵的信念力,所以效果一点也没有,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这点朱由校更是不提倡不反对。但建生祠,这种劳民伤财、神话自己的行为却让他相当的反感。一旦此风兴起,全国又不知得有多少地方为了形式,而给自己建这劳什子东西,不知道要耗费多少土地、钱粮。
    “回皇上,是的,”上次被骂的情形,魏忠贤可是记忆犹新,急忙的跪下来回答。
    “传旨,有给朕建生祠者,当场拆毁,主持建设者,在生祠前戴枷一rì,此风不可长。若有人以此谋利者,没收全部家产。”朱由校相当严肃的说。
    “奴才遵旨。”
    “大伴起来吧,接着说那些叛军有多少现在有劳动能力的。”
    “回皇上,现在有一万人已经恢复好了。其他人估计再有五天时间即可劳动,但受伤需要医治的则不在此限。”
    “让那些人养好了身体再行宫刑吧,毕竟人命关天,身体好了成活的机会就大增。而这一万人让他们去兵仗局和霍维华那边的西山,再拿十万两银子给霍维华,多开矿、多炼钢,战车一动需要的钢将是海量的。”这点是朱由校在兵仗局就想到的,一辆战车需要的钢大概是一千五百斤左右,仅仅十支神弩、十支山地弩和六千多支弩箭就得六七百斤的重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