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315部分

大明二十四监-第315部分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楼上的大明军民,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程度,他们期盼的援兵没有让他们失望,成功的打退了鞑靼人的进攻,并向着战场前来。看着鞑靼人终于退了,不由的势气更旺盛,一个个抱着痛打落水狗的心态开始疯狂的攻击。
    黄克缵也看着鞑靼人的撤退,真是来时如洪水猛兽;时如风卷残云,下了城墙,就朝着自己的马匹跑。这心气不由的一泄,太紧张了,自己身为陕西行都司的都指挥史,连发的救援军令竟然被人无视,没有一支队伍来援,最后却让客兵为救,让他情何以堪呢?旁边一直奋战的官员们也是侥幸不已。若无亲军的及时到来,张掖就毁了,不仅自己有失地之罪,这满城的百姓也必将被屠戮一空。对亲军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涕零,种种不满情绪也是荡然无存。而亲军的战斗力,也让这些亲身经历着鞑靼人凶残的官员们更是钦佩万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满城几万人居高临下,都险险的打不过人家鞑靼人,而亲军一至,如骄阳融雪一般,让鞑靼人匆匆而逃,如丧家之犬,差距就在这里显而易见了。
    步行而进的阎应元到底还是晚了,在火枪的shè程之外,鞑靼人就走了,剩下了几千尸首,在那里证明着这声场大战的存在。穷寇勿追,天也已经快黑了,看着急速撤走的鞑靼人,绕城而走奔西方而,自己也更没有了追的意思了。那里正是卢象升来的方向,趁着还有点光,赶快通知吧。一边派斥候前监视鞑靼人的踪迹,一边收拾战场,准备进城,这一天赶的实在是太累了。
    张掖城的危机已解,鞑靼向着西方而来?卢象升看着这个光报心里不由的开始算计,一路之上,自己带着的天雄军已经有了二千多人,战斗力肯定是不弱了。而且北边有边墙南边有祁连山,东边有阎应元,西边有自己,这无形之中一个大网就形成了。边墙虽然有相当多的漏洞可以让人穿过来,但这个穿也得是有条件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个缺口进出的。
    现在四支队伍因为不断的有部队前救援,已经没有了什么危险,反而开始从守字开始了反攻,现在危机算是解决了。而鞑靼的部队也是打了一天了,估计再战也得在明天了,只需斥候远远的监视就好了。自己要做的就是布好了口袋,简单的一个‘堵’字就可以了,而冲杀的事情,就交给净军就好了。
    不是卢象升偷jiān耍滑,而是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净军的火枪没有人敢想着能抗衡,那只队伍太变态了,一副神鬼不忌的样子,可谓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卢象升和阎应元曾经比较过,如果没有阻击弩,天雄军铁定干不过净军,就算是拿着竖盾,也能被蹂躏死。那火枪太变态了,shè的又远又狠,就连shè速慢这个特点,也让皇上弄了一个专门的装枪给补充上了。除了连shè十枪后需要冷却一会这个毛病之外,基本就没毛病了。可是一只枪是十枪,一个净军人家备的是五十,那就是得等人家五十击之后才有个小漏洞,这仗真就没法打了。所以卢象升看见火枪急的心里是垂涎三尺,几次向皇帝暗示要求装备,但皇上总是让等,明显的,产量不足,只能尽着净军、锦衣卫先来了,这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现在从战略层面考虑,就是要把净军当成尖兵来用,跟着鞑靼人的屁股后面,只要一堵住了,让净军彻底的消灭掉这只大胆的鞑靼。
    一般的客军,城池里是不欢迎的,无论是立下了什么功劳,都是在城外劳军。不是城里的人都是白眼狼,被别人刚刚的救了命,就为个反脸无情,只是因为兵过用篦这句话了,客军一般都太黑了点,进了城比土匪还要凶残许多,祸害百姓。但面对亲军,张掖城可没有人敢如此将其拒之门外,任其在冰天雪地之中,度过漫漫长夜。一是因为亲民从不扰民,并且是一切扰民军兵的克星,二是亲军是直达天听,皇上的宠军,三是亲军战功彪柄,来西北二个月,擒杀千余寇边鞑靼,真正的为保家卫国,受到了百姓的尊重。
    所以当阎应元正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张掖城的城门已经被挖开了,城里的官兵民,纷纷的跑出了城外迎接‘最可爱的人’,是他们及时的到来,拯救了他们的xìng命,保护了他们的家园。
    ps:新的一个月开始了,这里祝各位衣食父母快快乐乐,开开心心、顺顺利利,大大方方给票票,
    〖

第532章 千古英烈
        第532章千古英烈
    这次的收获是这二个月以来最大的一次,上千匹的战马还有一些骆驼。俘虏当然有,但基都是受伤的。还需要医治一番才能当做劳动力使用。而对于残疾的俘虏,着人道主义jīng神,还是让他们少受一点人世的病痛折磨,让他们欢乐的回归净土吧。
    饿得前心贴着后心的净军、锦衣卫们,刚刚打扫完战场,就在众人的山呼声中走进了城池,这点朱由校并没有要求来个不拿群众一针对线的做派。百姓们的感激之情那就要接着,百姓是天,是最高的长者,长者赐不敢辞,让人家表达一下感激之情,大家都痛快。但若有人逼着百姓来感激一下意思意思,那就不是朱由校能容忍的事情了。
    一入城,就看到了什么叫做冰火两重天了,死的人的确不少,有二千多人永远的倒在了血泊之中,这里面有军人、有百姓、有官员,但无论他们生前是显赫也好,平凡也罢,如今都躺在了那里。他们的亲人不断的呼天抢地,但无论多大的悲伤,也无法叫醒他们的亲人。
    在阎应元的带领之下,净军、锦衣卫们,纷纷脱帽,死者为大,而且这些人的勇气与行为,也值得所有的人尊重。他们用死换来了张掖的胜利。若没有他们的拼搏估计此时张掖已经是在鞑靼人的手上,张掖城里死得人将会更多更多。
    张掖的军民们因为净军锦衣卫的‘礼遇’而安静下来,这些死去的英烈,用他们的死,给他们换来了胜利,他们都是值得让人尊重的。
    “黄指挥使,吾皇最敬重的就是英烈,其在几处地方都建有英烈碑,张掖城军民同心抗击鞑靼,这些死去的人。理应受到最为肃穆庄严的待遇。建议张掖城也应立碑为念,并善恤其遗孀遗孤。”阎应对冲着东方拱手说道。
    “阎帅所言极是,若无乡亲父老们的鼎力支持舍生忘死的守城,张掖城万守不到贵军前来之时,他们是张掖城的恩人,树碑立传正是吾等所愿,抚恤其家小也正是吾等职责所在。义不容辞。”黄吉克缵代表军方悲情的说,对于阎应元也给足了面子,单就品级上说,他是正二品的一方大员。而亲军里就是卢象升也就是个四品官员,离他的品级远着呢。不过就象是田尔耕混过了天也就是个正三品,这已经是锦衣卫的顶点了。一品二品的大员对其不也是以礼相待吗?
    黄克缵同时眼光扫向了官体系。毕竟这里学是军政分开的,黄克缵官再大也只是军方的,而非民政。而树碑立传这样的事恰巧是民事。
    “黄指挥使大人所说极是,论起来不仅百姓是为这些英烈所救,吾等城破之时,又焉能有存活的道理?感恩戴德是人之美德,理当支持。吾皇先立善行碑。再立英烈碑,一是告慰为国捐躯的英烈,二是为教化万民及后世子孙,记住先烈们流血牺牲,方保住了大明国土不失,乃使其万世受人景仰,是万民之楷模,榜样。合乎圣人虽千万人吾愿往也之气概。理当树碑立传,永受香火,使其子孙后代以此为荣。”张掖巡抚孙居相也立刻表态,好家伙,这哪里是一个碑那么简单啊,处理不好,估计全城的人用口水就能把自己淹了。
    “既然如此。末将也会向吾皇传报此英烈事迹,请吾皇定夺。”阎应元听到大家都此中如此一心,也表示了上达天听之说。
    很快为英烈立碑,善待遗孀遗孤的消息立刻传遍了东城。此事明rì就会上报给圣天子,这给悲伤的人们有了一丝的安慰。圣天子的仁慈,对待有功人员的奖赏,那是妇孺皆知。
    满城里杀猪宰羊庆祝着,斥候也传回了几个方面的消息,对付四支千人鞑靼的队伍已经平均有了四百亲兵,局势呈一边倒的发展。而鞑靼主力,在西方三十里处安营扎寨。其西方二十里地就是二千多的天雄军主力。
    第二天一早,京城,朱由校就接到了张掖遭到鞑靼人进攻的消息,看到二千多人的损失,虽然没有鞑靼死得多,但那有什么用?他们是泥,大明百姓是云,有可比xìng吗?所以朱由校暗自握紧了拳头。一是气鞑靼人竟然有用胆量如此进攻大明的大城,荼毒生灵,如此嚣张;一是气阎应元和卢象升的办事不利,怎么能够如此让鞑靼人就轻易的二万人突破了边墙竟然不知不觉了呢?情报人员都在做什么?把两个派去不就是为了让百姓今年免受劫难吗?西北的防务朱由校已经不敢依靠当地的军兵力量了,大明的军兵已经腐烂到了骨子里,不是一朝能够改变的。汉人帮着偷城,这已经是常手的招数了。两人为何不言不语?
    被宣进宫的孙承宗却有一番说辞:“皇上暂息雷霆之怒,臣以为,卢、阎二人并无过失。守城之责为指挥使所有,地人最高四品的官职,也无法对其指手画脚。情报在哈密卫就是弱项,卢象升只以一个二万人聚集的情报推测出了其兵锋所指,亦为智者。鞑靼人自沙漠而来,可谓神不知鬼不觉,五路分兵,的确让人难以救援。守城之失在于被敌人偷城失去了吊城、城门。否则仅填护城河一项,就能耽误一天的时间。故非卢、阎二人之过也。”
    朱由校一听也慢慢的平息了怒火,与孙承宗商量之后,光报立刻传旨:一是务必将此进犯大明的鞑靼人全歼,以慰英烈在在之灵;二是表彰有功将士,凡有功之人,按功赏银;三是同意立英烈碑,四是抚恤死难的大明英烈。以上由宫中送十万两白银办理。
    对于大明的抚恤,朱由校当然认为是一种对英烈的污辱,一个人不值一头驴的价钱,这算什么抚恤?让人家孤儿寡母的怎么活下去?死的不一定是有战功的,这是不错的,比如说你刚刚上了战场,就被敌人一箭shè死了,功劳当然也就没有了。这种理论虽然有欠公平,但的确存在,战军以结果论。(未完待续。)

第533章战功之改
        军功的计算对于冷兵器为主的战争是比较复杂的,象弓箭类的远程武器就以shè死敌人后,以弓箭为主要依据;投石机可以砸扁、撞击敌人为依据。本书最新免费章节请访问。。。但对地刀枪类的兵器,杀人一般就以首级、耳朵来计算了。
    秦汉时期有着以敌军首级作为核对军功的规章制度。秦国商殃变法,重视军功,规定斩敌人首级一个,赏爵一级。强调军功的制度使民众全心投身于战争,从而造就了一支虎狼之师,奠定吞灭六国的基础。
    从此在中国的历史上,仍保留着以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作为军人论功行赏的凭据的制度。
    蒙古兴起,也有着按首级记功的惯例。有一些大战役杀人杀得太多了,提首级都会提得手软,便只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来报功。但耳朵没有什么特殊xìng,不管是左耳还是右耳,汉人的耳朵与异族的耳朵又能有何区别?所以杀良冒功的无良军人特别之多。在大明这种方式就取消了,仍以首级为算。
    但割首级算军功,又出问题了,戚继光就发现了这种问题,杀了敌人,大家都抢着割首级,谁还有心事再去杀敌,抢首级的事情就屡屡发生了。‘凡临阵的好汉,只有数人,每斩获首级,常是数十百人丛来报功’,所以戚继光下令,士兵‘只管当先杀去,不许立定顾恋首级。’规定‘今后临阵大兵,只管整队杀将前去,止以冲锋杀败贼寇为功,务求全胜,不许斩取首级。’又规定‘其杀倒之贼,许各队短兵砍首,每一颗止许一人就提在阵后,待杀完收兵,有令催验’。
    不过大明的首级是明码标价的,‘每颗首级以三十两论之。当先牌枪筅分二十两,砍首兵二两,余兵无分者分一两,火兵虽不上阵,本队有功,亦分五钱;每颗本队鸟铳手亦分二两。’这种分工倒体现了团队配合的jīng神,但这还远远不够。
    首先三十两一个首级。这样的价格对于普通的军队还可以,但对于朱由校来说,首级与奖赏是万万接受不了的。首先首级之事已经不要适应亲军时代了,人死了再砍了头摆京观,首先就不卫生,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这是不可取的,都已经死透了还去拿尸体来砍,有些无聊了。其次因为时代不同了,以前的一次宁远大捷只能杀个几百人,而现在一次作战,一杀就是成千上万人。神弩竖盾的出现让杀敌变得轻松起来。大明周边的敌人太多了,到处都是。一个蒙古的杀敌就能把朱由校杀成破产。首级都三十两,如此算活俘岂不更贵?再次,战争讲究的是配合,不仅仅是前方战士之间的配合,还有后勤补给、武器制造、道路交通、斥候情报等等方面的配合,把军功集中在了一点之上,那是相当错误的。所以亲军没有首级领功之规定,只有团队jīng神。这不是平均主义大锅饭,是人司其职。比如上次黄泥岗破林丹时发放的百万抚恤,就是这种产物,其中净军的军功最大,所以得到的奖励也是最多的。
    以这种首级军功来论牺牲的军民,那最后的结果肯定是相当灰暗的,朱由校不希望死去的英烈家属再悲伤今后的生活。不仅仅是要一次xìng发抚恤金,自然也会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给他们,令其过活。
    有功得奖,有过必罚。这也是上位者必须要做的。对于东城城守以及其手上抢珠宝的兵士,死的也就死了,不会以烈士来论,他们的死是轻于鸿毛,非但没有为国守士,反而严重的渎职!没死的,全体劳役二十年。整个张掖如此损失全是因为他们的贪财所致,二十年的苦役算是便宜他们了。
    对此孙承宗表示认同,事态已经发生了,罪魁祸首的守城官兵是必然要被拉出来平息民愤的。
    对于四千不顾指挥竟然畏敌不救的四支队伍,(朱由校接到了光报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