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409部分

大明二十四监-第409部分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恨,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吧。(未完待续。。)

第711章血脉相连
    就在朱由校抚顺城前现场办公的时候,收复沈阳与十万汉民双手被剁掉的消息,终于在大明传开了,这是继皮岛十余万军民被屠岛之后的又一记猛药,大明再次沸腾。
    大明的人们一边痛着一边快乐着,痛的是同胞们被屠杀、被伤残,现在的大明不是历史上那种对民族团结之心比较朦胧的时候,上行下效,大明的第一人如此重视,官员们当然也把民族自强团结的口号挂在嘴上,而百姓们因为受到了明皇的好处,明皇万事以他们为出发点,让他们对明皇无限的崇拜,将其认为是世间活佛、圣天子,他的话比圣旨还圣旨。
    何为同胞,朱由校的解释又与孔夫子的华夷之辨有所出入,一样的血统,一样的祖宗,这是同本同源,血浓于水的关系。以血统论为重。而孔夫子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再次被朱由校不认同了。
    别的不说,来一日本人,到大明来当海盗从商或者留学等等,然后定居大明,会说汉语,礼仪当然也一概用之,按着孔老夫子的话,他就能是中国人?如果都是黄皮肤黄头皮除了矮小一点,不好分清的话,那换个黑人套上前边的假设试试,谁能给他来个同胞这个称谓?‘啊可爱的山姆大叔,你是我的同胞,’这不扯吗?还是先以在大明这块土地上的血统论吧,至于五胡乱华什么之类的,比如李世民这样的。混了点血统的历史人物,先适用一下孔子的。飘洋过海已经定居海外的,那些人也只能用华裔来说了。
    当然是用了双重标准,但这东西按国籍、血统、文化之类的,无论怎么去分类,都无法有一个太明确的答案。连后世还论个不停呢,单纯的依靠那一种都有弊病,比如,按照孔夫子的理论,那后世的‘香港人’或者‘澳门人’也都没办法算是中国人了。而按照血统论。那台湾人能有不少数的纵划到日本去。而冲绳一地米久村的原居民,那全部都是中国人。按文化论,朝鲜就没有朝鲜了,他们的文化都是中国的文化。
    所以说这是一个实在分不清的矛盾体。自己这点半瓶子醋的水平。更别想分的清了。只能以现在的框架就事论事。还稍稍的靠点谱。
    百姓们倒是对朱由校这种无限小白的划分方法表示了赞同,极大的参加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责任感等,这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一种表示吧。不管是对是错。总比一盘散沙要强得多。
    现在百姓们听到了建奴如此的恶行,将血脉相连的同胞如此的残害,立刻一个个的如同发了弦似的,剑拔弩张、发誓支持皇上誓灭建奴,报此血仇。这个议论的思潮一直蔓延到了整个大明。
    这个时候风向标已经相当的明显了,对建奴的仇恨值也升到了最高,辽阳屠城这样的事情变的无足轻重起来。大明善于谏言的文官,在毛文龙屠俘、辽阳屠城,这样的事情上,那雪花一般的奏折早已堆积如山,大喊着什么礼仪、贤德、仁慈、攻心为上,以德服人、要分清酋首和从众,不可一概从之、、、、、、
    但这种大明百姓的舆论潮流的转变,直接的影响到了这些言官,言官看着耿直,但一个个的那脑子转的可是相当的快。这种舆论导向在老百姓眼里顶多就是一个无序的,纯粹是老百姓们发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已,但在这些言官文臣的眼里,却看到了更加深层的意思。
    皇上对建奴的态度,是大明最高领袖的态度,这种态度从皇上的手里正在逐渐的通过各种宣传的手段,向着百姓们灌输,同样百姓们因为对皇上的无限认同,从皇上的身份上,以及各项惠民政策上,百姓对皇上无限的依赖、信赖,反过来更加的支持他们拥戴的皇上。所以才有了众口铄金之势,这是大势,文臣也好、武将也罢,在民心所向的皇上面前唧唧歪歪,那只是螳臂当车而已,一是不能阻止,二是会被皇上、百姓所唾骂。
    大势不可阻,只可顺势而为。于是,请屠建奴报仇的奏折开始大面积的出现在了朝堂之上。
    而让大明官民快乐的是,皇上亲征辽东,终于来了个黄捣黄龙,将沈阳给收复了。这可比岳爷爷要强得多了,最起码岳爷爷再厉害,也没有打到金国去,而皇上真实的来了一个直捣黄龙。
    大明的慈善总会,立刻开始忙碌起来,十万断手的伤员,需要药,粮食等等,皇上那点后勤保障肯定没办法一下子解决这十万汉民吃的问题。
    大明的粮食好象永远不够用的一样,在这样青黄不接的时候,更是紧张。十万人,一天的粮食就是十万斤。加上陆路、海路上的消耗,能参加到十二万斤左右。这个数字大的离谱,只能盼着一次性到位,多送一些,盼到皇上冰河解冻,快快的给送到京城里来,这样压力就会小了二层。
    十万人没有了手,这个包袱,让刘志选想想都头疼,何时是个头啊?
    就在这时,好象约好了一样的,以慈善事业为已任的张嫣,首先赶了过来,联合着一部分商人,捐献了一万石粮食。一万石是多少,一百八十八万斤。现在的粮食市价基本也就是一两银子买二石粮食差不多了。这一万石一下子大约就是五千两银子。听着是不多,可这个时候不是筹措粮食困难吗?
    其实这批粮食,是张嫣从知道皇上亲征之后,在第一批劳军物资之后,就着手准备的第二批。张嫣虽然不会打仗,但兵马未动粮食先行、一日无粮千军散等那些道理她还是懂得。所有早早的就开始了准备,好在她现在的身份稍微的有些特殊。
    要说从商人这块论,他已经算是个官商,毕竟他父亲这个爵位还顶在头上呢。但这个官商又比一般的官商吃香的多。那些皇家的实体,操作的宦官们,特别的给她面子,一个个还拿她当皇后待着,连皇上都没拿她当外人,京城里专门为朱由检之事,上门辟谣,皇宫赐宴,龙门同游,赐留声机、东珠、、、、、、这一切的一切,象是被‘废’的皇后吗?连魏公公都不敢捋其缨,要知道魏公公现在可是大权在握,又与张嫣有着不小的矛盾,张嫣敢当着老魏骂秦赵高指鹿为马,无限等同于当着和尚骂秃子是一个道理。即便如此老魏对张嫣之事,连问都不敢问上一下,由此可见一斑了。
    所以张嫣的买卖一直做的顺风顺水,加上他是最肥的日本线,有一船货半船银的称号。几次下来,那经济实力一个劲的向上冒。而张嫣好象对钱不是太在乎,一心的从外面往大明鼓捣粮食。这让许多盖州被抓,被罚着运粮的商户相当的无奈。
    你说你没被抓,从日本那里往大明赎卖粮食,这让他们这些奉旨运粮的大商家,情何以堪?
    五千两银子的确不算什么,但这份及时雨让刘志选感动,曹运现在刚刚的解了封,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最难收到粮食。一是粮少,二是需要用粮的地方太多了。京城皇商团那边也不断的收粮,以供应几个地方的军队。今年又多出来一个登州水师亲军,这用粮量又得增加。
    张嫣着新月到刘志选那里送完了粮后回转,在闺房由新月陪着。拿着那一颗颗的东珠把玩,心里更是窃喜,好比是皇上专门送到手中的定情信物一样。
    又把朱由校专门给他打造的小玩意放到怀里把玩着。庆幸新月提出的这步生意路线,相当的正确,既可以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有用之人,不再是孤坐闺中,素手只知调琴女红的柔弱女子,而是通过商界可以帮助着皇上排忧解难之人。
    “姐姐,如今皇上在辽东收复失地,步步建功,而姐姐这个贤内助也在京城操持着。还真是珠联璧合啊,”新月调笑着说。
    “新月讨打,”这个时候张嫣相当的浅薄,听到这样的话,心里跟吃了蜜似的。
    “姐姐,皇上的心里有你,想想那龙门石窟、留声传情、东珠示爱,这层纸终究是要捅破的。”姐妹俩人打闹了一番,新月开始说。
    “妹妹心意,姐姐哪里不明,宫变那夜,姐姐本已心死。悔之晚矣,想皇上是如此的英明,姐姐倒是有眼无珠错怪与他,竟险些陷皇上于绝境。事后证明皇上所作所为,莫不心存高远。郑贵妇、朱由检、东林党那一帮人,竟然如跳梁小丑一般,在皇上面前无一分还手之力。而姐姐那时也与皇上绝裂,遭休妻之罚。现在姐姐知道,这是皇上没有将事情做绝,最起码对姐姐也算网开一面,顶住了大臣们的责难,没有将姐姐废掉,打入冷宫。以后诸事,姐姐也知皇上重情,以姐姐也是有所情义,但覆水难收,想要破镜重圆,又谈何容易啊。”(未完待续。。)
    ps:  除夕了,大家应该都在忙年了吧,梦难成来点祝福吧,
    祝各位衣食父母春节快乐,见面发财!

第712章张嫣慰问
    以往种种再次出现,张嫣早已悔之无及,如今这尴尬之局,让她既憧憬着,又担心着,这种两地分开思念的滋味,的确是太不好受。朱由校是她的男人,婚前感情当然没办法说了。但婚后,朱由校的确对她相当的体贴入微。别的不说,亲手制作了这么多的木制玩偶,就是爱的一种表示。
    失去了才知道拥有时的珍贵,张嫣一心想着为国为民,万没想到最后弄巧成拙,自己一直推崇的东林党,却是如此的嘴脸,而认为圣主的信王朱由检,内心的险恶更是让人心寒。
    而一直不看好的好丈夫,无能的昏君,竟然如此的英明果断,又是如此的仁慈,放过了所有的逆贼。这是他无法原谅自己的过错。
    张嫣当然想着与朱由校重修旧好破镜重圆,国母这个职业当然是最适和她的终生职业,在宫闱之外,她自觉不自觉的一直都在扮演着母仪天下、恩泽万民的角色,重义轻利的形象化工程,做的也相当的到位,这个时候她要是说一声自己是大明第二善女人,估计还真找不出第二个来。
    但皇上能否再接受她,跨出这一步,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的样子,想想她都没有自信。
    “姐姐,现在重要的是在皇上面前露面,比如上次的大同一样。”新月提点道。
    “妹妹净说胡话,皇上带着亲军在辽东浴血奋战,姐姐如何去的。”
    “姐姐。现在十万断手汉民就在沈阳呆着,姐姐给他们提供了万石粮,这不是机会吗?”
    “怜贫济困是人道,哪有袖手旁观壁上瞧的?些许粮食何为道,救民饥寒胜琼瑶,新月,捐了也就是捐了,怎么会有机会呢?”张嫣在做的,是发自真心,这里面有多少想吸引朱由校眼睛的万分。恐怕自己也分不清吧。在她的眼里。这点与劳师之行,并没有多少的区别。
    “姐姐,新月说的是还不够啊。”
    “不够?”
    “是啊,姐姐请想。十万断手之人。不仅仅需要粮食。还需要一项最大的,那就是照顾和医治,照顾的话。那种人手问题咱们解决不了。但医治问题,咱们可是有可操作性的,比如带着医生、药品等前去沈阳,”
    “妹妹说的极是,”响鼓不用重锤敲,新月一说到这里,兰心蕙质的张嫣立即明白了。“那十万汉民需要医治,配上假手,而带着一批医生、工匠前去,可以有效的开展工作。我姐妹两人正好带队慰问。”
    “是啊,正如大同一行,不管能否见着了皇上,距离也离的近些不是?”
    “嗯,那此事宜早不宜迟,仅是请医生、买药、各种物质就够忙的,咱们快点吧。”
    就在张嫣、新月大张其鼓的准备沈阳慰问团之时,抚顺城前大胜的消息也传了过来。俘敌三十余万,将建奴伪朝廷彻底的摧毁。这是何等的功绩。
    危害大害十年的建奴终于被摧残了,这是压在大明头上的一顶大山。建州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奴儿干都司仿佛一夜之间,就出现在了大明人的眼前,成为了一个大灾祸。六年时间就成为了一个大明永远挥之不去的一个恶魔。将大明的人力、财力、精兵强将等等全部都投到上面去,百姓们节衣缩食,为了辽饷而贡献着。
    辽东逃到内地的辽东汉民,也不断的讲述着辽东的凄惨遭遇,让内地的百姓更加的感到建奴的恐怖。
    如今一片罩在头上的乌云终于一解而散了。圣天子北征蒙古打下了归化城,如今东征建奴,依然如故的打下了沈阳,灭了建奴的伪朝廷,这一战最起码可以数十年时间,让建奴无力再侵大明。甚至按着皇上所说,屠灭了建奴女真,那样就不是数十年的平安了。
    朝廷上下,对皇帝东征,当然是最为关切的,特别是在辽饷上伸过手的人,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等待着。皇上从伴仙山登岸开始,一把披荆斩棘势如破竹。最终直捣黄龙,将建奴的都城、朝廷来了一个大摧毁。这是何等的豪气!
    大明集中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集全国的精兵屯积辽东,最终不仅不能挡住建奴,而且很干脆的帮助建奴组建了汉八旗,两相对比,又是何等的讽刺。
    随着皇上武功之卓著,那威势更加的势不可当。官员们那一点点的小心思,这个时候不由的也收了起来。
    大明例来不缺贪官,有机会要贪,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贪。朱由校的一系列政策看似可以抵制住贪污,其实里面的漏洞百出,宦海沉浮的官员们,相当老练的一一在寻找着里面的漏洞,并且创造着各种各样贪污的途径。
    但现在,一个个也不禁的打着小鼓,皇上的强势与得民心上让他们胆寒。欲上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政策虽然有漏洞可寻,但政务公开一项,本来可以是空的。但皇上越得民心,这老百姓就越想着报效皇上,皇上又有意无意的在推动着他们那监督权,然后老百姓开始认真的给皇上看着家,守着他们心中圣天子的财产,这些因为皇上的善政与战争的节节胜利,而让百姓们更加的用心,不得不让官员们不得不小心谨慎的。
    现在大明上下,办学校、修路、水库这类大型的工程越来越多,最终买单的,都是皇上,百姓们不管这个钱是不是皇上自己造出来的,但这些工程都是为了百姓的出行、水利等所为的。这是皇上自己掏腰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