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844部分

将血-第844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导内宅女侍,管着乐班,歌舞姬,还有许多闲杂人等,几乎等同于内宅管家,成武皇帝登基,出身东宫的人们都是水涨船高。她也并不例外,在定军侯府中的地位也越加独特,连府中几位夫人,对她都颇为礼敬。
    除了这些人,定军侯府中的男女仆从,多是几位夫人带过来的了。
    范柔儿从巩义娘家那里要了一些人过来,不过到底不是大门大户出身,范家那里估计也是考虑到这个,没敢让太多人过来,经过当年之事。范家那里来的人,各个都是谨小慎微之人。聚在范柔儿身边,连府中各处大权都不太敢去相争。
    琴其海身边有一些鞑靼人,这些鞑靼人大多都是当年跟随她和不颜惜班进京的一些人,多数都充为定军侯府的家将,等到不颜惜班再次回来,还给姑姑带来了一些鞑靼侍女和武士,都是鞑靼贵族的儿女。
    留在定军侯府当中,侍候鞑靼诸部中最尊贵的女人。
    而实际上,府中这几年进来的新人,还是以种家馈赠居多,这才是真正的大秦豪门世家出来的,说不上多讲求礼节,但做起事来,都是有板有眼,透着一股豪门世家的贵气,很快就占据了定军侯府中空下来的职位。
    从另一个方面说,定军侯府和种家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惜红虽说有子万事足,但如今儿子渐渐年长,婚事上也大致能定下来了,西北张家的女儿,父亲又和赵石是结义兄弟,可谓是门当户对,一个庶出子能到如此这般的地步,她也很知足。
    不过这两年闲着无聊,到是上请主妇,命人去外间招了些女童入府,操弄起了老本行,打算调教出一些姿容技艺都属上乘的歌舞姬出来。
    至于李金花,李敢当病重,虽说与李家已经疏远的厉害,但李敢当这个伯父可没有亏待过她,对她还有着养育重恩。
    所以思量了些时候,带着女儿去秦州探望了一次,回来之后,带回了几个少年,都是李家子弟。
    除了两个当即进了羽林军,其他的都被李金花塞进了国武监,府中一个也没留,更别提引荐给丈夫了。
    如此看来,当年李家确实是将她的心给伤透了,能做到这一步,已是分外不易,也就不用再谈其他了。
    府中人事变幻,不可谓不大。
    当然,变化最大的还是府中屋宅,定军侯府豪富,这个名声已经在长安传开,不管是因为府中人丁太少,花费不多,还是大将军所得赏赐,以及亲朋好友的馈赠,反正,这个名声是有了。
    定军侯府的府库也增建了三座,后来,家里人聚在一起一商量,定军侯府阔大无比,这些年下来,也没有修缮的尽善尽美,如今银钱充裕,定军侯府的主人位在大将军,两位夫人也都是四品将军了。
    其他女眷,都有着封号,定军侯府再是那般模样,反而显得过于侨情,不如趁此机会,修缮一番。
    当然,为了避免有人嚼舌头,说什么得志猖狂什么的,府中也没有大动,只是这几年将府中整饬的越加精致了起来。
    赵石回府,进的虽然是自家大门,但人物两非,却一如走进了旁人家里,连路都有些不认得了。
    不过亭台阁榭,树木森森,赵石也觉得,自己这定军侯府终于算是有些气象了。
    同时,这次回来,比不上以往几次那么热闹,但却带了几许贵气,这虽说只是一种感觉,但屡经波折,定军侯府终于脱去了浮躁,沉淀出了几许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果说真切一些,这个时候的定军侯府,才真正具备了成为世家门阀的底子,当然,这到底只是个根基罢了,要想成为真正的门阀世家,也许还需要几代人的维系拼搏,豪门和世家虽说总是连带在一起,但单独来说,在意义上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不过,这一天接下来的时光,无疑是忙乱的。
    内宅的事情,到也不用赵石插手,自有人会安置妥当。。。。。。。
    赵石这里先见了见家人,又在书房见了陈常寿等幕僚,大略问了问自己离京之后的情形,没有什么可说的,大抵都是朝中人事政局,还有最近发生的一些朝野大事而已。
    实际上,这两年朝政还算平稳,长安之乱后的那半年时间里,才是大秦最动荡的时候,过去了,朝野政局也就平和了下来。
    毕竟,风云突变的变故,十几二十年来上一次,就已经够人受的了,要是每每如此,大秦早已翻天覆地,长安城恐怕也已成了一堆废墟了。
    朝野中事,最终还是以妥协为主旋律,激烈的碰撞太多,对谁都不会有好处,王家门阀轰然倒地,军人们显得越发强势,这让大秦京师,总以为能掌控朝政的门阀世家们再次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缺陷。
    变得越发的谨慎了起来,之后,成武皇帝也没有再大动干戈,只是这位陛下固执的地方也很让人无语。
    比如迁陵的事情已经闹了有两年了,朝堂大臣们都明白陛下的心思,但这个时候迁陵,还是让许多人觉得过于儿戏,所以朝野间对于此事,反对者多,赞同者稀,阻碍颇多之下,即便是皇帝陛下,也不能轻易成此心愿。
    不过皇帝陛下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固,隔上些时候,总会从这里那里冒出些声音来,消磨着大臣们的耐心和斗志,大家伙儿都明白,这些声音背后,若没有皇帝陛下的授意,那才叫见了鬼呢。
    此事就这么僵持了下来,皇帝陛下显得很有耐心,臣子们虽然不厌其烦,但这样的大事,能让他们找出千万条理由来阻止,也不怕皇帝陛下一个不高兴,拿自己做耗。。。。。。。。
    唯一让人觉得可笑的是,这个提议最初是由礼部尚书方谦提出来的,这让这位尚书大人在朝野间的威望很是受了些打击,就是不知道,这是陛下故意所为,还是方谦过于倒霉,赶上了。
    朝政平稳,其实也就意味着大秦在积蓄力量,这几年,别看赵石在北方挥兵而进,纵横来去,让天下震怖,但事实上,大秦已经几年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争了,离二十余万大军北进河东,已经过去了两年多。
    随着疆域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大秦积蓄力量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当年穷全国之兵,也不过三十余万人马,而今,光河中,河东,河洛之军,便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
    加上殿前司禁军,西军诸部,已经蜀中蛮兵,吐蕃兵马,草原骑兵,,即便是大秦兵部这里,也已经无法计算清楚,大秦如今若是举国而战的话,到底能征召多少人马出来。。。。。。
    毫无疑问,大秦正走在强盛的道路上,而且速度是越来越快,扩张的脚步间隔,也已经越来越短了。
    见过了几个幕僚,赵石兴致反而低落了一些,陈常寿身子越发的衰弱了下来,南十八去意渐渐显露,赵石也已经开始琢磨着,是不是给大将军张培贤一封荐书,还是将人送到杜山虎那里。
    好聚好散,强扭的瓜不甜,硬留此人在身边,殊无益处。
    孙文通可以用起来了,李博文胸无大志,留在府中看家,也算妥当,这么看来,远在草原的李之问反而是在今后能留在身边重用的最佳人选。
    (一更,今天多更两章,补上昨天缺的,当然,还得看看情况,事情找到头上,就不好说了。)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家宴
    不过,几个人最想说的其实还是如今诸邦来朝,应该如何应对的事情,这是如今长安最受瞩目的话题。
    无论朝中重臣,还是文人士子,或是平民百姓,都是议论这个,这也是大秦民心士气最直观的体现。
    十几年前的大秦,不会有人提起这个话题,万邦来朝的盛况,已经消逝在在唐末的战乱中,即便是景兴一朝,金人,西夏人,后周,南唐的使者屡屡来到长安,朝野之间,也不会有如此热议。
    但如今却是不同了,随着吐蕃低地内附,鞑靼人来到长安,求取封号,随之克烈部的蒙古人,也来到了这里,向大秦皇帝献上忠诚,秦人的眼光开始变得越加开阔了起来。
    如何对待这些番邦,已经渐渐成为大秦亟待解决的问题,向来冷清的理藩院,也变得热闹了起来。
    百姓们在热切的议论,朝堂上的大臣们也没有闲着,由此而上的奏折,摆满了皇帝陛下的御案,无论中书枢密院,还是六部衙署,凡是有着上进之心的人们,谁都不会也不愿放过这样一个有可能留名青史的机会,只要有只言片语的真知灼见,能够用到实处,当可将自己的名字传之于后世,这正是臣子们最为渴望的事情。
    而自古以来,对于胡人的征伐,安抚,笼络,等等等等,都是无可置疑的朝野大事,由此一举成名或者遗臭万年者,比比皆是。
    而照现在的情形看来,成名的机会要大的多。顺势而为总比逆势而动要容易。大秦朝中不乏有识之士。也从来不缺聪明之辈,想要抓住机会的人更是多的很,所以,比起民间百姓来,朝堂之上的许多人,心思更加热切,目的也更加明确。
    这足可以称之为一次风潮,由于前方节节胜利而带起来的风潮。也确实让许多人在这场风潮中崭露头角。
    在这个过程中,秦人显得越发的自信,大秦也越发的强盛。。。。。。。。
    但话说回来了,这场风潮也不过是方兴未艾罢了,许多人将目光和心思转移到了这里,可惜的是,大秦在这个方面的经验太少了。
    朝堂之上,没有谁去过吐蕃,没有谁见过辽阔的草原,甚至连跟鞑靼人。克烈部接触过的人都是少之又少。
    他们大多都是因循于前人的言语,没有多少新意。甚至于许多人都不很清楚,大秦在北方草原上有着怎样的地位,他们甚至不如那些北上草原,跟鞑靼诸部交易的商人了解的多。
    只靠凭空想象,或是邸报中可怜巴巴的只言片语,还有前人留下的些许经验,并无法让他们对于草原或者吐蕃低地,高地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所以,纸上谈兵的建议奏章,连皇帝陛下和中书重臣们都无法判断,哪些可行,哪些又是胡言乱语。
    反而是定军侯府中的几位幕僚,虽然没有跟着赵石北去草原,但来往书信颇多,对着北方的局势有着一个大概的认知。
    而且归义王李匪每年都会派人来长安问候,来往之间,对于吐蕃低地的情形,几位幕僚也不算陌生。
    他们说的不多,却比很多人都实在,有的放矢嘛,几个人也都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优势。
    不过赵石方自回府,几位幕僚就此事也只是大概说了两句,没有深谈,只是让赵石清楚,这件事对于现在大秦来说,很重要。
    大将军入宫面圣,很可能要被问及此事,让大将军有个准备。
    不过想想,其实也无所谓,无论是吐蕃低地,还是北方草原部族,哪一个不是大将军平定,收服?
    要说朝野之中,有谁对此事有着话语权的话,非大将军赵石莫属,许多事上,几乎可以用一言而决来形容。
    也可以想见,在京师奔走多时的吐蕃,西夏使者们,不用再上蹿下跳了,在大将军回京之后,他们的命运,几乎都掌握在大将军赵石手中,没有人比大将军的建言更有份量。。。。。。。。。。
    而这一点,在之后也得到了验证。
    不说这些,回到府中的赵石忙乱了一阵,略略行使了一下身为定军侯府主人的职责,天色也就不早了。
    回到后宅,和家人坐在一起,安安稳稳的吃了一顿饭,饭菜之丰盛,家人之欢欣,不必一一细表。
    定军侯府这个冬天喜事可谓不少。
    赵石的庶长子赵君玉过了童生试,正在准备考秀才,这条路算是已经定下来了,而且,身上还有恩荫的武职,多数世家子弟,都是这样过来的,有赵石这样的父亲,足以保证他一生无忧。
    至于能走到哪一步,却还要看他自己的心性才干,继承家业很难,但另立门户,却是绰绰有余。
    再有种七娘有了身孕,这才是定军侯府真正的大喜之事,回到府中的种七娘,立时便成了家中的珍宝,就差给供起来了,吃饭的时候,被老夫人拉着坐到身边,其他妻妾看着有些泛酸,但恭喜之声却是不绝于耳。
    这也算是遂了种七娘的心愿,嘴上不住谦逊着,心里那份得意可就别提了。
    另外,赵石的妹子赵翠儿有了身孕,这也算是定军侯府的一件喜事,大将军回京,柳家那边早已得了消息。
    今日已经送来了礼物,恭贺大将军得胜还京,明日间,妹子妹夫都会过府相聚。。。。。。。
    还有赵石又纳了一房妾室,身份很是尊贵,随赵石回到长安,和家里人第一次相聚,一身的异域风情,爱说爱笑,很快便和琴其海凑到了一起,叽里咕噜的说起了草原话。
    鞑靼人公主,加上克烈部的公主,照这么算,大秦皇帝陛下的后宫都没这么热闹。
    加上赵石回府,定军侯府可谓是喜事连连,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兴尽而归,按照赵石的心意,想去李金花那里说说话,又是几年不见,家里的重担,其实一多半都放在了她的肩上,加上李敢当病重,很可能不久于人世,这次回来,人看上去可是憔悴不少。。。。。。。
    但要想以后家中安宁,就不得不保证顺序,齐人之福,并不是那么好享的。。。。。。
    所以,晚间和范柔儿一道,回了宿处。
    这些年下来,作为定军侯府的女主人,范柔儿已然具有了应有的气度和仪范,再非当年那个颇有些跳脱的小丫头了。
    如果真要形容的话,就是沉静而内敛,可以说,做定军侯府的女主人,并不容易,尤其是还有着那样两个平妻,压力可想而知。
    所幸,那两位对府中琐事并不很在意,也都深谙相处之道,不然的话,这些年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压制住那样两个女人。
    不过其他事也就罢了,如今眼瞅着种七娘有孕在身,李金花膝下有了一女,她心里如何能不着急?
    跟赵石说了两句巩义县如今的情形,话题一转,便吞吞吐吐,脸色绯红的道:“夫君,妾身年纪已经不小。。。。。。。也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