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将血 >

第995部分

将血-第995部分

小说: 将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评断或者举荐,出监就职。
    这样一来,在国武监内的生员数量,便增涨了许多,加之连年扩充,如今国武监内在档的生员,就有四千余人,加上国武监内读书练武的童子,差不多六千多号人在国武监中。
    无可怀疑的,国武监已经成为一个大型学府,曾享誉长安的长安书院,早已被国武监抛在了身后。
    而无论是文风兴盛的南唐,还是如今的后周,也都没有这样大规模的书院存在。
    当然,国武监这样特殊的存在,也是吸引众多人前来进学的原因所在,毕竟,这世上,好像也就一个国武监,既可在这里读书,也可以在此练武,文武兼修,这是国武监的独创。。。。。。。
    其实不管这些。有些书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便是出过多少高官。有过多少大儒,又有谁在其中教授课业,这才是一间书院得以传世的标准所在。
    而国武监,也同样如此,没有逃脱这个范畴,自古以来,一直延伸到后世,这样的准则也不会改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是这么个道理。
    国武监的兴盛,确实吸引了很多大秦俊杰闻名而来,其中家世显赫者,不乏其人。
    在今年开监日期来临之时,赵石坐镇于此,就是怕杜橓卿和江游两人不能震慑住那些桀骜不驯,却又家世不凡的世家子而已。
    三月初八,天高云淡,阳光高照。确实是个好日子。。。。。。。。。。。
    这一日,正是国武监开监的日子。许多国武监生员已经早早等候在监门之外。。。。。。。
    在等待之中,国武监厚重的大门,终于在他们面前敞开。
    但这次和以往可有些不同,随着大门敞开,一队队身着浅红军服的羽林卫士已经从监内鱼贯而出,迅速的把守在监门两侧。
    几个身着校尉官服的军官,手按腰刀,大步走了出来。
    等在监门之外的生员们一阵骚动,本来还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的他们,顿时都望了过来。
    几个校尉在人群中一扫,立即便有一个指着几个犹自坐在马上,怡然自得的谈笑的生员,厉声道:“国武监前,竟然还不下马,来人,给我拿下。”
    在众多生员惊愕当中,立即便有军兵一拥而上,将几个人拉了下马,在他们挣扎和吵嚷声中,拖进了国武监的大门。
    这几位显然都有着不错的家世,身边都带着仆从,一如富家公子出游一般,这在如今的国武监并不算什么稀罕事,但被当场弄个没脸,却还是头一次,顿时,许多生员都楞在了当场。
    他们的仆从还想上前撕扯,救回自家公子,但这一回,可算是捅了马蜂窝,几个校尉并不出声,只是领头的一人一挥手,便有军兵上前,摘下腰刀,带着刀鞘一阵猛砸,将这一干奴仆,打的头破血流。
    “都拿下,过后叫长安令尹衙门,就说在国武监前闹事,让他们严惩不怠。”
    为首的年轻校尉冷着一张脸,一边说话,一边在人群中扫视。
    话音放落,便随手一指,道:“开监之日,竟然不穿国武监监服,都给我拿下。”
    这次,拿的人就更多了,足有数十个,国武监前,一阵大乱。。。。。。。。。。。
    就在此时,那年轻的校尉厉声道:“国武监门前,竟然还敢喧哗,国武监监规都忘了吗?”
    场面立时一静,许多人已经明白了过来,国武监祭酒齐子平大人已经去了国子监,而如今执掌国武监的人,除了新任祭酒杜橓卿之外,还有国武监山长,晋国公赵石。
    许多人其实已经有了预料,今年国武监可能要经过一些变故,但没成想,开监之日,便闹的这么凶。
    有聪明的已经闭嘴,开始挪动脚步,靠向了后面。
    但也有人胆子很大,一个身着儒服的年轻人,一把推开两个军兵,大声道:“你们何敢如此,我已然考取举人。。。。。。”
    他这一喊,顿时便有人附和,开始跟军兵撕扯开来,有些跟他们交好的,也蠢蠢欲动。。。。。。。。
    那年轻的校尉似笑非笑的看了看他,便大步走到他的跟前,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年轻人昂着脑袋,却还是矜持的抱了抱拳,道:“学生凤翔刘明书,去岁府试第七,已然中举。。。。。。。”
    这位新科举人还觉着自己气势不错,而对面的年轻的校尉却已经变了脸,露出了些狰狞之色,啪的一声,甩手就给了他一个耳光。
    并恶狠狠的道:“考取科举?那你到国武监来作甚?这里只有国武监生员,没有什么举人。。。。。。。”
    随即,这位健壮而彪悍的年轻校尉,便转身扬声道:“传国武监山长令,自今日始,国武监监规即军法,有擅违者,严惩不怠。”
    在众人敢怒不敢言的目光当中,又道:“哼,国武监出来的,皆我军中栋梁,不需晋身文举之路,若有他意者,国子监,长安书院皆在长安,何如退监去那里厮混?举人?便是进士,到了这里,也不过一新晋之人耳。”
    说完这一番话,年轻的校尉已经大声命令道:“都愣着干什么,今日开监,都排好了队,等待查验。”
    说到这里,他已经转身,回到监门之旁,冷冷的看着这边,不打算说话了。
    其他几个校尉立即知会军兵,将那些未穿国武监监服的人从人群中弄出来,像赶羊一样赶进了国武监。
    本来还有一些激愤的年轻人,听到国武监山长这几个字之后,也都安静了下来。
    面面相觑之间,很快,便有人开始挪动脚步,在监门前排起了队伍,其他人也醒悟过来,顿时,国武监大门之前,一阵肃然。
    有人更是低声在队伍中说着,“看见没,那是大将军亲兵卫士,好像应该叫胡烈,乃大将军旧部,战死在河东的胡离将军的幼子。。。。。。。嗯,还是咱们国武监的前辈呢。。。。。。”
    “啧啧,今日一见,才知威风如此。。。。。。”
    队伍在前行,到了监门之前,先要报上名字,然后立即有人翻查记档,有人则在面前,挑剔的上下瞅着。
    衣帽不整者,拉出来,腰刀挂的不是地方,拉出来,脸上涂脂抹粉,拉出来,不时有人被弄出队伍,气氛已经越来越是紧张,队伍后面的人,开始急着整理衣冠。。。。。。
    其实,很快的队伍就到了尽头,此时,大家早已看清,监门之内的正面,已经摆下了一张桌案,一个人身着国武监监判,也就是国武监虞候官服的人,坐在那里。
    所有被查出毛病的人,都被带到他的面前,这位监判大人,也不查什么文案,一路口若悬河的判下来,监规监记,在他这里已是倒背如流,判的一丝不差。
    许多人都知道,这位恐怕就是国武监五杰之一的虞候江游了。
    好在,国武监虽然用的多为军法,但没有斩刑,轻重都需拿棍棒说话,骑马的那几位最重,被判了二十棍,许多人在想,许是这几位在江游江大人立下的国武监石碑下面骑马谈笑,惹怒了江大人,这才。。。。。。
    但不用在怀疑什么,国武监的天已经变了,这是今日见到这一幕幕上演的国武监生员有志一同的感悟。
    “学生国武三年吴绿蓑,请入监门。”
    吴小妹在国武监名声不小,立即便有人看了过来。。。。。。。。。。
    这时,一直在监门旁边,默不作声的胡烈,走上几步,道:“吴绿蓑?”
    以吴小妹的胆量,面皮也紧了紧,不过还是脆声道:“正是学生。”
    胡烈冷冷的点了点都,“来人,领他去山长那里。”
    接着,杨十四,褚徵,赵葵等人,陆续被一一叫走,这时旁的生员已然明白,和那些犯错的人相反,这些家伙,在之后的日子里怕是要得意了。
    国武监这里闹腾了许久的文武之争,怕是也就此结束了,没听方才那位校尉大人就说吗,到国武监出去的,都是军中栋梁,不需要考什么科举,连很得齐大人喜爱的凤翔刘明书都被毫不留情的赏了一耳光。
    其他的还用多说吗?
    (月票,月票,月票。。。。。。。。。)(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煎熬(求月票)
    (第一天一百多张月票,谢谢大家,还请大家再接再厉,还有六天呢,不要让阿草掉下前十。)
    国武监的变化其实才刚刚开始。
    过了午时,国武监大门便紧紧关闭了,其实,到了这一天的傍晚,还有一些生员陆续来到,他们瞅着国武监紧闭的大门,都是不明所以。
    守卫在国武监外的羽林军士记下他们的名姓,并告诉他们,今日开监,他们迟到了,等明日监门敞开之时,让他们自行到国武监判那里领罚。
    有人想强行上前叩门,这些军兵冷笑着告诫他们,“如果不想退监的话,最好等明天入监再到监判面前说话。。。。。。”
    这些年下来,其实齐子平在国武监的名声真的不错,许多人觉得,国武监这里学风开放,十分自由,国武监的监规,也不用太过遵守,因为齐大人从来不会拿这个来说事,许多年轻人十分喜欢这样宽松的氛围。
    实际上,换句话说,国武监之中的规矩,越来越是松弛,很多人信马由缰,将这里当做了逍遥之地。
    能够自由自在的在这承恩湖畔生活几年,之后又有功名等着,谁不愿来才就怪了。
    但今天,一切都变了,国武监内外,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事实上,到了第二天,甚至过了一个多月,还有国武监生员陆续赶来。
    但国武监山长大人给出的时间表,只有五天,开监之后五日之内赶到国武监者。将当着国武监上下的面受罚。之后赶到之人。一概不纳,按自动退监论处,在国武监以及吏部存档之中消其名姓。
    而五天的时间都是给地方上的生员的,至于长安以及长安县左近之生员,当日未曾赶到,则一律除名。
    这个下马威是国武监山长大人亲自给的,没什么人敢有任何异议。
    只这一下,便有二百四十六人离开了国武监。成为第一批被国武监退监的生员。
    这种不告而诛的行为,留下的名声并不好听,这二百四十多名生员中,有些人家世可着实不错,长安豪门,地方大族,皆有其人。
    许多年轻人回去哭诉,请求长辈缓颊,甚或是到国武监讨个公道。
    但随后,晋国公的文书也跟着他们便到了。其中列清其过,以及国武监除名的缘由。
    这里面。可不只一个开监之期迟到的过错,其中在国武监,什么时候,犯了何许监规,都列的清清楚楚,即便各处多言晋国公未免苛刻,心存不满者大有人在,但还敢到国武监寻晋国公说话的人,却一个都不见了。
    到是有人告到御史那里,有御史想要上书参劾晋国公赵石,到了张世杰这里,也都卡住了,张世杰之问了一句,晋国公赵石为何人?可是国武监山长?
    御史们顿时没了声息,不服者到是想说,晋国公如此作为,大大不妥,枉为人师云云。。。。。。。
    但国武监这里的情形太过特殊了,这里出来的人物,大多会投身军旅,只这一条,就不能和国子监以及其他书院,甚或是府学,县学相比。
    那些老生常谈的师生之道,也无法全然扣在国武监的头上,这里面受教的年轻人,说到底,将来都是些军人,他们不是读书人来的。
    不说这次开监引起的动静有多大,或者有多广。
    到了这一日晚间,国武监后面的那座小楼之前,十几个年轻人在犹带寒意的春风中瑟瑟发抖。
    已经在这里站了多半天的他们,可以说,又饥又饿,一个个脸色都苍白了下来。
    但这里的情形,让他们不敢稍动,只能撑着身子,笔直的站立在那里。
    这多半天的工夫,国武监的各位教授,教习们陆续去到小楼之中,又陆续离开。
    进去的人全都面色凝重,出来的人有的脸色苍白如雪,有的满头是汗,有的颤颤巍巍几欲倒地,有的则截然相反,满面的喜色。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但站在小楼前面的年轻人,却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的地方。
    那就是以前越受齐大人赞许的教授,出来的时候,越是狼狈,以前那些表现粗鲁乖张,张口闭口粗言俗语,或者只有一身匠艺,别的什么都不懂的教授,出来的时候越是高兴。。。。。。。。。
    年轻人们立马琢磨过味儿来了,齐祭酒的一番心血,怕是要付之东流矣。
    大将军以军功起家,创立国武监时,便将这里当做了一片军营,他教导出来的学生,也都从军报国,没有说谁去弄个状元什么的。
    如今国武监越来越像书院靠拢,当大将军重新掌握国武监的时候,必定会极力的将齐祭酒留下的痕迹清除出去,这些齐祭酒极力延请而来的教授应该就在其中。
    到了花灯初上之时,小楼内外点起了灯笼火把,进去出来的人也渐渐少了起来。
    守卫在这里的军兵们,依旧伫立如故,好像一尊尊雕像,隐身在黑暗之中。
    年轻人们争胜心其,努力挺起他们稚嫩的胸膛,但说实话,晋国公身边的亲卫,皆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好汉。
    他们可以在草原寒风之中,吃冰饮雪,也可以在西北漫天风沙当中,忍耐干渴和饥饿,他们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已如钢似铁,这些年轻人又怎么比得过他们?
    那一双双从黑暗中透出幽光的眸子,只会让年轻人们心凉。
    这时,几个兵士提着食盒晃晃悠悠的进入到楼内,楼内很快就传出了饭菜的香味儿,年轻人们的喉咙不由自主的开始起伏,努力吞咽着唾沫。
    他们不是傻子,这个时候,已然明白,进入国武监之后,最严峻的一次考验就在面前,谁如果稍有退缩,可能就会决定将来的命运。
    所以,他们努力的用理智控制着身体本能,幻想着这样的煎熬赶紧过去。
    说起来,他们的家世还都很不错,这其实也变相证明了,那些寒门子跟他们确实存在着差距,一些无法用勤奋和努力在短时间内补足的差距。
    醇酒美人在他们眼中,都不算太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