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晚唐 >

第204部分

晚唐-第204部分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多时,金吾卫骑曹参军事李振由刘寻请进书房。王敬武亲自奉酒款待,把如今青州的局势说了一遍。李振沉吟了片刻道:“宋威此举,志在图尔。刀都已经架到将军脖子上了,如果将军还要犹豫,那定然死无葬身之地也。”
    王敬武道:“那宋威真的敢动手?我青州牙军加上子弟也过万人,他就这么有把握?”
    “宋威出身士家大族,且久在天子禁军中为大将,后又曾为讨灭庞勋之一路行营都统,更在西南把南诏人都大败过。此等人物,自然心气甚高。来到青州,却还得被将军掣肘架空,他岂会甘心?若非实力不济,他定早动手了。如今他有李璟这支援兵,还有何犹豫的。将军现在对宋威顾忌诸多,可宋威却不会对将军有什么顾忌。将军如果还在犹豫,那么可惜将军一世英雄,不但自身难保,而且连你那刚出生的嫡子,只怕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王敬武怒发冲冠,拍案大叫。
    李振急忙道:“在下多言,将军息怒。”
    王敬武脸色铁青,一双眼睛眯起道:“他不仁,就别怪我不义!”
    李振道:“将军当速做决断!”
    “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以将军之才,诚非宋威所可限制。将军家世代掌控青州牙军,又得青州诸多家族相助,只要下定决心,事情可为。”王敬武道:“吾欲杀此老贼,奈其来头不小,朝中有诸多支持,恐惹后患无穷。”
    李振微笑道:“将军在青州,宋威虽得朝中倚靠。但只要你能先除掉宋威,事后请奏为留后,即成事实,朝中又能如何,以眼下朝中情况,他们为一宋威发兵攻打将军之可能极微。”
    王敬武问李振:“将军是禁军将领,宋威之前也是禁军大将,为何将军却要助我?”
    李振微微一笑:“我年青时乃读书,参加科举,乃累不中进士,遂投禁军。最初就在宋威麾下,此人治军有些本事,可为人却总有股子世家出身的傲慢。我曾向他提出军中一些时痹,不料他不但没有采纳,反将我打了二十军棍,说我以下犯上。后我转入金吾卫中,但当日之侮辱却是不曾忘记。如今有机会帮将军,又能报旧仇,何乐不为。”
    “原来如此,还请将军教我,该如何应当如今局势?”
    李振微微一笑:“其实事情也不难,关健的还是将军肯不肯突破你原来心中划下的那道界线。只要你肯突破,那么对付宋威只是小事一桩。”
    “事到如今,我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李兄助我!”
    “眼下只有一策可解危局,先发制人,而后发制于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宋威出手之前,先发制人,来个先下手为强。将军刚好喜诞麟子,咱们可以定于明晚在府中摆下宴席,请宋威前来参加。然后在府中布下刀斧手,到时宴至一半之时,突然下手,那时可将宋威斩杀当场,只要宋威一死,事情就解决了。”
    王敬武犹豫了一下:“如果可以,我觉得还是不要杀死宋威,将他生擒如何?”他的心里对于宋威身后所站立的这些人,还是很畏惧的。说白了,王家虽然掌握青州,但只是一个地方小军头,与宋威这种关中大族,且又在禁军和朝中有着复杂关系的外来强龙相比,实在是有些无法可比的。李振虽说杀了宋威,朝廷不大可能出兵一剿。可这样的事情他不敢赌,他想夺淄青镇节帅之位,但却不敢做的太过,以免引来朝廷的围剿。最好还是活捉了宋威,收编了他的兵马,然后再把他赶走,这样做人留一线,日后总好相见的。
    李振见王敬武既想要好处,又不愿意惹一身腥,不由心中微微有点失望。做大事,总么能惜身。顾忌这,顾忌那,最后事情终难成。他沉吟一下说道:“既然将军不想伤宋威性命,这倒也是一个谨慎点的想法。那么不杀宋威,便得提防李璟最后再杀来了。毕竟宋威不死,事情便一时不会结束。”
    “是啊,这个李璟怎么突然就冒起来了,可有何办法让他退兵?”
    李振沉吟片刻,道:“我有一策,可立即派人去半路等候李璟,就假作不知李璟乃是前来青州,只当是他去淄齐剿匪,将军派人前去慰问劳军。多送一些酒肉牛羊,最好是能将李璟拖住一天半天。另一面,可以急调淄齐二州中听从将军的军镇,迅速赶来,准备拦截李璟。”
    “青州这边则按原计划进行,今日暗中把事情与下面的将领们说明,然后明晚设宴款待宋威,将其一举擒下。到时只要一捉到宋威,便让准备好的牙兵立即出动,迅速的控制宋威手下的亲兵营、团结兵营和监军院的亲卫营。如此,青州可定,然后再派人去见李璟,把情况说明,只要李璟愿意退兵,将军可心许给李璟向宋威要求的登州刺史之位,和镇东军的军号,军使之位。如果他不肯退后,那时我们已经坐拥青州,只要关门闭守,李璟远师而来,必不能久,最后只能退兵。只要过了这一关,李璟要是仍不肯从,那时将军大可从容调集各部兵马慢慢进剿可矣。”
    王敬武拍掌道:“真乃妙策也,将军智谋之名果然名不虚传。此事功成之后,某愿拜将军为我之都押牙!只是不知道该遣何人前往李璟军中?”
    李振道:“如果将军信任,某愿意走这一趟!”
    王敬武笑了笑:“怎敢劳动将军大驾!”
    “无妨,我只须假扮成将军麾下一小吏,李璟军中便无人可识。”
    王敬武想了想,李振多智,如果有他亲自出马去拖住李璟,以他的能力想必没有问题。当下也不再客气:“将军前去也行,不过不妨带上我的这位侍卫都将,别看他年方十五,可却能文允武,十分聪明。有他护卫在将军身边,料想无忧也。”说完又转头对刘寻道,“你年纪虽小,可智谋出众。派你前往,定要保护好李将军安全。你便带本都一百人马前往路上等候李璟,多带些酒肉,假意劳军,实则帮我拖住李璟一二。”
    “末将领命!”刘寻听命。
    随即,王敬武秘密分批召来青州兵各将校前来,吩咐他们做好准备。另一面,又派几批使者带着他的书信,前往淄州刺史张蟾、齐州刺史卢宏二人处。此二人都是王敬武的姻亲盟友,书信让他们召集手下能用之兵马,星夜往青州来,准备半路伏击李璟。
    另一面又遣家中管事往节帅府中下贴,只说王敬武喜得嫡子,明晚要在府中大摆宜宴席,请大帅前往赴宴。青州城其余大小文武将官,还有士家大族,王敬武都让人纷纷下贴,准备到时一网打尽!
    (未完待续)


第303章 暴露
    四月二十五日,李璟率镇东军中厢五营兵马由怒涛营从海上运送至青州东海边。大军并没有进入黄河,而是进入了大唐四大河流之一的济水。济与在大唐时,与黄河、长江、淮水三河并称四渎。渎乃大河之意,有自己的源头且最终有独立出海口的大河。济水发源于河东的太行王屋,然后从黄河之底穿过,进入中原河南,一路向东,最后与黄河差不多并行,经过山东,最后从青州流入大海。
    镇东军乘坐平底的沙船进入济水,逆流而上,从沙门镇出发,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到达了青州境内西北角上的博昌城下。距离青州牙城,此时只有三百里不到。
    博昌城乃青州境内大县,人口有两万多户,上县。县令方德山是一个年过半百,须发都呈一些花白的老县令。是个饱学之士,满腹经纶,文章璀璨。可惜命运不济,连续考了有不下十次科举,年年参加,结果年年不中。最后不免心灰意冷,乃投奔了淄青镇节帅幕府之中,做了一名幕僚小吏。这也是大多是中晚唐文士们出仕的一个选择,先在幕府中干出名声,然后才能顺利进入朝廷中。
    方德山在淄青镇幕府中一干有十来年,慢慢积升为一名推官。直到上任节帅于琄在任时,很得于琄欣赏他的文采,乃举荐他为博昌县令,就任已经两年,在此地也干的很是不错,为官清廉,也办了不少实事,当地有不少的威望。这一天他照样坐堂,却有县中巡检兵丁急报,说有一路大军开到了城外不远下营,旗帜如海,兵马数不清。
    这时消息已经风一样的传了过来,附近许多百姓都惊慌的背着粮食孩子躲上山去,博昌城中也是一片恐慌。虽然看那样子,那支大军是官军模样,兵精械良不是盗匪。可这牛头,兵马过境和盗匪出没没什么太大区别,走到哪,哪里就得上贡一笔钱粮,如若不然,那些将官们把兵一放纵出来,那可是比土匪还要可怕。
    方德山忙下令紧闭四城,又派了一伙巡丁前去仔细打探,看看是何旗号。不久探子回来,报说那支兵马正在扎营,兵马都约束在营中,不敢靠的太近,只看到打着镇东军三个字旗号,另外还有一面李字大旗。
    “那将官认字幡旗呢?”
    “好像是写着,节度押衙节度先锋游击将军上骑都尉充大谢砦兵马使加镇遏使兼镇东军军使李!”那名巡丁头是个认字的,可一口气把那长长的幡旗上的官号念出来,也是差点一口气没有喘息过来。
    方德山仔细的一想,大谢砦兵马使,难道说的是恩公在登州时收下的门生李璟?不过李璟什么时候已经成了大谢砦兵马使,而且还加了镇遏使,而且居然还是什么从没听说过的镇东军的军使。他带这么多人出现在这里,应当不会是造反来的吧。想来想去,既然是自己的恩公的门生,他领兵到来,自己都是应当带人送些酒菜前去慰劳兵马的。
    当下召集了博昌城中的一些官吏幕僚,还有城百的有名望的一些族长行首等,一起凑了三千贯钱,以及十头猪,数百只羊,三百粮食,还有几十车酒一起出城送往军营。
    李璟正大营中,听闻赵江报说营外有博昌城中县令及城中官吏还有一些族长行首等前来慰军,笑了笑,便起身来见。
    方德山见一个年青将军率一大票军官出营,身后几队士兵更是人高马大,不由的咽了咽喉咙,小声上前说明来意。最后望着李璟又道:“老朽原是前任节帅于公幕僚,两年前得于公举荐为此县县令。敢问一句,将军可是否就是于公门生李璟将军?”
    “我正是李璟,却没想到原来方明府是家师故人,没有前去主动拜会多有失礼。”
    重新又见了一番礼后,两人间也亲切多了,其它的博昌来人见县令居然和这位手下带着大军的年青将军居然还能攀上关系,不由都长松了一口气。方德山道:“我在博昌孤陋寡闻,竟然都不知道季玉老弟竟然都已经成为了大谢砦兵马使兼镇东军使,手下有如此雄壮之兵。”
    李璟轻笑:“大谢砦兵马使刚刚升任,另外我此次率军前来,也是因为宋节帅与王牙将调我部往淄齐二州平洪霸郎匪乱,因此特加我为镇遏使。我部因兵马众多,才得以获镇东军军号。”
    正说着,外面又有侍卫来报,说营外又来一支队伍,押送着诸多酒肉牛羊,说是来犒赏劳军。
    李璟和方德山都有一些惊讶,此地处于青州西北端顶尖,除了博昌之外,只有南面数十里外的千乘县,要么就是淄州境内的高苑县了。“来者何人?”
    “来人称是青州王将军麾下虞侯,姓李,说是奉了王牙将之命,特意在此等候前往淄齐剿匪的我部,为我们犒赏劳军。”
    听到来的是王敬武的麾下,李璟眉头不由轻皱了一下。他转头望向方德山:“方老哥这几天可有发现这些人?”
    方德山摇了摇头:“这几天我都没有听到过这些人,不过今日先前博昌城中来了一支商队,花重金采购了大量的酒肉牛羊之物,看来就是他们采买的了。”
    李璟心中有些疑心,既然是劳军,为何不是光明正大的,反而之前采买东西时还借用商人之身份。还有一个关健的是,他之前放出的风声,说要从黄河坐船逆流直上直接往淄州剿匪,现在对方居然直接找到这里来了,看来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李璟道:“有请!”
    一边对李良、郭承安等人道:“一会大家小心注意一些,我感觉事情不是很简单。”
    不多时,赵江带人将那批人领入营中,当先一位绿袍小吏装束的三十岁上下的汉子,身后跟了一位十分年青的小校,后面还有一百左右的士兵,以及二百余人的牵牛担酒的民夫。
    那绿袍小官指挥着人把犒赏劳军之物放好,趋上前几步,向李璟一拱手道:“青州衙内虞侯李振奉王牙将之命,预备上些许微薄礼物特在此恭候前往淄齐剿匪的李兵马使!叩见将军!”
    李璟早留意起来,此时认真当量这个李振,却感觉他气度不凡,说话十分有礼有节。而且是一个文官,可身上却有一股着军人的味道。再看他身后的那个护卫小校,年纪轻轻,但气度更是不凡,特别是那双眼睛,一进来就在不时的打量着营中的情况,和侍卫们的站位。他身后的那一百士兵也不简单,虽然只穿着有些破旧的战袍,连铠甲都没有穿,但李璟带了这么多兵,岂会一眼看不出这些人都是精锐老兵。
    “请坐!”李璟不露声色。
    李振却是恭立不坐,只是献上了犒赏礼单。李璟只看了一眼,便收下礼物。“诸位如此有心,回去后代我向王牙将致谢。几位辛劳,不如先进后营喝一杯茶先。”说着招来赵江,把他们引过去。
    等一众人离开,刚才一直站在李璟身后的参谋李良立即附耳轻声道:“事情不太对劲,刚刚那个虞侯李振,我认识。他不是什么青州衙内虞侯,而应当是京城金吾卫骑曹参军事。”
    “你怎么知道,也许认错了也有可能。”李璟此时也想到一个人物,但有些不敢相信的道。
    “不可能会错,他是我的从兄,这怎么可能认错。”李良认真道。
    李良,李振,金吾卫,李抱真,李璟突然间终于确认了,怪不得他第一次见到李良的时候总觉得有点奇怪,现在全想明白了。李良乃李振从弟,都是兴唐名将潞州节度使李抱真后人。而这个李振之所以让他一直有这么个感觉,原因就是李振可不是个简单人物,在唐末五代,李振是后梁朱温手下的一个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