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晚唐 >

第234部分

晚唐-第234部分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开始,夜间上课,也就是教授一下战场急救和战场侦察技术。到后面,李璟干脆又让教官兵们习字,再后来又慢慢增添了算术,给图等内容。更后面,还增加了一些如打造武器、耕种、打猎等技术知识。一来是避免这些士兵晚上无事可做,省的他们闲的闹事,二来也是为士兵们着想。有知识的,将来升任官职,也能更适应。现在镇东军的士兵晋级就有一条规定,除了满足年限和军功条件外,还必须得识多少字。升的等级越高,需要认识的字就越多。一个下等兵升三等兵,至少得认识一百个字。而往上每升一级,必须多认识一百个字,升到一级军士长,至少是认识一千个字才能晋升。
    这样做,还有一个考虑,也是李璟希望借军队这个熔炉,把下面的士兵更提升起来。将来不光光只是当兵打仗,还能上马打仗,下马管民。而且万一受伤了残疾了,也能用在军中学到的这些文化和知识,找到更好的出路。而不只是单纯的被安排做护卫、门卫等工作。
    不过李璟的苦心,能够真正理解的士兵并不多。
    对于许多士兵来说,他宁愿腿上绑两个大沙袋早上跑二十里,也不愿意白天训练累了一天之后,晚上还得坐在灯下,听那些先生在那里蚊子一样的嗡嗡嗡讲课。
    “砰!”
    终于回到了家中,王东连身上的铠甲都没有脱下来,就直接倒在了床上。虽然晚上只是上课,可营中却有规定,上课也得穿着铠甲战袍带着武器在身。这样的规定,让本来上课就根受罪一样,穿上这厚重的铠甲更是活受罪。
    “夫君,我已经帮你打好了水,先洗个澡吧。”王东的妻子刘氏挺着一个大肚子,已经有六个月的身孕,现在工坊已经给了她半年的产假,产前三月产后三月。如今她就呆在家中,连家务也不用做。
    王东眼下已经升任了前厢飞熊营的副十将,虽然全家跟着王东从沙门镇又搬到了登州,但王东拿着存下的钱在登州城中也买了栋三进的大宅子。一家父母兄妹也都接来了登州城中,两个弟弟,都送进了学校读书。就是三个妹妹,王东也没顾父母的反对,送去了女校中上学。那里上学的女孩子,基本上都是镇东军的女孩子,还有许多登州的官家千金。十五岁的弟弟则被他安排进了军中,两个大点的妹妹则进了工坊。
    王东另外拿出了买房剩下的积蓄,给父亲在城里开了一家百货铺子,卖的货都是从镇东军经营的那些工坊中直接进来的一些残次品。虽然残次品都有些缺陷,但价格便宜,都是公开公正,也没有以次充好。比如打火机,还有工坊里的鞋子、衣服等等,生意很火,现在还雇佣了三个流民做工,更加轻松。
    刘氏年前也是个逃荒的,父母等都饿死了,只剩下了她一个。不过嫁给王东之后,孝顺公婆,做事勤快,贤惠温柔,操持家务又是一把好手。不但王东疼爱,就是王东父母和兄妹们也对她很好。眼下又怀了王家的长孙,自然更得喜欢。
    “娘子,我们去雇佣两个年青点的丫头吧。一个服侍你,一个也在父母跟前服侍。你看你肚子都这么大了,每天还给我准备洗澡水,你得静养安胎,这可是我们的第一个儿子,王家的长孙呢。”
    “夫君每日去读书,我做这点算什么,咱又不是什么千金娘子,庄户人家女子哪个不是直到生孩子前一天还在做事,没那么娇贵。”刘氏笑着道。她虽然只是个庄户女子,但眼下丈夫做上了副十将,正正经经的正七品的官身呢。一个营一千人,除了十将,副十将可是一营高官了。
    现在丈夫又每天晚上去读书上课,刘氏就觉得欣喜。庄户人的眼中,读书认字的可都是了不得的人。看当初王李村一起出去的十个后生,便只有如今的郡公是个读书人,还是个乡贡,现在他不就已经成了军使、刺史还封了郡公,做了大将军吗。就是那个王石,头脑就比丈夫活泛一些,跟在郡公身边的时间长些,早就认识了很多字,学了不少东西,得了郡公的很多真传,眼下都已经做上了营十将了。
    王东揉捏了一下脑子,道:“我真不是读书的这块料,每次一坐到那课堂上,一瞅着那书,就觉得眼花头晕,一听见先生在上面讲课,我就耳朵嗡嗡嗡的响。一拿起笔,手就发抖。”王东不知为何,对于读书认字,总有一点天然的排斥感。握惯了三棱刺枪的手去拿笔,总是不习惯。
    刘氏就在一边安慰道:“夫君不要着急,静心慢慢来。夫君长枪都能舞起花来,难道还能拿不起笔写不了几个字?”她把王东带回来的书箱打开,从里面拿出一本书,又拿出笔墨。“夫君,我陪着你一起读书写字,正好咱们儿子也跟着一起学。等将来,儿子一出生,说不定就已经能认的字了。”
    “今天考核,我才认得一百多个字,还不如下面的弟兄。有不少弟兄,都能认出好几百个字了。”王东叹惜一声。“娘子还不知道,我们的萧先生,马上也要入我们飞熊营了。”
    “萧先生去飞熊营也是教书吗?”刘氏问。
    “是去做官。”王东有点没什么精神的样子,又叹了一口气,“上面已经下了通告。郡公下令,把这些军中教书的先生,还有一批新到的文士们全都要调入各厢各营之中。说是让他们担任教导官之职,和虞侯一样,从队一级就开始设立教导官。我们萧先生入飞熊营,将担任飞熊营教导官,职位品级仅在营十将之下,位在营都虞侯之上。现在飞熊营,一把手是营十将,二把手是教导官,三把手是都虞侯、四把手是副十将,五把手是营司马,六把手是教练使。”
    刘氏虽然是妇道人家,可也有些惊讶,这新设的教导用的全是些文士书生,可竟然仅位居在营十将之下,是全营的二把手,连都虞侯和副十将还有营司马以及教练使竟然都排到了后面。
    “当家的,这萧先生我听你说是个饱学之士,还是个进士。可他是文人啊,怎么入军营中,还当二把手,这文人领兵,这不是外行管内行了吗?”
    王东咂巴了一下嘴唇,“也是也不是,郡公设立教导官,虽然是军中二把手,不过他们不领兵。”
    “啊,不领兵?”刘氏跟着王东,对于镇东军的一些军制也是了解的。一营的几个主官,营十将是一把手,统管全营。而都虞侯,掌管的是军纪,排查奸细等,另外都虞侯也带兵。副十将是十将的副手,协助十将统兵,营司马管的是后勤粮食、军功记录等,而教练使负责的是训练兵马。虽排名不同,可也是各有分工。
    “那他们管什么啊?”刘氏惊讶的问。
    “具体的我也说不好,怎么说呢,按军使的话说,就是负责思想工作。”
    “啥叫思想工作?”
    王东想了想,把上面传达的话脑子里汇总了一下,最后道:“总的来说,就是营十将管打仗,而教导官除了不指挥打仗外,全营的所有事情他都管,比如底下士兵们的考核升迁,处罚降级等等。我感觉,其实这教导官就是监军的意思。”
    刘氏很联明,马上从这话里听出了这教导官的真正用意,以文官监军,二把手的职位,让他们监视武将们。以保证上面对下面的控制,防止出现不受控制的情况发生。特别是按丈夫说的,这个教导官不仅是营一级有,从厢级到营级,甚至是下面的都级、队级都设立有教导官,听总在镇东军,还新设有总教导官,这个总教导官不由郡公兼任,而是由原兵曹参军事杜仲武升任。
    “萧先生原本就是夫君的先生,现在又是夫君的上官,以后可得多听萧先生的话。萧先生是文人,入军营之中,要是有什么不便的地方,夫君可得多帮忙一些才是。”刘氏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能成为营教导官,那肯定是得李璟信任的心腹。这样的人,当然不能得罪了。
    王东点了点头,增设教导官,且一下子定位为二把手,这件事情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一来这教导官明显是冲着营十将这个主官来的,带有监视主官的意味,二来他原本就只是三把手,现在降到第四,区别不大。上面的这些安排,肯定有上面的考虑,他要做的,只是遵守罢了。
    不过萧先生虽然是兰陵萧氏出身,士家大族,还是个进士。只是听说因为感觉天下污吏横行,而没有入仕,一直只在家中隐居。先前他能来给将士们上课,据说也是萧家老夫人和登州司马萧定邦的请求才出山的。现在他一下子又做了飞熊营的教导官,萧家与使君之间的关系明显更加紧密了。不过,估计现在飞熊营的十将丘神功可能就不那么淡定了吧。想到这,王东不由的也轻笑了一下。
    (未完待续)


第344章 防微杜渐
    在队、都、营、厢、军各级设立教导官,这是李璟这段时间一直在考虑和犹豫的一个问题。晚唐军队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藩镇林立,武夫当国,大小军头无数。藩镇节帅是最大的军队,下面还有一个个的都知兵马使也是军头,然后下面还有兵马使是更小的军头。藩镇,这是由这么一群军头组合起来的。
    李璟现在也是一个大军头,在淄青镇,除了平卢军,就是李璟的镇东军势力最大,拥兵两万五千人。但也正是因为自己就是军头,因此李璟比其它人更明白这种军头林立的可怕。拥兵自重,甚至是自立,乃至逐帅杀帅的事情,在其它各镇可是并不少见。镇东军最初时,李璟靠的是和林威王重等几个主要的大将结义再加上联姻,来稳固自己的关系。
    但是人马渐多,势力渐大,现在镇东军拥有了两万五千人马,这已经不足够完全掌控镇东军了。李振曾向李璟提议,把更多的李氏宗族的女子嫁与下面的统兵将领,另一方面,李璟可以收一些将领的女儿或者是姐妹等做为妾侍,或者让李氏的从兄弟子侄等与诸将联姻,以此来织起一张大网。
    这不失为一个策略,但如此完全不够。
    郭承安则提议,让李璟收镇东军中的那些中层的将领们为义子,让他们改姓李,如此一来,以宗法制度来掌控全军。不过李璟才二十一岁,而军中营级的将领,就没有一个比李璟小的。收义子,本来李璟就不太愿意。如果还要收一群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甚至能做自己父亲的部下做义子,这事情李璟不能接受。他给宋威当义子都已经不太愿意了,更何况,收义子也并非什么好办法。就如他自己,虽然他做了宋威的义子,可实际上,他对宋威可并没有立即有什么太大的观念改变。收再多的义子,可最关健的还是对权利的掌控。
    想来想去,李璟觉得要想加强对镇东军的掌控,后世太祖的支部建立在边上的做法就很好。从队一级开始,任用一批文人为教导。主官管军事,教导们管军事外的一切,并负责监察主将,防止主将专权。
    文与武天生就是对立的,新的教导制度李璟没有用武将来担任这个职务,而是特别提拔一批文人来担任此职。从本质上来说,各级的主官们然后拥有军事决定权,但在其它方面就要接受教导的监察。唐朝也有监军制度,不过监军只是监最上一级。张承业现在就是监军使,张承业的下面还有监军副使、监军小使、监军判官等十几个人。但他们监察的目标得了是李璟,而不是下面各级。
    李璟把唐代本身就有的监军制度,和宋朝的以文驭武的制度还有后世的这种政委制度都拿来组合了一下,弄出新的教导制度。但与前面的几种又都还有一些区别,教导的职责是监察,不能直接越过主官的权利,他们无权指挥兵马,有的是监督和上奏的权利。另外,也要负责思想方面的事情,帮助李璟掌控下面的军队。
    最低队一级设立教导官外,在伙,还设有教导员,对整个军队都进行全面的掌控。
    而且为了防止军头们的出事,与教导制度同时下达的规定还有一条。那就是军官们升任,都不得升任本级之内。伙长升队官,不得本队内升任,甲队的伙长升任队官,得调任乙队。队升都、都升营、营升厢都是如此。而且就算不升职,所有的军官每三年,便需要对调一次。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定,就是所有军官不得拥有私兵家丁,所拥有的亲兵都必须是营中官健,官职调动之后,亲兵不得带走。营级的军官平时能享有十名亲卫护卫的资格,厢级能拥有一队亲兵。
    连续几条规定,都是为了避免出现队伍大了后,出现军头。
    特别是教导制度,更是让李璟绞尽了脑汁才拿出来的。
    李璟接掌登州以来,种种表现,不但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得到了世家大族的认可和支持。以崔、韩、萧三家为代表,诸多世族都派出子弟加入李璟部下。这些少数加入军中从军,大多数的都还是读书人,甚至有不少都是中过进士的文士。一开始,李璟安排了不少进入登州州城和四县入,又安排了一些入镇东军和辽东二城。可是前来投奔的文士依然很多,最后李璟干脆让他们先入军中授课。
    然后根据观察,按他们的学问能力,这次全都分授为各级的教导官。
    镇东军每七天一次的军议会,准备的在登州城北军营中举行。城北的军营之中,有李璟的军议大厅,还有客厅和书房。议事结束之后,李璟回到书房,刚坐下,王重就在外面求见。
    李璟在铁蛋子的服侍下换了身便服,铁蛋子又为李璟和王重都倒上了一杯果酒,然后便退了下去。王重等屋中只剩下了两个人之后,清了清嗓子,很直接道:“季玉你最近弄的这些玩意不是瞎搞吗?军队是用来打仗的,你现在弄了一群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入营,还一下子就纷纷担任各级的佐贰官。你知不知道,现在下面各营的弟兄们都快炒翻天了。”
    “我怎么瞎搞了?”李璟微微笑着,并没有生气,“还有你说现在下面都快吵翻天了,是哪些人在吵,为什么吵,怎么他们不直接来我面前说呢?”
    “总之,以文驭武,就这是瞎搞。”
    李璟语气加重了几分,与王重对视着,“什么叫以文驭武?我的话难道说的不够清楚?各教导官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