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晚唐 >

第379部分

晚唐-第379部分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往是兴冲冲而来,转眼又败兴而返。见的多了,李璟也便对这些来投文人的热情冷落了许多。但是今天,李让举荐的时候,特意把子振先生的身份仔细介绍了一遍,其中子振先生大名敬翔,李璟第一次听到。但当时却是大为震惊,敬翔是什么人?
    如果此敬翔就是彼敬翔,而不是什么同名同姓之人的话,那完全值得他震惊。
    灭唐的后梁有两个最出名的谋士,号称谋士双璧,一个是李振,一个就是敬翔。如今李璟已经在李璟的麾下,担任着镇'***'节度行军司马之职,并暂时检校行军参谋之职,对于李璟的帮助很大。
    而敬翔,历史上在后梁中,却是后梁太祖朱温手下第一谋士。
    据李璟记忆中的资料,敬翔并不是一个穷书生,而是一个官宦世家子弟。曾自称为唐朝平阳郡王敬晖的后代,曾祖父敬琬,做过绥州刺史,祖父敬忻,做过同州掾,即刺史的属官,父亲敬衮,官至集州刺史。
    历史上朱温的后梁霸业得到敬翔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在朱温至关重要的与秦宗权的争夺战中,更加充分展露才能。
    朱温自从有了敬翔这位军师的辅佐,争霸事业逐步走向了成功。敬翔的才干初次显露是在与秦宗权的争夺战中。黄巢死后,部将秦宗权称帝,并且攻占了河南西部地区,成为朱温在中原的最大对手,秦兵压境,以三十六营兵马围攻汴州,朱温兵少难敌,一方面派人招兵,一方面向外边求救。在这个过程当中,敬翔的奇谋良策接连不断,料事如神,最终在汴州北边的孝村大败秦宗权,使之势力大衰,后来朱温又调集重兵围歼,秦宗权被捉,押赴长安处斩,朱温也因此而进封东平郡王。朱温对敬翔大为赞赏,说他与敬翔相见恨晚,还异常感慨地说:“天降奇人,以佐于我!”此后,凡是遇到军机大事和施政方略等问题,朱温都要向敬翔询问讨教对策。
    史载敬翔好谋,最擅用诈!
    唐昭宗时,封敬翔为检校右仆射、太府卿,还被赐号“迎銮叶赞功臣”。
    朱温称帝后,更是对敬翔备加重用,朱温将昔曰唐朝的枢密院改为崇政院,任命敬翔为知枢密院事。这个在唐朝一直由大太监把持的官职,权位甚至在宰相之上。
    后来朱温又升敬翔为光禄大夫、行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封平阳郡侯。在后梁首次设大学士,便首先授予了敬翔,敬翔成为了后梁第一功臣。
    后梁灭,敬翔不肯降后唐自尽而亡。
    历史上,后梁谋士双璧中的李振最后在后梁亡后降了后唐,敬翔却国亡自尽。
    见到敬翔,李璟仔细的打量了他一遍,年纪与自己相仿,六尺身高,皮质白皙,方脸准鼻,浓眉大眼,仪表堂堂!虽然身体略显单薄,却充满了书生气息,不过那双眼睛却十分明亮有神。
    两人的目光对视在一起,李璟微微一笑,站起身来,直接迎向厅门口,就刚才这几眼,他已经相信,眼前的这人就是那个后梁第一谋士敬翔。
    三两步走到敬翔面前,李璟与敬翔互相见过礼,然后突然问道:“知道先生很精通《春秋》的大义,我现在有些根基了,很想学习《春秋》里边的方法来作战,以图更大的事业,不知道先生意下如何?”
    说完,李璟目光直视敬翔,等待着他的回答。其实这句话李璟也是突然想起,历史上,枭雄朱温与谋士敬翔第一次见面时,朱温就是用这句话来考较敬翔的。
    敬翔没有让李璟失望,他只是沉吟片刻,便说出了那句李璟早在史书上曾经见过的回复。
    “自古至今的用兵之道,贵在随机应变,出奇谋而制胜。古代的礼俗到现在都没有沿袭下来,变化极大,况且是用兵之道。一味学习《春秋》就是因循守旧,结果只能是徒有虚名而无实效,百战难以百胜,那么大帅的大业也就很难有希望了。”(未完待续。)


第547章 平卢军
    如果让李璟用三国人物与晚唐人物做比较,那么谋士双璧的李振和敬翔,大致相当于凤雏卧龙。也许李振和敬翔不如诸葛亮和庞统这般有名,但放眼同时代,绝对属于谋臣中最闪耀的那几个。
    终于确认了眼前这个比李振还年青几岁,与自己差不多年纪的瘦高个书生就是敬翔之后,李璟脸上虽然没有多少惊喜表情,可实际上心里却是已经狂喜的要尖叫了。
    他曾经派人骁骑司去打探过敬翔的消息,却迟迟没有结果。怎么也想不到,敬翔居然已经跟在大军后面两个多月了。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刚刚敬翔的回答不但让李璟确认了他就是那个后梁第一谋士,也同时让李璟确认,敬翔确实是一个胆大之人。刚才李璟的话,可是说的很清楚,要图更大的事业。这话说出来,就算不理解为有谋逆之心,也最起码说明了李璟并不是如眼下表面上的这般忠唐之臣,最起码也是想做一个拥兵自重的割据藩镇了。
    但敬翔却好像根本不在意这些,这充分说明他并不在意这些。
    李璟很满意,“很好,眼下正是用人之际,本帅欲征辟先生入镇'***'中,出谋划策,不知可愿意?”
    敬翔微有些意外,没有想到这位名气如此之大的,却又如此年青的大帅见面之后居然只问了这么一个问题,然后就已经决定召他入幕。回过神来的敬翔没有半点犹豫,立即点头,“愿意,在下愿意。”
    李璟捏了捏下巴,原本想要先给敬翔一个低级幕僚职务,让他做个推官或者巡官。但转而一想,推官和巡官都是处理讼狱,负责处理纠纷的,在军中,位低权轻,无疑是浪费人才。想了想后,改变了主意,既然这是一个人才,那便当不拘一格使用。
    当即回到上座,提起笔来,取了一封空白告身,立即给敬翔授与官职。
    “从今天起,敬翔敬子振,便是我镇'***'节度参议。”李璟朗声道。
    说完,将官职告身递与敬翔。
    敬翔有些震惊的接过告身,完全不敢相信。虽然说他父亲也是担任过刺史之职,可实际上父亲早已经病退在家。而且他如今才二十二岁,甚至未娶妻,只参加了一次科举,却未及第。如今投奔李璟,怎么也没有想到,李璟只问了他一句话就已经用他,且还授了他一个高官。
    这真的是一个高官,跟着镇'***'两个来月,敬翔也对镇'***'比较熟悉,知道镇'***'中有不少的官职和军制,与其它的藩镇有些许不同之处。如在各厢各营之中,各级主官之下并非是副职排第二,也非行军司马排第二,而是以教导使、教导排第二。另外帅府还设有参谋司,行军参谋权位极重,仅次于行军司马。而行军参谋之下,还有两个副职,便是节度参议与节度参赞。他们的下面,还有参谋、书记、记室、衙推、驿馆巡官、孔目官、随军、要籍、驱使、随机、逐要等低级幕僚。
    节度参议官职很高,且是要职。在镇'***'中,级别与厢主同级,甚至要高上半级一级。行军参谋甚至与刺史平级,比军主还要高些。
    手中薄薄的黄绫纸如同一块巨石一般的沉重,敬翔甚至感觉自己要握不住了。
    “大帅,职下何德何能,岂敢一入军中就担任此重职。”
    敬翔受宠若惊,在座的其它人则同样是惊讶万分,甚至目光中充满羡慕、妒忌。李振一直以来是李璟的第一谋士,而从弟李良则是第二谋士,他担任行军司马,从弟李良担任从军参谋,郭承安担任掌书记。眼下,敬翔一入军中,居然就要担任节度参议,这如何让他们不惊。李振甚至感觉到了一股子危机感,莫非这年青的大帅是开始防范猜忌他们兄弟,怕他们兄弟权柄太重?
    众人中,原本能破格参加这次会议的盖寓十分高兴,觉得自己越来越得大帅重视。可是现在心中却充满了苦涩,他投降了李璟这么久,却只是一个参谋,虽然参谋属于次级幕僚,下面还有下级幕僚、低级幕僚,但无论怎么说,不比较没什么,现在与这个敬翔一比,他感觉自己完全不受重视。
    “怎么,没自信?”李璟直视敬翔,问道。
    “并非如此,”敬翔犹豫了下,“只是职下资历浅薄,一来就担当此重职,怕是对其它人不公平。”
    李璟轻笑了笑,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清茶,刚刚敬翔的态度不错,他对自己的才能很有自信,不过是担心其它人的不满而已。“本帅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子振若是自信有此才能,那不必在意他人目光。我镇'***'虽也重资历,但资历只占用人标准的很小一部份,最关健的是才能。有才者上,无才者下,如此我镇'***'才能越发的强大。”
    敬翔单膝跪下,这在镇'***'中,算得上是极重的礼节了。“大帅提拔之恩,职下没齿难忘,此生鞍前马后,赴汤蹈刃,再死不辞!”
    很好,李璟笑着亲自扶起敬翔。
    扫视了一遍厅上诸将,将众人表情收在心中。
    “盖寓上前听封!”李璟突然喝声道。
    正满心低沉的盖寓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愣了一下,等回过神来明白上前听封的意思后,激动的脸都红了。赶忙上前,单膝跪下,低头听封。
    “镇'***'最重赏罚分明,盖寓屡献良计,功劳着著,今特提升为镇'***'节度参赞!”
    刚刚还在为敬翔的任命而羡慕的盖寓,此时完全沉浸在激动之中。当初跟着李克用他们谋划云州兵变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能谋个更好的出身吗?虽然以降将身份加入镇'***',但是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明月了。镇'***'节度参赞,这可是云州刺史之职都决不会换的官职啊。
    从今天起,他终于成了镇'***'核心一员了。
    “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圣旨诏令王敬武任淄青镇节度副使兼青州刺史,另外张蟾任齐州刺史,卢宏任淄州刺史,另外原天平军节度使薛崇任莱州刺史,原泰宁军节度使李系任淄青镇行军司马。就是原王敬武所部二万五千叛军,也依然由其统领。”李璟顿了顿,“昨曰商议初步决定,以退为进,暂时先退回登州,同时把淄青青壮带走。敬参议与盖参赞,你们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盖寓清了清嗓子,“职下以为,带走青壮还不够,必须把淄青镇的世家大户全一起迁走。”
    “敬参议,你的看法呢?”李璟将目光望向敬翔。
    敬翔沉吟,反问,“那淄青镇就此不顾了吗?淄青平卢军如何安排?也一起撤走吗?”
    “这个还没有决定,你有什么好的提议?”李璟问。
    淄青平卢军最几年军队额数一直是三万七千五百,不过实际上自然是早不止这个数字。王敬武叛乱后,平卢军一分为二,双方都不断扩军。
    现在,王敬武所部战兵两万五,辅兵原有数万,不过全成了李璟的俘虏,自然不可能再还给他们。
    宋威这边,战兵眼下还剩下五万,辅兵八万。不过,准确点统计,五万战兵中,其实是宋帅亲兵五千,张万荣亲兵五千,然后州兵一万五千,各军镇、县镇、守捉兵一万,各县团结兵一万五。而八万辅兵,除许多大户豪族组织起来的几十支乡兵外,其余的多是临时征召的民夫。
    如今战后,按规矩,辅兵得解散返乡,就是团结兵也得解散返乡。如此一来,剩下的也就是三万五千平卢军而已。不过这三万五千人中,有五千是张万荣的监军院兵马,并不属于节帅统领。
    宋威赴京,他这五千亲兵倒是能留下。但是康承诲和崔芸卿各自上任,李璟也不能让他们空着手去。他已经决定,把宋威的亲兵分拉出来,五千人马给康承诲和崔芸卿每人两千五,加上他们的私人家丁,一人三千带着去赴任。
    如此一来,整个平卢军最后便是王敬武手上两万五千人,李璟接手两万五千人。
    不过李璟对于这两万五千平卢军,也并不怎么放心,主要是平卢军军头太多了,哪怕经历了这场大战后,也依然有些一盘散沙。李璟现在也在犹豫,把他们留在淄青镇,估计用不了多久,他们就恢复到以前一样,根本不能真正为自己所用。但把他们带到登州、辽东去,淄青镇就有可能真正的不属于自己了。
    敬翔思索了许久,最后道:“职下赞同大帅与诸位将军的提议,暂时返回登州,将淄青镇交给王敬武他们并非不可以。但是,百姓可以带走,但军队一定要留下。不但要留下,而且还得留下重兵。职下提议,先将两万五平卢军一并带回登州整编,把镇'***'留在淄青镇。”
    听到这个提议,李璟皱了皱眉头,但却没有出声打断敬翔,而是在等着他继续说下去。(未完待续。)


第548章 瓜分淄青镇
    (求月票!)
    “齐地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敬翔直接说起了河南东部的山河地势。敬翔对于华夏山河地势十分了解,说起来有条有理。
    “将整个大唐之疆土按山河地势大致可划分为九大块,四边四角一中心。从兵家地理的角度看,天下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蜀中是其四角,河东、青齐、荆襄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华夏的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姓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
    按敬翔的说法,青齐地形的封闭姓不如其它边角之地,三面均可能受敌,不易固守。且青州低山丘陵方圆不过几百里,最大的弱势就是缺乏战略纵深,几处险要一被突破,全境就可能被击穿。
    “天下纷乱之际,青齐易成割据之地。如秦末田儋、楚汉之际的田荣、王莽以后的张步、董宪、东汉末的刘岱、西晋末的曹嶷、段龛、十六国时期的幕容德、我朝的李道古均曾割据青齐。但上述诸人割据青齐,都未能有所作为。一旦青齐周围局势底定,这些割据势力很快便灰飞烟灭。”
    李璟与在座诸人都不由点头,敬翔的这番话说的很有道理。自古以南,最容易成事的多是关中,再次就是河北,然后是河东,再是巴蜀,最难的就是东南和青齐。青齐之地,历代唯一能以此地最后成就大业的,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