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袁氏枭雄 >

第158部分

三国之袁氏枭雄-第158部分

小说: 三国之袁氏枭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玄微笑笑。不动声色的反问袁否:“若以公子之见,士子读书所为何?”
  郑玄原以为袁否会回答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既便不是,答案也定然相类似,郑玄甚至猜到了袁否的来意,公子否这次来,无非是想求他给他举荐几个士子,仅此而已,然而袁否的回答却大大的出乎了郑玄的预料。
  袁否从席上跪坐起身。很装逼的说:“士子读书,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郑玄闻言顿时神情一肃。
  旁边陪坐的刘晔也向袁否投来震惊的眼神。
  袁否在经学上有多少造诣,刘晔心知肚明,这位公子哥虽多才多艺且智计过人,但在经学上却委实没有太多的造诣,但是袁否方才说的这一番话,却是道尽了读书的真谛,也让刘晔对袁否的印象完全的颠覆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好,说的好,说的太好了,这一番话真可谓是道尽了读书的真谛。
  当下郑玄从席上跪坐起身,肃然说:“公子高见,老朽深以为然。”
  “学生何敢当老夫子大礼。”袁否赶紧起身回避,不过心里却难免有些得意,这句话可是北宋张载的名言,张载是什么人?人家可是程朱理学创始人之一,姑且不论程朱理学优劣与否,单说张载能够创立理学,便是极大的能耐。
  门派学说,又岂是阿猫阿狗随随便便能够创立的?
  张载的这句千古名言一出,郑玄便立刻收起了方才的敷衍之心。
  当下郑玄很严肃的问袁否:“那么,敢问公子,如何才能为天地立心,如何才能为生民立命,如何才能为万世开太平?”
  袁否心里道一声,干货来了!
  能否说服郑玄担当他的儒学校长,全在此一举!
  袁否知道他在经学上的造诣平平,所以并没有跟郑玄探讨经学的意思,而是直奔困扰读书人将近三千年的主题——书藉!
  说来说去,这个时代的书藉太贵,读得起书的人还是太少了。
  袁否说道:“要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首要在人!”
  停了一下,袁否又接着说道:“请恕我直言,以方今天下之读书人数量,要想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却是万难!若是有朝一日,无论贵贱,无论士庶,人人皆有书可读,人人皆有机会求学,则人人知礼仪、懂尊卑,则生民自然就会安居乐业,江山社稷自然就能够万世太平,老夫子以为然否?”
  郑玄听了之后深以为然,袁否这番话简直说到他心里了。
  郑玄虽然是官宦之后,但幼时家境贫寒,最苦恼的就是没书可读、没学可上,当时为了向当地的士族借一本书藉,却不知费了多少波折,为了求学,他更是花了几十年时间遍访天下名师,不知流了多少汗,磨破了多少双鞋。
  如果真如袁否所说般,有朝一日能够做到人人有书可读,人人有机会入学,那简直就是郑玄梦寐以求的王道乐土。
  只是郑玄知道,王道乐土终究只是幻想。
  当下郑玄叹道:“公子的设想虽然很美好,但要想实现却是大不易。”
  袁否嘿然一笑,起身说道:“若是我能够做到无论贵贱,无论士庶,人人皆有书读,人人皆有学可上,老夫子可愿意为我担负起教化万民之职责?”
  老夫子可愿意为我担负起教化万民之职责?
  袁否终于亮出了他的獠牙。(未完待续。。)


第261章 约定

  老夫子可愿意为我担负起教化成民之职责?
  经过最初的试探之后,袁否终于亮出戏肉。
  郑玄闻言先是微微一愣,遂即摇头笑曰:“公子莫要寻老朽开心。”
  显然,袁否并不相信袁否就真的能够做到无论贵贱、无论士庶,人人皆有书读,人人皆有学可上。
  袁否也没有多做解释,而是将准备好的雕版印刷本《郑注尚书》从包袱拿出来,双手递给了郑玄。
  郑玄初时还有些不解,不知道袁否给的是个什么东西。
  但是,当郑玄看清楚手里拿的是什么之后,脸色便微微一变。
  是书,袁否给他的竟然是一本书,而且还是一本纸质的书藉!
  对于纸张,郑玄并不陌生,早在几十年前,蔡伦就已经发明了蔡侯纸,不过蔡侯纸价格昂贵,相比丝帛也是不遑多让,既便是普通的士族也是消费不起,所以鲜少有人拿祭侯纸来抄书,世间书藉仍然多用竹简、木牍。
  袁否送了这么一本抄写精美的纸质书,可谓是一份重礼。
  尤其袁否送的还是郑玄自己注的尚书,这就格外的难得。
  当下郑玄起身向袁否拱手作揖说:“老朽何德何能,蒙公子馈赠如此重礼。”
  “区区薄礼,夫人又何必挂怀?”袁否却不以为然的摆了摆手,接着说道,“若是夫子喜欢,我便送上百册、千册又有何妨?”
  “什么?”郑玄瞠目结舌的说道,“百册、千册?”
  袁否便不再废话。回头向徐盛使了个眼色。徐盛便跟太史慈将一个大包袱抬进来。然后当着郑玄的面解开来,里面却整齐叠放着上百本书册,郑玄起身上前,抓起其中一册,果然跟他手中的那本尚书一模一样,字迹也是相仿。
  “这这这……”郑玄有些凌乱了,这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在印刷术出现前,书藉的传播全部靠手抄。甚至还有专门的抄工,但既便是最专业、最优秀的抄工,也不可能将字迹写得如此之工整,工整到两本书中的字迹竟然近乎于相同,至少郑玄从未见过有这样的手艺。
  抄书费时费力,用来承载文字的竹简、木牍又太笨重昂贵,这是阻碍书藉大量出现、大量流行的主要原因,正因为此,除了少数世家大族以及商家外,既便是一般的士族豪强。家里也没有几册藏书,所以读书人才会如此稀少。
  一句话。抄书的不易和竹简、木牍严重阻碍了知识的传播。
  但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并且完美结合,却破解了这一难题。
  隋炀帝之所以得以推行科举,跟印刷术推广之后造成的书藉价格的断崖式下跌是密不可分的,正因为书藉价格的断崖式下跌,才使广大寒门士子有了读书的机会,寒门士子有了读书求学的机会,就使国家的读书人群体变得更加庞大。
  读书人群体的庞大,才使得世家豪门垄断知识成为了昨日黄花。
  有了寒门士子的强有力的竞争,科举的推行才成为可能,否则,若是没有书藉的盛行于世以及读书人群体的空前庞大,推行科举就是个笑话。
  郑玄是一个懂行的,他立刻就从袁否提供的这一叠书藉中品出了玄妙。
  当下郑玄问袁否说:“公子,如果老朽没有猜错,这些书并非是抄的,对吧?”
  “夫子慧眼如炬。”袁否说,“不错,这批书册并非手抄,是使用雕版印刷印的。”
  说完,袁否又将雕版印刷的原理跟郑玄说了,郑玄听了连声赞叹,所谓的雕版,其实跟印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印章小,字也少,而雕版却要大得多,字数也更多,但原理是相通的,所以理解起来并不难。
  袁否又说道:“夫子,这样的书藉,你要多少我就能提供多少,而且,我更可以将你所有的典藉全部印刷成册,只要你提出来,还可以搜罗天下藏书,印刷成册,若如此,你可愿意为我担负起教化天下万民之职责?”
  郑玄听了怦然心动,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在仕途上早已经没有了追求。
  郑玄现在所追求的,无非就是著书立说,再有那便是跟孔夫子一样,教书育人。
  若是袁否真能够将他的所有的著作全部印刷成册,而且印个上千册甚至上万册,再然后推行于世,然后一代一代流传下去,那他著书立说的宏愿岂非就达成了?千载以下,他在后世读书人心目当中的地位甚至不在孔子之下。
  至于说教书育人,那更是他所向往之事。
  连孔夫子都没能够完成教化万民之壮举,他郑玄也不求教化万民,只要天下的读书人能够增加一半,他就足可以名垂青史了。
  不过,郑玄毕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见过太多的风风雨雨。
  郑玄不动声色的压下了心中的悸动,笑着摆手说:“公子说笑了,老朽老矣,近来更是深感精力不济,又岂能担负起如此重任?公子若不弃,老朽倒可以向公子举荐几名弟子,如崔琰、国渊皆是俊彦,且均未出仕,足可以担当重任。”
  崔琰?
  国渊?
  袁否听了怦然心动。
  作为一名穿越众,袁否当然听说过崔琰和国渊的大名。
  尤其是崔琰,更是出了名的正直,崔琰的正直,甚至正直到了连曹操见了他都要肃然起敬的程度,所以,由崔琰选拔、举荐人才是绝对公平公正,这简直就是全天下最靠谱、最当仁不让的史部尚书人选。
  若能将崔琰、国渊揽入麾下,袁否当然是喜闻乐见的。
  不过,袁否并没有就此满足,他的目标却是郑玄本人!
  郑玄可是崔琰、国渊的老师,只要搞定了郑玄,崔琰和国渊还能有跑吗?那时节,不仅仅是崔琰或者国渊,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闻风而至,投入他袁否的麾下效命,所以说,无论如何也要搞定郑玄。
  但是袁否知道,不说点干货,只怕是很难说服郑玄了。
  当下袁否说道:“老夫子也是见过我家伯父的,当知道我伯父是个什么样的性格,这次我携传国玉玺来投,伯父必然予以重赏,不出意外,外放当个太守当是没什么问题的,却不知老夫子以为然否?”
  郑玄微垂的睫毛便微微一动,但仍然没有说话。
  袁否接着说道:“方今天下,群雄并起,攻伐不止,放眼天下九州,竟找不出一处可供安放书桌,当下之青州虽然安定,焉知他日就不会遭受兵灾?别的不说,光是我伯父与曹操之间便必然有一战,老夫子以为然否?”
  “这也正是老朽想要对公子说的。”郑玄终于说话。
  郑玄之所以不肯答应袁否的邀请,主要就是怕袁否会因为袁绍的败亡而败亡,袁否若是败亡,那么他许下的所有的诺言都将会随之烟消云散,到那时,别说是著书立说,他郑玄就是想找块教书育人的乐土都再找不着。
  听了郑玄这话,袁否心下便一喜,这事有门了!
  当下袁否又说:“老夫子,方今天下虽难觅乐土,但有一处却仍然堪称是净土,至少在那里不用担心中原的战乱波及。”
  “公子是说辽东?”郑玄终于动容了。
  “不错,正是辽东。”袁否嘿然说道,“我会向伯父自请牧守辽东,公孙度父子虽然在辽东经营多年,但是这父子俩却是刻薄寡恩,治下士族豪强均多有怨言,非学生自夸,学生他日若入辽东,翻手可擒公孙父子。”
  袁否这几乎就是在跟郑玄说:辽东早晚是我袁否的地盘,我若是拿下了辽东郡,再请你去辽东教书,你干不干?
  郑玄深深的看了袁否一眼,他真不知道袁否哪来的信心?
  公孙父子在辽东经营多年,势力可谓是盘根错节,又岂是说铲除就能够铲除的?
  但是,必须得承认,郑玄真的动心了,如果袁否真能入主辽东,然后请他过去,在辽东著书立说、教书育人,郑玄自然是千肯万愿的,不过,郑玄却不会现在就答应袁否,现在说再多也是虚的,小子,一切等你当上辽东太守再说吧。
  当下郑玄微笑说:“公子,今日天色已晚,老朽已命家仆备下粗茶淡饭,还望公子不要嫌弃才好。”这是把话岔开了。
  袁否却是聪明人,闻弦歌而知雅意,郑玄虽然没有直接表态,但是袁否却已经猜到了他的心思了,这老夫子,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所以,一切还是等他从袁绍那里讨来辽东太守的职位,再真正入主辽东之后再说吧。
  其实,这个相当于就是一个约定了。
  当下袁否欣然说:“如此就叼扰了。”(未完待续。。)


第262章 徐庶

  吃过晚饭,郑玄又将袁否让到书房烹茶长谈,刘晔作陪,太史慈却是辞别袁否,回辽东探望老母去了。
  再接下来,与郑玄交流的主角就变成了刘晔。
  袁否虽然是穿越来的,军史知识不少,可他在经学上真的没什么花头。
  刘晔向郑玄请教了诸多《六艺》《礼乐》《尚书》等典藉中的不解之处,郑玄根据自己的学识一一作答,而且讲的都很有道理,刘晔听完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一席长谈一直持续到了子时过,在袁否连续打了好几个呵欠之后,郑玄和刘晔才结束了学术的交流,郑玄又命老家仆将袁否、刘晔引入客舍休憩。
  然而,袁否和刘晔才刚刚脱衣躺下,外面却忽然响起轻轻的敲门声。
  袁否的听觉极为灵敏,对刘晔说道:“子扬你听,大门外好像有人在敲门?”
  “不能吧?”刘晔侧耳聆听了片刻,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当下摇头说,“这都已经是什么时辰了,怎么可能还有访客?”
  袁否却坚持说:“你仔细听。”
  刘晔再侧耳听,还真听到了敲门声。
  不仅有敲门声,甚至于还有对话声。
  郑家的老宅是草庐,隔音效果是极差的。
  遂即,草庐院子的大门便吱哑一声打开。
  一个清朗的声音说道:“老管家。深夜叼扰。恕罪恕罪。”
  “先生哪里话。快请,快里边请。”回话的是郑府的管家。
  遂即,管家便将那客人领入草堂,草堂就在客舍的隔壁,袁否甚至可以听到两人走进草堂时发出的脚步声。
  片刻之后,又一阵脚步声传进来,却多半是郑玄进来了。
  果不其然,客人的声音再次响起:“学生徐庶。拜见夫子。”
  徐庶?!一听这名字,袁否浑身的汗毛便瞬间竖了起来。
  三国时代可说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为人才辈出的年代,真的可以说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但是,在这么多的谋士当中,一流的谋士却屈指可数,套用三国游戏中的数据,智力值九十以上的谋士也就那么十几个。
  在这些智力值九十以上的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