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荣耀 >

第191部分

大宋之荣耀-第191部分

小说: 大宋之荣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赵谌宣布大赦天下,并更改年号为“建业”。靖康耻,已经雪,靖康的年号也不需要再延续使用。而新更新的年号“建业”,则喻含了赵谌“建功立业”之意。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一章 李纲的顾忌
    建业元年七月,宰相宗泽以年老身体衰弱为由,提请致仕。
    小皇帝赵谌若留无果,众同僚相劝依然没让宗泽改变主意,朝廷最终允了宗泽致仕之请。
    赵谌下发诏令,以非常华丽的语言盛赞了一番宗泽在靖康之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称其功大于天,世人皆以其为楷模。诏令中授宗泽为安国公,位居三公之太保职。致仕后,一应待遇都如同在职时候,原来的宰相府也依然留存,并以国库之银,替其在义乌修建一座府弟,供宗泽回义乌时候居住。
    宗泽的致仕申请获得批准后,他向朝廷举荐了王晨,称其有宰相之才,可堪大用。
    无上皇赵佶、太上皇赵桓,也在小皇帝赵谌面前一再称赞王晨为大宋立下的功劳,称其有鼎国之能,让其出任宰相之职,实是名至所归。赵谌自然没什么考虑就同意了。
    也就在朝中许多大臣的反对及惊愕中,王晨接任宗泽下留的空位,成了大宋历史上最年轻的宰相。
    王晨接任宗泽的宰相职务后,其所兼任的知枢密院事之职由折彦质接任,但他所领的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依然保留。
    朝廷这样的任命,包括宰相李纲、宰执大臣胡寅等一批重量级的人物,都上表反对。
    许多人这么认为,王晨如今还任着军职,以军职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身,兼任宰相之职,实是与祖制大不和,给予王晨的权力太大了,会留下祸患。许多人,甚至还继续反对授以王晨郡王之爵位。
    “王晨身兼军政之大权,长此以往,普通之下,世人只知王晨。而不知皇帝也,”这是许多大臣上表反对时候表达的相似意思。
    不过赵谌却不理会。他拿出了神宗皇帝“收复燕去之地者赏以封地、给以王爵”的遗训,驳斥了大臣们的反对授王晨郡王之爵的意见,再以王晨在北伐之战中所立正的卓著战功,还有在朝政上一系列作为,称赞其才能出众,任宰相之职,实是名至所归。
    而一些将形势看的比较清楚的大臣,如张浚、赵开、秦桧、折彦质等人,要么对此表示沉默。要么上表力挺王晨。
    张浚在率慰抚使团北上劳军的时候,与王晨接触也比较多,他对王晨的了解也多了起来。
    在幽州的时候,他公然向王晨示好,目的是想拉拢王晨,或者借助其力,以争取更多权势。
    王晨的态度并没有拒绝的意思,这让张浚抱着希望。只是没想到,王晨归朝后。竟然一跃成为朝中地位与李纲不相上下的宰相,而且还被授以郡王的爵位。现在王晨的地位完全在他之上,这让张浚又惊又喜。在没进一步弄清楚王晨待他的态度以前,他怎么可能轻易表态?
    如果王晨对他有成见。提防他,限制他,那他可能站出来反对;但要是王晨支持他,力挺他。那他肯定会和王晨结成同盟,彼此相助,打倒朝中那些比较顽固、守旧、难以容忍他们这些年轻革新派的大臣。张浚要依据形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策略,因此在现今情况下,是不会发表意见的。
    位列宰执位的赵开在朝中的影响力也不小,但赵开并不是擅长计谋的人,不会勾心斗角地与人争斗,他佩服王晨的能力,仰慕王晨在北伐时候立下的赦赦战功,觉得王晨虽然年轻,但能力比一般人都要强,让他主管军政大事,只要有人相辅,应该不会有问题。
    让他唯一有点顾忌的就是王晨年龄太轻,要是再长个十岁,他肯定会站出来支持。
    他能从川地来到京城,任主部户部事务的户部侍郎,全赖王晨提携之故,因此怎么都不会站出来表示反对,在这件事上,表示了沉默。
    而秦桧肯定是不会对这样的任命有任何的质疑和反对的,他的致命把柄都捏在王晨的手里,他的仕途及性命都由王晨决定,任何时候,他都只能与王晨共进退,全力支持王晨,而不会站出来反对。
    因为其变节的事只有王晨知道,并没传开来,秦桧在朝野间的声望都挺高,在世人眼中,他是与李若水等齐肩的大忠臣,他在朝中所说的话,是很有份量的,对王晨的支持也是最大。
    折彦质能有现在的地位,也与王晨有很大关系,在上次抗击金人的入侵及这次北伐之战中,他与王晨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佩服王晨的谋略和胆量,并且希望在王晨的主导下,能彻底改变现在大宋朝堂上的存在的重文轻武、文官看不起武将的畸形情形,因此他是全力支持王晨的。
    虽然说反对朝廷对王晨如此任命的官员占多数,但支持王晨的大臣,在朝堂上也挺有份量,位居宰执之位的大臣不少,王晨的任命就这样被执行了下来,真正成了大宋历史上最年轻的宰相。
    而且还是以武将身份出仕的宰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李纲自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虽然王晨表现非常不错,并且取得了抗击金人及北伐的重大胜利,收复了燕云及其他被胡人侵占的大宋河山,并迫使金人放归了被俘的所有大宋宗室,对战争行为做出了赔偿,但在他心目中,依然是这么认定:武将是不能够影响朝政,他们只有在战场上冲杀的使命。
    而王晨以郡王身份任宰相之职,在朝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必定完全盖过他,甚至比他任平章军国事的职务时候,权力还要大都有可能。李纲害怕王晨在权力上完全将他压住,也怕王晨军政大权独揽,对大宋朝堂的安危构成威胁,因此也是反对这样的任命。不过李纲经历了许多变故,如今又身居高位,并且一向与王晨关系不错,并没当众站出来表示反对。
    李纲也知道,这样的事,与小皇帝赵谌说的话,基本没有任何用处。把王晨当作人生最大依仗的赵谌。除了不能将皇位献给王晨外,其他东西都愿意交给王晨。但这样的事,李纲又不能听任其发展下去,毕竟这是严重违反祖制的事,对国家有可能造成危害的行为,他还是要办法干涉一下。
    李纲去找了太上皇赵桓。
    不论赵桓归来后表现的如何,李纲都认为,这位当了一年多金人俘虏的曾经的大宋皇帝,对权位还是挺贪恋,归来后。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听任大权落入别人之手,会有所表示,甚至会有所动作的。
    李纲也敏锐地察觉到一点,那就是王晨借调整宫中禁军之际,将宫中禁卫全部换成自己的嫡系人马。王晨这样的行为,李纲理解成是为了进一步掌控皇宫局势,监视无上皇和太上皇。李纲想利用这一点,说动赵桓,出手干预朝政。李纲相信。只要赵桓愿意这么做,那朝中肯定还是有人会支持响应。
    因此他也在某一个午后,单独求见了赵桓。
    李纲求见的时候,赵桓正在作画。但让李纲意外的是。赵桓听是他求见,好像并不情愿见一样,在磨蹭了约一刻钟后,才令人请他进去。
    “李卿有空来见朕。不需要处理朝事了吗?”赵桓一句有点冷的话一下子将他今天的心情表明。
    李纲听出了赵桓心中的不快,小心翼翼地说道:“太上皇北狩而归,身心俱受伤害。臣等甚是惶恐,应该经常来看望太上皇才对。今日臣处完事,记挂着无上皇和太上皇,想着天将转凉,因此也就顺道过来看看无上皇和太上皇,是否需要添置一些过冬的用物。”
    “朕在这里一切都好,也不麻烦李卿挂念,李卿是国之栋梁,当朝宰辅,理应国事为重,朕这样的病残之人,也不劳李卿记挂了!”这段时间,赵桓有点郁闷,因为他并不是很自由,想到哪儿去基本不可能做到,因此在和掌握朝政大权的李纲说话时候,也是没好气。
    在北方失去自由的时候,他非常渴望南归,觉得南归后,当一个不过问俗事的道人也心甘情愿。但真的回到南方,回到皇宫后,清闲的生活又让他觉得很无聊、苦闷,每天到父亲赵佶那里请安成了他放松身心的最好时光。他非常想到宫外去走走,或者到繁华的开封大街上遛遛,但守卫宫门的卫士都是以安全为由,不让他们出宫。这让赵佶有一种失去自由,被软禁的感觉。
    这让他愤愤,他认为这其中有李纲的功劳,赵桓以为,他和与他相似处境的父亲、无上皇赵佶落了这样的处境,与李纲有非常大的关系。
    见赵桓这样,李纲有点尴尬,他与赵桓之间原本就有许多不愉快的事发生,他并不知道今天赵桓待他这样态度是为了什么,不过最终他还是以很小心地语气,轻轻地问道:“太上皇,臣今日来见太上皇,是有一事要咨询,还请太上皇给予明示!”
    “什么事?”赵桓带点惊讶地问李纲,“你不会是因为王晨王爱卿之事,来找朕的吧?”
    “正是!”听赵桓率先说到了王晨,李纲心里一喜,赶紧说道:“太上皇,召集朝廷任命王晨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中书侍郎,又兼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军政大权独揽,这在大宋历史上从曾有,臣是担心,此举会留下祸根!”
    听李纲如此说,赵桓横了一眼,不是很满意地回答道:“李卿,你此前也曾任过平章军国事之职,那时候你的权职还在今日王晨之上,那时候,你是不是曾想过想图谋什么?”
    “这……”见赵桓意外地将话题引到他身上,李纲甚是尴尬,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未完待续。。)



第二章 直言
    最终李纲是带着一肚子郁闷,离开了赵桓所住的宫殿。
    离开之时,他非常后悔今日做出进宫和赵桓说这事,想让赵桓出面干预赵谌的行为。
    李纲认为,赵桓依然如以前一样,懦弱无能,在朝事上没有任何主见。而且当了金人俘虏及归来后经历的那么多磨难后,很可能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任何事抗争的勇气,因此完全不理会他所说的。在听到他提起王晨的事后,赵桓马上拒绝回应他的任何建议,并说现在王晨的任职是他和无上皇还有小皇帝一道商议后的结果,他们对此没有意见,请他不要再说任何关于这方面的事。
    最终赵桓以身体不适为由,让李纲离开了。
    李纲是带着一肚子的气闷离开赵桓的寝宫的,不过在走到宫门,看到守卫的那些禁军后,他眉头一皱,突然想到了什么。也马上打消了回府休息的念头,命令随从,去王晨的府上拜访。
    在李纲来拜访的时候,这段时间忙的顾头不顾腚,恨不得将自己掰成两半用的王晨,刚刚回到府中。听下人禀报,说是李纲来拜访,很是惊讶,也马上亲自出来迎接了。
    “真没想到李相公来拜访,意外,意外,真是蓬筚生辉啊,快请里面请!”王晨很热情地上前招呼,将下了马的李纲迎进府去。
    李纲也一边走一路客套,“晓初啊,知道你这段时间忙,我这个老头子,冒昧到你府中拜访,你别介意啊!”李纲是在出了宫门时候。突然想到,宫内的守卫都是王晨安排的,那他到赵桓处去求见的事,也很快就会被王晨知道。既然王晨能通过其他方法知道他曾去找赵桓,那不如他亲自登门。将这件事告诉王晨。
    也在落座后,李纲马上将今日刚才去求见赵桓的事说了:“晓初,我刚刚进宫求见了太上皇。”
    听李纲如此干脆地说这个,王晨一愣,下意识地问道:“李相公,你为了何事去求见太上皇?”
    “老夫觉得。现在陛下年少,还不能亲自理政,希望太上皇能在背后指点一二!”李纲说的很直接,准备在将这事说了后,再把他担心王晨权势过大的情况,当面和王晨说。看王晨到底是什么反应。
    李纲性子耿直,这也是他在靖康之难发生之前一直不得志的重要原因,经常得罪人。但他就是改不了这个“毛病”,特别是与王晨这样的年轻人交流时候,是把话说的直接。
    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但这却是王晨所喜欢的。
    在归朝后,他一直担心李纲对他有成见。甚至与他起冲突。今天李纲来到府中找他,并直接说明了意思,他觉得可以和李纲坦诚交谈一下,将各自的意见交流清楚,避免以后的明争暗斗。
    听了李纲如此说后,王晨直盯着李纲看了一会后,这才问道:“李相公为何会这么想?这么做?”
    “我并不是想让太上皇出来继续执掌朝政,我只是希望,在一些事上,太上皇能以长辈身份。指点一下陛下,毕竟陛下太过于年轻,许多事,容易冲动,容易被外界干扰!”李纲依然直接把自己的意思表明。
    听李纲这样说。王晨稍稍松了口气,他还真怕李纲起了重新扶植赵桓这个太上皇出来执掌朝政的念头,那样的话,朝中的纷争可就大了。当下也马上说道:“还以为李相公是想请太上皇出来继续执政,把我吓了一跳,没想到只是如此。其实我觉得,李相公此想法很对,要是无上皇、太上皇愿意在一些事上指点一下陛下,那陛下会受益很多。只是不知道太上皇有没有答应?”
    “没有!”李纲摇摇头,心里也很纳闷王晨为何这样说,“也不知道太上皇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只想平静地过日子,什么事也不想过问。”
    “很可能是经历了一些苦难,才大彻大悟吧!”王晨呵呵笑了两下,再道:“无上皇和太上皇在金人攻破开封及北掳的途中受到了太多的惊吓,在北狩过程中,又遭到了金人不断的凌辱和欺骗,待看清了形势,看到我大宋军队将金人击败,赶出了关外,他们也明白了,如果当初就对金人采取死战到底的方法,那他们过去这一年多遭到的磨难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的良好形势是陛下在朝中众臣,特别是李相公、宗相公这样的能臣辅佐下,在千万英勇无畏的大宋军士浴血奋战之下取得的,他们可能认为,现今大宋的形势远比他们当政的时候好,朝堂上的秩序也比前两年要好的多,得如此多良臣辅佐的陛下不需要他们指点了,因此才拒绝李相公的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