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荣耀 >

第193部分

大宋之荣耀-第193部分

小说: 大宋之荣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纲离开王晨的王府时候,可是百感交集。
    他没想到,今天冒昧到王晨的府中,直言说事,却换来王晨这么一番激动的陈述。
    李纲知道,王晨是非常恼怒于现在朝中的现况,不能忍受朝中大臣轮番的弹劾,稍后时间肯定会有反击的动作;李纲也相信,王晨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大义,至少现在是这样。
    他这个现在情况下唯一能制肘王晨的宰相,在以后的时间内,要有怎么样所为呢?
    王晨在后来也说了,他已经在酝酿一系列的朝政制度改革,并将大概情况讲述,希望得到李纲这位前辈的支持。在听了王晨所讲述的大概情况后,李纲甚是惊叹和敬佩。
    他想不到,小小年纪的王晨,竟然有这样的考虑。许多方面的改革,是他这个为官多年人的根本没想到的,李纲相信,也是朝堂上大多的大臣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的。许多方面的东西,李纲感觉到好奇,但他并不是完全认同,不过大部的东西,他都是不反对,或者说不会强烈反对。
    对于王晨所说的一系列改革方案,李纲不由的心生兴趣起来,最后他几乎忘记了此行来找王晨的真正目的,而是与王晨讨论起朝中存在的那些弊端,朝政制度上需要哪些改变,朝中哪些人是可堪大用,哪些人是碌碌无为。
    当朝两名宰相,在某一件事上取得共识,那这件事在短时间内就定了性;对某一个人做出了一样的评判,那这个人是可堪大用,还是不适合再呆在朝中。也差不多定性了。也就在李纲和王晨从下午讨论到深夜后,许多事就此定了下来,一些人的命运也就此决定了。
    但在和王晨讨论完这些事,乘马车归去的路上,李纲却是百感交集。他怎么也想不到,今天一时冲动的结果会这样。或许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王晨在他面前表现出来的慷慨激昂,那一份爱国热情,打动了他,让他消除了心里的一部分成见。今天愿意交朝政改革的大计。与王晨深入讨论,也就是说明了在某一种程度上,他已经被王晨说服了。
    与李纲百感交集归去不同,与李纲商谈了几个时辰的王晨,却是满心的兴奋。
    自北方归来以前,及归来后。他明确感觉到李纲与他之间起的隔阂。虽然说他并不害怕与任何人起争斗,甚至在当上了宰相后,起了与时不时弹劾他的那些人较量的念头,但和李纲这位历史名臣之间,他肯定是不愿意起争执的。要是能和李纲携手并肩,一起做事,那就太好了。今天李纲刚过来拜访时候的咄咄逼人让王晨有点失望。也有失落,但最后李纲离去时候,他放了大半的心。这是位耿直的老人,装在心中最重的还是国家与朝廷,即使李纲因为这些对他有成见,他也不去计较。
    随后几天内,王晨主动找李纲,再讨论一些早就有过讨论,但并未全面实施的政改计划,还有将他更多的打算也说给了李纲听。李纲在苦思冥想了几天后。心思也终于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基本抛却了对王晨的成见,在言语及实际行动上,表示了对王晨的支持。
    大宋的朝纲很快为之改变。
    第一项重大地朝政改革措施很快就出来,那就是。对武将歧视性的制度被废除,有才能的武将,可以与文臣一样,出任朝中任何职务。这项改革措施是王晨联合李纲及宰执大臣秦桧、折彦质、张浚、赵开,顶着朝中许多大臣的反对而推行的。这是彻底改变祖制的措施,虽然此前已经有端倪要推行改革,但真正提交朝会商议的时候,还是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
    但最终这项措施还是在朝议时候通过,并开始施行。
    与之相配套的军制改革,也就此开始施行。
    暂时以枢密院为大宋的最高军事机关,大宋朝廷所掌握的军队,皇帝通过枢密院掌领。枢密院掌管全国禁军、厢军的军籍、军官选拔、军训讲武、边防、情报、武器制造、马政等事务,全国军队之征讨、镇戍、训练事宜,皆听命于枢密院。如前线有战事,枢密院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行军元帅和各路都统制,发给印信,率领调拔的军队出征;战事结束,归还印信,官军各部回防地。
    兵部暂归于枢密院属下,枢密院使兼任兵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增加一名,两人同时兼任兵部左右侍郎。如此安排,是为了以后撤销枢密院,重新以兵部执掌兵事做准备。枢密院是宋朝新设的机构,其主副长官都是文官担任,其实说白了,是皇帝为了进一步掌握兵权而设立,是多此一举。
    机构改革之后,不若将兵权重归于兵部,也可减少机构的沉苛及官员数量。
    枢密院,也就是重设的兵部下面分设六司:一为兵部司;二为军器监;三为情报司;四为职方司;五为骂部司;六为库部司。由兵部司负责掌管全国兵马的调遣,包括兵马的补充和驻防,及武官阶品评定及选授,军器监负责武器的制作和生产,情报司负责掌管情报事务,职方司负责军中地图绘制及国防设施的建议,驾部司掌握天下马政、驿政事务,库部司负责军器监所生产出来武器的登记、发放。
    军制改革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改变,那就是以路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规模的军卫筹建,依照地理环境的因素及位置的重要性,设立一个或者几个军卫。
    军卫由原先禁军组成,每个军卫相当于后世时候军区及集团军的结合物。
    军卫的掌管,由兵部司下的兵部司负责,但兵部司只有掌管的权力,并没有调遣各军卫的权限,要调动一支卫军,必须有朝廷的诏令才可以。各军卫的军饷和军需物资,京军通过户部直接划拨,边军则由户部通过各州府发散,月俸分等发给。这样各军卫与地方互不统属,州官有管理物资的权限,但手中无兵;军队有兵,但钱粮的来源都要经过州府。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一地官员或者武将兼任军政长官的情况出现,极大消除内乱的产生。
    王晨制定的军事与民政分开的改革方法,得到了李纲的大力支持。
    朝中原本有担心的大臣,他们的反对意见也慢慢被消除。
    而在军制改革开始后,其他方面的改变也在进行之中。
    王晨认为,唐朝时候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比宋朝时候这般复杂的官制要优越,只要三省六部各司其职,那效率比宋朝时候要高,相互制约程度也比宋朝时候的官制要好。
    李纲虽然不是完全赞同王晨的想法,但他也认识到现在的大宋官僚机构确实太复杂,官员数量太多,每年朝廷在官员俸禄方面的开始非常巨大,政府机构及官员数量需要精简。
    既然有这样的想法,王晨又想撤销枢密院,那就先将枢密院和兵部合并后,再看看效果如何。
    三省六部的职权也再次明确,宋朝时间各省及各部长官基本是虚职,实际事务由副职,也就是侍郎担任的情况,也开始改变。
    改革进行后,李纲出任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张浚出任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由王晨担任,并兼任了枢官院使、兵部尚书职,他们三人,成为大宋实际的宰相。
    知枢密院事由折彦质和宗颖担任,吕好问任门下侍郎,吕颐浩为中书侍郎,赵开任户部尚书,胡寅任礼部尚书,秦桧任吏部尚书,赵鼎任工部尚书,朱胜非任刑部尚书。
    殿前三司展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依然保留,但只是作为禁军编制之用,其编制规模也大幅度削减,各只有五万人马。但这十五万人马,皆是大宋军队近百万禁军中最精锐之兵组成。他们负责拱卫京师的安全,其成员从全军禁军中选拔而成,无论是兵员组成及装备,都是全军中最精良的。
    各司都指挥使也都重新任命,被召回的吴璘出任殿前司都指挥使,虞允文出任侍卫马军司都指挥使,王德出任侍卫步军司都指挥使。
    在军制改革开始的时候,王晨也计划筹建军校。穿越之前一直在军中服役的他,深知道军校的建议对一支军队战力提高的重要性,因此他非常看重军校的建设,亲自主管这件事的筹备。大宋军队中,目不识丁的将领数量很多,这是必须要改变的情况。
    王晨也主张重新设立武举制度,以选拔骁勇善战的军士。
    这些计划在朝议时候经过一番争论后也即将开始实施。
    因为需要改变的东西非常多,一系列的变动在朝野之间引起的震动非常大,遭到的反对也是非常多,上表弹劾王晨、李纲、张浚的折子连续不断。但任何人的弹劾都没效果,无一例外全被驳回,而在王晨、李纲、张浚的主导下,台谏制度的改革也开始进行。
    这是在李纲和张浚的相互争执中而展开的。



第五章 秦桧的手段
    李纲不曾弹劾过别人,但数次被人弹劾,特别是前段时间曾被张浚弹劾,弄的很不自在,因此他和王晨一样,对现在的台谏官制度非常不满意。
    台谏制度必须要改变,但怎么改是非常讲究的。
    进谏之言,是不可能堵塞掉,而是依然要让官员有劝谏的想法,但要避免一些人借机公报私仇。
    因此台谏制度改变并不是很大,只加了几点要求,在台谏官上表弹劾朝中大臣的时候,一定要列出非常详细的理由,而且在查明弹劾事由是子虚乌有的时候,上表弹劾的人,是要受到处罚的。
    处罚严重程度,视弹劾时候言语激烈程度及事件的轻重而定。
    但被弹劾官员不得借机报复,出于个人利益而泄私恨的官员,只能交由御史台官员处置。
    其实,如何改革台谏制度,是件很难办的事,其中的度很难掌握。但有一点是王晨和李纲都想做到的,那就是一定会改变目前朝堂上官员们动不动就上表弹劾别人的情况继续出现。
    台谏制度,必须要让它处于非常严肃的状态,不能成为某些官员打击同僚、排除异己的工具。
    上表弹劾的大臣,必须要让他们负一些风险,让他们在做出弹劾同僚决定的时候,能有所顾忌。要是查明他们只是为了公报私仇,那就要受到处罚。
    而就在台谏制度进行改革之际,又有人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上表弹劾力主改变台谏制度的李纲。
    “李纲虽然才学出众,深得人望,但自其拜相以来,刚愎自用,把持朝政,杜绝言路。事无大小,必须随自己的意愿行事,其所行招军、买马、劝民出财三事,骚扰四方,对百姓横征暴敛,酷虐黎民,扶植党羽,”这是上表弹劾李纲折子中所列举的李纲的罪状。
    上表弹劾李纲的是一个叫程瑀的御史台官员,谁也不知道他为何在这个时候上表弹劾李纲。
    程瑀年少时候进入开封太学读书,成绩优异。后参加进士考试,金榜题名。历官校书郎、兵部员外郎。金兵南侵时候,朝廷物色使者人选,程瑀毛遂自荐,请求当此重任。尚未成行,赵佶退位,赵桓即位,和谈暂缓。随后朝廷商议割让北方三镇给金国,派遣程瑀前往河东。秦桧前往河中,进行交割。程瑀在接受朝廷使命的时候上奏说:“臣愿奉为使者与金人交涉,不愿前往商议割地事宜。”但朝廷不允许,程瑀迫不得已。去往中山府,与诸将一道守城抗金,坚决不言割地事。
    回朝,程瑀因此被除官职。程瑀曾上表朝廷。指斥当下时政最大的弊病就是苟且之习和结党营私之风,放言要是不改变这些,大宋就不要想有实力与金人对抗。在靖康之难发生的之前。程瑀曾上表朝廷,要任用以李纲为由的主战派,坚决不与金人和谈,一力抗金。
    但谁也没想到,现在却是程瑀上表弹劾李纲,而且罗列的罪名都不小,一时间朝堂为之震惊。
    王晨自然也很是惊讶,他很想不明白,为何这个时候,还有程瑀这样忠贞耿直的官员上表弹劾当朝宰相?不过王晨很快就弄明白了,这是秦桧在使的手段。
    程瑀与秦桧关系挺好,据王晨的近期打探,这个仕途并不顺利的官员,这段时间与秦桧的关系挺好,或许程瑀的上表就是秦桧指使的。
    随后又有两个人上表弹劾李纲,罗列的罪名也是相似,而王晨在派人细查后发现,这些事与秦桧都有些关系。王晨不解,寻了个时间去问秦桧,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秦桧似知道王晨的来意一样,在王晨来到他的府中,一道进了书房后,马上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涪王殿下,前段时间,李相公甚是不满朝廷给予你的待遇,不满你也位列宰相职位,卑职和一些大臣看不下去,很不满意李相公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的做法,因此在努力搜集证据,准备连续上表弹劾。那些同僚弹劾之事,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这段时间李相公确实做的有点过分。”
    听秦桧这样,王晨一阵无语。这个原来历史上著名的大奸臣,竟然会这般意气用事,唆使一些相交挺好的人,上表弹劾李纲,为他这个曾被李纲嫉妒的人出口气。
    当下苦笑道:“秦相公,你也知道,如今朝堂上的情况很复杂,各项改革事项正在进行中,李相公他愿意与我一道促进各项改革事项进行!现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朝堂上的稳定,是目前最需要的。”
    “涪王殿下,卑职可不这么想!”秦桧却不认同王晨所说,解释自己的做法道:“殿下,李相公虽然资历比你高,但他为大宋立下的功劳,却是不及你。只因为你年岁比他小,他就不服你和他一样身居相位,甚至到太上皇那里去告状,想让太上皇出面干涉朝政。这太可怕了,要是太上皇真的如他所请那样,出来干涉朝政,那我大宋朝堂上,肯定会一片混乱,甚至会出现太上皇与陛下权力相争的场面,尤如靖康元年时候无上皇与太上皇之间的权力相争。李相公自恃资历深,也为朝廷立下功劳,因此不能容你,那我们就给他添点乱,让他多些烦恼,不至于再与你相争。”
    “只有这些吗?”听秦桧解释,王晨一副淡淡然的神态反问道:“依我所看,你在这件事上都瞒着我,肯定有另外的目的,你一并告诉我!”
    听王晨这样说,秦桧并没有慌乱,而是长揖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