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武夫当国 >

第130部分

武夫当国-第130部分

小说: 武夫当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榆县和北京方面当然不知道其中的内幕,在他们看来唯一的解释就是老百姓心中认可袁肃,同时也证明袁肃之前以及现在的赈济工作做的十分到位。
  然而难民的问题虽然逐步缓解,可前阵子在暴X动当中受损的本地老百姓们,如今要么流窜在外,要么在县城里无家可归。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原本富有的大地主、富农们,城外村镇大部分田产和畜牧全部被毁,直接破产者多不胜数。
  从实际上来说,这种天灾人祸怨不得别人,就算要怨断然也不会怨到袁肃头上。
  不过既然要拿下山海关的地头,那就必须做出一些表率作用,从本地老百姓们身上着手,解决他们切实迫急的难题。尤其是在这个时候,无疑可以起到雪中送炭的绝佳效果。为今后奠定对山海关的统治做足铺垫,也能博得更好的政治名声,更能赢得流芳百世的口碑。



  第29章,洋河水库
  因此,袁肃在难民情况得到稳定之后,紧接着又颁布了一套新的救助方案。在方案发布出去的布告当中,他故意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话,一方面是对受难百姓的同情,另外一方面是对官府赈灾不利的赔礼道歉,俨然摆出了一副皇帝下达“罪己诏”的姿态。
  关于救助方案的细节,袁肃以东直隶护军使的身份颁布了两项救助政策,第一项政策是所有在难民暴X乱中受害的本地农户,将免除未来两年的农业税和其他农业方面的苛捐;
  第二项政策则被称为“紧急救济政策”,也就是所有受害人家可以向县政府申报,领取一笔定额的救济借贷,这笔借贷不设利息,以申请人的户籍和田产做抵押,限期五年之内还清。当然,倘若预期不还也不会立刻没收抵押的物资,而是从第六年开始收取百分之五的年利息,一旦利息拖欠超过借贷款一半时,政府才会清算借贷人的资产。
  布告一经张贴,很快便不胫而走,先是所有游荡在城内的无家可归者听说了消息,随后几天又席卷般的传递到城外难民人群当中。那些在难民暴X动受害的老百姓们无一不大感欣慰,嘴里只念叨着这位袁司令果然非同凡响,比起什么吴镇守使简直好上一万倍。
  农业税是压迫农民阶级几千万的重担,不管是抽十分之一还是二十分之一,都是在广大劳动者身上割肉抽血。如今经过这次劫难,许多老百姓颗粒无收,甚至还倒欠许多地主、富农的钱,当真是到了要人命的地步。
  免去两年农业税,多多少少是减轻了一些负担,最起码不会像之前那样欠的更多,也多多少少给了部分农民一条活路。
  而官府的无息借贷更是首开先河,穷苦人家借贷往往都是遇到“驴打滚”之类的高利贷,许多农民也正是因为一时周转不灵而向地主借钱,以至于最后还不起钱只能把家中薄田抵债,沦为世世代代遭受剥削农奴。
  五年免息借贷可谓是雪中送炭,大家有了这笔周转的钱,咬紧牙关勒紧裤腰带,还是可以熬过这一劫。至于五年之后开始收取百分之五的利息,这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比例,比起高利贷钱庄的一成、两成来说,百分之五的利息已经是非常优惠了。
  为了让这两项政策能够确实落实,并且能够利用这两项政策来奠定山海关的统治地位,袁肃在布告发出去的第三天,还十分郑重的召开了一场记者会议。他在这次会议上不仅强调了自己对赈灾的决心,也很正式的放出话来为救助方案保驾护航。
  他宣布,只要自己主持山海关政务,对受难农户免税两年的承诺必然坚决执行,期间若有人针对农业巧立名目征收杂费,自己必然会严厉追究,也随时接受农户的上门举报。除此之外,关于官府无息借贷亦如此,若是有人从中动手脚,借机敲诈勒索诓骗借贷人,他会坚决以重电论处。
  记者会议结束之后,袁肃的名声瞬间在山海关地区得到拥戴,不管是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又或者是居住在城内没有受害的老百姓,在他们眼里都认识到袁肃果然是一位好官。岂不说制订了两项破天荒的救助政策,而专门就此事召开记者会进行承诺,这可是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官场事迹,足以证明这位袁大人的与众不同。
  一切都按照袁肃计划中的那样进行着,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的情况,一天比一天有所好转。而自从进入十月份之后,北方的天气逐渐转凉,对于难民的赈济工作既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一定影响,不过即便是影响也在袁肃的里应外合之下很快忽略过去。
  正是因为天气的变冷,盘踞在荒郊野岭的难民群不得不考虑郑重今后的出路,继续留在山海关这里没有衣服保暖、没有屋檐遮身,而这一点就算是袁司令想必也无法解决。
  在十月四日这天,袁肃十分果断的与英商会理事长罗伯逊,以及本地几位财主士绅签署了洋河水库筹备工程的合同。这份合同表示着洋河水库项目正式立案成立,筹备工作也正式开启,各方面都按照事先约定的方案计划开始汇集资金。
  洋河水库前后分为四个工期,预计需要五年时间完全竣工。而每一个工期的完成都可以立刻投入这部分的运营,从而可以解决部分后续资金投入问题,同时也能立竿见影的看到效果。整个工程经过中英双方工程师的核算,如果要在五年内按时完工的话,则需要募集一万三千名工人,分成六组,两个工期同时开工。
  因为每一个工期的规模不一样,第一期或许只需要一年时间,但第二期则有可能需要三年时间,所以像这样时间跨度很长的工期则需要同步进行,方才可以按时竣工。
  袁肃不是工程人员,对于这些专业知识自然无从插手,他只在乎动工期间能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以及竣工之后所能带来的利益。既然需要一万三千名工人,那就可以解决一万三千名难民的温饱问题。
  在开会项目筹备会议之后,他立刻委托临榆县县政府与洋河水库工程总部,派出人员开始到城外各地开展招募工作。
  也仅仅才两天的时间,洋河水库招工的消息便传遍了所有难民群体,对于许多正愁苦不已的人们来说,这样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无疑等于重获新生。
  因为募集工人的数量庞大,而且还需要进行一定检测和筛选,所以整个募工期预计需要二十天左右,这还是开设了近六十个登记报名点的情况下。所有通过检测和筛选被招募的难民,在简单登记个人资料后,发放一个临时的身份牌,等到县政府的集合通知。
  在招募工作进行的同时,洋河水库项目工程部同样在为劳工安置工作忙碌着,总不能让这些人一直待在外面,而且难民们长期遭受饥饿,也需要一段时间来补充体力,这样才能顺利的开展高强度的劳力活动。
  工程部先调集了一千名征募的难民进城,然后派遣这些难民直接到洋河附近合适的位置,就地开始修建简易的工棚和工房。采购人员也将各式各样的原材料优先配送到位,包括木料、石料、生活用品等等。预计整整一千名难民连续开工十五天,正好可以修筑完毕容下一万人的劳工住宿区。
  虽然都是一些简陋的棚屋,大部分连四堵墙都不齐全,刮风下雨必然不能安稳。不过对于流离失所的难民们来说,有一个草屋遮掩,有一床被子能裹身,有稳定的一日三餐,这已经比什么都要好了。
  随着洋河水库项目开始招工,山海关外的难民局势愈发得到缓解,京奉线铁路也在这段时间恢复畅通。县政府与火车站纷纷派出工程师、劳工前往之前遭到破坏的铁路段处,展开对铁路段的修复工作。
  京奉线铁路恢复运营虽然并不意味着赈灾工作胜利在望,但却给北京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欣慰,不仅是中央政府,还包括京奉线铁路局的洋人。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许多人都认识到袁肃这个年轻人的能力,甚至有报纸用“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来对其加以形容。
  到了十月八日,袁肃再次参加了洋河水库项目筹备处的会议,这次会议主要就是落实各方投资者的在项目中所占有的股份,以及今后对该项目的各项职位做出清楚的界定。
  早在前几天,他已经与滦州的王磷同、王中元、何其巩等人取得联络,决定以“肃业硫磺加工厂”为基础,另行成立“肃业股份有限公司”。王磷同、王中元以及另外两位合伙人分别再投入一万元股份金,他们每个人在股份有限公司里各占百分之十的股份。
  他则从之前十一万赈灾款里取三万元出来,成为公司大股东,获得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另外百分之十的股份,则以资源股的形式换算成对硫磺厂百分之三十股份的持有。
  按照股份划分来看,袁肃所出的资金并不足以获得百分之五十的股份,但身为堂堂护军使获得一些特权那是情理之中。不管是王磷同还是王中元,又或者另外两位合伙人,任谁都不敢对次有什么只言片语的不满。
  此次洋河水库项目一共需要近八十万元的资金,袁肃以“肃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名义投资七万元,又以个人名义将剩下的六万元赈灾款全部投入。肃业公司占整个项目股份百分之十,袁肃则占百分之二十,两者当中多出来的股份被算作资源股,其道理与肃业公司股份划分一样,说白来了就是其他投资商对袁肃的贿赂。
  英商会则一共投资二十三万元,外加提供的技术资源,一共算做百分之三十的股份。



  第30章,执掌大权
  临榆县政府出资五万元,再加上限期免税、优惠政策以及其他潜规则为条件,获得该项目百分之十的股份。
  临榆县、抚宁县两地的士绅财主,一共出资三十九万,每个按照出资多少获得不同的股份,但合计正好就是剩下百分之三十的股份。
  根据此次会议讨论得出的结果,所有款项分三年三期汇入洋河水库筹备处户头,筹备处的户头将由天津东方汇理银行代理。
  会议结束之后,英商会理事长罗伯逊还专程找到袁肃,先对之前的失礼道歉,随后又借机询问关于南戴河海港项目的安排。袁肃并非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只不过比起英商会而言,中国方面的资金显然没有那么雄厚,包括自己在内,也包括其他本地士绅,为了筹备洋河水库基本上已经是下血本了。
  反正袁肃现在是一分钱都没有了,更何况他从始至终就没打算两大项目同时动工。于是在与罗伯逊的谈话当中,他如实的表示现在自己没有资金也没有精力,再者南戴河海港之前已经初具规模,真要重新动工很快就能落实,所以不急于一时。
  他给罗伯逊做了一个表示,等过完年之后自己会着急所有合作伙伴,专门就南戴河海港项目举行一次讨论会议。
  到了十月中旬,难民的情况基本上可以算是完全稳定,洋河水库项目所招募的工人陆续办理入职手续,转移到洋河附近已经修建好的工棚里入住。至于其他没有被招募的难民,从人数上来说依然有很多,但也都陆陆续续开始自己散退。
  洋河水库这个庞大的项目最大的作用不是解决一万三千数量的就业岗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以修建洋河水库这个大工程为主心,连带着能够拉动许多下游供应商得到发展,比如石料、木料、水泥、铁器、铜器、钢器等等。
  这些行业得到发展,多多少少都会增加劳动力的输入。而又有什么能比招募难民更划算、更实惠呢?但凡得到洋河水库项目合同的工坊、公司,立刻会在当地展开招聘工作,毕竟虽然难民的劳动力比较廉价,可这些受苦多日的人们也有不同的情况,理所当然要先下手为强,优先招募一些条件好的人。
  一来二往,聚集在山海关附近的难民每天都在减少,几乎再也看不到昔日那种人山人海的情况,也看不到庞大的难民聚集地。随着情况的好转,官府开办的赈济所和粥厂数量同样在陆续关闭。受困三个月的山海关,正在一步一步恢复正常。
  在赈济工作上,袁肃很快又制订了最后一批疏导计划,决定在本月月底开始给剩余盘踞的难民们派发钱粮,疏导这些人返回故乡或分流到其他地方去。当然,这件事他不必再亲力亲为,自己把所需要的钱粮清点清楚,全部委托到县政府,由县长吴立可负责执行。
  连续大半个月的时间,总算将局势彻底控制下来,而该投入的事业也按部就班的展开。
  与此同时,袁肃也决定开始遵照中央的命令,对山海关镇守使吴承禄以及赈灾会办赵方毓依照程序革职查办。岂不说吴承禄,只说赈灾会办赵方毓已经被袁肃秘密拘押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如今既然可以光明正大的展开侦讯工作,也就不必再躲躲藏藏。
  不过为了掩人耳目,还是编织了一个像样的理由,就说是最近几天才在北戴河抓捕归案。之前的一个月里赵方毓到处不务正业,后来东窗事发再加上难民暴X动,因此才畏罪潜逃。这一点可以由几名“友好”的外国人提供证词。
  而针对赵方毓的调查也仅仅是逢场作戏,随随便便找一个借口说要隔离审查,任谁都不会有太多的猜忌。整个调查的过程并没有太多复杂,只是为了要让赵方毓亲自签字画押承认贪污克扣赈灾款以及畏罪潜逃的实事,在小黑屋里还是着实用了一些狠手段。
  至于针对吴承禄的调查,吴承禄本人早已有了这样的觉悟。因此在袁肃继续主持赈灾工作的期间,吴承禄并没有做出任何过激的行动,只是老老实实待在署衙里,依然悠然自得的抽着大烟、过着小日子。
  吴承禄心里很清楚,这次他确实把事情办砸了,尤其是听说中央命令袁肃代办调查之后,更是可以确定这次肯定要接受处理。而他之所以没有任何紧张和担忧,一个原因是自己早就疏通好上面的关系,即便处理的再厉害也不至于掉脑袋,另外一个原因还是个人性格如此,反正自己也不指望做出什么建树,山海关待不住了大不了换一个地方待,哪怕其他地方也待不住,还能回老家享清福去。
  找了一天时间,袁肃带队来到山海关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