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武夫当国 >

第208部分

武夫当国-第208部分

小说: 武夫当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此,袁肃老早就有所觉悟,所以他根本不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到达北京的这天,大前门火车站外车水马龙,总统府派来迎接的仪仗队很有气势,他在天津时还专门重新订做了一套礼服,就这样大摇大摆的走出火车站,坦然接受仪仗队奏乐和此起彼伏的镁光灯爆鸣。
  总统府派来迎接的官员是袁肃的老相识李彬,在火车站大门口简单向记者回答了一些话之后,便在李彬的招呼之下乘上了小轿车。车队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向总统府。
  “袁都督此行河南,当真是为大总统长了脸,连续已经有七八日了,大总统每天都是笑的合不拢嘴呢。”轿车上,李彬笑着说道。
  “袁肃只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罢了,还是大总统领导有方,各部积极配合,方能这么快看见成效。”袁肃打着官腔的说道。
  “太谦虚了,袁都督太谦虚了。大总统已经定下来,明日记者会结束之后,将会在瀛台正殿举行授勋仪式。在下要提前恭贺袁都督高升了。”李彬自是听出了袁肃的官腔,不过他也没怎么放在心上,犹是说道。
  “是吗?大总统的提拔,真是叫人诚惶诚恐。无他,从今往后唯有更加卖力,一报大总统栽培之恩。”在这件事上袁肃没有太过谦虚,只是用客气的口吻说道。



  第62章,青年北洋
  接下来的几天全部是流水线一样的活动,所有事情无论大小都早已经被总统府安排好。袁肃接连出席记者会、授勋典礼以及各种贵宾宴席,期间几乎就没有任何多余的休息时间。不管怎么说,他此番名声得到高涨,让民间对北洋政府的改观也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民间的声音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单纯的不满,多多少少还是看到了一些新希望。
  授勋典礼上,袁世凯亲自为袁肃佩戴了勋三位勋章,并且正式擢升其为陆军中将。不仅如此,总统府也取消山海关大都督一衔,增设直隶省军务会办,由袁肃继任此职。尽管之前外界都普遍认为山海关大都督与直隶省军务会办同级,但在官面的文件上,山海关大都督毕竟还是一个省下级地方性的官职。
  再者直隶省除了在前清那会儿有过军务会办的补缺之外,从光绪后续到民国这几年,是从来没有设置这个官职。军务会办是省内军事第二号人物,随着军阀割据愈发严重,独掌大权的情况也比比皆是,不仅近畿直隶省,就连其他省也都渐渐少有军务会办的安排。
  如今直隶省都督是赵秉钧代为署理,而赵秉钧只是一个文人。自从二次革命时将曹锟的部队调入南方后,如今直隶省唯一的军事力量就只剩下袁肃麾下的中央军。袁世凯特别安排袁肃就任军务会办,其实也就是把直隶省的军务全部委托给其处理,别说赵秉钧常年不在直隶省这边办公,即便其入驻保定成为正职都督,没有一丝一毫的军事根基,军务方面照样还是要依赖袁肃这个会办来操持。
  袁肃虽然并没有奢望立刻能爬到一省都督一职,但对于此次能够改任直隶省军务会办,心中还是由衷的感到兴奋。对于直隶省目前的局势状况,他自然是一清二楚,能够上任这个军务会办俨然就算是一手掌握了全省的军权,赵秉钧说白了仅仅只是一个象征罢了。甚至就有可能是袁世凯为了掩饰自己侄子资历不够,所以才将赵秉钧推出来当门面。
  一直折腾到六月二日过后,行程才渐渐松弛下来。
  袁肃抽空去总统府以侄子的身份拜访了袁世凯,正所谓得了好就好卖乖,他在袁世凯见面时立刻摆出一副痛改前非的样子,表示多谢袁世凯破格提拔、栽培之恩,今后势必会严格遵守中央政府的军令。不过话虽是这么说,他到最后仍然补充了一些在河南的见闻,包括那些许多地方军军纪败坏,作战不力,着实让人痛心疾首。
  袁世凯是一个典型吃软不吃硬的人,不管是在国际外交上,又或者是在国内政策的决断上,有关这一点的表现并不乏善可陈。既然袁肃能知道是谁给他恩惠,也能知道今后要听谁的命令,他心中的结自然又松开了一些。
  袁世凯对袁肃所了一些安慰的话,又强调北洋军要想肃正纪律,就应该加快中央军的建设,以中央军做为典范来带领全国各地的军队进行改革。安慰归安徽,到最后他还是附带了一些调度的问题,借严正是因为各地拥兵自重比比皆是,才会导致军纪陷入荒唐,所以眼下最应该避免也最应该忌讳的问题就是“擅作主张”。
  尽管表面上是在谈论各地军阀割据的问题,但是袁肃还是很清楚袁世凯的用意,他现在被中央政府一手捧上“神坛”,自然更应该做出一个忠事元首的表率。更何况自己这几年的仕途发展过程中,有过许多次“擅作主张”、“破坏大局”的前科,怎能不叫袁世凯多加提防几分心思?
  在北京一直留到六月中旬,与蒋百里一起在东交民巷置办了一所物业。
  物业没有挂在袁肃或者蒋百里的名义下,反而是邀请了陆军大学教务总长胡龙骧出面,由其在物业房契上签了名。
  这栋物业的作用自然是为了成立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所用,不过在回到北京的这段时间,袁肃又经过了一些思考,认为即便是挂牌成立俱乐部也应该先有一个过程。尤其是在与叔父袁世凯谈过话之后,已然了解到袁世凯对他始终是有忌惮,自己愈发觉得在这个时候不应该太过张扬。
  他暂时希望将这个俱乐部打造成“陆军大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联谊俱乐部,表面上先以这两所军校来做为掩护,就好像是袁肃和蒋百里发起的同学会一样。办一个同学会总比明目张胆的拉帮结派要好,再者北洋内部军校派系由来已久,早已经是不成文的惯例。
  一开始蒋百里是有所不情愿的,毕竟之前都说的好好的,就是应该趁着最近的风头,把少壮派的名号打出来。不过袁肃是再三进行解释,他并非是说到做不到,而是觉得少壮派的群体原本就是针对一些军校学员,一方面是接受了一定文化教育的基础,另外一方面则有过更为专业的军事知识,所谓“开明”的人如果在这一群人里都找不到,还能去哪里找?
  不仅如此,眼下正是他重新获得袁世凯信任的关键时刻,只要能完全取信于袁世凯,之后再大张旗鼓的打出少壮派的招牌,到时候势必能得到更多的支持、省掉更多不必要的麻烦。最终蒋百里只能听从袁肃的安排,只是二人又经过了一些磋商,决定还是先将“青年军官俱乐部”名字打出来。
  反正学员军官也属于青年军官,陆军大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这两个前称太长了,索性就用“青年”模棱两可的一笔带过。只是在俱乐部的一些条文、规章、制度上,才用学员军官来做掩护,表面就是一个军校同学会罢了。
  挑了一个好日子,“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正式开业。袁肃专门办了一场小型的典礼,邀请了个别几个嘉宾到场,嘉宾人数虽然不多,但一个个都代表着北洋政府中枢要职,包括总统府侍从长荫昌、大公子袁克定、陆军部次长徐树铮、参谋本部曲同丰、戴祥芝。这些还仅仅只是受邀前来捧场的嘉宾,还有几位北洋政府的元老不请自来,也为典礼增添了几分气势,如邮电交通部长梁士诒、陆海军元帅处主任王士珍等人。
  这些不请自来的嘉宾也没有太过尴尬,而袁肃心中多少是猜出了一些意思,显然梁士诒和王士珍等人都是受了袁世凯之托才不请自来,表面上是为场面撑气势,实际上则极有可能是来打探这个俱乐部的内情。
  典礼简单不算隆重,前后才半个钟头不到便结束了。
  当然,袁肃是有在典礼上发表演讲,他精明简要的阐述了自己开办这个俱乐部的目的,以及这个俱乐部的宗旨。虽然并没有把“少壮派”的思路一针见血的全部抛出来,但也多多少少利用隐晦的手法做了描述。
  他表示“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旨在团结北洋年轻一代的军事人员,确保北洋的血统能够纯正的延续下去,也希望能借俱乐部来提炼更为明确的“北洋军魂”。俱乐部所接纳的会员没有太多要求,唯一硬性要求必须是在陆军部或参谋本部备案军事学校正式毕业的军官。俱乐部将定期举行聚会,来引导、促成并且凝聚这些青年军官“团结、忠诚、报国”方面的精神思想。
  他还特别强调,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将会提倡“不党主义”,军人的职责不是参加政治,而是保家卫国,党派之争只会分化军队、离间军人,应该被列为是军队中的大忌。
  当天晚上的时候,袁世凯就收到了下面送上来的报告,报告中还有一份预计明天一早刊出的《顺天时报》模刊,模刊的第二版新闻就是关于“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的消息。无论是报告还是报纸上的草稿新闻,描述的情况基本上并无太多出入的地方。
  ………………
  【这两天还没找到房子,悲剧啊!不仅如此,还感冒了,会不会是……】



  第63章,制式产业
  一开始他确实敏感的意识到这似乎是袁肃想要拉帮结派的举动,然而在看到袁肃再三强调“军人不党”,甚至还坚定认为军人结党是大忌,心中不仅释然,更是感到万分高兴。他对孙文以革命党领导军队闹事,早已经是深恶痛绝,如今又深谙北洋内部派系林立,对拉帮结派一事的痛恨自然不言而喻。
  其不说袁肃非但没有拉帮结派,而且还是与他不谋而合的反对军人结党,不可不谓是英雄所见略同。他虽然还没能完全搞清楚这个俱乐部今后会如何运作,但是却相信袁肃是打算利用俱乐部来消除“党私”在北洋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尤其是那句“保证北洋血统”、“提炼明确的北洋军魂”,更是让他看得热血沸腾。
  他不得不赞同袁肃的出发点,北洋老一代的将臣们都有太浓重的封建思想,根本是很难再有所改变,眼下就应该从年轻一代着手,要牢牢掌握住年轻人的思想,把“北洋”的名号从模糊的地域理念来打造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国家理念,只有这样方能奠定北洋政权渊源延续下去的基础。
  当即,袁世凯连夜便签署了一份文件,要求财政部每个月批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以“北洋青年军官俱乐部”经营之用。
  处理完军官俱乐部一事后,袁肃在两天后向总统府告辞,启程返回滦州。
  这段时间总统府和他个人都有考虑直隶省军务会办上任的治所安排,滦州方面都巴不得能尽快转迁到保定,最好就代替赵秉钧入住直隶都督府。总统府方面倒是并没有太多的额外安排,与其他省的军务会办一样,反正袁肃认为在哪里方便就去哪里办公就是。
  袁肃也曾仔细考虑过将大本营迁徙到保定,即便直隶省还有一个挂名的都督,但真正的实权很快就会落入自己手里。不过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主要考虑的还是保定是一个是非之地,即便自己荣升直隶都督,只怕这个位子也不是那么好坐。
  曹锟虽然南下,可这会儿也在湖北那边折腾的不行,与王占元和鄂军势力争执不休。尤其是他早就对直隶都督垂涎已久,背后还有冯国璋的幕后支持。如果袁肃真的太把保定当自己家一样,一旦曹锟北归,到时候肯定会引起正面的冲突。
  再者,即便他现在不去保定,单单在滦州同样可以渐渐掌控全省大权。可以说留在滦州是进退有度,曹锟如果要争直隶都督一职,自己也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出回应,不至于搬迁到保定之后连一丝退路都没有。
  其次考虑的一点还是这几年他在滦州投入了大量资金发展,个人产业几乎全部都集中在这里,包括一些刚刚起步的重工业。滦州在政治上不是要冲之地,但是在地理上却是有优厚的资源和完善的交通,比起保定显然更适合韬光养晦。
  于是在呈交到总统府的官文中,袁肃希望能在滦州设立军务会办公署,并且这次不再像以前那样处处需要简朴,相反是能兴建多大的公署就兴建多大,各方面全部都要配备齐全,甚至还不稀罕用旧宅子,一定要拔地而起另外建造。
  为此,总统府是批了十万元工程款用作直隶军务会办公署的兴建,至于其余款项则由滦州地方政府承担。
  袁肃回到滦州是六月二十二日,滦州民政府以及中央第一旅众官员皆到场迎接。
  滦州火车站门口的小广场上,也聚集许多围观看热闹的老百姓。他们起初是被迎接袁肃队列的阵势所吸引,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袁都督返回滦州。
  纵然袁肃并没有给滦州老百姓带来极大的恩惠,但这些年的发展保证了家家户户有饭可吃、有衣可穿、有房可住,也保证了大部分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相比于前清那会儿自然是要好上千倍万倍。
  如今又经常听说袁肃在河南用兵有方,不仅成功镇压了民乱,好在当地推广了许多利民惠民的政策,这样一个有亲和力的好官员,自然是值得“夹道欢迎”的。
  回到旅部大院的办公室,袁肃先听取了一些公事上的简单回报,了解了这段时间里滦州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事故,政府布置下去的所有任务也都有条不紊的执行着。包括之前袁肃强调的教育发展和社会福利政策,如今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之后他又看了一下新军务会办公署的设计图,做了一些细节上的修改之后,便交代下去要尽快赶工,最好年底之前能够搬迁到新的公署去。
  在六月份最后几天时间里,袁肃把注意力都放在一件事上面,那就是之前已经确立下来的制式步枪投产计划。他在河南期间,陆军部便遵照袁世凯的吩咐,已经连续召开了好几次论证会议,只因为陆军总长段祺瑞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对,这件事才不得不拖延了一个多月。
  两个月前,在袁世凯的盛怒施压之下,陆军部最终还是潦草的签署了论证通过,决定着手铺设生产线,并且引进相关的生产单位。袁肃做为这支新式步枪制式化的发起人,在那段时间里也频频与军械司电报往来,甚至还安排滦州方面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