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武夫当国 >

第244部分

武夫当国-第244部分

小说: 武夫当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肃之所以将高顺安排在北京,当然是希望在北京能有一个人照应。他不动声色的问道:“是吗?说说看,都是一些什么风声?”



  第27章,京城风声
  高顺叹了一口气,语气不改凝重的说道:“大人您是在三天前递交辞职信,当天新华门里面就传出许多消息。其实早在大总统下达对大人您的调任命令那会儿,中央里面已经有很多人在议论。而这次大人您公然提出辞职,摆明了就是对这项命令的不服。许多不禁愈发担心北洋内部会出现一条新的裂痕。”
  一年前袁世凯不满段祺瑞声势越来越大,又不肯支持帝制,于是开始着手建立中央军来削弱陆军部的兵权,这件事至今都还没有一个了结。现如今袁世凯又没有任何正面的理由,可谓是无缘无故的就把刚刚荣获战功的袁肃夺取兵权,怎能不叫人多有遐想?
  从最简单的一点来考虑,袁世凯这接二连三的动作,拿北洋集团中的高层下手,难免不会让其他人感到岌岌可危,生怕会像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那样来一个大清洗。而正是因为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只会让北洋集团团部越来越乱。
  袁肃心中暗忖道:看来,袁世凯还是老了,很多事只讲究迫不及待,而不讲究深思熟虑。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直至十多年后北洋政权彻底被国民革命军推翻为止,北洋内部从始至终就没有完全凝聚起来的原因之一。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袁世凯一己私欲,埋下了一个长久的祸根,最终导致了北洋的彻底覆灭。
  事实上,袁肃之所以公然提交辞呈,其目的也就是希望能将他的这件事,与段祺瑞遭到排挤一事合在一起,引发一个“共振”的效应,在北洋内部形成一些影响。虽然这么做对北洋凝聚会有极大的影响,但如果不经历这一步,所谓的凝聚北洋各派、促成中央集权也都只是一个形式工程罢了。
  略微停顿了片刻,高顺接着又说道:“据说,总统府还特别下了命令,暂时不对外公布大人您的辞职申请。前天下午时,在下还专程与陈副官吃了一顿饭,据陈副官说,总统府办公室的意思是,无论如何都要说服大人放弃辞职,还说最起码也应该先让大人您北上进京,有什么其他事再另外安排商议。”
  关于辞职影响这一点,袁肃心里还是有几分把握,岂不说之前还有排挤段祺瑞的先例摆在那里,再者单凭他日益增长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声望,这件事就足以显得非同小可。袁世凯在操作舆论的手段上才刚刚起步,而他对舆论的掌控显然要更加敏锐和到位。
  从在河南镇压民乱开始,再到他主张收复青岛主权,并且在辽东与日军一战,这几个重大事件之中自然少不了有自己的身影搀和其中。他甚至还吩咐麾下宣传机构,对外强调是自己说服大总统改变主意收复青岛。而这一点显然也不难传播,毕竟袁世凯起初是宣布划分青岛中立战区,后来才又临时改变决定。
  北洋政府和袁世凯被国民推崇起来,那还是在辽东战争结束之后才逐步发生的事情。
  “纸是包不住火的,既然我意已决,外界迟早会知道我辞职的消息。如若大总统真有意改变现状,当初就应该料到这一点才是。怕就怕,这一切都只不过大总统虚情客套罢了。不管无妨,不管怎么说,既然大总统有所猜忌,我自然不能不去避这个嫌。”袁肃唏嘘的说道。
  “大人,虽然大总统之前曾下令暂时不对外公布这件事,可天下始终没有不透风的墙。新华门里面讨论的实在太凶了,外界多多少少也捕风捉影。而且大人搬到这里来的消息,天津这边的报纸都已经报道出来了,相信很快人们就会有更多的猜测。”高顺继续说道。
  “实在不行,之后我会找机会出面澄清的。”袁肃似是而非的说道。不过他心理面却很清楚,这件事根本轮不到自己去澄清什么,自己也完全没必要去澄清。
  “再者,这件事不单单大总统有几分着急,据说就连段总长同样有几分震怒。”犹豫一番之后,高顺进一步的说道。
  袁肃倒是煞有其事的打量了高顺一眼,既然是“震怒”,又怎么可能是“几分”?
  “是吗?我不去任职,这对于段总长来说理应是好事才是,他怎么会生气呢?”他问道。
  “具体是什么原因,尚且也没有一个论定的说法。不过,就在下对段总长为人的了解,再加上傅大人昨天还专门与在下见过面,段总长生气应该是对袁大人任性而为感到很不满意。陆军部掌管国家军事,其部是为国防要害,军人理当尽忠职守,不应该因为个人得失而置大局于不顾。”高顺解释的说道。
  “这倒很像是段大人的为人。只可惜段大人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一些……不,他并非是把事情想的太简单,而是很多事情他宁愿不去想。人啊,一旦想多了,难免都会有一些歪心思。看来,段大人是深知这个道理。”袁肃深沉的说道。
  “北京那边眼前也只有这些消息,不过在下之所以专程来一趟,是因为觉得这件事才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肯定还会有更多并且更严重的下文。希望袁大人这边能早做准备。”高顺语重心长的说道。
  “建阳,此次我之所以递交辞呈,并且迁入天津来寓居,并非是因为赌气什么的,当真是觉得现在北洋内部越来越乱,对于大总统一直在暗箱操作的帝制一事也有诸多踌躇疑惑的地方。所以才想着先清静一阵,作壁上观来看看这些事究竟会发展到什么样子。所以,不官北京那边会有什么动作,我现在是局外人,也不是很在乎这其中门道如何。”袁肃用一种悠长的口吻说道。
  他这番话当然说的很是冠冕堂皇,其目的无非也就是找一个体面的借口。
  不过对于高顺来说,他现在算是明白了袁肃“真实”的心意。确实,自从青岛和辽东事件相继尘埃落定后,国内的气氛就渐渐变得妖里妖气起来。
  虽然之前他是有听闻袁肃会支持帝制,可这毕竟只是传闻。再者袁肃之前也做过一些铺垫,之所以支持帝制是希望能尽快促成中央集权。显而易见,此时此刻袁肃对帝制突然有所彷徨,无法就这一件事做出准确判断,所以才选择退居幕后。这也不算是逃避,只不过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罢了。
  …………………
  【多谢多谢各位老读者继续支持,感激不尽啊!】



  第28章,两头态度
  “原来如此。唉,只是就怕北京方面会有诸多误会。诚实的说,咱们现在已经是共和了,突然要走回头路改行帝制,实在是有些倒行逆施的感觉。只怕,这件事肯定会在北洋内部和全国之内再次掀起乱事。大总统怎么偏偏不明白这个道理?”高顺担忧的说道。
  “单单看现在筹安会的架势和对帝制宣传的力度,只怕大总统已经是下定决心要走这一条道路了。其实,若真能走成功,促成中央集权和南北一统,也不算是一件坏事。但可惜的是,这其中有太多未知的风险,稍有不慎,那可是酿成颠X覆X国家的大祸事。”袁肃带着感情说道,不管是在之前还是现在,他都很清楚称帝的风险很难预测,现在有了民间狂热的气氛影响,所谓的风险反而都被遮遮掩掩起来。
  当局者迷啊!他暗暗叹了一口气。
  高顺无奈的摇了摇头,拧着眉头陷入沉思之中。
  未几,袁肃缓缓吸了一口气,再次开口说道:“建阳,若是最近北京那边都打理的清楚了,你或可去南方走动一下。无论是你自己去,还是派一员亲信去都行。”
  高顺心思敏捷,很快就猜透袁肃的意思,他连忙问道:“大人,您莫不是还担心南方那边会不老实,到时候肯定会闹出大乱子来反对帝制?”
  袁肃不置可否的吁出一口气,缓缓的说道:“让我现在感到奇怪的就是,为什么南方那些一向反对北洋政府的势力在这个时候居然没有一点声音?究竟是因为被国内的舆论声势给掩盖,又或者是他们也决定妥协让步,再或者会不会是私底下在密谋什么计划。我也不敢肯定会不会有大乱子,如今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件事。”
  高顺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就算他本人对帝制一事感到不满,但对于南北决裂、爆发内战显然要更加不满。他说道:“在下明白了,这几日一定会尽快做一些安排。”
  袁肃又道:“你大可先去上海与林仁卿见上一面,看看他那边是否有什么消息。如若没有,那恐怕还得更广州、昆明等地再走一走了。总之,这是一件奔波的苦差事,建阳兄只怕又要辛苦一番了。”
  高顺笑道:“这等小事不足挂齿。不过,若真像袁大人担心的那样,南方正在密谋起事,那我们又该如何抉择?”
  袁肃思索了一阵,然后说道:“我暂时也还没有想好,关键是我不清楚究竟哪一边对我们中国今后的发展更有利。总之你先去打探一下相关的消息,之后我们再详细讨论。”
  高顺略略迟疑了一下,随即也没有多想什么,郑重其事的应道:“明白了。”
  袁肃之所以派遣高顺南下,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在打探消息。他很清楚南方诸省与孙中山本人肯定不会放过眼前这个机会,只是有鉴于目前国内如此热烈的氛围,就只怕之后的“护国运动”不会像历史上那么轰轰烈烈。而如果南方的声势不足,或者更不济的是直接在酝酿期间便惨遭夭折,南北之间自此再无战事,帝制一事得以顺利圆满,那他这个寓公岂不是再无用武之地?之前所布置的计划也都成了纸上空谈。
  他真正的目的,是在了解南方态度的同时,从中间加以挑拨。
  如今袁世凯称帝就算有了一定民心基础,可北洋内部未必会全部顺心。要知道,现在帝制还没有尘埃落定,袁世凯便开始打压功臣,一旦帝制确立之后,为了保证皇位岂不是会下手更凶,针对的人群更广泛?
  这只是其中一点,而另外一点那就是北洋内部已经有不少人对袁世凯心存不满,希望能够合力扳倒袁世凯之后另外建立北洋的新秩序。
  也因此,只要稍微进行一些挑拨,使得南方有决心冒这个风险来反对帝制。战事一旦打响,北洋内部肯定不会积极应战。到时候的情况又会回到历史的轨迹上。而袁肃也就有机会临危受命,堂而皇之的东山再起。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新华门总统府内,袁世凯远远没有外界揣测的那么焦虑。
  在受到袁肃从天津发来的辞呈后,除了在当时感到有几分气愤之外,随后很快又淡然下来。之所以气愤,还是以为这个“侄子”当真是太不听话,竟敢公然闹情绪,拒不接受中央政府的任职命令。无论如何,这都有所折损颜面。袁肃现在好歹是有一定影响力,也因此外界难免不会猜测这是蓄意的政治X打击。
  如果袁肃是在滦州拒不从命的话,这多少是一个隐患,可现在人却在天津租界寓居,而据田文烈、朱泮藻汇报上的消息,滦州那边的交接工作也进行的很顺利。袁世凯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既然给脸不要,那就索性没必要再认这个侄子,由得去自生自灭罢了。
  袁世凯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转移政府内部和外界的视线,不要让人们老把注意力放在袁肃身上,一步一步的来消弱袁肃的影响力。今世非通往日,在他的英明领导之下,北洋政府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民众支持,筹安会的宣传工作业已推进的有条不紊,可谓是前路一片光明,只待时机成熟便能荣登大宝。
  不过事情远远没有表面上看去那么简单,只是因为袁世凯现在一味心思全部投放在了帝制一事上,所以忽略了许多细节上的问题。
  在袁世凯身边不乏没有保持理性的幕僚,张一鏖就是这样一人。他专门在今天来到怀仁堂南书房,趁着处理秘书处的公务之际,顺带的向袁世凯进言道:“大总统,天津那边已经发回电报,袁梓敬还是坚辞不受。下面传言的花样越来越多,您看,是不是得想想办法。”
  袁世凯没有什么兴致的说道:“无非都是一些小道微言,林子大了,总不能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由得他们去吧,迟早会自发平息下来的。”
  张一鏖叹息了一声,进一步说道:“可是大人,今世非比往日。袁梓敬在辽东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又正值年轻力盛,偏偏在这个时候说辞官隐居,这怎能不引起外人胡乱猜测?此次如若不正面解决问题,只怕会遗祸无穷。”
  袁世凯笑道:“有何遗祸?你倒是说说看。”
  张一鏖知道袁世凯是故意这么问,袁肃这件事的遗祸是什么,几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就是北洋内部人人自危,外界质疑之声络绎不绝。但是这些话是没办法说出口,不仅说出来会有触忌讳,就算袁世凯不追究这些忌讳,要想反驳也是轻而易举。
  “我着实不知原本好端端的,为何大总统突然要做出这样的调任命令?袁梓敬是支持中央集权的领头人物,又是北洋青年一辈的典范人物,更是大总统的同宗亲戚,本应该加以培养引以外用才是,何处却惹来如此之多的凭空猜测呢?”
  “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这都不是你的职责范围,索性无需多理就是。如若你非要担忧这件事,那就再发几封电文到南京,措辞重一些,尽量邀得袁肃北上就是了。”袁世凯脸色有几分不好看,阴沉沉的说道。
  张一鏖暗暗叹了一口气,他算是明白什么叫自毁长城了。不过终归也没办法再继续深劝下去,这件事还是有许多忌讳的地方,雷池处处,容不得任何多嘴。他现在所期望的,那就是袁肃当真能老老实实呆在天津,又或者不会真正记恨于大总统,否则这件事肯定还会有后续的大风大浪。




  第29章,五月六月
  从三月到五月,筹安会的动作越来越大,关于帝制的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
  之前半年的时间里面,无论是袁世凯个人又或者是北洋政府都没有对帝制一事公开做出任何答复,即便有也只是私底下的言论罢了。要说唯一一个与官方挂钩的关于帝制的事情,还是去年年底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