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辽东钉子户 >

第285部分

辽东钉子户-第285部分

小说: 辽东钉子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没错!”
    张恪笑道:“前十几天,是我们被动应付,接下来就是看他们耍猴戏了!你立刻安排好人手,不只是苏州,各处都要仔细盯着,把大户们的举动搞得一清二楚。”
    “遵命!”
    ……
    粮食危机进入第十五天,连续两个好消息传来,第一是华亭的徐家向朝廷进献十万石粮食,平抑物价,首批粮食已经运到了苏州。第二是山东巡抚徐治从藩库之中调出八万石粮食,从运河南下,送往苏州。
    这两个利好消息传到了苏州,粮价应声而落,从八两一石,立刻跌倒了六两五,原本急于买粮的百姓也观望起来,想要看看粮价会不会继续下降。
    可是就在一切转好的关头,更要命的消息传来,临近苏州的松江府粮价暴涨到五两一石,随之而来,扬州,镇江,杭州的粮价也开始暴涨。
    而且这一轮涨价不光是粮食,绸缎棉纱也跟着涨价,上等丝绸突破二十两银子关口,接着食盐涨价,茶叶涨价,锅碗瓢盆,笔墨纸砚,凡事用到的东西全都跟着涨价,而且价钱是一天三样,越来越多的商铺挂出了售罄的牌子。
    更大的风暴才刚刚开始。(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一章 决战时刻
    伴随着鸡鸣,苏州城从睡梦中醒来,这些天来百姓们已经养成了习惯,早早前往粮行前面排队,生怕晚了一步,全家就要饿肚子。
    当大家到了售粮点的时候,往常挂在旗杆上,写着“限售”两个字的木牌消失了,堆积如山的米面可以敞开购买。大家伙不由得欢呼雀跃起来,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双手合十,不停地念阿弥陀佛。
    噩梦一般的日子总算是过去了,苏州城又要正常了!
    带着美好的愿望,扛着一袋袋的粮食回家,头上是晴朗的日头,照得人人暖洋洋的,别提多舒服了。
    ……
    “哼,一群愚夫蠢妇!”
    茶楼雅间里面传来一阵轻蔑的冷笑,叶永鑫非常喜欢坐在茶楼的最高处,要的就是俯视苍生的感觉!
    他确实有这个本钱,因为胜利已经不远了!
    张恪查抄了徐家,只是要了十万石粮食,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经过他们仔细分析,无外乎两个结论。
    第一是张恪是个土包子,以为十万石粮食已经不少了,足以应付眼前的危局。取消限购,敞开卖粮就是证明。
    第二是张恪不想得罪死大户,下手留情,给大家伙回旋的余地。
    不论是哪个原因,都证明张恪还是个笨蛋,看不清楚形式的糊涂虫!
    双方到了这个时候,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谁敢低估大户们的决心,就等着碰的头破血流吧!
    叶永鑫看了半晌,收起小扇,微微一笑:“张大国公,要不了多久,你就会知道,谁才是江南真正的主人。走着瞧吧!”
    果然,经过半个月的搏杀,大户们似乎已经看透了张恪的本事,他的确比寻常的大明官僚更精明,手段也更厉害。
    不论是限购,还是果断查抄徐家,都让他们眼前一亮。可是黔驴技穷,江郎才尽,接下来就该看他们的表演了。
    很快一封封密信从苏州送出去,从南直隶。到浙江等地,出现了疯狂的采购大军。他们挥舞着手里的银票,柴米油盐,绫罗绸缎,只要是生活必需品,他们就大肆的囤积。有多少买多少,运来多少要多少。
    从各地来的商旅刚刚进入南直隶境内,货物就被抢购一空。价钱比寻常还高了两成,贩运的商人顿足捶胸。恨自己没有多运一点。
    几天时间,粮食店没了粮食,绸缎庄没了绸缎,盐铺没了盐。凡是生活必需品,价钱都打着翻的往上涨。
    不同于被张恪严格管制的苏州,松江,扬州。杭州等地官府基本上瘫痪了,只能眼睁睁看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百姓们怨声载道。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根本不清楚局面,物价就飞了起来,这也未免太坑人了!
    吃不到食盐,力巴们无精打采,买不起粳米,小孩子只能啃硬面饼子,想要办喜事的新人跑遍了全城,竟然买不到丝绸红布……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仿佛一夜回到了开国时,百姓们都仿佛陷入雾中,摸不清头脑。
    周围的城市全都出现恐慌,这股强烈的惶恐自然又传回了苏州,而且势头比起上一次更加凶猛。
    购买粮食的队伍再度排出去老长,徐家的十万石粮食撑了不到七天,就宣布告罄。随即又听说平辽公从军粮之中拿出了两万石,平抑粮价。
    这已经是平辽公第三次动用军粮,百姓们除了感激国公爷爱民如子之外,更多的都是惶恐!
    军粮能有多少,只怕要不了多久就没了。
    苏州城中,再度上演总动员的戏码,家家户户都派出人手,加入抢购大军。这一次不光是粮食,其他一切日常必须的物资,什么油盐酱醋,布匹绸缎,笔墨纸砚,鸡鸭鱼肉,全都不放过!
    百姓们就仿佛疯了一样,往日里要再三讨价还价的东西,现在眉头都不皱一下。银子在手里时间长了烫手,着了魔一般,必须早早花出去。
    在百姓的背后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黑手,只要他们抢购什么,什么就上涨。
    短短三天时间,原本压下去的粮价重新蹿起,黑市每石粮食一举突破十两大关,结果还是有价无市。
    ……
    经历过粮食风暴的文人后来描写这段历史的时候,还心有余悸,全城的物价飞涨,寻常人家早就吃不起酒席,只能到街边小摊吃面条。而且吃的时候都要三口两口吃完,生怕价格又涨了。
    谁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好好的物价为何会突然暴涨!每一个人就仿佛法场上的死刑犯,任凭刽子手随便刀砍斧剁,没有一点还手之力。甚至还不如死刑犯,因为老百姓们明知哄抢会抬高物价,制造更严重的恐慌,可是他们还是情不自禁的加入其中,让抢购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永远看不到劲头。
    这场遍及江南的危机在后世的史书上每每提及,甚至被认为是中国社会从农业转向工业的标志。就是靠着这场危机,重塑了政府职能。流传两千年的秦制受到了最强烈的挑战,催生了全新的体制……
    当然这些都是后人的总结,真正处在危机当中的人根本没有这么多想法,所有人的神经都绷紧,生怕出现一点纰漏,造成全盘皆输的悲剧。
    “国公爷,数据统计出来了。”
    唐光捧着一本账册,站在张恪面前,大声说道:“根据估计,最近十天之内,江南大户砸出来的银子有五百万两之巨,采购范围扩大到江西,湖广,福建,整个江南的物价都在快速上涨。诸如杭州,粮价已经超过了八两银子一石,松江更是达到了十两!”
    张恪顿时皱起了眉头,按理说苏州才是风暴的中心,怎么其他地方涨得比苏州还快?
    看出了张恪的疑惑,唐光急忙解释道:“国公爷,苏州城有您坐镇,加上官府全力控制。一切还算平稳。可是其他地方的官府见到物价上涨,以为有利可图,官吏不但不开放长平仓,还加入囤积居奇的行列,哄抬物价!”
    “原来如此啊!”
    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把参与囤积居奇的官吏都弄清楚,来日方长,咱们慢慢算账!”张恪冷笑一声,唐光不由得打了个冷颤,默默替那群不知死的鬼默哀了。
    “国公爷。事到如今,我们是不是立刻售粮,平抑物价?”
    “怎么?都准备妥当了?”
    唐光说道:“第一批一百船粮食都在胶州湾,只要需要,很快就能运到江南。另外从台湾,南洋等地运来的粮食,最多十天,也能相继运到。全部加起来足有二百万石,足够把粮价打回原形了!”
    能参与千年未有的粮食大战。唐光全身的细胞都透着兴奋,一直在等着大反攻,就像广宁大战一样,把敌人打得稀里哗啦。落花流水,跪在地上唱征服。那种畅快简直百倍于洞房花烛夜,人生有一次,就足以吹嘘一辈子了!
    “不着急!”
    张恪的话又让唐光的拳头砸在空气上。别提多郁闷了。
    “国公爷,咱不带这样的,您还要玩到什么时候啊?”
    “哈哈哈。前后加起来,江南的大户出的银子不过一千万了,远远没有到极限呢!现在是咱们手上有粮,心里不慌,何必着急呢!”张恪笑道:“传我的命令,粮食分批次运进苏州,每次不要超过一万石,其中一半从平价卖粮点售出,剩下的一半拿到黑市换银子。”
    唐光的嘴瞬间涨得老大,都能塞进去一个鹅蛋。
    在他的身后,方崇文更厉害,能塞两个!
    他们只想到如何平抑物价,恢复秩序,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国公爷竟然不满足,他还想从危机之中大捞一笔。
    两个人迅速开动脑筋,寻常一石粮食不过一二两银子,苏州城已经到了十两,还在飙涨。一石粮能卖出十石粮的价钱,来钱只怕比抢劫还容易!
    那帮大户处心积虑,哄抬物价,可是他们的对手更狡诈一万倍,鹿死谁手,已经很明显了。
    “国公爷,我们这就去安排!”
    ……
    时间一天天过去,江南的物价风暴越来越严重,各地都出现了砸抢的现象,最惨的是嘉定,县衙都被放火烧了。告急的奏折一份接着一份,全都送到了京城。
    可是朝廷正在恶斗,哪里有时间管江南的死活,只能盼着张恪和毛一鹭能够稳住大局。
    百战百胜的平辽公这一次也遇到了麻烦,他用尽手段,左支右绌,仅仅能维持苏州的安稳。
    一切的核心都在粮食上,每隔两三天,张恪就能搞到一点粮食,多则一两万石,少则几千石,有的是从山东运来的,有的是从乡下收购的,还有是剿匪弄到的,总而言之,粮食的来源五花八门。
    总是在几乎撑不住的时候,粮食从天而降,给沸腾的大锅浇一勺凉水,稍稍降温之后,继续沸腾。
    就好像风口之烛,每次几乎要熄灭,可是又顽强地撑住。那些暗中卯足劲头的人一次次失望,只好不停加大筹码,盼着张恪认输……
    知府衙门的后院,戒备森严,张恪随着唐光进入了仓库,顿时眼前一片白茫茫的,几乎晃瞎眼睛。
    一块块的银元宝堆在面前,好像是一座小山,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唐光兴奋地说道:“眼下黑市的粮食涨到了二十二两,我们卖一石就赚二十两,这半个月,我们至少赚了三百万两,就像是做梦一样,钱也太好赚了!”
    张恪蹲在地上,拿起一个元宝,掂量几下,笑道:“该醒醒了,明天十倍出货,决战的时候到了!”(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二章 疯狂抛售
    程顺是高贵方的账房,从粮食大战开始,他就到处购买粮食,漕帮、粮商、大户,总之任何有粮食的都不放过,他的目标就是不让一粒粮食进入苏州。
    疯狂的购买持续了一个月之久,从最初的亢奋,到了如今却疲惫不堪。原本估计张恪撑不过二十天,可是已经过了一个月,售粮点还有粮食,朝廷的粮食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用力挤挤就能出来,看不到尽头。
    越是拖延,对各个大户就越不利。毕竟谁家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一个月,光是高家都烧了一百五十万两之巨。
    最初粮食只有二三两银子,可是如今已经到了十几两。价钱翻了五倍之多!继续下去,真怕有一天高家的银子会断流,先垮下去。
    程顺拖着疲惫的身体,从粮商洪家出来,兜里的银子又少了二十万两,这二十万两只是定金,保证洪家的十五万石粮食不卖给张恪而已。
    “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程顺正在叹气,突然一匹马飞奔过来,马上的骑士见到程顺的马车,急忙跳了下来。
    “程先生,老爷让小的来通知您。”
    “什么事情?”
    “您请看这个。”
    程顺急忙接过来,展开一看,顿时眼睛就瞪圆了。
    原来高贵方通过巡抚衙门的眼线得知,张恪把这些日子售粮的银子集中起来,分批从湖广的粮商手里采购了五十万石粮食,头一批二十万石已经运到了江南。
    要是这批粮食进入苏州,危机顷刻解除,各个大户的投入完全打水漂不说,还会赔的倾家荡产。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把这批粮食截下来,万万不能运到苏州。
    “快。快去码头!”
    车夫狠抽大马,跑得马车都要飞起来,程顺浑身的骨头节生疼,可是他丝毫不敢怠慢。到了运河码头,上了高家的快船,立刻沿着运河北上,正好到了无锡。只见运河上出现数十艘船只,吃水极深,不用问一定是湖广来的粮船。
    程顺急忙让手下人联系对方,双方约定在城中醉仙楼会面。
    ……
    “程先生。你的来意我清楚,可是恕在下做不到。”
    程顺皱着眉头,说道:“苏先生,我给出的价钱可高了一成啊!”
    对面的小老头一脸的精明强干,微笑道:“程先生,你也是经商之人,咱们做买卖最讲究一个诚子。平辽公派人和我们商量妥了,四两银子一石粮,这可是前所未有的高价。我们答应把粮食运来。就不能中途反悔,我不能让几辈子的金字招牌砸在我的时候!”
    “苏兄!”程顺焦急地说道:“你怎么如此顽固?张恪买粮,可没安好心啊!”
    “笑话!”
    苏泉山冷笑道:“真金白银的买粮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什么没安好心的?”
    “唉,我就和你实话实话了。”程顺道:“张恪是要收商税,你要是帮了他解决麻烦,让他站稳了脚跟。从此之后,江南的商人都要交税。推而广之,江西。福建,你们湖广也都跑不了。不看别的,就看咱们都是做生意的,你们就不能落井下石啊!”
    “原来如此啊!”
    苏泉山恍然大悟地笑道:“难怪你们疯了一样,哄抬物价,原来是想逼着张恪退缩,真是好手段,好本事!不过……小老儿可没有兴趣,这五十万石粮食,在湖广起运,不过一两八钱银子,到了苏州就是四两,一共算起来,少说百万两的赚头。老夫一辈子也没有赚过这么多钱,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