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辽东钉子户 >

第288部分

辽东钉子户-第288部分

小说: 辽东钉子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百四十六章 买下江南(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张恪放下了手里的酒杯。
    见到国公爷放下杯子,其他人都吓得急忙停下来,唯有坐在最后的徐中良嘴里塞个丸子,不上不下,憋得脸都红了。
    周围几个人暗暗鄙视,心说好歹是大族出身,什么没吃过,至于这么丢人吗!徐中良眼泪都快出来了,这几天他一直被关在大牢里,每天两个饼子一碗刷锅水,都快淡出鸟了。要是你们也在大牢里待过,保证更加不堪。
    好在张恪化解了他的尴尬,笑道:“大家随意,不用拘谨。”
    徐中良如蒙大赦,急忙三口两口把丸子吞了,长长出口气。
    “诸位,你们答应了收税的事情,不过眼前的麻烦还没有解决。苏州,乃至江南经此大劫,必定民生凋敝,市场崩毁,总要重新恢复秩序,天堂一般的地方要是凋敝下去,本爵也心有不安。再有,你们这段时间,借了不少银子,也欠了一堆债,怕是有些人不会放过,继续穷追不舍,大家商议一下,拿出个解决的办法吧!”
    此话一出,在场不少人脸上都**辣的。
    没错,这一个多月的剧烈变化,不光是十一大家族元气大伤,更要命的是大量的中小商人,他们脑袋一热,就加入其中,结果弄得倾家荡产,投河上吊的人不在少数。
    数之不尽的商铺破产,百姓兜里的银子也被榨干了。保守估计,江南的商业至少倒退五年。
    更加要命的是原本朝廷对商业没有什么管理,全靠着商人自觉形成的行业规范,因此信誉就是商人的生命。粮食大战闹腾到现在,商人的信誉已经破产,百姓对他们怨恨无比,。
    张恪说把他们都砍了老百姓只会拍手称快,这话一点都不假!
    如何能起死回生。摆脱眼前的危局,让在座的众人全都愁白了头,饶是经商多年,一时也想不到好主意。
    酒桌上陷入了诡异的沉默之中,大家唉声叹气,拿不出主意。
    张恪嘴角含笑,微微招手,方崇文从回廊迈步走了过来。到了酒席前,给张恪见礼,对这些大家族的人他根本不假辞色。
    “眼下是百姓穷困。商铺倒闭,作坊停业,百业萧条,要想恢复过来,就必须重拾信心。有人花钱,有人生产,让社会重新运转起来。”
    方崇文说完,在座众人不由得点点头,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究竟什么才是突破口啊!
    张恪微笑道:“诸位,本爵刚刚上奏朝廷,请求在松江开辟市舶司。准许对外贸易。”
    市舶司!
    三个字不由得让人倒吸一口冷气,所谓市舶司,就是对外出口的管理机构。大明从朱元璋施行海禁,到朱棣七下西洋。其后海禁是断断续续,时而严厉,时而松懈。
    一直到万历的老爹隆庆即位。高拱张居正等务实能干的官员在朝,确定开海,地址就选在福建月港。
    其实从地理位置来看,月港并非最佳选择,偏远,闭塞,港口条件差,不过这也体现了明朝矛盾的心里,对开放犹犹豫豫,拿捏不定。
    张恪早就清楚,最佳的开放地点就是位于长江口的松江,也就是后世的上海!南北向,这里是海岸线的中点,东西向,是长江的入海口,占据着江海的便利。
    而且周围的府县物产丰饶,丝绸、棉布、瓷器、茶叶,数量惊人,若是在松江设立市舶司,准许物资出海,规模必定是月港的十倍,百倍!
    张恪笑着说道:“只要市舶司设立,你们手上的纺织作坊,瓷器茶叶必定大量外销,价格飞速上涨,身家大为不同。那些追讨债务的大户士绅也会有求于你们,债务的事情就好解决。作坊运作起来,工人就有了收入,他们就会购买商品物资,去酒馆茶肆消费。另外海外的商人也会进来,商业自然繁荣起来。要不了多久,粮食危机的打击就会快速过去,而且,凭着江南的富庶,本爵相信很快会有更大的繁荣!”
    一番话热情洋溢,鼓动的大家心潮澎湃,脸涨得通红。
    高贵方此时恨不得给自己两个嘴巴子,早知道张恪如此开明,竟然要开海,给大家伙这么大的好处。当初就该去天妃宫赴宴,和这位国公爷好好商量一番。何至于弄出什么粮食危机,惹出了一屁股麻烦!
    他带头起身,跪在张恪面前,恭恭敬敬磕头说道:“国公爷,神机妙算,天下无双,以德报怨,救我等与水火之中,小人们感恩戴德,永世不忘!”
    “感恩戴德,永世不忘!”
    ……
    光是武力的征服没用,利益的连接才是最牢靠的。毫无疑问,市舶司已经把张恪和他们紧紧绑在一起,成为牢固的命运共同体。
    心腹大患解决,大家推杯换盏,喝得别提多高兴了,一直到了傍晚时分,才各自散去。
    第二天,就有一个消息传开,辽东银行提供一千万两贷款,缓解江南大户的困难。与此同时,原本的江南十一家,拉来包士卿,共同成立江南银行,接受一千万贷款,并且宣布承担大户的所有债务。
    经济的危机都出自信心,虽然不知道江南银行是什么玩意,可是动辄一千万的资金,还是让所有人都生出了强烈的信心。
    成立之后的江南银行,一面派出代表,和所有欠款的大户商谈还账的方式。另外一面,他们开始果断收购一切产业。
    瓷窑、作坊、船厂、家具厂、茶叶庄、酒店、客栈、会馆,总而言之,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们收购之列。
    无数的人商人手里挥着银票,疯狂抢购。很多损失惨重的商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他们正犹豫要不要跳楼,看到了真金白银,果断同意。
    就这样,经过了半个月的时间,采购才缓和下来。
    另一个更加震撼的消息传来,应天巡抚毛一鹭领衔,江南官吏士绅名流,一千多人,联名上奏,请求在松江开辟市舶司,准许向外洋出售货物,恢复江南生机。
    直到此时,所有人才恍然大悟!
    原本那些追着讨债的人全都变了主意,改为追着入股,大有不答应我就死在面前的架势。
    就在他们祈求分一杯羹的时候,张恪已经面对着厚厚的清单流口水了,没错,就是流口水!
    不用笑话他,换成任何人面对着江南三成的财富,只会更加不堪……江南已经被张恪买到了手里!(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七章 记仇的人
    “国公爷,咱家是真服气了,东南的这些大户桀骜不驯,阴险毒辣,根本没有把朝廷放在眼里。李公公那么好的一个人,愣是被吓得疯魔了,咱家路过南京的时候,特意看了他,别提多惨了!”
    王体乾唉声叹气地说道:“大冷天,就穿一件单衣,三更半夜在院子里来回跑,手脚都生了冻疮,流脓淌水的。这帮天杀的,实在可恶,这回咱家过来,就要给李公公报仇。还请国公爷能帮着一二,咱家感激不尽。”
    “呵呵,王公公,按理说本爵不该剥你的面子,可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什么事?”
    “当然是收税的事情。”张恪笑道:“刚刚和大户们谈了,暂定了四种税赋,营业税百分之五,转运过路税百分之三,工厂作坊产出的丝绸瓷器百分之十,至于出口西洋,则是百分之五。”
    张恪说着,把纳税的详细说明推到了王体乾的面前。
    “王公公,本爵以为眼下应当以稳定大局为先,争取尽快把税赋落实下去,充实国库。如果随便兴起大狱,弄得人心惶惶,恐怕不妥啊!”
    王体乾看着眼前的薄薄几张纸,眼珠子差点掉下来。
    心里只剩下一句话,在不停回荡:“他做到了!他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商税是大明从娘胎就有的病,老朱同志规定三十税一的商税,而且士绅官僚还不用纳税。在百业凋敝的国初,不是什么问题,可是过了两百年,工商已经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流。
    历代无数名臣,甚至皇帝都想着征收商税,无力例外全都败在了两个字面前:祖制!
    这一次魏忠贤请张恪南下。只不过想让他收拾一下江南的士绅,然后把三十税一的商税落实下去,每年给朝廷增加一两百万两岁入,就算是完美实现目标。
    可是张恪做的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要是真按照这个税率落实下去,哪怕打个对折,大明朝都不用再担心缺钱的问题了。
    王体乾激动地两手颤抖,急忙说道:“国公爷,咱家立刻上奏万岁爷,主子一定会重赏国公爷的。”
    “慢。”张恪笑道:“王公公。你先别着急。收税的事情牵连甚广,虽然士绅代表答应了,可是还要朝廷做几件事情。”
    “没说的,只要不欺君罔上,多少件都行!”王体乾大方地说道。
    “千头万绪,总结起来就是两个,第一是在松江设立市舶司,便于出口西洋。”
    “这个应该没问题,出口越多。朝廷收税也越多,这不是写了吗,有百分之五的税呢!”王体乾笑道。
    “难得王公公这么开明,此事就需要您向魏公公美言了!”
    “好说。咱家回去就写信。”
    “嗯,第二件就是征税的方法。”张恪笑道:“不瞒王公公,要是按照以往的征税方式,各级官吏势必上下其手。肆意贪墨。朝廷收不上税,商人经营不下去,只是肥了一班蛀虫硕鼠。因此我斗胆提议。改变征税方式,由江南银行代为报税,再由朝廷官吏核定,将税银转入国库!”
    “国公爷,这个江南银行,咱家没听过啊。”
    “说起银行,其实和钱庄差不多,以后凡是所有的作坊豪商,每年营业额在五万两以上的,全都要通过银行走账,一来保证财产安全,二来防止黑市交易,逃税漏税。每年江南银行向朝廷报税,既保证税源稳定,又防止小吏盘剥商人,一举多得,利国利民!本爵已经写好了一份章程,还请转交魏公公。”
    市舶司涉及到几千万两银子的出口大业,张恪和王体乾还用商量的口吻。可是轮到银行,则是不容置疑,两者的轻重,显而易见!
    王体乾眉头紧锁,按理说这个银行看起来很不错,对朝廷也好,对商人也好,至于会损失一些官吏的好处,也顾不得了!可是怎么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怕是藏着什么埋伏……
    “王公公?”
    “啊?国公爷,有话请讲!”
    “本爵知道国用艰难,提议准备了二百万两银子,作为今年的商税,以后每年增加一百万两,江南商民对待大明忠心耿耿,还请王公公将他们的意思转呈万岁!”
    二百万啊!
    王体乾咬着后槽牙,眼珠子都绿了,
    那是银子,不是石头,随随便便就拿出二百万,顶得上一半的岁入了!商税里面的油水究竟多少啊!
    隐隐约约听说这次几个大户动用了上千万两的银子,简直不可想象,他们才是真正富可敌国,紫禁城的那位只能自诩富有四海,实则弱爆了!
    这么大的数额,已经不是一个秉笔太监就能决定的,王体乾立刻起身,拱手说道:“国公爷,咱家立刻上报主子和魏公公,告辞了!”
    “不送!”
    张恪笑着拱拱手,打发走了王体乾,张恪翘着二郎腿,喝着叶永鑫送来的大红袍,竟然忍不住哼唱起来。
    “二八的俏佳人懒梳妆,崔莺莺呦得了不大点儿的病……”
    外面脚步声,包士卿和方崇文笑着走进来,见面行礼。
    “国公爷,文韬武略,您都没话说,可是这唱曲儿啊,还是秦淮河上的高明,小的这就去安排,不出三天,什么四大名旦,八大名角全都给你送来!”
    “敢编排本爵,来人,砍了他的狗头!”张恪笑骂道。
    包士卿急忙摸了摸脖子,用夸张地语气说道:“国公爷,手下留情啊,您可不能卸磨杀驴。”
    “别耍宝了,有什么好事情赶快说。”
    “是是是!”包士卿一开口就说道:“国公爷,咱们发大财了!”包士卿笑得眼睛里都是铜钱了。
    “先是做空粮食,咱们赚了一千万出头,这笔银子以辽东银行的名义贷给大户们。然后再用银子去大采购,苏州城七成产业都挂在江南银行名下,其他的松江、杭州、扬州、镇江,等等各地。最少也有两三成,甚至福建,江西都有我们的产业。听说要设立市舶司的消息,地皮商铺的价钱成倍增加,保守估计,江南银行名下的产业在两亿两左右,还在疯长之中!”
    两亿两!比起张恪给朝廷的,足足多了一百倍!
    什么叫做富可敌国,这才是真正的富可敌国!
    不得不说,江南的富庶远远超过辽东。就算张恪把辽东翻了底朝天,也炒不到这么高的价值。看来这次来江南,真的是赚大了,赚得超出想象。
    方崇文却没有包士卿这么高兴,他脸色凝重,躬身施礼。
    “国公爷,卑职有几句话说。”
    “讲。”
    “是,此次挑起粮食危机的是东南大户,他们作恶多端。罄竹难书。可是到了如今,他们没有受到惩罚,相反,开了市舶司之后。他们手上握着大把的店铺和作坊,陡然而富,身价成倍增长。恶人不受惩罚,难道就没有是非。没有对错了吗!”
    方崇文大声地质问,瞬间书房的气压就低了许多。
    “这个,士卿。你怎么看?”
    “回国公爷,卑职以为凡事不能太较真,倘若把十一大家族都杀了,江南的格局必然重新洗牌,没有两三年恢复不过来了。什么江南银行,什么市舶司,都成了空话。通权达变,有所为有所不为,能有如今的局面,已经是出乎预料。”包士卿对着方崇文笑道:“我们商人只看利益,总不能和钱过不去。”
    方崇文渐渐低下了头,默不作声。
    张恪突然笑道:“士卿说的也对,可是也不对。和本爵作对,他们还是付出代价最少的,要是不给他们点颜色,岂不让人把本爵看扁了!”
    包士卿心中打起小鼓,暗道:国公爷啊,您都占了天大便宜,怎么还这么记仇啊!
    “说到底,高贵方他们还是靠着关系起来的,未必有多少真本事,以后东南的工商不能靠他们。”张恪笑道:“士卿,你知道本爵为何要建立江南银行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