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319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19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兵在船上解开绳子,所以我人才不会在湖面下沉。为了练习平衡,我不知喝了多少湖水。”
  “四个金刚……“那是在里面吹了热气,故此它能上浮,浮力又将巨幔扯起,巨幔上的图案是小孔成像原理。士兵躲在热气金刚像的吊蓝里面,往台上撒镀铜铁片,台上我刻意找了磁石,用磁石布下一个佛字。铁片受磁石吸附,才成了一个金佛字。花瓣也是从吊蓝里撒出来的。黎明时分,再将热气放掉,巨幔自己落下。利用那座山峰的地形,从西北的峭壁下滑落下去,秘密带走。这是格物学,不是神力。我没有本事凭空变出财富。咦,你是有意套我?”
  叶清臣呵呵一笑。
  压佛是好事,因为郑朗开的头,如今减少了一部分僧尼,也阻止一部分寺院道观对田地的兼并,而且去年一年,仅对寺院道观耕地收的地税,也达到了四十多万缗钱。
  不是小数字,茶税革新后,一年仅为朝廷谋利四十几万贯。还算好的,原来减少到二十几万贯。大战在进行,到处要钱,那怕十万贯,大臣也想争一争。
  所以这个秘密知道的人不知,知道了也没有公开。
  叶清臣心中好奇得不得了,故此有意问了一问。
  然而郑朗也是有意泄出,妻子说自己走,都要悄悄走,怕百姓夹道相送,正是怕人眼红,装神弄鬼同样未免失去正道,故此再放一放。郑朗又故意气愤地说:“不行,明天你得在樊楼设宴请我。”
  “好啊。”
  郑朗与叶清臣开了一个玩笑后,继续看着这些账薄沉思。
  他在杭州所做的事,正是为了开源。
  开源有许多办法,而开源最快,见效最大的事自己做了。一旦货币充足,放开海禁与贸易,又能造成一系列的良性循环,拉动税务。但只开源不节流,还不是办法。
  只要节住流,将宋朝一年支出控制在七八千万贯以下,熬过西夏之战后,郑朗能保证让宋朝一年节余四千万贯以上的财富。那么真正的盛世就会到来。
  但想到节流,郑朗不由挠头,太麻烦了,说道:“不行,我要去皇宫。”
  真去了皇宫。
  赵祯正抱着女儿在批阅奏折,郑朗来了,说道:“你替朕抱一抱,朕的胳膊肘儿都抱酸了。”
  郑朗很无语,我替你经营这个国家,还要带你这个女儿。但这也是一种朋友之间的信任与友爱。
  “你是谁啊?”福康公主在他怀中拽着他的胡子问。
  “我是郑行知。”然后瞅了瞅小公主的大腿,害怕她再次撒尿。
  赵祯笑了一笑,问:“郑卿,前来有何事务?”
  “陛下,扩大一部分乡兵吧。”
  这时候裁兵是不可能的,但在陕西此时的禁兵与乡兵比还是接近三比一,禁兵费用有多高昂?战斗力反而不及当地的乡兵。
  全部用乡兵不可能,也不放心,特别是一些蕃兵,被李士彬部下的反叛,弄得许多大臣都心寒了。
  但这是特倒,只要前线的官员密切注意,此计不得有功。
  再控制蕃兵的比倒,也就没有大危机发生。
  延州情况很特殊,当时延州附近,不包括其他地方,从保安军到延州驻军只有两万来人,不及李士彬手下蕃兵四分之一之数。
  况且乡兵里面,不仅是蕃兵与羌兵,还有大量的汉族百姓,这些人忠诚度又比蕃兵与羌兵高。
  不能因为李士彬的部下,就不敢用边兵了。就象安史之乱发生,就不用武将了。
  这是一个度的控制。
  郑朗说了一遍后,又道:“不然今年朝廷的财政就会出现严重危机。”
  “你写好奏折,后天朝会上提出来。”
  “喏。臣还有一个请求,让张方平也去西北。”
  从东府翻出两封奏折,皆是张方平所献,起初无昊始叛,兵未动,张方平上书道,国家久忘备,将不知兵,士不知战,民不知劳,近三十年了,若聚用,必有丧师失将之忧。兵连民疲,必有盗贼意外之患。应当忍下这口气,顺适其意,赢得时间,选将士,坚城备器,为必可胜而待。无昊虽叛,兵出无名,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不见胜负,不折即破,我再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郑朗看了这封奏折后,十分惊讶。
  自己不算本事的,知道后面的历史,可以从容推演。张方平知道后面什么历史?
  去年又献了平戎十策,说边城千里,我分而贼专,贼至常以一击十,必败之道。既败图之,则老师费财,不可为己。宜及民力之完,屯兵河东,示以形势,贼必寇自延渭,兴州巢穴守虚,我师自麟、府渡河,不十日可至,此所谓攻共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
  西夏人攻打延州渭州,我们从府州攻打他们的后方。西夏人攻打府州,我们从渭州攻打他们的南方。
  让他们疲于奔命,若分兵抗衡,我们见其力小则战,力大则退回宋境守卫。
  不出几年,就能将他们活活折腾死。
  郑朗十分惊讶,几年未见,张方平军事能力居然上升到这样的高度。这种高度,即便是韩琦与范仲淹也多有所不及。
  “准。”
  “谢过陛下。”郑朗这才高兴地离开。
  怎么办呢,一锹是挖不出来金娃娃的,离开皇宫后,郑朗又折向中书。


 第三百四十六章 在路上(二)

  吕夷简看着郑朗,说道:“终于在东府看到你。”
  在东府多次看到郑朗,不是指这个,而是指郑朗以西府宰臣身份来东府公干。连吕夷简也没有想到郑朗成长有这么快,但他很欣慰,郑朗想要成长为真正的宰相,比如枢密使、东府的首相与参知政事,还得几年时间,那时他早就老得走不动路,对他的威胁还是不大,然而自己的儿子是他的学生,另一个儿子是他的下属,就是不会相互提携,这份味道还是存在的。
  郑朗笑了一笑,道:“见过各位相公。”
  “来东府有何贵干?”
  “我来看一看奏陈,有些逾制,各位相公,恕罪则个。”
  吕夷简没有意见,章得象面露难色。
  “章相公,虽说西府主管军务,然而军务与民务却是相连一体的,民务同样与军务连为一体,所以晏相公说参知政事可以过问西府军务。我来只是做一下了解,不是前来插手东府事务。”
  章得象脸上还有犹豫。
  吕夷简说道:“让他看吧。”
  如今西北军务久而未决,连吕夷简都不能拿出一个好的方针出来,说不定郑家子就会想到好办法。
  其实郑朗早就提出好办法,去年奏折上什么都说了,然而说得太多,特别是那三条国政,让许多大臣不敢发言,郑朗来看,是对国家做一个总体的了解。
  粗粗的将这段时间奏陈翻阅一遍,其中关于礼制的立即疏忽过去,民政财政看得最多。
  第二天下午又跑到兵器作坊里查看,在延州时郑朗看到许多不合格的武器弓箭盔甲,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前方将领贪墨与保管不当,二是后方作坊粗制滥造,原因有贪污,有抢工,有消极怠工等。
  再次试了试弓弩兵器,又找到许多不合格的武器。
  没有作声,又去了火药作,这才是郑朗前来的原因,看看有没有好的火药武器出现。
  看到了炮,不是炮,而是炮。
  是郑朗去年催促,产生的一些武器,主要还是用投石机为抛射工具,或者能用来埋藏的炸药。
  除了这些大同小异的武器外,还有原来的火箭、火球、火蒺藜。
  因为笨重,用做守城外,野战没有多大的效果,除非在地下埋这种粗笨的地雷,但谁来燃放?敌人会主动进入地雷圈?
  实际除了用做守城外,还是守城,并没有适合野战的管状武器。
  郑朗画了图形,也就是真正的大炮。
  丢给工匠,让他们慢慢研究,但这个时间很慢长,工艺落后,没有好钢,槽线不精确,就是炮弹也不易制成。
  眼下用不到,是为了将来。
  天色将暮,这才回到客栈。
  客栈里来了两个客人,宋庠与叶清臣在客栈里等他回来。
  “两位贵客,大驾光临,客栈有幸。”
  古怪的一句话,让两人全部大笑。
  叶清臣说道:“欠你一顿酒,今天请你去樊楼。”
  将酒字咬得极重。
  郑朗问道:“叶兄,你是三使司,我提一个意见。”
  “说。”
  “你能不能让属下工匠发明一种不醉的酒药。想一想,如果千杯不醉,酒水必然卖得很好,朝廷酒利增加,三使司也有功绩。”
  “你来发明吧,反正格物学,无一人及你。”
  说笑一番,到了樊楼。
  樊楼食费颇高,不过这三人皆是顶级大臣,只要不过份奢侈,用度足够了。
  点了酒菜,郑朗又说道:“给我一坛糖浆。”
  咱喝酒不行,喝蔗糖糖水。
  伙计也没有为难,樊楼里面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包括新蔗糖,原来的糖浆水。
  “这可不行,”叶清臣道。
  “叶兄,明天我还要上早朝,这可是我第一次上朝,你难道想我醉得今天爬不起来,明天误朝会?”
  叶清臣与宋庠再次大笑,想欺负郑朗容易,约他喝酒吧。
  “当初你嘲讽伯庠兄,应罚酒三杯。”叶清臣说。
  宋庠听说三川口兵败后,建议防守潼关,让富弼与郑朗狠狠讥讽了一顿。但宋庠是一个忠厚的长者,才能稍欠,可肚量却十分宽大。这似乎也是他唯一拿得出的真正长处,不会真的生郑朗的气。
  叶清臣是刻意搬出来,让郑朗喝酒的。
  郑朗只好喝了三杯酒,一张脸马上变得红朴朴的,叶宋二人看了十分好笑,但没敢再劝郑朗的酒。
  借着酒意,郑朗说道:“我这一次从杭州回京,带来一样好东西。”
  “是什么?”
  “活字印刷。”
  这件事是郑朗的无意之举,他巡视杭州时,听到一件事,一个书铺里用了胶泥印刷,没有成功。郑朗留心起来,终于找到一个大神,正是毕升,蕲州人,流落到杭州,在一个书铺里做了工匠。
  为节约印刷成本,毕升先后用了木活字与胶泥活字。
  有很多局限性,是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的人,但实用性不大。
  郑朗于是关注,将他喊过来,授他铜活字技术,还让他研究粘合剂,以及油墨,与竹纸成为活字印刷的四个重要条件。
  没有便宜的纸张,印刷业不会繁荣,没有粘合剂,排版问题就不能解决,油墨更是关系到印刷的效果。不但是发明铜活字就能让活字印刷流行的。而活字耐久管用,必须用铜。
  又给了毕升大量经费,此时毕升已经年仅七十岁,正是智慧达到巅峰的时候,经过半年研发,郑朗临离开时,有了大模样。
  郑朗没有带到京城,而是让崔娴将这一套工具与技术,随船一道带到京城。
  技术也不完善,不过没有关系,好象毕升还能活十年时间,有十年时间,又有了成效,书铺支持许多工匠主动配合毕升研发,活字印刷技术迟早会完善。
  这个技术成功,将会给文明史带来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但因为眼界的问题,叶宋二人皆疏忽了,叶清臣说道:“好啊。”
  朝廷每年也主动印刷一些书籍,还有大量邸报,一旦便宜,会为朝廷一年节约几万贯支出。
  想的是这个。
  郑朗笑了一笑,不能怪。宋朝还是好的,有的工匠拿的薪水比一个知州还要高,对技术十分重视了,远比后来的与前面的朝代好。但想将科学凌驾于士农之上,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有一个思想观念转换的过程,不急。
  继续说道:“陛下下诏,允许朝野上下进谏。但怎么能听到民间的声音?”
  “民间的声音?”
  “治国治的是什么?是治理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强大。”
  这句话换其他朝代会当耳边风,但在宋朝,却是主流声音,尽管大多时候只是一个口号,但有之,毕竟是一个专注内治的王朝。
  叶宋二人点头。
  “可是大多数官员能不能接触到百姓,能,只是邻居,偶尔在街上走一走,听到的一部分声音。”
  二人再次点头。就是象郑朗那样四处察看,看到的仅是一部分百姓,不可能听到所有百姓需求的。那是在地方,到了京城,郑朗还有本领在全国察看么?
  “有了活字,就可以办报纸,让百姓发表言论,庙堂上的官员也可以看一看,用这些言论做为一个参考。”
  “报纸?”大宋眼睛亮了起来,显然他想到一些好处,虽然是朦胧的。
  “象邸报一样,让私人筹办,朝廷不干涉,只要前提不涉及大逆不道的内容,皆可以刊登。又可以刊登一些民间的喜闻乐见,野史趣闻,诗词歌赋,小说杂倒,吸引百姓购买。私人可以谋利,朝堂可以用来做为辅政的参考。宋兄,你政绩不行啊,将这件事办好,你也有了政绩。”
  叶清臣无语。
  宋庠气得翻眼睛,那有你这样说人的,当面说俺政绩不行啊。
  但是宋庠听得很心动,问:“那个活字在何处?”
  “工具我带来了,在船上,大约十几天就会到京城。正好这段时间你谋划一下。”
  这件事意义更非同小可。
  报纸的舆论不仅是供朝堂做一个参考,还会让宋朝制度变得更民主,宋朝的一些士大夫,包括苏东坡等人,他们是普通百姓出身的,但做了高官后,忘记根本,立即维护士大夫利益,有了报纸,就可以起一个监督作用。
  不会将宋朝飞跃成民主时代,但会变得更好。
  叶清臣道:“行知,你这些点子是怎么想出来的?”
  “格物学啊,格物致知,格物便是要形而下之器,穷得形而上的道理。致知便推胡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这两句话是朱熹说的,这个格物便是明理,察看形而下的事事物物,来认识形而上的天理。从物中见理,由寡至多推展扩充自己的知识,由此达到知无不尽。
  朱熹诸多言论中郑朗最喜欢的就是这句话,它也是宋朝儒学中的一个代表,宋朝的格物致知。
  按照朱熹这种格物致知理论,物理化学皆可以包容其中。
  叶宋二人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