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416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416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秋时秦魏不算,后来还有一些王朝,比如三国时的魏国,北魏、西魏,前秦后秦,秦国。这些王朝都分别拥有过西夏之境。因此前封秦国公,后封魏国公。
  郑朗还是婉拒。
  后面的没有当场拒绝,但让郑朗迷惑不解,问下旨的太监:“朝廷何召臣如此之速。”
  “是吕相公向陛下进谏的。”
  “吕相公?”
  “是啊,包括让陛下除授你参知政事,都是吕相公的提议。”
  郑朗莫明其妙。
  沉思一下,说:“我暂时不能回京,这样吧,我写一封奏折进京,将情况禀报陛下,待到明年诸寨建好之后,陛下诏我进京,或者诏我去地方供职,臣不敢拒绝。”
  不能走,这些事务委托给其他任何l个人,郑朗都不放心。
  北方那一步棋也没有下完。
  要走,最少到明年三月份才能离开西北。
  拿起笔,写了一份奏折,让太监带回京城,顺便说了葛怀敏的情况,朝廷也在纳闷,难道葛怀敏蠢到这种地步?郑朗没有说坏话,也没有说好话,很公正的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肯定葛怀敏没有怯战的想法,但也肯定了葛怀敏才能低下,不能领兵作战,陛下,你还是早一点将曹彬那件盔甲收回去,边关诸将有资格穿戴它的人很多,狄青、张无等人都可以,唯独葛怀敏没有这资格。
  看着钦差离开,四儿高兴地跳起来,说道:“官人,你就是参知政事哪。”
  “四儿,你高兴太早了,”崔娴在边上说道。
  “大娘子,为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韩琦为何返回秦州时,在我家中留宿?城中有驿站,有客栈,城外有军营,论关系他与尹洙走得比我家官人更亲近。是为何?”
  “他看重我家官人。”
  “四儿,是啊,他是看中了我家官人。”
  两个看中意思可是不同的,四儿听得有些糊涂。
  “那天晚上他与官人谈了很多,多争的是战是和。四儿,可记前好水川之败前发生了什么事?”
  “大娘子,他不会恨珑心四儿害怕的捂起嘴巴。
  “官人立的功最大,可岁数小,即便进入朝堂,又能做什么?早朝之时,有青年官员,可他们全部站在后面的,官人往前面一站,别人不显眼,自己也会感到扎眼睛。官人年龄不够,可是韩琦勉强够了。朝廷不久便会与西夏人议和,诸缘边大臣会皆数召回,其中功劳最著者,也不过是我家官人,韩琦,范仲淹,庞籍功劳都差了些。但官人年龄太轻,因此办什么事,假手于人!借着诸人的力量,将一件件事务落实酬这一回你知道韩琦想法了?”
  “他是想官人以后协助他……”
  “对,做他的帮手,不然他在君子党中还是很难争过范仲淹。所以那天晚上留宿我家,与官人促膝谈心,相谈甚欢。”
  “原来,原来心
  “倒不是害怕他玩心机,但范韩之争,再有君子党与小人党之争,将来庙堂会闹成什么样子?此时官人进入中枢,担任真正的国家副相,是好事还是坏事。不仅如此,你可知道李文贵。”
  “知道啊,让庞籍请到延州去,为此范仲淹还写信给了官人。”
  “这一举更长远啊,四儿。”崔娴说完呵呵的乐。开始内斗了,一个比一个能耐!!。


 四百三十三章 请使(上)

  ……长这?……四儿不明白,庞籍将李女贵弄走,范仲淹平分不高兴,论肚量宽容,范仲淹很不错的,这次居然写信给郑朗,说明范仲淹的愤怒。长远在哪里?
  “议和。”
  “娴儿,虽说将士久战厌烦,国家困窘,但是元昊无君无父,叛乱患边,杀我百姓。举国上下对此人深恶痛绝,这时候谁首倡议和,便会让举国上下讥讽,史书耻笑,后人唾弃,我想不明白长在何处。”杏儿说道。
  “庞籍的心思,岂是你这个痴杏子能想明白的。”
  江杏儿咯咯地乐,抱着女儿,问:“那他是什么心思?”
  “有舍便有得。都因为这个头难开,并且想议和,就要自缘边四臣打开缺口,除了庞籍外,指望官人,或者指望韩琦与范仲淹,他们会不会同意?庞籍虽得一些骂名,可给了他们台阶下。韩琦争的是功绩,庞籍却舍去一些名声,争来了人心。”
  “大娘子,我懂了,但庞籍早年耿直闻名……”
  “四儿,人是会变的。”
  “这些人的心思这么深啊。”
  “那官人怎么办?”环儿紧张地问。
  “环儿,不用怕,官人不动如山,徒奈我何?”杏儿说道。
  “不是不运如山,一旦这么做,就象我朝的边关政策,一昧被动挨打,国家强盛,这些伤痛能迅速恢复过来。国家不强盛,甚至就能灭国。防守与进攻需要进行转换的,适当的进攻,不求开边,对国家也有稗益,这便是官人的中庸之道。进入庙堂也是如此,吕夷简做得太过份了,清臣痛恨,但适当的做一些还击,也是自保的表现。只是不动如山,官人又立下大功,攻击的人便会有很多,即便入朝拜相,最终难勉落得灰头灰脸的下场。”
  “那怎么办啊?”
  “杏儿,你也不用担心,韩琦这么做是驭人之道。”
  “驭人之道?”
  “正是,做大事的人,各有所长,可这个驭人之道是最重要的前提。有的人如李世民能文能武,有的人文不成武不就,比如刘邦,可他会用人,于是得到天下。曹操孙权皆虎狼之物,刘先主正是用好了人才,于三国中强行杀出一席之地。汉景帝困于诸王,周亚夫细腰营受军令不受王命,让景帝窃喜,用其统帅三军。其后子幼,立即将周亚夫下狱。周亚夫还是那个周亚夫,可形与势不同也,于是周亚夫前重用后辱死。这便是驭人之道。”
  “娴儿,说得好”,郑朗击案,崔娴一番话使他想到王安石。不仅是他变法没有做好,低估形势,还有这个驭人之道,同样没有做好,最终导致变法失败,给宋朝带来一系列恶果。
  再看仁宗与神宗,仁宗赵祯看似懦弱无为,但用人用得好,赵祯朝的牛人并不比神宗朝的牛人少,可越往后朝堂越详和安静。神宗看似雄才大略,有开创精神,驭人之术没有做好,于是在他手中形成真正的党争。
  自己这个美丽,又有些小心眼的妻子,自己同样低估了想到这里,爱惜地抚着她的头发。
  “我还是没有听明白。”
  “韩琦想驭官人,只要他有这个本领,官人只能被他驾驭。但是官人若有本领,反过来,韩琦同样只能被官人驾驭。官人未必能驾驭韩琦,可是韩琦也休想驾驭官人。但此次入朝,会十分的麻烦。”
  皿个妻妾看着邦朗。
  郑朗给她们答案很模糊,说:“不用想那么多,也想不出来,走到那一步算那一步。”
  天飞快地呤下去。
  越冷,有几人越是服气。
  看着翻滚的云彩,老种在环州对他的儿子们说道:“天果然冷下来。”
  他有八个儿子,种诂、种诊、种谘、种咏、种谔、种所、种记、种谊,其中长子、次子与五子、幼子天赋最好,因此,时常将他们留在身边,悉心教导。
  但他很聪明,在泾原路时,不敢刺激郑朗,儿子多,然而郑朗一个儿子也没有,老种担心郑朗会产生什么想法。故没有做引见,可在心中很犹豫,特别是第五子种谔天赋颇佳,如果能入郑朗法眼,以后前途未可限量。
  一时不知道怎么办。
  种诊奇怪地问:“爹爹,有何不同。”
  “不是不同,在去年时,郑相公曾说过,去年冬天会暖和,而今年冬天会有大寒。奇人啊,古人常相传,学问好到一定地步,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某一直不相信,遇到郑相公,我才知道真有这么一回事。”
  “有这回事?”种记与种谊还年幼,不太懂,其他六子皆张大嘴巳。
  “某想今年元旦时,让诂儿、诊儿、谔儿与谊儿代某前去渭州拜访郑相公。”种世衡说道。
  他很聪明,知道郑朗在泾原路呆不久了,可是以前郑朗对自己几个儿子不了解,不可能闭门造车,便知道自己数子颇有才华。去了京城,自己与郑朗再难有交接的机会,因此改变了主意。
  “爹爹是喏……”
  老种很现实,他可不敢象范仲淹的原来夫人李氏那样,小郑,我两个孩子交给你啦。人家是士大夫,自己是武将,没有资格攀龙附凤,不过能让郑朗看一看,以他的识人之能,自己死后,种家无忧矣。
  这次,老种想错了,郑朗那有什么识人法眼,他这几个儿子就是不引见,郑朗以后也要用的。特别是他最喜欢的第五子种谔,郑朗敢不用吗?
  天渐渐地呤。
  好玩的事便来了。
  朝廷派知制诰梁适出使契丹,通报一下情况,元昊这个小贼先是入侵府麟路,然后动用十几万大军入侵泾原路,侥幸被我朝将士击败,十几万西夏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与这个蛮横的小弟弟不敢耀武扬威的,也要说一说,俺们宋朝也不弱,你们契丹人还老老实实的得我朝财帛,遵守盟约吧。
  同时也催一催,我们宋朝增加二十万岁币,你们契丹人也答应替两国调解。我们宋朝并不想消灭西夏,可这一次次的侵犯我朝,算怎么一回事?你们契丹人的调解哪里去了?
  并且现在和,宋朝君臣也感到有面子,这不是城下之盟,史书羞之。而是宋朝爱惜百姓,这才罢战退兵。
  当然,这次出使没有什么危险,远不及富弼的出使凶险多多,压力巨大。更没有几年后那次出使让赵祯惦合……
  泾原路大捷,也传到契丹。
  战役规模打得很大,并且契丹人不再袖手旁观,终于将视线集中在西北,因此契丹君臣很快得到消息。
  将他们吓着。
  辽兴宗将耶律仁先与刘六符召来,二人出使宋朝有功,耶律仁先加同知南京留守事,刘六符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时契丹在冬捺钵,地点在潢河与土河汇合处的一片平原区,又名广平淀,地势平坦,除了榆柳外,其地多沙,冬月稍暖。其地在契丹上京东南,中京之北,离宋朝稍近。也是契丹贵族主要分布区域,所以于冬捺钵之时,辽主常驻此与大臣会议国事,或者接见各国使臣,主要便是宋朝使者,顺便安北宋及诸国贡礼,暇时则外出校猎习武。
  离幽州不算远,两臣迅速召回。
  对郑朗又熟悉又陌生,听过他的名字,还看过他写的字,但契丹诸臣中,只有耶律仁先与刘六符与郑朗有过交往。
  辽兴宗将情况一说。
  刘六符说道:“陛下不用担心,宋军一直很顽强,否则当年圣皇帝早将宋朝灭败。此战之所以胜利,固然是宋军不可小视,也是西夏国力狭小,还有一人之功。”
  “你是说……”
  “若没有郑朗,宋军休想取得这决大捷。”
  刘六符仅说对一半。
  宋军能打败西夏人,契丹人未必能打败西夏。不是契丹不如宋朝与西夏,看战役怎么打,在何处打,西夏若是入侵契丹,有多少人得死多少人,可一旦进入西夏核心区域,无论宋朝或者契丹,若是不小心翼翼,同样会败得很惨。
  正是抱着这种轻视的心态,契丹悲催的命运即将开始。
  刘六符这种说法也代表着大多数契丹大臣的想法,更代表着九成生活在契丹境内汉人的想法。
  赵匡义挥军北上,认为只要宋军一到,幽州境内汉人会打开城门,举手欢迎宋军进入,想法是错误的。契丹人自唐朝时就与汉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汉人不排斥。最著名的事例便是韩德让,让郑朗推崇的萧燕燕在丈夫死后,与情人韩德让过着事实的夫妻生活,契丹贵族也不以为韩德让是汉人,就做出什么举动,甚至辽圣宗本人还以父礼待之。
  但毕竟是汉人,象张元与吴昊那样的王八羔子很少的,他们忠于契丹,但也不想与宋朝交战。只要宋朝不来什么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啥,这些汉人最想与宋朝和平相处。
  得到郑朗于公是为了契丹,于私也是为了汉人。汉人在契丹境内能人越多,话语权便越大。正是抱着这种心态,才有了刘六符下面一段话:“陛下,一旦宋朝没有此人,我朝不用惧矣。至于此人,仅是几年……”
  “哈哈哈……”辽兴宗大笑,说道:“刘爱卿,你做得好啊,得此人当得十万精兵。宋朝那些君臣无能,居然也同意了你的说法。这是皇天浩土,当中兴我大辽。”
  刘六符又说:“陛下,宋朝派出使者,不日将抵达我朝,我朝也要派出使者,以表亲近之意,顺便向宋朝通知我朝已从幽州撤兵,让他们将纳币火速送来。”
  “这是正事儿。”
  “还有,臣有一计……”刘六符小声地说完。
  “不合国礼。”
  “陛下,有什么国礼?不要看那个富弼,这些臣子很少,多数大臣贪生怕死,只要我朝不出兵,他们就开心万分了,礼仪不必太过拘束。倒是郑朗此子,对宋朝忠心耿耿,我朝应当表示善意才为妙啊,否则我朝得到此子,就象曹操得到关羽与徐庶,不能被我朝所用,终是不美。”!。


 四百三十四章 请使(下)

  宋朝派梁适去契丹,契丹也派了林牙(林牙,契丹的外交官职)萧偕前来宋朝。
  听到契丹如约撤兵,宋朝君臣十分开心,大设酒宴,盛情款待萧偕,宴间萧偕忽然对晏殊说道“晏相公,我朝陛下听闻贵国郑朗知州于西北大捷,特带一些礼物,前去贺祝。”
  淡淡一句,宴席间的群臣一起冷场。
  晏殊硬着头皮说道:“贵使前去西北,路途遥远,多有不便,也不符合礼制。”
  “我不是去西北,仅是去郑州,将礼物送给郑知州的几位娘娘,立即返京。”
  这也不行啊。
  并且契丹使者一口一个知州,很恶心人。晏殊头有些昏,自己与契丹人议和,为此,包括女婿在内,饱受诸多大臣指责。若这样做,明天又不知道有多少上书弹劾。
  支吾道:“如此,我当请示陛下。”
  不敢得罪契丹人,又不想得罪一些清臣,将责任往赵祯身上推。赵祯想了想,说道:“准。”
  不就是一些礼物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