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422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422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喏。”
  “而且让你们破例,更是难得的一份垂青。这自我朝开国以来,罕有过的事。兵。
  “喏。”
  “所以我要对你们说上一句,之所以我朝繁荣昌盛,是因为制订了许多砚矩,没有砚矩,不成方圆,你们在享受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我朝的砚矩与律法。,兵
  “的。”
  事实不然,虽然破倒让他们回京,是一份垂青。可这些蕃子牺牲的人太多了,前后两次带来一千六百多人,如今只剩下四百余人。还有部分人出现伤残。他们本身战功显赫,每一次冲锋陷阵,几乎所有将领都将他们当成最锋利的刀尖子使用,仅是确认统计出来的数字,包括镇戎军来平定叛羌的战役,一共击毙近五千敌人。所以郑朗提议后,立即准他们回京呆上几个月,君臣无一人反对。
  本来也没有关系,可他们身上打着郑朗浓浓的印记,不一定全是坏处,有郑朗这个金字招牌,他们能有一个公正待遇。也不一定是好处,未来朝堂,任何人都难以说清楚的。
  必须约束自尊。
  但这支军队进入京城,还有着其他的用意!
  现在郑朗什么都没有说,就当是为了当初的承诺,给他们一个照顾。
  郑家庄变化不大,道路宽阔一些,多了一些外来户在郑朗家的作坊中,主要还是照顾本地村户。宋朝族姓观念下降,但还是有,这也是无奈之。郑家还是那些房屋,顶多将当年范宽作画的那一栋房屋划为郑家名下,其他的没有变。
  四儿站在院中,高兴地跳起来,说:“还是这里好,小时候我常站在这里,看尊天空的云彩,天好蓝,云好白,今天又看到了。”
  “你这个孩子”,大娘恰惜地说。
  是自家的婢女,是自家的媳妇,大娘很喜欢这个痴丫头。
  可是郑朗不想走了。
  去年的大寒,大娘与二娘从少林寺返回后,二人再度患病。
  这是一个危险的预兆,两人今年六十多岁,在这个时代,到了这个年龄,一乓经常患病,那绝不是一个好兆头。郑朗说道:“娘娘,孩儿在京城买一个府邸,将你们接到京城去。”
  “朗儿,不必,你如今是国家名副其实的副宰相,每天在忙于公务,才能对得起陛下对你的信任。
  我们去京城,会成你的累赘。到京城,贵人又多,礼仪也多,我们也不习惯。郑州离京城不远,想你的时候,我与二娘她们可以去京城看你。”大娘娘说。
  几个娘娘和睦相处,对崔娴最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崔娴其实还是一个很强势很有思想的人,否则不会在渭州城做出那样的壮举。
  大娘娘说完郑朗,又说崔娴,问:“娴儿,听说你受伤了?”
  “大娘娘,没事,现在好了。兵。
  “你一个女孩子家,千易……:……”
  “我知道,大娘娘。,兵
  四儿说道“大娘娘,当时城中情况危险,若不是大娘子率先登城应战,渭州城就保不住。”
  大娘娘又看着郑朗,问:“你指挥泾原路,怎么就让敌人跑到渭州城下?”
  “孩儿知错了。”
  怎么办呢,安慰几个妇人的心。
  但看着几个娘娘!大娘二娘三娘白发苍苍,就连爱俏的六娘七娘也有了一份老态,郑朗赖在家中便不想进京。
  进京又能干什他
  他赖在郑家庄,养精蓄锐,赵祯在京城却盼望得十分焦急,过了几天后,派人下旨来催他。郑朗只好离开郑家庄,先去中书报到。东府木佬这次变动很大,章得象、晏殊、贾昌朝、王举正,外加郑朗,仅是东府的正副宰相,还有西府,从东西二府便能看到宋朝的冗官有多严重。
  郑朗冲章得象与晏殊施了施礼,两人是长辈,又是长官,不得不敬重。又与贾昌朝、王举正客套一番。实际从东西二府能看出一些微妙的东西,那便是郑朗的资历。
  年龄最小,可资历已经渐渐跟了上来。
  赶不上晏殊与章得象,但比贾昌朝等人并不差多少,比富弼还要强。
  参知政事现在还没有分工,几位副相主要职责是协助宰相处理各方面的政务。有时候也代朝廷对平章事起着监督作用,相互制约,让朝堂杜绝权臣的产生。
  若是让郑朗现在就担任平章事,略有些吃力,可是担任参知政事足矣。
  没有高调,郑朗十分低调的接手政务审阅。
  只处理了一会政务,小黄门传来圣旨,让郑朗进宫谨见。
  被小黄门带到御书房,赵祯亲自迎到殿门口,见过礼,赵祯说道:“郑卿,这几年你辛苦了。兵。
  “这是臣的职责。”
  “朕心里面清楚,不是卿去西北,西北局面更加凶险。”
  “陛下,臣没有什么功劳是诸位将士浴血奋战的结果。”
  “你不用谦虚,朕不糊涂,进来吧,兵,挽着郑朗的手亲热地将他拉到御书房里。
  御书房里还有一个人,福康公主,正趴在书案上写字。
  “朕喊你进宫,有公事也有私事。,兵
  “陛下私事便是公事。”
  “这一件事倒确实是一件私事,你不能弹劾朕。”
  郑朗被他说乐了,说道:“陛平如此小心,此乃社稷万民之福。”
  “小心一点好啊,朕不再是以前那个懵懂少年经历得多才知道治理这个国家有多难。”
  “陛下有什么私扯……”
  “福康公主到了识字的时候她习朕的飞白体,习得不大好,朕想请你指教一二,就风……偶尔进宫指教那么一两回。”
  “:……””郑朗有些傻眼,不知道怎么回答。
  “朕知道,对你来说很为难,但公主还小,没有必要避讳。”
  郑朗继续无语中你不避讳,可我要避讳啊。
  “朕隐隐感到虽为难你,对朕对朕的子女会有益处,所以明知道为难,千……”
  简单的一句话,包含着许多意思。
  他的儿子皆死,只有女儿,若是真没有儿子,以后必须从宗族子弟中找一个接班人,那么他的女儿在他死后,地位会变得低下。
  郑朗也未必能照料得到,但想照料到,赵祯有生之年,必须将郑朗捧到极高的位置。
  也是将郑朗当作一个亲信本说的。
  有了今天的故事,君臣二们的地位将会截然不同,郑朗将会真正成为赵祯最亲信的臣子。
  “陛下春秋正富,未如王,易王”郑朗想安慰,最后迟疑地说道:“臣勉为其难。”
  让福康公主写了几个字,看了看,想了半天说道:“公主殿下,我教你这种字体。”
  将赵家子孙的一种字体,赵孟顺的字体拿出来,教福康公主如何用笔。
  赵祯就坐在边上看,福康公主忽然抬头问道:“郑相公,我听人说你的字当朝第一。兵。
  “仅论字,不是我的字第一,而是蔡君漠。”
  “蔡君漠是谁?”
  “就是馆阁校勘蔡襄。”
  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蔡襄写的字长进最快,可眼下还没有超过郑朗的字。
  因为天赋,迟早要超过郑朗的。但郑朗此时的字,绝对也能算是一个大家。
  “没听过。”
  “没听过没有事,我朝写一笔好字的有很多。不过你父皇选臣授你书法一二,倒是选对了人选。论书法也许我不及他,但授人适合字体的大臣,蔡君读又不及臣。”
  一大一小的两人一边教字写字,一边无聊地说着话,赵祯却觉得这一幕很温馨。这些年发生太多太多的事,只有郑朗站在他眼前,他才感到一份温暖与安定。授了很久,赵祯说道:“就在这里用餐吧。”
  “谢过陛下。”郑朗也不客气。
  赵祯让宫女将纸笔收下去,开始说公事:“朕看过你的奏折,去年你也说过,契丹人会攻打西夏?兵。
  “陛下,十有**之。辽国皇帝虽然资质不及陛下,也是一个极重亲情的人,兴平公主之死,他一直念念不忘。臣又于西北布了一个些局,眼下逐步成效。契丹西山官员罗汉奴昏庸无能,契丹国内又缺少得力的良臣,加上他们狂妄自大,好大喜功,西夏又没有钱帛厚贿,必然会派兵攻打西夏。”
  “因此,朕想早点与西夏人议和。,兵
  一般人很不解赵祯的想法,这样好啊,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等他们打完了再去捡便宜,更不能议和。然而郑朗先是一呆,然后答道:“陛下英明,非臣之所及。”


 四百四十二章 始(中)

  “你真的很好,难怪吕夷简再三在朕面前推荐你。赵祯欣慰地说道。
  赵祯这种做法,一般人难以弄明白。
  其实做得很巧妙,契丹不与西夏开战,也要议和,一个国家不能只顾着战争,也要考虑老百姓的压力。
  不得不和了,西北大捷,正好给了赵祯议和的台阶。
  一旦开战,西夏人胜利,更要议和,那时候西夏有了大捷的本钱,谈判的态度更强硬。元昊本来就是一个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好战分子,如果大胜助涨他的凶焰,不顾后果,西夏完蛋了,宋朝也会产生严重危机。若是契丹人战胜,即便和,宋朝要遵守这个和约吗?连国家都灭亡了,和约还会有存在的可能性?
  此时赵祯眼界很长远了,包括对郑朗的期待。
  他阅臣无数,更能感到郑朗对他那份怪怪的感情,但这些感情比朝堂那些夸夸其谈的大臣来得更真实。并且有文武之才,也能符合他重用的条件。这才有了今天看似违制,其实很长远的面谈。
  “吕夷简?”
  “正是他,向朕推荐了你三次。”赵祯此时也在苦恼之中,群臣纷纷倒吕,难道只能看到吕夷简的坏处,看不到他的才能吗?
  郑朗不置与否,吕夷简不象王旦与娄师德,是一个谦厚的君子,这个人心思难测,即便真是吕夷简再三力荐自己,郑朗对吕夷简依然抱有怀疑的态度。
  “朕一直担心你会有其他想灿川
  “臣没有,朝廷九条臣并不反对,但这是朝廷的最大承受范围。”
  郑朗第二份奏折上达后,许多大臣松了一口气。不然那个眼睛在哪里,谁都不敢作声。于是贺从勖持国书入阙。但争议声一直没有中断,闹得最厉害的便是富弼。说西人所过州郡,加迎候之礼,以及各州通判就驿燕劳,这种接待规格太重。不能说富弼无事生非,确实相比于西北诸将士浴血奋战往往全军覆没,无一人投降,朝廷与地方的文官们表现太怯懦了。
  这种做法也滋长了元昊的气焰,还能使契丹以后更加尊大日后交往难以处理。为此,刻意写了一篇《上仁宗不可待西使太过》书。也能用郑朗的中庸来解释,张弛得道,恩威并用,宽松有度。大者为国,小者为家为个人,一个人太软了,未必是好事不但自己受气还连累着家人安气。当然太嚣张也不行,那怕是武术冠军照样被菜刀砍死。(很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持棍子的全国武术冠军能被一个拿菜刀的普通百姓砍死,难道中国武术是骗人的?)
  可是举国上下都想求和,富弼之言无人听从。
  也不能说求和派不对,自开春以来,全国各地又再次陆续出现旱情,几年前的大旱许多人还记忆犹新的,赵祯硬是让郑朗一份书奏,强行吃下蝗虫。
  又在重压之下民情鼎沸,君臣都害怕。
  着眼点不同,做法便不同。
  这些大佬们还是很理智,指出这份国书虽修改过,但名体未正,书中名上一字又犯了圣祖讳,又说元昊想做儿子,但这个儿子也是臣,不能不守臣之道。
  争一争名份,看似很无聊,但在这时代却是很重要的,只要元昊是臣,以后西夏人叛乱,便是谋反。宋朝攻打西夏,以君伐臣,反而是正义之师。
  就在这基础上提出九条,以后上表称旧名,赵德明怎么上表称喟的,元昊只能学习。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同样是赵德明的封号。赐诏不名,许自置官属,还是赵德明时的待遇,否则谁去西夏担任官员?其燕使人,坐朵殿之上,或遣使往彼,一如接见契丹使人礼。如欲差人于界上承领所赐,亦听之。置榷场于保安军,具体怎么商榷,待定。岁赐绢十万匹,茶三万个岁币增加,但这个岁币仍在郑朗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承受的是后面……许进奉乾元节及贺正。其缘边寨栅并如旧。
  作为战胜国,这九条十分优惠了,也足以能表达宋朝的和平诚意。
  然后让著作郎保安军判官邵良佐与王士元与贺从勖一道出使西夏。
  赵祯害怕郑朗不同意,君臣二人开头便提起和谈的重要性。赵祯叹息一声,说道:“吕夷简多次与朕谈到大局二字,说范仲淹等人虽德操高尚,但为人迂阔难用,只有郑卿才能做到大局兼顾。”
  吕夷简是一个道德小人,但这个点评M可是郑朗不敢葬价。
  “郑卿,你说西夏会击败契丹,为何?”赵祯好奇地问了一句。想不明白,西夏与宋军作战,荒前宋军数败,包括好水川与三川口这样的大败,可是宋军表现很勇敢,西夏是胜,但是惨胜。看样子西夏人并不是很强大,如何是契丹的敌手,赵祯想了半天,没有想懂。
  “陛下,战争之道,变化万千,史上不乏以弱胜强的战例。契丹人是强大,可是他们想攻打西夏,必须从南河套经过,南河套多沙,而契丹人想出兵,必须秋高气爽之时,沿途草长,能维持战马的草料,偏偏此时南河套戈壁滩上多风沙,这种天气对契丹人不适应。如今契丹人短视,国内缺少良臣,又与我国一样,久未战争,虽时有叛乱,战斗规模不大。并且深入其境,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契丹这一边,所以臣说契丹多半会失败。”
  说了赵祯也不懂。
  对军事这一块,赵祯是一个瞎子。
  这也造成赵祯执政时最大的短板,虽然朝中重臣多次说裁兵,然而赵祯一直不敢裁减军队。手中有军队,他才感到安心。就象看到郑朗回到京城,他一颗心安定下来一样,因为他知道郑朗有才能,不会出大问题,对自己最忠心,有了一个好的帮手替自己参考。而且郑朗对权利表现很淡泊,无所谓,越无所谓,他才会越放心。
  摇了摇头,赵祯说道:“依你看,那一方战胜对我朝有利?”
  “两国交战,必有重伤,只要战,对我朝皆有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