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598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98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光等人皆jīng通乐律,有的大臣听到李照乐后,依然认为不美。于是谏官与御史交论其非,又复和岘乐。其后又诏阮逸与胡瑗参制,更造钟磬,钟磬制好,多有不和滋乐声,故臣工对阮逸乐产生质疑。
  又诏范镇与刘凡、杨杰等臣工再议乐理,范镇用了三年时间,才详定乐理,上了此奏。仍然有司马光等大臣产生怀疑,到宋徽宗时,又让蔡京主持魏汉律法,破先儒累黍之非,用夏禹以身为度之文,铸帝鼐、景钟。虽然蔡京是宋朝有名的jiān臣,但论乐雅乃是蔡京所制之乐最雅,这才成为真正的标准。
  其实乐法很琐碎,不但乐器的大小尺寸,还有材料,做工,音律的制订与标准,乐工演奏时的技巧,都能使音乐产生变化。
  郑朗领旨后,只好将范镇、司马光与刘凡、杨杰等人再次召集,先从钟磬开始。皇家之乐,一为雅和,二为洪正,钟磬乃是最重要的乐器,次之埙、篪、琴、阮、笙、箫、筝、瑟、筑等乐器。
  先从乐器开始统一,再统一其乐律。
  标准先是从种种古文字中寻找其记录,再根据这些记录制作乐器,推敲其器成后所有音律,以及材料的使用效果。郑朗主持,诸臣协助,但经过了很长时间,直到郑朗离开京城时,各种乐器还没有一一制作出一个标准。直到两年后,诸乐才勉强大成,但依然产生了争议声,认为一些乐律中有一些不和谐的杂音。
  孔宗旦遇害的消息传到京师。
  叛乱势大,庞籍将郑朗请到西府商议,顺手将孔宗旦写的信递给郑朗。
  信上文字写得很从容,再三言朝廷不可轻敌,关于家人与自己孔宗旦一字未提。
  看着这封信,郑朗忽然哭了,眼中滴出泪水,向南方遥拜下去。
  执政时久,郑朗为了大局,没有做妇人之仁,刻意放南方糜烂,好让自己计划得逞。南方糜烂不严重,自己请求对南方用兵,必遭大臣阻拦。但不用兵,南方不能安定,就无法开发长沙地区与岭南地区,因此,在这盘大棋上许多人必然成为牺牲的棋子,包括孔宗旦。
  做法是对的,可郑朗两世为人,皆是不恶,孔宗旦之死,郑朗也要负许多责任,一是感动,二是怀着内疚,因此郑朗哭了。
  又喃喃道:“我害宗旦矣。”
  庞籍不知道郑朗的想法,认为郑朗去年就断定侬智高必反,但没有多做布置,心中自责才说出这句话,可去年又怎么办呢?侬智高未反,难道朝廷能向南方大肆派兵?那是岭南!
  一旦去年就这样做,会遭到无数大臣弹劾反对。
  但郑朗这一垂泪,事情大条了,赵祯听闻后,追赠孔宗旦为鲁国公太子保,又于报纸刊登其事迹,激励人心。让文武百姓向其学习。随后,种种不好的消息飞快传到京师。
  广端州都巡检高士安与侬智高战于市舶亭,为贼所败。无他,兵力相差太多。高士安手中仅只有数千杂牌军,不及侬智高十分之一数量。高士安只好退回广州城,以城据守。
  朝廷闻听大震,若是广州一失,整个岭南将全部糜烂,福建路与江南西路皆会危险。
  于是商议派军队前去镇压。
  何人为帅时,诸臣发生了争执。
  最好的人手乃是郑朗。是文臣出身,战功赫赫,但郑朗是首相,不能动不动就让一个首相领兵,也不合体制,并且宋朝也不能患上郑朗依赖症。
  还有其他人选,狄青。
  但他是武将,前去领兵。让许多士大夫心中没有底儿。
  另外也有一人,张亢,正牌进士出身。可士大夫却将他划为武将范畴,又是郑朗的嫡系,对张亢,诸臣又免视之。
  所以想到另外两人,余靖与杨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余靖是文臣,曾有过在韶州做知州的旅历,做得还不错,完葺堡障,以至侬智高谋反后。这些堡障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侬智高不得北上。并且余靖一直是一个鹰派大臣,不但要鹰派,作为官员,他爱护百姓,是一个良吏。也就是所选主帅要敢战。临阵不会怯弱,但也要爱民,不能让王全斌残害四川百姓的事再度发生,以免岭南叛乱平定后再度有乱。再加上韶州旅历,余靖成了最佳主帅人选。
  杨畋是进士出身,可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杨家将子弟,在南方呆了很长时间,有与蛮人交战的经验。
  还有一个原因,两人正好遇到父丧,在家中丁忧,没有官职拖累。
  所以赵祯选择了两人为主帅,杨畋接旨后感到很苦逼,杨家将身为武官,一直为文臣所轻,故自己苦读儒家学问,考中进士,就是想摆脱身上武将世家的身份。可朝廷仍然一直将他当成武将用,早知如此,不如学习武艺兵法,索xìng做一个武将得了。
  怏怏不乐来到都门,辞以丧服,不敢入见。赵祯赐自己所服的御巾,让其入对便殿,语良久,当场加官,拜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是文官,实际依然当杨畋为武将。
  侬智高兵临广州城下,唯有韶州知州陈曙敢于领兵讨伐侬智高,战绩不详,估计未讨得便宜,但勇气可嘉,寻迁为广西路钤辖,与广东路刑狱使李枢共同捉杀蛮贼。
  孔宗旦如此忠烈,使赵祯对江东三虎与山东四瞪眼等数名酷吏印象扭转,迁王绰为江南西路提点刑狱使,以备侬智高糜烂到江西。
  再迁二人。
  一是王德用,乾元节契丹来使,辽使曾经问了一句:“黑王相公乃复起邪?”
  于是让已致仕的王德用复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郑州。
  二是以狄青为枢密副使。
  实际重用二武将,乃是以防不测,一旦南方糜烂,赵祯担心契丹会借机南下,南北夹击。故用王德用与狄青,对契丹进行震慑。
  许多大臣不解,对前者任命没有异议,为相许多年了,而且年老,不会危害国家安全,但对狄青的任命,许多文臣不服气。即便郑朗也不大赞成,赵祯有赵祯的用意,狄青军功也能担任西府副相之职,不过与宋朝体制不合。有武将为相,例如王德用,但是在王德用远离军队,年老时才给的荣职。此时狄青还在率领军队之中,一旦任命副相,必引起文人的反对。
  赵祯不是嘉赏狄青,而是害了狄青。
  授书下,御史中丞王举正言青出兵伍为执政,本朝所无。左司谏贾黯、御史韩贽亦以为言,赵祯不听,主要南方有jǐng,几位大臣反对了几句后,没有再说话。
  狄青从府州赶到京城,赵祯接见,敕旨赐狄青药除脸上的刺字,狄青指其面说道:“陛下擢臣以功,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rì,由面涅耳,愿留此以劝军中将士为陛下效力,不敢奉诏。”
  赵祯听了很感动。
  郑朗闻听后却更加皱眉头,虽从范仲淹庆历新政开始,直指宋朝官场时弊,以资论辈,包拯等人又上书说过此事。但宋朝的官场还是多以资论辈用人。范仲淹与包拯说没有关系,这是士大夫内部的矛盾。话多狄青嘴中说出来不对了,那是武将对宋朝官场时弊的质疑。试问,在宋朝一个武将有什么权利对文臣指手划脚?
  又不知道怎么劝说,难不成对狄青说,你恳求皇上罢免你枢密副使的职位吧,或者学习王德用做士大夫的乖孙子?狄青会听否?
  想来想去,郑朗只想出一个办法,将狄青带上,留在身边,一直留在南方,不断地将他身上的价值压榨出来,然后再交给士大夫慢慢折磨……
  贾黯又言余靖与杨畋应皆许便宜从事,朝廷让余靖知桂州,经制广西路,贼东向,则非余靖所统,不能命令共众,两人指踪不一,则下将无所适从。不若付靖经制两路之权。
  余靖也感到不便,自言今贼在广州,而使臣在西,非臣之志也。
  于是授命余靖经制两广种盗贼。
  朝堂中虽种种设备,但对侬智高仍然看轻了,以为余杨二人一去岭南,便可以将贼平定。只有郑朗一人心中清楚,麻烦很大的。不过也没有关系,侬智高事件,未必是坏事,在郑朗脑海里,计划更加庞大。但必须让诸臣感到痛疼了,才能听从自己的计划。
  可郑朗没有想到,有人已经将矛头对准了他。RQ!!!


 六百四十一章 五瘴说

  广州攻防战继续。
  以前,越州知州魏瓘于两广任转运使时,曾重筑广州城墙,见百姓取水不便,乃凿井畜水,又作大弩为守备。当时人皆怨其多事,却没有想到这些布置一一派上用场。
  侬智高攻城益急,然广州城城墙修葺完备,又有大弩守城,攻之不得,于是断流水,然城中井饮不竭,复强行攻城,大弩辄中,包括整个两广,缺少兵器与盔甲,贼多着普通衣服,一中必毙命。贼势看攻城不克,稍稍屈之。
  广州北边的英州知州苏缄闻听广州被围,对其部下说道:“广州与吾州密迩,今城危在旦暮,恬而不往救,非义也。”
  英州也没有多少兵士,苏缄募壮勇六百四十一章 五瘴说百姓者合数千人,委印于提点刑狱鲍轲,于夜奋不顾身率军南下,离敌二十里路驻兵。黄师宓兄弟为侬智高谋主,执缚其父,斩之,黄氏兄弟闻之丧气。时百姓中有一些不肖子弟借机为盗,苏缄捕得六十余人,斩之,又招怀其被侬智高强迫驱使的百姓,让其复业,凡六千八百余人。
  贼势更弱。
  然城中被围rì久,数次出城迎战皆不胜。贼又用数百方舟从水路急攻南城,番禺县令萧注先自围中出,募得海上强壮二千余人,以海船集上流,未发,会夜起飓风,萧注乃鼓船帆,顺风势水势而下,纵火烧贼船,火势挟借风势,烟焰滔天,很快侬智高手中的几百方舟变成一团火海。萧注于是强攻之,大破之,积尸甲如山。广州南门水路由是打开。
  即rì发县门,诸路援兵乃民户牛酒刍粮相继入城,城中百姓看到有生的希望,战意始烈,多次击败侬智高的进攻。转运使王罕也从外面募民兵入城,益修守备。侬智高看到夺城无望。宋朝援兵源源不断抵达。放弃进攻广州,由清远县渡江,六百四十一章 五瘴说拥掳来的妇女作乐而行,转贺州,又不能克。于是将怒火发泄在苏缄这支军队上。此时苏缄会合洪州都监蔡保恭等人从江西带来的军队,军队数量达到八千余人。苏缄与蔡保恭据险而守,意yù控制贼军返回邕州的道路。朝廷让张忠为广东都监,张忠来到军队,立即夺三军而将之。轻敌迎战,对部下说:“我十年前一健儿,以战功为团练使,汝曹共勉之。”
  两军交锋,张忠击贼将二人,马陷泥宁,遂中标枪而死,宋军乃败。虔州巡检董玉、康州巡检王懿、连巡检张宿、贺州巡检赵允明等人全部没于此役。
  在陕西战役中多有功劳的名臣蒋偕同样犯了轻敌的错误。率军追击于贼至路田,大败,南恩州巡检杨逵、南安军巡检邵余庆、权宜融州巡检冯岳、西路捉贼王兴、苌用和皆没。
  唯一的好消息便是广州城总算保住了。
  这一战中最大的亮点,便是宋朝的驿站递传速度,史载仅用五天,便让消息来回,这是夸张的说法,但实际也不足十天。广州告急消息到达京师,又从京城将命令带回广州。
  御史中丞王举正上书弹劾。
  弹劾的第一件事便是去年两府有备,准备了粮食,然粮食在江南西路与江东两浙,准备了兵士,然兵士却在京城,由是岭南糜烂。第一条不是针对郑朗一个人的。而是整个两府大佬。
  事实这些粮食与甲士不仅是为了岭南,还有其他的用场,郑朗未说,王举正产生误会合乎情理。
  王举正还弹劾了一件事,说自庆历八年以来,黄河多次有险,北方水灾泛滥,东南却时有旱情发生,南蛮居然大肆反叛,此主臣主颠倒之象也。也就是北方本是旱情严重的地方,却多次出现涝灾,南方本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却出现了旱情,一个小小的侬智高却让岭南翻天覆地,整颠倒了。两府兼带对方职位,本是富弼因陕西战役事起,便宜之举。今西北军事不起,郑朗身兼枢密使之职,年又少,四年有余,故此上帝示jǐng,陛下不可不戒也。
  王举正的话说完,整个大殿几百名大臣鸦雀无声。
  这几年越有事,越证明了郑朗能力。
  但王举正偏偏反过来说,说郑朗兼带西府之职是不对的,正是郑朗权太重引起了这么多灾难。
  不然怎么办呢?功劳太高,行事低调,找不到郑朗的把柄。
  赵祯不语。
  实际是不纳。
  然而下面的大臣一个个皆用眼睛盯着郑朗。
  郑朗只是微笑,看不出来是好笑还是苦笑,笑完后站出班列说道:“陛下,臣也有一奏。”
  “奏。”
  “岭南之乱,不仅是侬智高贼子野心,造成这一结果有种种原因。自古以来,江南多瘴疠,两广、福建、云贵、巴蜀皆有之,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其中大理尤烈,故祖宗用玉斧手划大渡河,不yù得之。得之道路遥远,管理不便,大军聚集徐行,天气炎热,受瘴疠之困,又易受疟疾传染,所得远不及所失。岭南亦是如此,柳州、浔州、象州之间的大藤峡号为不可久居之地,其中浔州最盛,惟近东南梧州部分地区稍舒可居,梧州亦多瘴疠之气,自桂州阳朔至昭平,号为炎荒瘴疠区,这种特殊的地形造成岭南各部族很少往来,与zhōng yāng王朝也很难形成良xìng互动,多有割据倾向。故朝廷虽怜南汉百姓之苦,让潘美伐之,然对两广多数地区仅是羁縻而已。瘴气也使中原军队难以大规模的进入,故我朝平定南汉之后,想收复交趾,然臣工劝阻,我朝兵将多北方军队,对疟疾与交州酷热的天气没有免疫力,南方丛林中又多有瘴气,思之再三,最终未出兵交趾。”
  “这也成了我朝对岭南的管理态度,仅有数营禁兵,驻兵少,武器少,多数州县城连城墙也没有,故贼起后,迅速糜烂十几个州府。这是其一。其二为人患。监察御史蒋堂曾言。五岭,炎瘴之地,人所惮行,而比部员外郎江泽三任皆愿官广南,若非贪黩,何以至此?一句话灵活地道出中原对岭南的看法。其实瘴疠并不可畏,多是积尸之气,南地湿势,腐气不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