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902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902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相重贬,也足够了,刘王二人做法过于凶残。
  事实是郑朗已经准备痛打刘王。
  他脑海里还有一本厚厚的宋史,宋史上将刘王夸得天花乱坠,但事实呢?根本就不是。王安石专权、固执、怮、狂妄自大,虽说是为了迅速使改革落实,但他这些做无疑激怒了许多人,甚至将他的新学当成科举题目,这分明将自己摆在亚圣的地位上,这成了党争的导火索。司马光推倒再推倒,不问对错,更是一种自私的做法。
  但这二人仅对事,不对人。即便李定打压苏东坡,王安石与苏东坡还有书信往来。
  然而正是刘挚、王岩叟、梁焘与司马光学生刘安世推出元丰榜,从对事转移到对人上。政治诬蔑陷害就是从他们手上开始的,包括蔡确之死。
  刘王二人还不知道危机来临,听了郑朗在朝会上口出粗语,十分愕然,梁焘立即弹劾郑朗失去朝仪,应当重重处理。赵顼一言不发,宣布退朝。随后诏书下达,刘王梁三人全部贬放,接着再贬。
  但动荡没有结束。
  第二年郑朗七娘病逝,回家丁忧,刘梁王三人平时与司马光关系默契,与王珪、吴充关系也不算太恶,在司马光运作下,居然三人悄无声息再度出现在朝堂上。
  章惇不服气,递了一个折子。
  赵顼大怒,再度将三人贬下去,成了三个普通的监各州监司,王珪变成枢密使,从东府首相变成西府首相,等于是重贬了。司马光贬判西京洛阳。韩绛变成东府首相,仅有吴充职位未动。
  司马光懂的,这是皇上对老师的弥补,但在去洛阳的路上刻意去郑家拜访。说了一句:“郑公,以前你也用政敌对朝堂进行掣肘,以防后人开权臣,刘挚、梁焘与王岩叟皆是耿直敢言之臣,朝廷打压过重。”
  心中不服气啊。
  郑朗轻叹一声,道:“君实,以前是如此,那时候我才五十出头,能有很长的时间对政局进行掌控平衡。现在我六十岁了,精力不大如初。而且没几年,我就要离开朝堂再去西北。他们三人深得北方大臣的心,若是象吕公著等人那样正直光明倒也罢了,却不是,他们非是敢言,而是敢于对人身攻击与诬陷。我害怕以后离开朝堂,三人上位,影响国家的未来。我知道你与他们关系不错,这个我不反对。千万不能将私情带到公务上。以前我教过你们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其中公私分明是重中之重。君实,望三思。”
  崔娴在边上微笑一句:“君实,若论私交。谁能与官人与你的私交深。”
  她说的私交非是私交,而是指恩情,包括司马光仕途平步青云,从枢密副使到枢密使到平章事。皆是郑朗大力推荐的,更不用说是师徒之情。实际拉三人上位,司马光有一些私心的。这个崔娴不大好说出口。
  司马光叹了一口气,离开郑家庄,去洛阳赴任,开始埋头修资治通鉴。
  接着张方平从三司使调为参知政事,赵挻硬沃碌魑嗝苁梗醢彩熬┑H稳臼梗蛭幸急咐┕桑乙残枰桓錾瞥だ聿频拇蟪肌K婧笳話与王安石发生冲突,又因年老多病,请求致仕,朝廷以张方平为枢密使,吕公弼为参知政事。
  就是这五支船队,居然涉及到那么多的大佬变动。
  郑朗丁忧一年,朝廷夺情,调回京城,郑朗拒绝了首相之位,仍然担任参知政事。
  然而这五支船队始终成为郑朗政治上的污点。
  郑朗说春天来了,大家皆以为郑朗是为抹出这个污点而高兴。实际不是,熙宁大旱,随后多年天气很不正常,这是小冰河来临前的结果。但这个小冰河没有明末严重,只要这些杂粮种子出现,就会将未来天气带来的恶劣结果弥补起来。
  郑朗一直说二百年的平安。
  二百年很难很难的,二百年至少在六到十位君主更替,不可能保证所有君主都是明君,但在宋朝伪民主体系下,那怕就是宋真宗的中庸之主,宋朝都不会败坏,其实就是宋徽宗的那样人物,若没有外敌入侵,宋朝也不会灭亡。只要二百年宋朝不灭亡,科学就能进化到十九世纪初的水平,各种热武器会陆续出现,就是出现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都不能危害中国,世界格局也因此而改变。
  但很难很难的,若是出现了一个比赵佶更恶劣的人君呢?还有,就是未来小冰河与女真人的崛起,这是宋朝能不能存在的第一道难关。
  一个杂粮,就能将这道难关渡过去。
  而且它带来的意义,只要朝廷采取正当的措施普及推广,更是难以想像。
  郑朗继续看着奏折,这支船队虽回来,损失却很惨重,上了岸后与美洲的土著人发生了多起冲突,这是无奈之,因为郑朗要求的作物太多,必须大范围地寻打,言语不通,必然有冲突。往返时又损失了一些船只,只回来了九百余人,部分作物种子幼苗或死或失。但是土豆、红薯、玉米、橡胶树、金鸡纳树、细绒棉这六样必不可少的植物带了回来。
  同时还有一些水果蔬菜花卉,包括辣椒、花生、地瓜、菜豆、腰果等等。
  其中橡胶树想要得利,时间很慢,只带回四千余株幼苗,路上还损失了大半,载培下去还要有些树苗会死,再加上成长期与普及期,最少要两百年后才能普及推广得利,但这个不急,想要得橡胶的利,技术上也要过一百年后。最无奈的就是金鸡纳树,这个没多久就要用上,肯定等不上普及推广的时候了。
  让郑朗感到意外的是还带回一样事物,烟草,这些兵士去了彼岸,看到土著人抽烟草,一个个做了尝试,一半人上了烟瘾,于是将这种作物也带了回来。
  烟草让郑朗感到为难与头痛了。
  挟着这篇奏折,于都堂议会。
  东府是韩绛、吴充、郑朗、吕公弼、吕大防,西府是王珪、张方平、章惇、曾公亮的儿子曾孝宽,还有王安石。
  郑朗将奏折递给赵顼,赵顼看完递向西府几个大佬,东府大佬全部知道了,没有必要再看。郑朗道:“陛下,宜下诏让快马将这些作物带到京城。”
  赵顼点头。
  郑朗对这件事十分重视,朝廷也花了许多钱帛下去,引起许多风波,赵顼同样重视之。郑朗又说道:“同时,派使借贺契丹元旦时,也通报此事,若我朝培育成功,后年或大后年带去部分种子,资助契丹载培。”
  过了很久,这些作物才带回来,只要心中没有鬼,都很高兴。然而郑朗这一句,却让所有人一起听呆了。


 九百零七章 抽薪

  郑朗解释道:“这件事我想了很久。”
  确实是想了很久,出使契丹时,郑朗就想过此事的轻重,但不能说。
  “北方严寒,制约了北方人口增涨,但这几种杂粮能适宜契丹大多数地区种植,不仅能做为粮食,也能做为饲料。它们的出现,会使契丹解决粮食难题。不过就是我们不给,几年后,契丹能否从其他渠道得到这些种籽?”
  几人一些拧起眉头。
  这非是棉花占城稻,契丹望洋兴叹,它们耐寒耐旱,就是为北方准备的,几年后必将普及北方各地,宋朝能从契丹引进西瓜,契丹难道不知道从宋朝引进这些杂粮?
  郑朗又道:“于其他们自己引进,不如我们主动做人情。其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明皇因武则天与韦氏所逼,起于忧患之间,于是才有了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后文治武功达到巅峰,于是死于安乐,有了李林甫专权、安史之乱。”
  “是啊,子孙要切记,”赵顼说道。此时宋朝不能说是巅峰,也许内治与经济上,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巅峰,军事不行,掣肘于西夏,屈居于契丹,远不能与开元巅峰时相比。
  “陛下,那是,但契丹呢。契丹乃是举世大国,至少眼下我朝与西夏看上去不能对契丹构成任何威胁,由是契丹皇帝游嬉于狩猎,崇尚于佛释之间,内又有奸臣当道,几乎与天宝末年十分地相似。表面看上去就是北方严寒,掣肘着契丹人口增加,这成了契丹无解的难题。实际不是。契丹人强悍一是寒冷的天气,造就了百姓凶悍。但寒冷天气不是唯一,例如南方一些深山里的蛮人,同样凶悍无比。所以还有其他原因,贫困、愚昧、闭塞。比如我朝。东南百姓相对而言,要柔弱,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地理环境,精力放在创造财富上了。所以契丹人强悍,还有贫困与愚味的原因,同时大多数人过着游牧生活,马上出生马上成长,骑术精湛。一旦推广这些杂粮种子,会有更多的百姓定居下来,衣食无忧。在战场上就不会拼命。还会凶悍,可远不及现在。虽然人口增加,甚至不愁粮食,可失去了凶悍与野性,契丹与我朝比拼什么?人口数量,或是财富,或是兵器优良?”
  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得到两样的结果。
  大家一起深思起来。
  郑朗继续道:“再者,西夏数败。梁氏失心,西夏国主李秉常从掳获的汉人嘴中听到许多我朝的事迹,仰幕中原文明,与梁氏产生了争执。但我们不能相信李秉常会有好心。比如其父李谅祚,也仰幕中原文明,他只不过借助中原先进的文明,创造更多的财富。以及一种安宁的统治秩序,而非对我朝忠诚友好。李秉常亦是如此,同时多了一层目标。梁氏推翻汉礼,李秉常恢复汉礼,乃是借助这个冲突,从母亲与梁家手中将权利抢回来。陛下,臣以为不久就是收复西夏的时候了。”
  “不妥啊,天下欠负还没有偿还呢。”吕大防说道。
  就是用兵,也要等将欠负偿还了,况且对西夏用兵,得准备多少钱帛?
  郑朗笑了一笑,两府九位大佬,吴充、王珪与吕公弼是中立派,韩绛、张方平与章惇是支持派,吕大防是反对派,但吕大防不会象刘挚那样,野心勃勃,动辄人身污陷,因此在郑朗刻意保留下,吕大防一直呆在东府。这也是郑朗用人的特色,与派别无关,那怕是所谓的君子石介,郑朗同样反感。那怕是改革派,吕惠卿,郑朗也不喜,因此在司马光运作下,吕惠卿贬放出去后,郑朗返回中书也没有将吕惠卿调回。
  可以有权谋之术,可以思想政见不同,也可以反对争执,但要有一定的德操,这是做臣子的底线。
  与史书无关,更与史上后来的士大夫刻意美化无关。
  郑朗道:“微仲,一人拥有十万家产,会不会在意手中的五千低息借款?若没有大的用兵费用与灾害,朝廷每年可以积余七千余万。再说诸监,仅是诸监成本朝廷就用了近五亿缗钱,若在钞行变卖,价值在十七亿缗巨数。仅是八千余万欠负,朝廷已不用为虑了。再说这两年,朝廷花了三千万缗钱,在西北储备了大批物资粮草,内藏库已满,三司还有两千余万储备,武器先进,兵强马壮,与庆历仓促用兵相比,是天壤之别。况且明年后年,朝廷还会产生大量盈余,用于伐夏的军费,虽紧张,但差距不会太大。可是时机若过了,就不会再来。当然,能否用兵,也要看情况甄别的。不过用兵西夏,这次乃是灭国战争,最要紧的就是契丹的态度。故我认为此时献出种籽,一是暂时交好契丹,二是让契丹以为我们会害怕他们,为伐夏赢得有利的条件。”
  还有原因郑朗未说出来,包括熙宁旱灾,仅是小冰河来临前的征兆,暂时还没有多大危害,不过时间不长了,再过二十年,小冰河就会正式来临,大观四年,福州大寒,荔枝多冻死,遍山皆白(厚霜),弥望成枯林。严重到这种地步。政和元年,太湖河水尽冰,桔树全部冻死,百姓流泪伐而为薪。政和三年,黄淮海多数地区连降大雪,平地八尺,飞鸟多冻死。靖康元年,金人入侵,遭遇大寒,开封守城兵士噤战不能执兵,有僵扑者。冷到这种地步,又没有一个棉花御寒,连兵器都拿不起来,甚至直接冻死在城头上,如何抵达生在寒冷地带生猛的女真战士?
  女真崛起,何尝不是小冰河带来的危害,不得不南下与契丹人一逐雌雄,契丹人败了,挡在前面的厚墙倒塌,宋朝也就悲催了。就是没有童贯的勾引,十之**,北宋还会遭到女真入侵,顶多这个时间会推迟数年。
  有了这些杂粮,那么女真人未必会冒这个险。举族为兵。
  但这个危机,郑朗是不能说的。
  其实仅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能说服大家。更不要说这三条理由。
  然而赵顼眼中略有些失神。
  赵顼看到郑朗劳累,亲自安慰,郑朗说了一句,国家弊病太多,不累不行,等到国家弊端一一解决,西夏事了。臣就会致仕,好好休息。
  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冗兵冗官冗政现象逐步得到解决,剩下的事只有西夏。西夏一了,郑朗就会淡出政局。
  这些年郑朗就象一根砥柱一样,撑起了宋朝的天空,还没有来临,仅是想到郑朗真正淡出政局,赵顼已经失神。
  赵顼的心思。大家不知道,吕大防又说道:“大军一起,生灵又遭涂炭。”
  “西夏不灭,西北不宁。陕西边境百姓每年都在饱受着涂炭之苦,而西夏不灭,我朝也就永远为契丹掣肘。不得不为,而且一人也死了。不能再拖下去。”
  “谁?”
  “西夏事了,你就知道。”郑朗微微叹息。五名顶级斥候,化名为李黄主的卫阳今年秋天因病去逝。临死前卫阳十分不甘。如今只剩下四名斥候。若再拖下去,冯高、吕毅、赵善金、魏治方四人全部去世,这个大好的棋子就会失去作用。不过现在这个消息仍不能公布。
  郑朗迅速转移了话题,又说道:“并且也到了抽薪的时候。”
  “何?”
  “微仲,还记得叛逃到西夏的陈铎吧?”
  “知道,他不是击杀了吗?”
  “没有,陈铎乃是我派出去的密探,我朝出兵湟州,西夏必救,可西夏会困于财政,因此我让陈铎叛逃到西夏,出谋划策,让西夏成立银行,解决财政困难。事实非是,以前我一直说银行印刷多少交子,就必须准备多少金银铜,许多人反对。幸好,一直采用了这个策略。若不顾金属的储备,大肆印刷交子,就会出现严重危机。比如说是西夏,现在一共印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