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923部分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923部分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太子很孝顺,他手下的一般人也会篡夺着他有动作。
  最后做为皇帝本人,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杀子,废子。第二种是让位,但让位会有什么结果?往往前面让位,后面就因病去世了。但天知道是真病还是假病。
  所以一般不到万不得己之时,多不会提前明确皇太子的地位。
  现在这样一来,赵煦就等于将这个位置明确下来了。也许大臣们反而十分高兴,东宫早定,对国家好啊。但赵顼为什么要这么做?
  而且今年正好是元丰八年!
  想到这里,他担心地问李宪:“陛下身体康否?”
  ps:这本书明天结束。开了新书,已签约,一本仙侠书,挂着历史皮的仙侠,请各位书友前去支持一下,收藏,会员点击,与推荐票。名书《创世》,链接(未完待续。。)


 九百二十八章 雪(大结局四)

  李宪小心地答道:“陛下身体偶尔有小恙外,比较康健。”
  当然,他不知道郑朗心中想的是什么。
  史上赵顼死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蔡确想扶持赵顼的弟弟吴王赵颢,蔡确有蔡确的想法,不管宋太宗是怎么上位的,宋朝也有兄传弟这个传统,一个思想身体都成熟的皇弟登基,国家马上就能平稳过渡。结果遭到王珪与章惇的反对,最糟的是高滔滔突然反戈。结果赵煦登基。然后司马光召回,对改革推翻再推翻。
  但故事没有结束,高滔滔对赵煦采取了压制性教育,还有程小夫子这个腐儒添油加醋,赵煦少年时生活在黑暗里,心情低落,再加上缺少锻炼,身体没有多少免疫力,结果患上痨病,也就是肺结核。但开始时,这种病也不是不治之病,高滔滔害怕病情曝光,影响宋朝安定,或者其他什么想法,居然将赵煦的病情隐瞒,甚至不让大夫治疗。
  从史上北宋各个皇帝画像里也能看出来,宋哲宗的形象就象一个鸦片鬼子一般。
  高滔滔死,宋哲宗亲政,但因身体素质低下,一直无子。本来章惇为了改革,学习司马光等人抹黑宋神宗那样,将高滔滔抹黑,向氏听到后在惊失色,若那样,高滔滔抹黑了,她地位也不能保住,于是找到了宋哲宗的母亲朱太妃,朱太妃求情,事未得果。宋哲宗病危时不能说话,向氏当着宋哲宗的面就撒起了弥天大谎,说赵煦临终遗言将皇位交给赵佶,也就是宋徽宗。其实宋哲宗还有一个亲弟弟叫赵似。就是按照宋朝的传统,怎么传也不可能传给赵佶的。
  向氏为何这么做,权利二字。
  朱太妃本以子贵,再有一子为君,就会动摇她太后之位了。
  前世他曾与一人辨论。这难说,万一赵似比赵佶更坏呢。前世郑朗就不同意,无他,宋朝古怪的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里,想做好事难,想改革难,但想做坏事也不大容易。就是宋真宗晚年昏庸成那样,北宋仍然在发展。可以说赵佶能将宋朝败成那样,是极品中的极品。
  这中间的种种一是权利,二是能力。
  三个女人的故事。一个不如一个。刘娥权利心也重,但在她经营下,交了一个大好的底子给了养子。
  在高滔滔手中没有让宋朝崩溃,但私心极重,甚至听信娘家的挑唆,完全抹黑儿子的成就。
  至于向氏,那就是一条阴险的毒蛇了,除了祸国殃民,什么都没有留下。
  可对此郑朗不是很担心。
  在自己有意照拂下。曹高向三家收益不错,虽让他们公开了大量隐田,但各监股契让三家肥得流油。没有这三家的挑唆,宫中的几个女人对改革一直不恶。
  高滔滔还经常在自己给赵顼授课时隔着屏风听讲。偶尔还发出疑问,多少会受一些薰陶。而且自己的改革步伐所激起的矛盾在后来渐渐化解。当然,权贵们还会是贪得无厌,这不仅是宋朝。契丹也有,那个三百几十万生生就让契丹不能发兵西夏了。也就是说赵顼死了,改革所产生的矛盾没有史上严重。高滔即便采取一些保守的做法,不会象史上做得那样绝。
  但郑朗还是希望赵顼活着,最少要活上十年。
  那么权利就能平安交接,赵煦没有那种压抑的环境,未必会得痨病,就是得了,也能及时治疗,不会象史上那么严重。甚至还会留下皇子皇孙,只要不是赵佶这种极品货色上位,北宋就没有那么快灭亡。
  还有,科技技术在进步,说不定在未来就研究出更强大的武器,甚至只要赵顼平安,欠负渐渐偿还,国家财政越来越健康,就能试探性的对幽云发起进攻。不需要勾引女真人,那么金人南下的可能性无限地降低。
  李宪是这样说,但不能这样听。
  郑朗又看了看身边这个清秀的少年。
  赵顼身体什么情况,只有赵顼与身边几个御医清楚。
  大约不会危险,否则不能让赵煦来到西北,否则赵顼一出事,赵煦就是骑千里马去京城,也来不及。
  而且也不大可能,一无伐夏之败,二无永乐城之败,国泰民安,文治武功几乎在同时达到宋朝巅峰,赵顼心情无疑是开朗的。
  在他刚登基时,自己几乎将所有事务揽了下来。非是史上,史上皆说王安石主持改革,但都忽视了赵顼的作用,赵顼实际暗中参与了,并且内外交困,严重地耽搁了他身体健康。
  不过在皇宫里活动少,又有n个美妹,想长寿很难很难,宋高宗长寿了,可有几个人知道他自幼锻炼,武艺都胜过了一般的武将,长寿是赵构青少年时代打下的底子。
  或者后来的乾隆,他长寿同样是喜欢活动的结果。
  因此赵顼现在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经常生病,略有些担心,再加上自己西北事务越来越少,赵煦九岁渐长,所以才做出这个举动?
  因为远在西北,又刻意远离权利中心,郑朗得不到有用的情报,想不明白。
  想来想去,先让李宪与赵煦坐下喝茶,然后写奏折。
  一是写赵顼这样做,有违制度。
  其实这种做法郑朗还是很欢迎的,让这些皇太子们走出宫看一看,能看到民间的疾苦,或者未来会有权臣利用,但就是皇太子们在深宫里,权臣们不会参与夺嫡?
  但确实有违了制度,必须写出来。
  其次说可以将六皇子放在身体教导,但只是在西北,一旦西北事了,他致仕了,就必须有致仕的样子,远离政治,赵煦必须也要重新带回皇宫。
  最后才说另一件事。
  郑朗发了狠心搞绿化,前后仅是朝廷直接拨款就达到了近七千万缗。他非是环保人士,而是迫不得己。中国的地形西部有高原隔阻,在科技时代未到来时,这种地形成了中国的天然保障。使它不遭到中亚与欧洲文明的波及。至于南部,那根本不成危胁的,包括现在的交趾。最大的威胁还是在北方,因此北方才是中国未来两三百年时间里的重心。
  但因水土恶劣,多次大旱大涝,黄河决堤,一次次地伤害了这个根本。
  若是绿化跟上来,灾害会减少,北方经济粮食生产也就全部跟上,北方安定。全国安定。所以才有河工,才有绿化,一个个禁牧禁耕区域。
  现在包括陕西、河湟与西夏许多地区出现大片大片的绿色,也看到成果,许多黄河支流泥沙量在渐渐减少。特别是西夏。
  但这种安定的生活,西夏地区未来人口也必将激增,人口多了,为了生活,又要滥砍滥伐。
  这是西部地区未来的危机。
  在全国还有更大的危机。
  今年春天户部统计户数。包括河湟与西夏地区,全国户数达到了两千四百七十多万户。也就是宋朝每年户数以五十万到七十万速度增涨着。
  按照这个速度,二十年后,全国户数必达到三千五百万户到四千万户之间。那时。以宋朝这点大的面积,就是有了杂粮,也会出现麻烦。但那时因杂粮出现,这么多年种子的培育。粮食产量虽没有激增,可每亩产量增加了近半石,也就是那时这种危机还不明显。顶多夺佃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佃农与贫困户越来越多。
  但再过五十年呢。
  那时户数很有可能达到六千万户。一旦达到这个户数,就是没有外敌的威胁,宋朝最大的危机也就来临了。
  记得春天户数出来,许多文人写诗词赞诵。在古代,人口增加是一个国家内治的重要表现。但他们不知道这个可怕的危机已经在悄无声息降临。
  还有一个危机,那就是宗室子弟数量的增加。为了防止诸王乱国,宋朝政策是将宗室子弟圈养在京城,因为数量增加,又开始移向应天府。但这个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可怕,今年两千,二十年后就是四千,四十年后就是八千。
  到时候内藏库的钱帛不是用来国家急用的了,连供养宗室子弟都不够!
  所以郑朗提出了最后的那个监,镇远监。
  这是南方开发与蕃候计划的结合体。
  先是将南洋诸无明显政权王国的岛屿划分出来,进行拍卖。
  一是给经营权,二是给各岛主伯爵虚爵位。
  零星的小岛屿几个合在一起打包,大的岛屿分成几个或者几十个区域。这个拍卖所得的钱,朝廷不会挪用,而是用来镇压各岛屿上的土著力量。
  这是开始,以后则是蕃候计划的放大版。
  靠土著人是不能经营的,必须要从中原移民,给每一个岛主移民数额,让他们自己带着贫困户前去南洋。然后每年交纳一定的钱帛给朝廷,让朝廷养驻扎的官兵。这一过程中,朝廷会赚一点,但不会太多。
  各岛主经营所得,包括种植矿业牲畜,交纳朝廷赋税后全部归他们自己。但做了种种限制,以及对中原移民的保护。
  中原移民过去后,享有宋朝律法保护,尽管他们等于是各岛主放大版的佃户,但待遇不能比在国内低。其次是对中原移民的租约,所交给岛主的赋税不能高于宋朝朝廷规订,其实这将是一个很低的赋税,朝廷规订百姓交纳的税赋并不高,高就高在各州县官员的杂税上。还有就是选举制度。
  移民过去将会出现各个新的村寨,一定数量移民让他们自己选举一个代表,若岛主有政,这些代表将代表着各移民的心声与要求,与岛主共同议事否决,甚至提出一些政务的提案。
  以后朝廷会协助各岛主镇压反叛,但若是移民因为岛主暴政反抗,朝廷将不会配合岛主镇压,甚至取消岛主的资格。
  这几条措施实行下去,将会最大限度保护了移民过去的幸福。
  但岛主也有岛主的利益所得,一是他们将会得到一个伯爵虚爵,二是他们能从当地土著人身上最大限度榨取利益所得。这个郑朗不会说的,各自心领神会就是。压得紧,土著人也会反抗,就是朝廷出面,各岛主利益也会受到伤害。压得松。土著人安定,但利益不会多。让各个岛主自由选择。
  其实郑朗心中对南洋的土著人也没有好感,后世他们一次又一次向华人举起屠刀,有什么值得同情的?
  而且胜在面积,南洋有太多太多的无主之地,面积多,就是交纳朝廷赋税,各岛主因为面积广大,收益也不菲。
  还有,就是各个宗室子弟。也让他们分封岛主,安排到南洋去,那怕他们就是龙子龙孙,去了南洋,对中原王朝不会形成危害,那么宗室子弟数量激增就不会成为宋朝的弊端。相反的,有了这些宗室子弟为纽带,南洋与中原王朝关系会更加紧密。
  但在以前有许多困难,一是天气炎热。二是疟疾,三是船舶技术。
  南方开发,减少了人们对南方炎热天气的害怕。
  金鸡纳树想要普遍移载,最少要到二十年过后。不过进一步的减少疟疾的危害。
  这些年船舶技术进步很可观,海上出事率渐渐减少,并且人们渐渐摸索了一些海上天气规律,虽不准确。加上大量定居点与各小型港口的成立,又进一步减少了船只覆没的可能。
  因为开矿,与定居点。以及供给点,各岛屿上开始出现一些兵士与百姓,现在设立少数官员与一些兵士差役,并不唐突。
  多年下来,对南洋各岛情况更加清楚,许多岛屿上有了成熟的供给点,灯塔,港口,与一些当地的土著人有了语言沟通能力,基础跟上了。
  以后武器越来越先进,能保证中原人的优势。
  引进了许多水果,甘蔗种植技术提高,还有在摸索橡胶的提炼技术,这会增加南方对各个权贵的吸引力。
  开始时,各岛主不会上岛的,派的只是家中的管事,包括宗室子弟。但有一条,岛主呆在中原问题不要紧,反而因为呆在中原,他们不敢做什么。宗室子弟呆在几个京城,有了这个岛主的分红,不需要国家来承担费用,而且时间久了,南洋不再是畏途,他们又得到大量分红,估计到时候士大夫们也会将他们强行赶往南洋。
  其实这个监郑朗未指望替朝廷盈利多少,盈利的会是各个富贵岛主,因此郑朗反复说未来还有一监,比银行监利润更可观,郑朗也更没有指望这些岛屿将来能划为中国版图,指不准一两百年后就会纷纷闹独立。但它将会发挥几个重要的作用。
  减少人口暴涨的压力,从南洋诸岛到大洋彼岸,就算现在宋朝面积增加了,它们的面积也是宋朝面积的十七八倍。那么就能容纳四亿户以上的百姓。想要激增到四亿户,得多少年?
  有了人口分流,各地兼并夺佃等现象自动下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南方开发后的福建路。前面百姓涌上岭南,后面各主户纷纷将租金下降,以留着佃农。国内矛盾也随之减弱。
  南洋开发,将会使商贸圈加大,会进一步刺激国家工商业的发展,不管怎么说,在这一两百年内,中原还是南洋的根本所在。
  并且未来世界格局若改变的话,就不算指望他们与中原走在一起,象犹太人那样抱成团,对这个郑朗心中其实很悲观的,但终是流着相同的血脉,至少可以声援声援,毕竟象李某某那种人物是很少很少的。
  同时这种放大版的蕃候制度,其实已经接近民主议会制。这也是为了以后摸索一条新的道路。
  而无论是岛主,或者宗室子弟,他们是富豪,是权贵,是宗室,是外戚,他们得利,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