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政客 >

第380部分

大明政客-第380部分

小说: 大明政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抱过了四个孩子之后,苏天成一一拥抱了朱审馨、chūn屏、王芙蓉、柳如是和顾横波,抱着顾横波的时候,苏天成格外的用力,顾横波的情绪不是很好,一直都没有怀孕,当然着急了,女人要是没有孩子,那是要顶着巨大压力的。
  
  jīng彩推荐:


'正文 第六百一十章 早有预备'

      皇太极的脸sè很不好看。
  大殿里面,众多的文武大臣都没有话,就连一贯嚣张的多尔衮、阿济格等人,也是老老实实的,情报网传来的消息,令皇太极有了雪崩的感觉。
  从父汉里接过了担子,皇太极的想法就是统一中原,因为自己的族落是最优秀的民族,内心深处,皇太极清楚,汉文化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大清很多的制度都是学习大明的,不过大明的衰败,从万历年间就开始了,眼看着大厦将倾,却不料这几年来,出现了那么多的变故,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核心人物苏天成。
  皇太极从来没有将大明的流寇放在眼里,这些流寇,没有明确的目标,打家劫舍,简直就是乌合之众,就算是能够统一中原,他也没有打算招募这些流寇,一定会采取格杀勿论的态度,但流寇的存在,对大清是有着很大好处的。
  派协助的五百人,是正黄旗下的jīng锐,身经百战,以一当十,想不到这五百人,全军覆没了,没有逃出来一个人,想到这里,皇太极有些不寒而栗,他认定了,苏天成将是大清和他最大的对,若是大清国面临什么劫难,一定与这个苏天成有关。
  将士早就准备好了,按照皇太极先前的想法,待到江宁营和流寇出现僵持的局面,自己亲率大军入关,直逼běi jīng城,这样令běi jīng城里的那个崇祯皇帝忙脚乱,慌乱之下要求各地勤王,江宁营必然没有jīng力剿灭流寇了。至于流寇能否取得胜利,打一开始,皇太极就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江宁营败在流寇的里,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如今需要做出来决策了,大军究竟动不动,如果要动。往哪个方向动,是入关作战,还是进入蒙古,平息蒙古部落的乱局。
  江宁营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剿灭了九万流寇,这种惊人的战绩,令皇太极感觉到了。不管做出来什么选择,都是有危险的。
  “你们都,大军该如何行动啊。”
  大殿里面的文武大臣,都是大清国的jīng锐,这些人撑起了大清国的江山。
  “皇上,臣弟觉得。还是直捣黄龙,我八旗大军从大同入关,威逼大明京城。”
  “皇上,臣弟附议,臣弟一直都等着这样的机会,报仇雪恨。”
  多尔衮和阿济格两人先后表态,其余的文武大臣。基本都是赞成这个意见的,不管怎么,十万八旗大军入关,大明还没有那支军队能够抗衡,哪怕是如rì中天的江宁营,也不要想着能够吞下八旗十万大军,不定自己就撑死了。
  老成持重的代善没有话。
  范文程也没有话。
  皇太极注意到了代善和范文程的态度,他不会要求范文程发言。范文程毕竟是汉臣,在多尔衮、阿济格等人面前,是不好出样反驳的,范文程曾经被多尔衮欺负,结果也就是不了了之,皇太极只能够安慰范文程,不可能严惩多尔衮。多尔衮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
  至于代善没有话,可能是考虑到出征有些不妥,但也想不到反驳的理由,索xìng不发言。皇太极很了解自己的这个二哥。
  皇太极没有表态。
  众人散了之后,多尔衮和阿济格留下来了,两人见到皇太极没有表态,很想再次进言。
  皇太极明白两人的意思。
  “十二弟,十四弟,你们都不要了,朕知道你们的意思,事关重大,还是让朕考虑一年,你们先退下吧。”
  范文程进来之后,正准备行礼,皇太极开口了。
  “文程,这不是在大殿之上,你不必多礼,朕过多次了,私下的场合,不必那么拘谨,你是朕的肱骨之臣,接受这些礼遇是应该的,朕不是běi jīng城里的那个崇祯,不需要那么多的三拜九叩。”
  皇太极出来这些话,表面上是抚慰范文程,但长期在皇太极身边的范文程却是明白的,皇太极心里想着事情,否则不会这么多。
  “皇上,奴才在大殿之上的时候,一直都没有发言,其实奴才是有话的。”
  “朕知道你有话,朕很矛盾啊,大军早就准备好了,可眼下的局势,实在有些复杂。”
  “皇上,奴才想到这些了,大军准备了这么长的时间,若是没有行动,恐怕会引发一些埋怨的,不过奴才还是要,大军出征,需要谨慎。”
  “这是必须的,文程,将你的想法全部都出来吧。”
  “皇上需要一统四海,我大清国rì渐强盛,虽大明朝有恢复的迹象,但凭着一个苏天成,难以产生决定xìng的作用,奴才以为,暂时避其锋芒,静观其变,是最好的选择,大明朝有一些不好的习惯,特别是功高震主这一点,是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苏天成带领的江宁营,立下太多的功劳了,奴才以为,迟早是会引起大明皇帝疑心的,大明出现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
  “嗯,你的有些道理,不过朕看,这个苏天成很是年轻啊,不到三十岁,若是朕老是这样等下,恐怕不妥。”
  “奴才以为,还是采取双管齐下的战略,一方面我大清厉兵秣马,埋头建设,另外一个方面,想办法离间苏天成和明朝皇帝之间的关系,奴才前段时间专门研究过,苏天成喜欢做一些变革,这些变革牵涉到了很多权贵的利益,可以大明的权贵,对苏天成是有着很大意见的,奴才以为可以在这些方面做文章,水滴石穿。”
  “这件事情,还是你做,朕还是那句话,不要怕花钱,钱可以挣,只要能够动摇苏天成的地位,就是花光了我大清的银子,也是值得的。”
  “至于大军是否行动的事宜,奴才的认为,暂时不要入关,最好是深入大漠,再一次的慑服蒙古诸多的部落,若是蒙古部落彻底乱起来了,或者诸多的部落都投靠大明朝了,对我大清是非常不利的。”
  皇太极摇摇头。
  “文程,道理是如此,可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朕必须要考虑到诸多方面,就征伐蒙古,旷rì持久,不是短时间的事情,若是辽东出现什么变故,朕就鞭长莫及了,江宁营剿灭了流寇,士气正旺,若是突然开赴辽东,朕措不及。”
  “奴才以为,江宁营暂时不会对我大清构成威胁,从兵力上来,我大清八旗军,超过二十万人了,明年之后,可以达到三十万人,蒙古八旗,虽然有些残缺了,若是皇上征召,依旧能够凑到五万以上军士,加上汉军,四十万人是没有问题的,如此多的兵马,想那苏天成是知晓的,我大清国含辛茹苦这么多年,有了雄厚的基础,也不是苏天成和江宁营随意可以威胁到的。”
  皇太极频频点头。
  “文程的好啊,朕考虑一下,看来有必要深入蒙古了。”
  很快,代善来了。
  代善的意见,与范文程的意见,基本一致,认为入关不合适,江宁营基本剿灭了流寇,大明军队士气正旺,这个时候选择入关,肯定是不合适的,且不遭遇到顽强的抵抗,如果在大明境内,遭遇江宁营,那是很危险的事情。
  两相比较,进入蒙古,平息蒙古的动乱,是很有必要的。
  代善还提出来了,暂时不要动安宁堡和靖边的互市,大清国在市场上,能够采购到不少的火器,这些火器是很宝贵的,如果互市关闭了,一方面大清国难以采购到急需的物资,另外一个方面,蒙古部落必然出现极大的不满意。
  代善提出来,大清国完全可以采取征收的方式,从互市上面得到好处,再次征服蒙古诸多部落之后,要求他们将互市交易得到的物资,进贡一部分给大清国,这样大清国通过此等方式,也能够得到补充的。
  皇太极听得两眼冒光,想不到代善能够提出来如此好的建议。
  和代善交谈的过程中,皇太极终于下定了决心,准备带领八旗子弟亲征蒙古了,至于朝廷里面的事情,由代善负责,皇太极对于这位二哥是非常放心的,代善没有野心。
  范文程匆匆进来的时候,皇太极和代善还没有结束交谈。
  “皇上,有来自大明的情报。”
  听到有情报了,皇太极顾不上许多,站起身来,拿过了信函。
  打开信函之后,皇太极仔细看起来。
  很快,代善和范文程发现,皇太极的脸sè发白,拳头捏的很紧。
  皇太极看完之后,长叹一声,坐在了椅子上面。
  代善和范文程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哥,文程,朕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苏天成出任了蓟辽督师,带领江宁营进驻辽东了,江宁营军士已经朝着辽东开拔了,这个时候,朕还敢带大军区征伐蒙古吗。”
  屋里死一般的安静,没有谁话了。
  苏天成亲自带领江宁营,进驻辽东,这肯定要引发大清的高度关注,这个时候,若是皇上带领大军征伐蒙古,会出现什么事情,若是苏天成侦查到这样的消息,带领江宁营军士,突然进入大清国征伐,会引发大祸。
  
  jīng彩推荐:


'正文 第六百一十一章 穷途末路'

      (感谢moonchenli、稻草人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老衲姓彭陈的打赏,拜谢了。)
  得知李自成率领的大军遭遇惨败,全军覆没的消息,罗汝才忽然有了一种特别的悲伤,虽然这些话,都是沿途老百姓传出来的,但他是相信的,若是李自成带领的大军获得了胜利,朝廷早就乱作一团糟了。
  带着两万多人,朝着松潘卫行军,沿途遭遇的麻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本来想着,依仗着雄厚的金银财宝和粮食,可以维持很长的时间,一边行军一边来想办法,想不到进入松潘卫之后,迎面就是大漠,走一天的时间,甚至都走不出大漠。
  到处都是荒凉的,甚至令人怀疑,这里是不是适合人类的生存。
  罗汝才在义军之中的威望是很不错的,大家也愿意跟着罗汝才做事情,这是不用质疑的,但是大家跟着造反,也是有着各自的小九九的,白了,也是想着能够过上好rì子的,如果按照目前这样的趋势发展下,根本没有前途,最终的命运,就是被朝廷彻底剿灭。
  闯王李自成遭遇惨败的消息,是无法瞒住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大明各地都在传达这个消息,特别是四川境内,寻常的百姓都是知道的,李自成率领的大军,有九万人啊,而且都是战斗力不错的,也没有能够战胜江宁营,区区两万多人,能够有什么下场,这是不用的。
  尽管罗汝才尽最大的力量稳住大军,可颓废的情绪,还是如同瘟疫一样,在大军之中蔓延开来,根本无法阻止。
  罗汝才不得不暂缓行军的步伐,在一处水草稍微丰茂的地方安营扎寨了。
  已经开始有军士逃亡了。这些人趁着夜间离开大军。
  罗汝才和诸多的军官苦口婆心,松潘地形复杂,个人逃走是没有出路的,茫茫的大漠,能够走出吗,可惜这样的教,没有多大的作用。罗汝才不得不下狠心,若是还有军士逃亡,抓住之后,一律军法从事。
  更加令人绝望的消息传来了。
  驻守在巴州的一万军士,得知李自成惨败被擒获的消息之后,选择了向朝廷投降。这次是真正的投降,他们向保宁卫投降了,彻底的放下了武器,听候朝廷的处置。
  这个消息,对于两万大军来,是毁灭xìng的打击。
  进入松潘卫之后,不少的军士。已经发现这里根本就不能够生存,大漠无边,看不见什么人烟,和夔州等地方,是不可能比较的,而且有人还了,进入朵甘都司,环境比这里还要艰苦。有不少人进入到朵甘都司之后,无缘无故的出血,无法呼吸,凄惨的死。
  向朝廷投降的念头,开始在底层军士之中蔓延,这些普通军士,问题不是很大的。至少不会被杀头,大不了做几年苦工之后,回到家乡老老实实的生活,再了。陕西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至少能够勉强吃饱饭了。
  罗汝才和军官的心中,还在挣扎。
  造反之前,罗汝才穷的讨不到老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造反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身边的美女有的是,也有钱用了,话有人听了,感受到这种变化之后,罗汝才下定了一辈子造反的决心。
  推翻朝廷,或者做皇帝的想法,那是不切实际的,罗汝才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这样的舒服rì子,过一天算一天,可现在的情况是,这种舒服的rì子,马上就要失了。
  罗汝才舍不得,里的两万人就是资本,不管在什么地方,里掌握军队,就有话语权,就可以享受特权,就可以过舒服rì子,尽管朵甘都司的条件艰苦,但那里也有很多人生活,权贵的rì子照样是不错的,抱着这样的想法,罗汝才还是坚持到朵甘都司的。
  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想法,可能得不到支持了,如果不能够想到好的办法,下的军士哗变了,或者是造反了,自己可能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罗汝才的亲兵,守护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这些都是在四川劫掠的,李自成带领九万大军出征的时候,没有带走财宝,仅仅是带走了不少的粮食,如今这些财宝都归罗汝才了。
  罗汝才想着依靠这些财宝来笼络人心,但分给两万大军,这些财宝也不能够算是很多的,况且全部都分下了,自己怎么办,万一接下来不能够攻城拔寨,自己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
  这不得不罗汝才,本来就是农民出身的,有着小农意识,也是很正常的。
  这样的犹豫,持续了三五天。
  罗汝才没有注意到,这三五天的时间是致命的。
  他下的部分军官,也产生动摇了。
  一些军官开始联络军士,秘密商议,这样的情况下,要是能够擒获罗汝才和一些军官,想朝廷投降,不定能够得到奖赏,还能够过上安稳的rì子。
  造反的军士,以前大都是农民,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